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39)
卷第二十二 (39)
1. 丁奚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大腹丁奚候:小兒丁奚病者,由哺食過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則水穀之精減損,無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若久不瘥則變成谷症。傷飽名哺露病,一名丁奚。三種大體相似,輕重立名也。
《五關貫珍珠囊》:小兒丁奚,謂之鼓槌、鶴膝候。凡小兒或因吐而瀉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腸紅,號曰丁奚。七歲以下號鼓槌風,十五以下名鶴膝風。蓋此並是風冷傷於腎所致,腎主骨故也。
《莊氏家傳》疳肚、丁奚辨證云:小兒腹大如有青筋見,即曰疳肚也,如無青筋乃名丁奚。是因過飽傷食而得之。
《嬰童寶鑑》小兒丁奚歌:
腹高頸細體痿蕤,精彩全無只愛啼,久病谷症脾胃裹,小兒如此號丁奚。
《葛氏肘後》若患疳氣,大腹瘦弱方。
上搗生薤根,以豬脂煎,稍稍服之。
葛氏又方
上用熟炙鼠肉,若伏翼肉哺之。《本草》亦治哺露。
《葛氏肘後》:小兒丁奚、癥癖、黃瘦、發脫等病方。
代赭(研),大黃,硃砂(研。各四分),龜甲(炙,三分),芍藥,青木香,杏仁(去皮,熬,別研),巴豆(去心、皮,別研,熬),知母(各二分)
上搗、篩,蜜丸。百日兒服如胡豆大;二百日兒服如小豆大;三百日兒如大豆;四百日兒如梧桐子。每服微下為限。大效。
《千金》,仙人玉壺丸,治小兒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能化方。
雄黃,藜蘆,丹砂,礜石(一方用礬石),巴豆(去皮、膜。各二兩。《萬全方》止用各一兩),八角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萬全方》卻用三兩)
上六味先搗巴豆三千杵,次用礜石又搗三千杵,次內藜蘆三千杵,次內附子三千杵,次內雄黃三千杵,次內丹砂三千杵,內蜜又搗萬杵佳。若不用丹砂者,內真珠四兩。每內藥輒治五百杵,內少蜜恐藥飛揚。治藥用王相吉日良時,童子齋戒為良。天晴明日無雲霧,白晝藥成,密器中封之,勿泄氣,著清潔處。
小兒百病,驚癇痞塞及有熱,百日、半歲者以一丸如黍米,小兒乳頭與服之。一歲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以飲服。小兒大腹及中熱惡毒,食物不化,結成積聚,服一丸。小兒寒熱頭痛,身熱及吐哯,服一丸如麻子大。小兒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化,漿水服二丸,日三。
又苦酒和如梧子,敷腹上良。
《聖惠》治小兒丁奚,骨中微熱,腹內不調,食不為肌膚或苦寒熱,腹大。雞骨丸方
雄雞骨(一具,炙令黃),赤芍藥(半兩),赤茯苓(半兩。《嬰孺》用一兩),石膏(細研,水飛過),川大黃(銼碎,微炒),紫菀(洗去苗土。各半兩。《嬰孺》各用五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嬰孺》用三分),白礬(燒灰),細辛(洗去苗土),附子(炮裂,去皮臍。
白話文:
丁奚第九
《巢氏病源》說,小兒丁奚這種病,是因為餵食過多,但小兒的脾胃功能還很弱,無法消化吸收造成的。食物消化不良,就會減少水穀精華的攝取,無法滋養氣血,導致肌肉消瘦。這種病症的特點是腹部腫大,脖子細小,身體黃瘦。如果長期不癒,就會變成疳積。因為吃太飽而導致的疾病,也叫做哺露病,又名丁奚。這三種病症的整體情況相似,只是輕重程度不同,所以名稱才有所區別。
《五關貫珍珠囊》記載,小兒丁奚,又叫做鼓槌或鶴膝病。凡是小兒因為嘔吐或腹瀉很久都沒好,或是病後無法行走,膝蓋腫大、腸子顏色發紅,就稱為丁奚。七歲以下的叫做鼓槌風,十五歲以下的叫做鶴膝風。這些都是因為風寒侵襲腎臟所導致的,因為腎主管骨骼。
《莊氏家傳》辨別疳肚和丁奚時說,如果小兒腹部腫大,而且能看到青筋,那就是疳肚;如果沒有青筋,那就是丁奚。丁奚是過食導致的。
《嬰童寶鑑》裡有一首歌謠描述小兒丁奚的症狀:肚子脹大,脖子細小,身體萎靡不振,沒有精神,只喜歡哭鬧。久病成疳積,脾胃功能受損,小兒出現這種情況,就稱為丁奚。
《葛氏肘後方》裡有一個治療疳氣、腹部腫大、身體瘦弱的藥方:將生薤根搗碎,用豬油煎煮,然後讓病人慢慢服用。
葛氏還有另一個藥方:用烤熟的鼠肉或是蝙蝠肉餵食病人。《本草綱目》也說這能治療哺露病。
《葛氏肘後方》記載,治療小兒丁奚、癥癖、黃瘦、掉頭髮等疾病的藥方:代赭石(研磨)、大黃、硃砂(研磨,各四分)、炙龜甲(三分)、芍藥、青木香、杏仁(去皮,炒,另外研磨)、巴豆(去心、皮,另外研磨,炒)、知母(各二分)。將這些藥搗碎、篩過,加入蜂蜜做成藥丸。一百天的嬰兒服用像黃豆大小的藥丸,兩百天的嬰兒服用像小豆大小的藥丸,三百天的嬰兒服用像大豆大小的藥丸,四百天的嬰兒服用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以稍微腹瀉為度。效果很好。
《千金方》中有一個仙人玉壺丸,可以治療小兒瘦弱、丁奚、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藥方如下:雄黃、藜蘆、丹砂、礜石(另一種藥方用礬石)、巴豆(去皮、膜,各二兩,《萬全方》只用一兩)、八角附子(炮製,去皮臍,二兩,《萬全方》用三兩)。先將巴豆搗碎三千下,再將礜石搗碎三千下,接著加入藜蘆搗碎三千下,然後加入附子搗碎三千下,再加入雄黃搗碎三千下,最後加入丹砂搗碎三千下,加入蜂蜜繼續搗一萬下,效果最佳。如果不用丹砂,可以用珍珠四兩代替。每次加藥都要搗五百下,加入少量蜂蜜是為了避免藥粉飛散。製藥要選在良辰吉日,並由童子齋戒進行。選擇晴天,沒有雲霧,在白天製藥完成,然後密封在器皿中,不要洩氣,放在乾淨的地方。
對於小兒百病,像是驚風、癲癇、腹脹、有熱等症狀,百天或半歲的嬰兒服用如黍米大小的藥丸,用母乳餵食;一歲以上的嬰兒服用如麻子大小的藥丸,一天三次,用飲料服用。對於腹部腫大、體內有熱毒、食物消化不良、結成積聚的小兒,服用一丸。對於小兒發冷發熱、頭痛、發燒、嘔吐的小兒,服用如麻子大小的藥丸。對於小兒瘦弱、丁奚、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小兒,用米湯送服兩丸,一天三次。也可以用苦酒調和成梧桐子大小,塗在腹部,效果很好。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兒丁奚,骨頭中微微發熱,腹內不適,吃東西不長肉,或是有時發冷有時發熱,腹部腫大的雞骨丸藥方:雄雞骨(一副,烤黃)、赤芍藥(半兩)、赤茯苓(半兩,《嬰孺方》用一兩)、石膏(研細,用水漂洗過)、川大黃(切碎,微炒)、紫菀(洗去泥土,各半兩,《嬰孺方》各用五分)、陳橘皮(半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層,《嬰孺方》用三分)、白礬(燒成灰)、細辛(洗去泥土)、附子(炮製,去皮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