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3)

1. 骨熱第二

(病初則骨熱,病劇則骨蒸)

《聖惠》論:凡小兒一歲至十歲,衣絮皆不得著新綿,又不得冬天以火烘炙衣服與著,亦令兒體熱。勿食桃杏,令兒體熱。因傷寒病後,未滿百日,勿食羊肉、狗肉,令兒體熱,或作骨蒸也。

《仙人水鑑》小兒患骨熱勞,漸漸瘦弱,不能食,宜服此方。號,神明丸子

鼓子花,雄黃,紫石英,遠志(各二分),檳榔(一枚,生),桃仁(去皮尖),光明砂(各一分。研),金箔(一片)

上八味同研令細,以蟾酥為丸如麻子大。每日米飲下一丸。忌果子。

《博濟方》治小兒骨熱,晚後多發熱,面赤、五心煩,四肢無力,飲食減少,夜多盜汗,面色痿黃。犀角散

犀角(鎊末),柴胡(去蘆頭),枳殼(麩炒去瓤),麥門冬(去心),茯苓(去皮)芍藥,大黃,桑白皮,黃耆,人參(各一分),鱉甲(一個,九肋者,醋炙令黃)

上件一十一味,同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桃仁七個,漿水煮麥門冬一十九個,去心;與桃仁同研令細,入水一盞,與藥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早食後、臨臥各一服。亦治大人盜汗。

《聖惠》治小兒骨熱、瘦瘁,心神煩躁,不得睡臥。胡黃連散方

胡黃連,知母,地骨皮,黃芩,梔子仁,川升麻,犀角(屑),甘草(炙微黃,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柴胡,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自小傷抱,腳脛纖細無力,行立不得,或骨熱疳瘦。柴胡飲子方

柴胡(去苗),桃嫩枝(銼。各三分),甘草(一分,微炙),知母,桔梗(去蘆頭),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元參,川升麻,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半兩)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取一分,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分為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骨熱口乾,煩悶不欲食飲,四肢羸瘦。知母飲子方

知母,川大黃(銼碎,微炒),常山,犀角(屑),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龍膽(去蘆頭),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柴胡(三分,去苗)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取一分,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分為三服。或吐瀉三兩行便安。更量兒大小,臨時以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骨熱,黃瘦不食,多臥。胡蜣螂散方

胡蜣螂(兩枚,去翅足,微炒),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赤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紫菀(洗去苗土),甘草(炙赤,銼),人參(去蘆頭),蛇黃,牛黃(並細研。以上各一分),柴胡(半兩),熊膽(細研),生薑(切、燒灰。各半分),麝香(一錢,細研),鱉甲(一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白話文:

骨熱第二

(病情初期表現為骨頭發熱,病情嚴重時則會出現骨蒸潮熱)

《聖惠》這本書中提到:一般來說,一歲到十歲的小孩,衣服裡面的棉絮都不能使用新棉花,冬天也不能用火烘烤衣服給小孩穿,這樣會讓小孩身體發熱。不要讓小孩吃桃子、杏子,會使他們身體發熱。在傷寒病癒後的一百天內,不要吃羊肉、狗肉,會使小孩身體發熱,甚至可能引發骨蒸潮熱。

《仙人水鑑》記載,小孩患上骨熱勞病,會逐漸消瘦虛弱、食慾不振,可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叫做「神明丸子」。

藥材包含:鼓子花、雄黃、紫石英、遠志(各二分)、檳榔(一枚,生用)、桃仁(去除皮尖)、光明砂(各一分,研磨成粉)、金箔(一片)。

將以上八味藥材一同研磨成細粉,再用蟾酥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天用米湯送服一丸。忌食水果。

《博濟方》記載,治療小孩骨熱,通常在晚上發熱加重,臉色發紅、手心腳心煩熱,四肢無力、食量減少,晚上容易盜汗、臉色萎黃。可以使用「犀角散」。

藥材包含:犀角(磨成粉)、柴胡(去除根部)、枳殼(用麩炒過,去除內瓤)、麥門冬(去除內心)、茯苓(去除外皮)、芍藥、大黃、桑白皮、黃耆、人參(各一分)、鱉甲(一個,選用九個肋骨的,用醋炙烤至黃色)。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一同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用桃仁七個,用漿水煮麥門冬十九個(去除內心);和桃仁一起研磨成細粉,加入一杯水,與藥粉一同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早飯後和睡前各服一次。此方也適用於治療成人盜汗。

《聖惠》記載,治療小孩骨熱、消瘦憔悴、心神煩躁、難以入睡,可以使用「胡黃連散」。

藥材包含:胡黃連、知母、地骨皮、黃芩、梔子仁、川升麻、犀角(磨成粉)、甘草(用火微烤至黃色,切碎)、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皮尖、雙仁,用麩炒至微黃。各一分)、柴胡、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邊。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略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服用時間不限。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酌情減量服用。

《聖惠》記載,治療小孩從小就因傷病導致雙腿細弱無力、無法站立行走,或是因為骨熱導致疳瘦,可以使用「柴胡飲子」。

藥材包含:柴胡(去除苗)、桃樹嫩枝(切碎。各三分)、甘草(一分,稍微烤過)、知母、桔梗(去除根部)、枳殼(用麩炒至微黃色,去除內瓤)、元參、川升麻、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邊。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均勻。每次取一分,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服用時間不限,分三次服用。再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聖惠》記載,治療小孩骨熱口乾、煩悶不想吃喝、四肢消瘦,可以使用「知母飲子」。

藥材包含:知母、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常山、犀角(磨成粉)、枳殼(用麩炒至微黃色,去除內瓤)、龍膽(去除根部)、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邊。各半兩)、甘草(一分,烤至微紅色,切碎)、柴胡(三分,去除苗)。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均勻。每次取一分,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分三次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或腹瀉兩三次就應該停止服用。再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臨時酌情增減用量服用。

《聖惠》記載,治療小孩骨熱、面黃消瘦、不思飲食、嗜睡,可以使用「胡蜣螂散」。

藥材包含:胡蜣螂(兩枚,去除翅膀和腳,稍微炒過)、赤芍藥、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赤茯苓、枳殼(用麩炒至微黃色,去除內瓤)、紫菀(洗去泥土)、甘草(烤至紅色,切碎)、人參(去除蘆頭)、蛇黃、牛黃(以上都磨成細粉。各一分)、柴胡(半兩)、熊膽(磨成細粉)、生薑(切片,燒成灰。各半分)、麝香(一錢,磨成細粉)、鱉甲(一分,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