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二 (3)

1. 腫滿第二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頭面、手腳虛浮。內消丸,方

青橘(五個,湯浸去瓤),巴豆(七個,去殼),木香(二錢,炮),防己(一錢半),丁香(十四粒)

上青橘同巴豆炒蒼色,去巴豆不用,以其餘藥為末,蒸餅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二、三歲三丸,四、五歲七丸或十丸。男孩兒陳橘皮湯下,女孩兒煎艾葉湯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渾身虛腫,氣喘,不思飲食。紅粉散,方

硃砂(一分),檳榔(一錢),輕粉(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及半錢,薄荷湯調下。吃一服則取下,仍用觀音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人參散(方見夾食傷寒門中)調其胃氣。忌生冷、粗硬等物。

張渙,海蛤湯,方,治腫滿,大小便不利。

海蛤,桑根白皮(各一兩),漢防己,白朮(炮),赤茯苓(各半兩),甜葶藶(隔紙炒紫色),川朴硝,木豬苓(去黑皮,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後。

張渙,郁李仁丹,方,應腫滿,皆可服。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檳榔(各半兩),牽牛子(一分,炒)

上件搗,羅為細末,滴水和丸黍米大。每十粒煎蔥白湯下,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惠眼觀證》,塌氣散,大治虛腫脹滿,虛煩,手足腫,宜服此方。

白朮,木香,青橘皮(去瓤),甘草(炙),茴香(各半兩),巴豆(三十粒)

上將巴豆炒橘皮,候巴豆黑色,去巴豆,取橘皮,用諸藥為末。每服一大錢,飯飲調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遍身腫,塌氣散,方

漢防己,當歸,芍藥,紫菀,黑牽牛,杏仁(去皮略炒,先研。以上各一錢),檳榔(面熛,二錢),綿黃耆(二錢,蜜炙)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五分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遍身虛腫,棗肉丸,方

石燕子(一個,捶為末),大棗(七個,去核),巴豆(七粒,去油)

上二味入棗肉內,燒存性,細研,以蟾酥丸麻子大。看原因甚物所傷,以原傷物汁下,甚妙。

《莊氏集》俞穴灸法: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綱各二壯。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五寸陷中。

白話文: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療小兒頭面、手腳虛浮的內消丸

藥方組成: 青橘(五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橘瓤),巴豆(七個,去除外殼),木香(二錢,炮製過),防己(一錢半),丁香(十四粒)

製作方法: 將青橘和巴豆一起炒到變色,然後取出巴豆不用,將剩餘的藥材磨成粉末,用蒸餅將藥粉做成如大麻籽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二、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三丸,四、五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七丸或十丸。男孩用陳皮煮的水送服,女孩用艾葉煮的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療小兒全身虛腫、氣喘、食慾不振的紅粉散

藥方組成: 硃砂(一分),檳榔(一錢),輕粉(半錢)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字(古代量詞)或半錢,用薄荷湯調服。服用一次後,症狀若有改善則停止服用,改用觀音散(藥方在「胃氣不和」的章節中)或人參散(藥方在「夾食傷寒」的章節中)來調理脾胃。禁食生冷、粗硬等食物。

張渙治療腫脹、大小便不暢的海蛤湯

藥方組成: 海蛤、桑樹根白皮(各一兩),漢防己、炮製過的白朮、赤茯苓(各半兩),甜葶藶(隔紙炒到紫色)、川朴硝、木豬苓(去除黑皮,各一分)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後溫服,在喝奶或吃飯後服用。

張渙治療各種腫脹的郁李仁丹

藥方組成: 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稍微炒過)、檳榔(各半兩),牽牛子(一分,炒過)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滴入水和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十粒,用蔥白煮的水送服,不拘時間。可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惠眼觀證》治療虛腫、脹滿、虛煩、手足腫的塌氣散

藥方組成: 白朮、木香、青橘皮(去除橘瓤)、炙甘草、茴香(各半兩),巴豆(三十粒)

製作方法: 將巴豆和橘皮一起炒,等到巴豆變黑後取出,只取橘皮,將橘皮和其他藥材一起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大錢,用飯湯或開水調服。

《吉氏家傳》治療小兒全身腫脹的塌氣散

藥方組成: 漢防己、當歸、芍藥、紫菀、黑牽牛、杏仁(去除外皮稍微炒過,先研磨。以上各一錢),檳榔(用麵粉裹住烤過,二錢),蜜炙過的綿黃耆(二錢)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水加三片生薑和一個紅棗,煎煮至剩下一半時服用。

《吉氏家傳》治療小兒全身虛腫的棗肉丸

藥方組成: 石燕子(一個,搗碎成粉末),大棗(七個,去除棗核),巴豆(七粒,去除油脂)

製作方法: 將石燕子粉末和巴豆放入棗肉中,燒到變成炭後,再一起磨成細粉,用蟾酥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根據病因,用與病因相關的汁液送服,效果會更好。

《莊氏集》關於治療因飲水過多而面色發黃的俞穴灸法

治療方法: 如果飲水過多,而且面色發黃,可在陽綱穴(位於第十椎骨下方兩旁五寸的凹陷處)各灸二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