《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2)
卷第十九 (2)
1. 膈熱第二
(亦名壅熱)
太醫局,涼膈散,治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頜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安,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膈熱,並宜服之。
川大黃(銼),朴硝,甘草(爁。各二十兩),山梔子仁,薄荷(去土用葉),黃芩(各十兩),連翹(二斤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太醫局,龍石散,治大人、小兒上膈壅熱,口舌生瘡,咽嗌腫塞,疼痛妨悶。每用少許摻貼患處,咽津。小兒瘡疹毒氣攻口齒,先用五福化毒丹掃,後用此藥摻貼,立效。
硃砂(飛,研,二兩),生腦子(研,一分),寒水石(燒通赤,二斤)
上為末。每日五、七次用,夜臥摻貼妙。
太醫局牛黃,涼膈丸,治風壅痰實,蘊積不散,頭痛面赤,心煩潮躁,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惚,睡臥不安,口乾多渴,唇焦咽痛,頜頰赤腫,口舌生瘡。
牛黃(一兩一分,研),甘草(十兩,銼,爁),寒水石粉,牙硝(枯過,細研),石膏(細研。各二十兩),紫石英(細研水飛),腦麝(研。各五兩),牛膽制天南星(七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溫薄荷人參湯嚼下,食後服。小兒常服半丸,治急驚一丸,並用薄荷水化下。
太醫局,甘露丸,治大人、小兒風壅痰熱,心膈煩躁,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乾。療中暑解熱毒方。
寒水石粉(二斤),馬牙硝(枯過,三兩),甘草(炙,銼,一兩),鉛白霜,龍腦(各三分)
上為細末,用糯米粉為糊,丸如彈子大。每服用生薑蜜水磨下半丸,新汲水亦得。小兒一丸分五服,食後。
太醫局,硃砂丸,鎮心神、化痰涎、利咽嗝、止煩渴方。
硃砂(飛研,五十兩),寒水石(燒通赤,研,四兩),腦子(研),牙硝(枯研。各一兩),梅花腦子,麝香(各研半兩),硼砂(一分,研),甘草(五斤,浸汁熬成膏子)
上研勻,用甘草膏和。每兩作一百丸,每服一丸,含化。小兒夜多驚啼,薄荷水化下一丸。
茅先生小兒,牛黃膏,治膈熱及諸熱,鎮心解毒方。
川鬱金(半兩,用皂角三寸,巴豆七粒,水一碗,銚白煮乾,不用皂角、巴豆),馬牙硝,甘草(炙。各半兩),硃砂(一錢),硼砂,寒水石(各一分),腦麝(隨意入)
上件為末,煉蜜為膏○許大。每服一丸,麥門冬熟水化下。
《良方》解暴熱、化涎、涼膈、清頭目。龍膽丸
草龍膽,白礬(燒沸定。各四兩),天南星,半夏(各二兩半,水浸,切作片,用漿水、雪水中拌,同煮三五沸,焙乾取。各秤二兩)
白話文:
標題:[膈熱第二]
(又稱為壅熱)
太醫局的涼膈散,適用於大人和小孩因內臟熱度過高導致的煩躁、多渴、面部發熱、頭暈、嘴脣乾裂、咽喉乾燥、舌頭腫脹、喉嚨閉塞、眼睛紅赤、鼻子、頜部和臉頰堅硬、口腔和舌頭生瘡、痰多且排出困難、鼻涕和唾液粘稠、睡眠不安、胡言亂語、腸胃乾燥、排泄困難、以及所有因風邪壅塞和膈熱引起的情況。
成分包括川大黃、朴硝、甘草、山梔子仁、薄荷、黃芩、連翹等。使用方法是將這些成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加入一盞水,再加入七片竹葉和少量蜂蜜,煎至剩下七分之一,濾掉渣滓,飯後溫服。兒童可服用半錢,根據年齡增減劑量,若出現排泄則停止服用。
接下來列舉了其他幾個方劑,包括龍石散、牛黃涼膈丸、甘露丸、硃砂丸、茅先生小兒牛黃膏、《良方》龍膽丸、《張氏家傳》龍腦飲、《莊氏家傳》初夏上焦壅熱方、《莊氏家傳》老張萬回小兒方、《莊氏家傳》小兒鎮心涼膈硃砂膏方、《王氏手集》生金散、《朱氏家傳》涼心臟治膈熱方和《朱氏家傳》四時飲子,以及長沙醫生丁時發傳授的天竺黃散。每個方劑都有其特定的成分和用法,用於治療不同的熱症和相關症狀。
請注意,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實際應用前請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