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22)
卷第二十七 (22)
1. 吐利第六
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喘,入心則驚,入脾則瀉,入腎則益虛,此但以消積丸磨之,為微有食也。如傷食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實食在內,乃可下之,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
錢乙有吐瀉問難云: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證全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補脾,退熱石膏湯。次日又以水銀、硫黃二物下之,生薑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
八月內,十分補而無一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於虛損,下之即死。當只補脾,若以使君子丸即緩。錢又留溫胃益脾藥止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啘?錢曰:脾虛而不能食,津少即啘逆。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錢乙附方,凡小兒吐瀉當溫補之。余每用理中丸以溫其中,以五苓散導其逆,五苓最治小兒吐。連與數服,兼用異功散等溫藥調理之,往往便愈。若已虛損,當速生其胃氣,宜與附子理中丸,並研金液丹末,煎生薑、米飲調灌之,唯多服乃效。(服至二、三兩無害)。候胃氣已生,手足漸暖,陰退陽回。
然猶瘛瘲,即減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以意詳之,漸減金液丹,加白丸子,兼用異功散、羌活膏、溫白丸、鉤藤飲子之類調理至安。依此治之,仍頻與粥,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
《嬰童寶鑑》:小兒為乳母飲酒,淫泆情亂,乳子為疾;其候吐瀉青黃水,身熱、啼叫如驚,不治。
《嬰童寶鑑》小兒吐利歌:
小兒吐利早須醫,只為腸虛逆氣為,更有中它湯藥毒,必加煩躁在心脾。
《千金》治少小吐利方。
亂髮(半兩,燒),鹿角(六銖)
上二味末之,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千金》又方
上用熱牛屎合之。一作牛膝。
《千金》又方
上用熱特豬屎,水解取汁少少服之。
《外臺》:劉氏療百日以下蓐內兒吐利方。
面(一錢,炒),乳汁(二兩),龍骨(六分)
上三味煎龍骨,和炒麵服之即瘥。
《聖惠》治小兒吐利,發熱不欲乳食。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嬰孺》用四兩),乾薑(炮,銼),桂心(各一分,《嬰孺》各用三分),甘草(一分,炙,銼,《嬰孺》用四分),黃芩(二分,《嬰孺》用六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之。隨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吐利,腹脅虛悶。訶梨勒散,方
桂心(一分),訶梨勒皮,人參,白朮,甘草(炙),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皮(各半兩)
白話文:
現在如果吐瀉又不想吃東西,而且發高燒,這是因為吃太多東西造成的,不能用瀉藥,用了反而會讓身體更虛弱。如果病邪進入肺部會引起喘氣,進入心臟會引起驚嚇,進入脾臟會引起腹瀉,進入腎臟會更加虛弱。這種情況只能用消積丸磨成粉末服用,因為只是稍微有積食。如果積食很嚴重,可以用瀉藥,不用瀉藥的話就會變成積癖。只有當食物積在體內時才能用瀉藥,瀉完之後一定要補脾才能痊癒。根據虛實情況用藥,沒有不見效的。
錢乙有關於吐瀉的問難記錄: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生病吐瀉。當時是七月,症狀是完全不吃東西而且昏睡,睡醒後會感到煩悶、呼吸不順、乾嘔、大便時有時無、不口渴。許多醫生當作是驚嚇來治療,懷疑是因為睡覺的緣故。錢乙說:應該先補脾再退熱,給他吃使君子丸來補脾,再用石膏湯退熱。第二天又用水銀、硫黃這兩種藥來瀉下,用生薑水調服一點點。錢乙說:凡是吐瀉,五個月以內,瀉九分補一分。
八個月以內,要十分補而不用瀉。這個孩子是脾虛引起的腹瀉,醫生胡亂治療,導致身體虛弱,如果用瀉藥就會死。應該只補脾,如果用使君子丸就太慢了。錢乙又留下了溫胃益脾的藥來止瀉。醫生李生問:是什麼原因引起嘔吐?錢乙說:因為脾虛不能消化食物,津液不足就會嘔吐。又問:為什麼會拉出青褐色的水?錢乙說:腸胃太虛弱,冷到極點就會這樣。錢乙治療後,孩子就痊癒了。
錢乙的附方,凡是小兒吐瀉都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我每次都用理中丸來溫暖他的中焦,用五苓散來疏導逆氣,五苓散最能治療小兒嘔吐。連續服用幾次,同時配合異功散等溫藥來調理,往往就能痊癒。如果已經虛弱,應該趕快增強胃氣,可以用附子理中丸,再將金液丹磨成粉末,用生薑水和米湯調和後灌服,只有多服用才有效。(服用二、三兩沒有害處)。等胃氣恢復,手腳漸漸溫暖,陰氣消退,陽氣恢復。
如果還有抽搐的症狀,就減少金液丹一、二分,增加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樣磨成粉末服用。仔細斟酌情況,慢慢減少金液丹,增加白丸子,同時配合異功散、羌活膏、溫白丸、鉤藤飲子之類的藥來調理直到痊癒。按照這樣治療,還是要經常給孩子喝粥,即使是很危急的情況,往往也能從死亡邊緣救活,十個可以救活八九個。
《嬰童寶鑑》說:如果乳母飲酒,縱慾,情慾混亂,就會讓孩子生病;症狀是吐瀉青黃色的水,發燒、啼哭像受驚一樣,這種情況很難治好。
《嬰童寶鑑》裡的小兒吐瀉歌:
小兒吐瀉要及早治療,都是因為腸胃虛弱,氣機逆亂,還可能是因為吃了有毒的湯藥,必定會使心脾煩躁。
《千金方》裡治療幼兒吐瀉的方子。
用亂髮(半兩,燒成灰),鹿角(六銖)
將這兩種藥研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一刀圭,一天服用三次。
《千金方》裡另一個方子
用燒熱的牛屎和藥混合在一起服用。也有的說是牛膝。
《千金方》裡又一個方子
用燒熱的豬屎,用水溶解後取汁少量服用。
《外台秘要》:劉氏治療百天以內的嬰兒吐瀉的方子。
用炒麵(一錢),母乳(二兩),龍骨(六分)
將龍骨煎煮,和炒麵一起服用就能痊癒。
《聖惠方》裡治療小兒吐瀉,發熱不想吃奶的方子。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嬰孺方》用四兩),乾薑(炮,切碎),桂心(各一分,《嬰孺方》各用三分),甘草(一分,炙,切碎,《嬰孺方》用四分),黃芩(二分,《嬰孺方》用六分)
將這些藥搗碎,篩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加一枚棗,煎煮到剩下一半,去掉藥渣,不拘時間,稍溫服下。根據孩子的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聖惠方》裡治療小兒吐瀉,腹部虛弱發悶的方子。訶梨勒散,方
桂心(一分),訶梨勒皮,人參,白朮,甘草(炙),厚朴(去掉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熟),陳皮(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