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6)

1. 腹脹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腹脹候:腹脹,是冷氣客於臟故也。小兒腑臟嫩弱,有風冷邪氣客之,搏於臟氣則令腹脹。若脾虛冷移入於胃,食則不消;若腸虛,冷氣乘之,則變下利。

白話文:

《巢元方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腹脹,是因為寒氣侵犯了臟腑所導致。小兒的臟腑比較嬌嫩虛弱,如果受到風寒邪氣侵襲,就會與臟腑之氣相搏擊,從而導致腹脹。如果脾氣虛弱,寒邪就會移入胃中,導致食物不能消化;如果腸道虛弱,寒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腹瀉。

錢乙論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滿喘,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紫霜丸見積聚門中,白餅子方見搐搦門中。)不喘者,是虛也,不可下。若誤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也。色黃者,屬脾也。

白話文:

錢乙論述的關於腹脹的理論,認為腹脹是由於脾胃虛弱,氣機鬱積攻伐而引起的。症狀表現為實證者,會有悶亂、滿脹、喘促,可以用紫霜丸、白餅子來治療。(紫霜丸適用於積聚在中焦的證候,白餅子適用於痙攣抽搐在中焦的證候。)如果不喘的人,則屬虛證,不可使用攻下法治療。若誤用攻下法,則會使脾虛的氣機上逆,侵犯肺臟,導致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等,脾主四肢,母氣(脾)虛甚,則目胞、腮部腫脹。顏色發黃的,屬於脾臟的問題。

治之用塌氣丸漸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散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腹脹而不喘,可以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即愈矣。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

白話文:

使用塌氣丸治療,逐漸減少(方見胃氣不和章節中),如果沒有治癒,就逐漸增加丸劑的數量。不能使用丁香、木香、橘皮、豆蔻散。什麼原因?脾虛,氣沒有出來,腹部脹滿但不喘,可以用散藥治療,讓上下分消其氣,即可治癒。如果虛氣已經出來,附著於肺部運行,那麼脾胃內部虛弱,每每產生虛氣,進入四肢和麪部。小兒容易虛實交替,脾虛不受寒溫,服用寒藥則產生寒氣,服用熱藥則產生熱氣。

當識此,勿誤也。胃氣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若水狀,腎氣侵浮於肺即大喘也。此當服塌氣丸。(方見同前。)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

白話文:

如果你能認識瞭解這些原則,那就不要犯錯了。胃氣虛熱,就會容易生長黃疸病。或者引起飲喝不止,脾氣虛弱不能勝過腎臟,隨著肺氣走到四肢而有如水一樣,腎氣侵佔肺臟就會大喘息。這時應該服用塌氣丸(處方見上文)。病癒後皮膚顏色還未恢復的人,是虛衰尚未復原的緣故。

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寇於林,寇未出其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

治虛腹脹,先服塌氣丸(方見同前,)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不能食者,可下之。蓋脾初虛而後結有積,所治宜先補脾,後下之。下後又補脾,即愈也。補肺恐生虛喘。

白話文:

治療虛弱肚子脹氣,首先服用塌氣丸(具體方劑請參閱前文),若不治癒,腹部有食物積聚結成糞便,小便黃色,有時微喘,脈搏又沉又實,有時喝了水,無法吃東西的,可以給予瀉下藥物。因為脾臟剛開始是虛的,後來結實有積食,治療時應該先補脾,然後再瀉。瀉後再補脾,即可治癒。如果補肺則恐怕會導致虛喘。

《嬰童寶鑑》:小兒腹脹,為脾胃虛冷氣不順,故腹脹也。

《嬰童寶鑑》小兒腹脹歌:

風冷結在臟,因成為腹脹,冷極氣相併,泄瀉定須成。

《葛氏肘後》小兒腹暴病滿欲死方。

半夏(隨多少,炮)

上下篩,酒和之,服如粟粒大五丸,日三,立瘥。

《千金》治少小腹脹滿方。

上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千金》又方

上以韭根和汁,豬脂煎,細細服之。

《千金》又方

上以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千金》又方

上用米粉、鹽等分,炒變色,腹上摩之。

《仙人水鑑》,分氣丸,治大人、小兒一切冷氣攻刺四肢,心腹脹滿,宿患氣塊,破腹泄痢;婦人產前產後,室女一切不惻之疾方

白話文:

《仙人水鑑》中記載的「分氣丸」,可以治療大人、小孩的一切冷氣攻刺四肢,使心腹脹滿;也可以治療腹內宿患氣塊,破腹泄痢;此外,還可以治療婦人產前及產後、室女一切不測的疾病。

揀丁香(一分),白芷(三兩,洗、焙),木香(半兩,不見火),陳橘皮(湯洗淨,取二兩),甘草(一兩,炙),縮砂仁(一百個),生薑(一斤,連皮切作錢子,用鹽一兩拌勻,淹一宿,銀石器中炒令乾,每用一兩)

白話文:

丁香1分、白芷3兩(洗淨、烘焙)、木香半兩(不經過火)、陳橘皮2兩(用湯洗淨)、甘草1兩(炙乾)、縮砂仁100個、生薑1斤(連皮切成錢子大,用1兩鹽拌勻,醃製一晚,在銀或石器中炒至乾,每次使用1兩)。

上七味,丁香、木香別搗,余為末合研。用真阿魏一彈大,湯化去滓,飛羅面兩匙,煮糊搜木臼中,杵丸如雞頭大。一切氣,每服一丸,細嚼,空心,鹽湯、鹽酒任下。心腹脹滿宿患,生薑橘皮湯下。婦人一切病患,炒姜酒下。腳膝少力,阿魏煎酒下。破腹瀉痢,姜鹽粥飲下。

白話文:

上七味。丁香、木香特別搗碎,其他藥材研為細末後與其混合研勻。用真正的阿魏一彈珠大,溶解於湯水中過濾除渣,飛羅面兩匙,煮成糊狀加入藥末,在研缽中搗成如雞頭大的丸劑。凡是疾病引起的脹氣,每服一粒丸藥,細嚼後空腹服用,搭配鹹湯或鹹酒送服。如果是心腹脹滿的宿疾,可以用生薑橘皮湯送服。婦女一切虛症,可用炒姜酒送服。腳膝無力的話,可用阿魏煎酒送服。如果是腹瀉、痢疾則用姜鹽粥送服。

室女一切不惻疾患,當歸酒紅花酒嚼下。早晨一丸,能消瘴癘。小兒腹脹,湯化服半丸。

白話文:

  1. 對於室女(未婚女性)來說,一切不明原因的疾病,都可以使用當歸酒或紅花酒送服。

  2. 早晨服用一丸,可以消除瘴癘(流行性疾病)。

  3. 小兒腹脹,可以用湯水化開半丸服下。

《外臺》:劉氏療小兒肚脹漸瘦,不食,四肢熱不調方。

甘草(炙),鱉甲(炙),柴胡茯神,子芩(各六分),訶梨勒皮(一分),檳榔(三錢),芍藥,橘皮(各三分),生薑,當歸(各四分),知母(五分),大黃(八分)

白話文:

甘草(經過烤製),鱉甲(經過烤製),柴胡,茯神,子芩(各六分),訶梨勒皮(一分),檳榔(三錢),芍藥,橘皮(各三分),生薑,當歸(各四分),知母(五分),大黃(八分)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分為數服,得瀉病瘥。

《外臺》:《廣濟》療小兒心腹滿,吃不下。地黃飲子

生泄痢(三合),生薑汁(三合),白蜜(一匙),訶梨勒末(用皮四分)

上四味相合,調勻,分溫服之,微利尤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腹脹。

上用胡粉,鹽熬色變,以摩腹上。兼治腹皮青,若不理,須臾死。

《子母秘錄》治小兒心腹、胸脅煩滿,欲死者方。

上用雞子殼燒末,酒調服方寸匕。

《經驗後方》治大人、小兒吃雜生果多,腹脹氣急。

上以肉桂碾末,飯丸如綠豆大。小兒熟水下五丸,大人十丸。未痊再服。

白話文:

使用肉桂磨成粉末,混合飯粒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小孩可以用溫開水送服五丸,大人服用十丸。若症狀沒有完全痊癒,可以再服用一次。

《聖惠》治小兒脾虛腹脹,不能乳食。訶梨勒丸方

訶梨勒(煨用皮),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氣),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研。各半兩),乾薑(炮裂,銼),甘草(炙微赤,銼),木香,白朮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脾胃虛冷,腹脅脹滿,四肢不和,乳食全少。丁香散

丁香,桂心,白朮,人參(去蘆頭。各一分),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白話文:

  • 丁香:一錢

  • 桂心:一錢

  • 白朮:一錢

  • 人參:一錢(去掉須根)

  • 厚朴:半兩(去掉粗皮,塗抹生薑汁,烘烤至香熟)

  • 陳橘皮:半兩(用湯浸泡,去掉白色果瓤,烘烤)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少許生薑和一顆紅棗,煎煮至五分之一,去除渣滓,溫熱服用,每天三次或四次。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腹虛脹。木香散

木香,川大黃(銼,微炒),麝香(細研。各一分),桑根白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益智(去皮),草豆蔻(去皮。各半兩)

白話文:

木香、川大黃(切碎,微炒),麝香(研磨成細末。各一分),桑樹根的白色樹皮(切碎),陳年的橘子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果瓤,焙烤),益智(去皮),草豆蔻(去皮。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腹氣壅脹滿,虛熱不能飲食,大小腸氣滯。赤茯苓散

赤茯苓木通(銼),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枳實(麩炒微黃),當歸(銼,微炒。各一分),川大黃(半兩,銼,微炒)

白話文:

赤茯苓,木通(切成小段),人參(去掉蘆頭),甘草(烘烤至微紅,切成小段),枳實(麩皮炒成微黃),當歸(切成段,略微炒過。各佔一分),川大黃(半兩,切成段,略微炒過)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又方

鱉甲(塗醋、炙微黃,去裙襴),赤茯苓,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分),川大黃(銼,微炒),川朴硝(各半兩)

白話文:

鱉甲(用醋液塗過,微火烤至微黃,去掉裙邊)、赤茯苓、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掉白色果瓤,炒幹)、枳殼(用麩子炒至微黃,去掉果瓤。各取一份)、川大黃(切碎,微火炒一下)、川朴硝(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心腹氣脹,胸膈煩滿。前胡散

前胡(半兩,去蘆頭),丁香,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心腹脹滿,乾嘔不止。人參散

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把上列的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加一小盞水,少許生薑,煎至五分熟,過濾去渣。不拘泥於時間,溫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量加減。

《聖惠》治小兒心腹脹滿,喘粗,不下食方。

牽牛子(微炒),木香,馬兜苓(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氣不和,心腹脹滿,不欲乳食。檳榔散

檳榔,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丁香(一分)

上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腸內氣壅,脹滿,不下奶食方。

川大黃(半兩,銼,炒),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木香,檳榔(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搗碎,用粗羅篩成散狀。每次服用一錢,加一小杯水煎煮,直到藥液減少到五分之一,然後過濾掉藥渣。不限服用時間,溫熱服用,以見效為準。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嬰孺》治小兒中氣,心腹堅脹疼痛,顏色青黑,大便不通方。

桃仁(七個,碎),桔梗,芍藥(五分),黃芩,柴胡,升麻(各五分),大黃,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碎),鬼臼(四分),甘草(二分,炙),麝香(四大豆大)

白話文:

桃仁(七顆,搗碎),桔梗、芍藥(五分),黃芩、柴胡、升麻(各五分),大黃、杏仁(四十顆,去皮尖,搗碎),鬼臼(四分),甘草(二分,炙),麝香(四大豆大)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四服。量兒大小,增減水藥。

《嬰孺》,大青湯,治少小服藥,得大吐下後體壯熱,精彩慢,或微氣滿而有結氣方。

白話文:

《嬰孺》中的大青湯,用於治療小孩服用藥物後,出現強烈嘔吐、腹瀉後,身體虛弱、精神不振,或輕微腹脹和有瘀結的情形。

大青(二分),麻黃(去節),大黃,甘草(炙。各一分)

白話文:

  • 大青(二錢)

  • 麻黃(去掉節,二錢)

  • 大黃(二錢)

  • 甘草(炒過,二錢)

上以水三升煮麻黃,減三合,掠去沫,內藥煮一升。為四服,日進三服,夜一服。

張渙治小兒腑臟怯弱,風冷邪氣客之,令兒腹脹,氣不宣通,甚者變為下痢。厚朴丹方

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丁香,木香,白朮(炮。各一兩),牽牛子(炒一分),青橘皮(去白,半兩)

白話文:

厚朴(剝掉粗皮,塗上生薑汁,烤到香味四溢,且熟透),丁香,木香,白朮(炮製。各一兩),牽牛子(炒一分),青橘皮(去白色部分,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搗成膏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陳橘皮湯下。

白話文:

把上等的藥材搗碎成細末,加入蜂蜜搗成膏狀,搓成黃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用煎過的陳橘皮湯送服。

張渙又方,木沉散

木香,益智子(去皮),沉香,草豆蔻(麵裹煨,炮),蓬莪朮白豆蔻(各半兩)

白話文:

木香、益智子(去除外皮)、沉香、草豆蔻(裹上面粉煨,再炒焙)、蓬莪朮、白豆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九籥衛生》,賺氣丸,療小兒腹脹氣急。

蘿蔔子(半兩,用巴豆肉一分拍破,同炒黑色,去巴豆不用),木香(一分)

上同為細末,水浸,蒸餅心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橘皮湯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食傷,或病奶至冷,腹脹。紫霜丸

生薑(切成片子),巴豆(去皮。各半兩)

以上二味,用好醋一大碗煮乾去姜,取巴豆研細。

雄黃硃砂(各半錢,並研細)

上件一處為末研勻,用蒸餅糊為丸,如粟米大。小兒傷食三粒,腸脹、喘息分減大小。用食湯下,無時。

白話文:

將上列藥方研成細末,用蒸餅糊和藥粉製成粟米般大的藥丸。幼童如因過量進食而出現損傷,可服用三粒藥丸,並觀察腸脹、喘鳴症狀的減輕與否。依患者體質,酌量增減藥丸數量。於三餐飯後服用,不拘時間。

《莊氏家傳》治瀉,腹脹、腹瘦,又消又脹。塌氣散

厚朴(去皮,用生薑汁浸塗,炙煙盡為度),地龍(淨洗土,秤),陳橘皮,馬牙硝(各半兩)

白話文:

厚朴(去皮,用生薑汁浸塗,炙烤至冒煙停止),地龍(清洗乾淨泥土,秤重),陳橘皮,馬牙硝(各半兩)

上件入乳缽內研,每服半錢,用冷米飲調下。

《莊氏家傳》:吃果子木脹。

上用黃牛涎以宿蒸餅,丸如豌豆大。桂心湯下五丸。

白話文:

用黃牛口水浸泡隔夜的蒸餅,將其製成豌豆大小的丸劑。用桂心湯送服五丸。

《趙氏家傳》治小兒腹脹,哽氣,散冷熱氣。褐丸子

莪朮,蘿蔔子(炒),黑牽牛(炒。各半兩),胡椒(一分)

白話文:

蓬莪朮、蘿蔔子(炒)、黑牽牛(炒。每種各半兩)、胡椒(一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黃米大。食後蘿蔔湯下五、七丸。

《張氏家傳》方同。亦治脾胃不和,飲食乍多乍少,大便忽稀忽止,面黃胸高,腹脹腿瘦。

《吉氏家傳》治小兒腹脹氣粗,乍寒乍熱,時作瀉痢。救真丸

巴豆(去殼),雄黃(各半兩),硃砂(一大錢匕),乾薑(二塊,用醋一升,同巴豆煮)

上同研勻,水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煎芍藥湯下兩粒。

白話文:

把上述的藥物研磨均勻,浸泡於水中,將蒸餅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用煎過的芍藥湯服下兩粒。

《吉氏家傳》,塌氣散,治小兒疳虛腹脹。

甘草,茴香,白牽牛(各炒),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紫蘇湯下。

長沙醫者丁時發,溫脾散,治小兒脾胃不和,腹脅虛脹,不欲乳食,精神困倦,或壯熱憎寒。

白話文:

長沙有一位名叫丁時發的醫生,他研製了一種藥方叫「溫脾散」,可以治療小兒脾胃不和、腹脅虛脹、不喜歡吃東西、精神疲倦,以及發高燒或畏寒的症狀。

人參,訶梨勒(各三分),白朮,木香,黃耆,茯苓,藿香陳皮,桔梗(各半兩),甘草(一分,炙),沒石子(一個)

白話文:

人參、訶梨勒(各 1.8 公克),白朮、木香、黃耆、茯苓、藿香、陳皮、桔梗(各 3 公克),甘草(0.6 公克,炙烤過的),沒石子(一個)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一片,棗一個,煎五分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木香丹,治小兒諸般傷冷,冷物作熱及腹脹黃瘦。

木香(二錢),川烏頭(三個,炮裂),皂角(七寸,去皮),縮砂,巴豆(出油者,三、七粒)

白話文:

  • 木香(二錢):一種中藥,具有芳香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

  • 川烏頭(三個,炮裂):一種中藥,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由於川烏頭含有劇毒,因此必須經過炮製才能使用。

  • 皁角(七寸,去皮):一種中藥,具有消積導滯、潤腸通便的功效。

  • 縮砂:一種中藥,具有溫中止瀉、固澀精氣的功效。

  • 巴豆(出油者,三、七粒):一種中藥,具有瀉下積滯、逐水消腫的功效。由於巴豆具有較強的毒性,因此使用時必須謹慎。

上為細末,烏梅二、七個,蒸爛,入眾藥為丹,如○大。每服三、五粒,蘿蔔子、薑湯下。

白話文:

將藥物碾成細末,放入兩個、七個蒸爛的烏梅,製成如梧桐子般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粒,用蘿蔔子與薑湯送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腹脹,並水鼓氣病。

雞子白(一個),白麵(一匙頭),輕粉(一錢匕)

上件和作餅子小錢大。每服一餅,慢火內燒熟,經紙上去火毒,細嚼,臨臥服。

《外臺》:《甲乙經》灸法。懸鐘,足三陽大絡,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灸五壯。主腸滿,胃中有熱不食,小兒虛滿不能飲食。

白話文:

《外臺祕要》記載了《甲乙經》的灸法。懸鐘穴,位於足三陽經的大絡上,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按壓時可找到。當陽明脈不通時,可取此穴灸五壯。主治腸滿、胃中有熱不思飲食、小兒虛滿不能飲食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