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二 (2)
卷第三十二 (2)
1. 腫滿第二
茅先生小兒氣腫、水腫,甘遂散,方
甘遂,大戟,黑牽牛,檳榔,陳橘皮(去白),木香(以上各半兩)
上為末。每歲一錢,五更初用蔥酒調下。不食吃酒、用蔥湯調下。天明通下黃水來,可依形證調理。
茅先生小兒腫後,塌氣散,方
中庸,赤小豆,橘皮紅,蘿蔔子,檳榔,甘草(以上各半兩),木香(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薑棗同煎至六分。通口服,進四服,看大小用。
《嬰孺》治小兒面目腫,胸膈中有熱方。
黃芩,芍藥,知母(各四分),虻蟲(三十個,炒),當歸,大黃,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飲下,二丸,日四夜一。若睡中涎膈上有水者,加細辛、白朮各三分,令兒強健。
《嬰孺》治小兒通體洪腫,腹滿堅脹,氣喘急。郁李仁湯,方
郁李仁(三合),大黃(十二分),柴胡,澤瀉(各八分),赤茯苓(十分),黃芩,麻黃(各十二分),杏仁(湯去皮尖),升麻(各七分),芍藥,豬苓(各八分),鱉甲(五分,炙)
上以水二升半煮一升六合。七歲為三服,四、五歲為四服,隨小大加減。
《嬰孺》治小兒腫滿,黃芩湯,方
黃芩,澤瀉,通草(各八分),柴胡,桑白皮(各七分),杏仁(湯去皮尖),豬苓(去皮柴。各六分),澤漆葉(四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四、五歲兒為三服。一、二歲服二合。
《嬰孺》治小兒腫滿,小豆飲子,方
槲皮白(切,七合),茯苓(二分),小豆(八分)
上以七升水煮一升四合,去滓飲之,未效再合。
《嬰孺》治小兒腫滿不消,服湯不退。葶藶煎,方
葶藶子(三分,炒),防己(六分),柴胡(八分),茯苓,澤瀉,杏仁(去皮尖,炒,研。各十二分),澤漆葉(炒),郁李仁(各五分),蜜(一升)
上以水一斗,煮二升半,去滓,內杏、蜜煎至二升。二歲兒一合。量大小服之。
《嬰孺》治小兒腫滿結實,諸治不效。甘遂丸,方
甘遂(炒),芍藥,杏仁,車前子,黃芩,豬苓,葶藶子(炒。各三分),鱉甲(七分,醋炙)
上為末,蜜為丸大豆大。竹葉飲下,二歲五、六丸。日再量之。
《嬰孺》治小兒腫滿,頭面、身體壯熱似傷寒者方。癇瘥腫者,除大青用。
龍膽,葵子,葳蕤,大青,茯苓,前胡(各一分)
上以水二升,煮八合,服半合,日再。
《嬰孺》治小兒頭面及身體浮腫。衛矛丸,方
衛矛羽(鬼箭用羽也,鬼箭一名衛矛),松羅(四分),防己,黃耆(各三分),郁李仁(一錢,別研入)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百日兒食後一丸。日再,以腰中身體汗出盡為度。
《嬰孺》治少小手足、身體腫方。
咸菹汁
上溫浸之,汁味盡,易為度。
《嬰孺》又方
上溫人溺,令暖漬之。
白話文:
茅先生小孩氣腫、水腫的甘遂散:
配方:甘遂、大戟、黑牽牛、檳榔、陳皮(去白)、木香,各用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用法:每歲吃一錢,在凌晨五更時用蔥酒調服。如果不想喝酒,可以用蔥湯調服。天亮時會排出黃色的水液,之後可根據情況調整治療。
茅先生小孩腫脹後使用的塌氣散:
配方:中庸、赤小豆、橘紅、蘿蔔子、檳榔、甘草,各用半兩;木香,用一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小杯水,加入薑、棗一同煎煮至剩六分。一次性喝下,可連續服用四次,並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嬰孺》治療小兒面部腫脹、胸膈有熱的方子:
配方:黃芩、芍藥、知母,各用四分;虻蟲(炒),三十個;當歸、大黃、甘草(炙),各用三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
用法:用飲水送服,每次服用二丸,白天服用四次,晚上服用一次。如果小孩睡覺時口水多,胸膈有積水,可加入細辛、白朮各三分,能使孩子身體強壯。
《嬰孺》治療小兒全身嚴重腫脹、腹部脹滿堅硬、呼吸急促的郁李仁湯:
配方:郁李仁,三合;大黃,十二分;柴胡、澤瀉,各八分;赤茯苓,十分;黃芩、麻黃,各十二分;杏仁(去皮尖),升麻,各七分;芍藥、豬苓,各八分;鱉甲(炙),五分。
製法:用水兩升半煎煮至剩一升六合。
用法:七歲小孩分三次服用,四、五歲小孩分四次服用,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的黃芩湯:
配方:黃芩、澤瀉、通草,各八分;柴胡、桑白皮,各七分;杏仁(去皮尖)、豬苓(去皮柴),各六分;澤漆葉,四分。
製法:用水五升煎煮至剩一升半。
用法:四、五歲小孩分三次服用。一、二歲小孩服用二合。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的小豆飲子:
配方:槲樹皮(切),七合;茯苓,二分;小豆,八分。
製法:用水七升煎煮至剩一升四合,去渣飲用,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再服用一次。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不消退,服藥無效的葶藶煎:
配方:葶藶子(炒),三分;防己,六分;柴胡,八分;茯苓、澤瀉、杏仁(去皮尖,炒,研),各十二分;澤漆葉(炒)、郁李仁,各五分;蜂蜜,一升。
製法:用水一斗煎煮至剩二升半,去渣,加入杏仁和蜂蜜煎煮至二升。
用法:二歲小孩服用一合,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堅硬,各種方法都無效的甘遂丸:
配方:甘遂(炒)、芍藥、杏仁、車前子、黃芩、豬苓、葶藶子(炒),各三分;鱉甲(醋炙),七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
用法:用竹葉水送服,二歲小孩每次服用五、六丸。每天服用兩次,並觀察情況。
《嬰孺》治療小兒腫脹,頭面、身體發熱,類似傷寒的方子:
配方:龍膽、葵子、葳蕤、大青、茯苓、前胡,各一分。(如果腫脹是因癲癇引起的,去除大青)。
製法:用水兩升煎煮至剩八合。
用法:每次服用半合,每天服用兩次。
《嬰孺》治療小兒頭面及身體浮腫的衛矛丸:
配方:衛矛羽(即鬼箭的翅膀)、松蘿,各四分;防己、黃耆,各三分;郁李仁,一錢(另外研磨加入)。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
用法:百日小孩在飯後服用一丸。每天服用兩次,直到腰部、身體出汗為止。
《嬰孺》治療小孩手腳、身體腫脹的方子:
方法:用溫熱的醃菜汁浸泡,直到汁水沒味道了,就換新的。
《嬰孺》又一方子:
方法:用溫熱的人尿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