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28)
卷第二十二 (28)
1. 痞結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痞結候:痞者塞也。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嬰童寶鑑》小兒痞結歌:
胸中熱兼實,榮衛不通徹,臟腑豈能和,經中號痞結。氣滿腹肚脹,時時變寒熱,何必問神祗,此是分明訣。
《葛氏肘後》若患腹中痞結,常壯熱者方。
大黃(炙使煙出),龜甲(炙令黃),茯苓(各三分)
上搗為末,蜜丸。服如大豆一枚,日三。看兒大小增減。
《千金》,鱉甲丸,治少小腹中結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方。
鱉甲(醋炙香熟),芍藥,大黃(各三十銖),茯苓,柴胡,乾薑(炮,各二十四銖),桂心(六銖),䗪蟲,蠐螬(各二十枚)
上件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大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千金》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鱉頭丸方
鱉頭(一枚),虻蟲,桃仁,䗪蟲(各十八銖),甘皮(半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聖惠》方同,但用大黃無甘皮。
《千金》治小兒心下痞,淡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芫花丸方
芫花,黃芩(各一兩),大黃(二兩半。《嬰孺》用十銖),雄黃(二兩半。《嬰孺》用十銖)
上四味末之,蜜和,更搗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以下,服如粟米大一丸。欲服丸,內兒喉中,令母與乳。若長服消病者,當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陳藏器治小兒痞滿方
上用三白草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熱疾,亦主瘧及小兒痞滿。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候之蒔田,三葉草白便秀,故謂之三白。
陳藏器又方
上用甜藤葉搗,敷小兒腹,除痞滿閃癖。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羸瘦,多啼。宜服,前胡散方
前胡(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枳殼(微炒,微黃),赤茯苓,犀角(屑),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溫服,微利為度。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身體壯熱,中焦壅悶,腸胃不利,,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赤茯苓,芎藭,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勺藥,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檳榔(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憎寒,大小便不利。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桔梗(去蘆頭),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三分),人參(去蘆頭),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木通(銼。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痞結第六
《巢氏病源》提到,小兒痞結的「痞」指的是阻塞。如果小朋友胸腔和橫膈膜有熱,肚子裡有積存的液體,導致身體的運行系統受阻,無法順暢運作,就會造成肚子裡氣體鬱結,脹滿,有時候還會發高燒。
《嬰童寶鑑》裡有一首歌謠描述小兒痞結:「胸部有熱又阻塞,身體的運行不順暢,內臟怎麼會協調?這種情況就叫做痞結。肚子脹滿,時冷時熱,不用求神問卜,這就是明確的病症。」
《葛氏肘後方》提到,如果腹部有痞結,經常發高燒,可以用以下藥方:
用炙烤後冒煙的大黃、炙烤至黃色的龜甲、茯苓各取三分,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大豆,一天服用三次。要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劑量。
《千金方》中有一個鱉甲丸,可以用來治療小朋友腹部結塊堅硬、脅肋下有疹子、手腳煩躁發熱的症狀。
藥方包含:醋炙烤香熟的鱉甲、芍藥、大黃各三十銖,茯苓、柴胡、乾薑(炮製過)各二十四銖,桂心六銖,䗪蟲、蠐螬各二十枚。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顆,然後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千金方》還提到一個鱉頭丸,可以用來治療小朋友的痞氣,脅肋下或腹部有積聚,堅硬疼痛。
藥方包含:鱉頭一個,虻蟲、桃仁、䗪蟲各十八銖,甘皮半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小豆,一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兩顆。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入大黃十八銖,直到排便順暢為止。《聖惠方》的配方相同,只是沒有甘皮,而有使用大黃。
《千金方》還有一個芫花丸,可以治療小朋友心下痞,硬塊結聚,肚子脹大,身體發熱,不想喝奶的狀況。
藥方包含:芫花、黃芩各一兩,大黃二兩半(《嬰孺方》用十銖),雄黃二兩半(《嬰孺方》用十銖)。將這四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再搗一千下,三歲到一歲以下的小孩,服用像粟米大小的一顆。要餵小孩吃藥丸時,把藥丸放在小孩喉嚨裡,然後讓母親餵奶。如果長期服用以消除疾病,應根據情況調整藥量,並避免與餵奶同時進行。
陳藏器說,可以用三白草搗爛絞汁服用,可以讓人嘔吐,清除胸膈的熱病,也可以治療瘧疾和小兒痞滿。這種草剛長出來時沒有白色,到夏天葉尖會有像粉末一樣的白色,農民會觀察這種草來播種,當三片葉子變白時,表示時機成熟,因此叫做三白草。
陳藏器還有一個方法,將甜藤葉搗爛,敷在小朋友的肚子上,可以消除痞滿和閃癖。
《聖惠方》記載,治療小朋友肚子痞結、發燒、身體消瘦、愛哭鬧,可以服用前胡散。
藥方包含:去除蘆頭的前胡、稍微炒過的大黃各三分,稍微炒至微黃的枳殼、赤茯苓、犀角屑、浸泡過並去除外皮稍微炒過的郁李仁、塗醋炙烤至黃色並去除邊緣的鱉甲各半兩。將這些藥材搗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五分,去除藥渣後溫服,用量要根據小孩年齡大小調整,以輕微腹瀉為度。
《聖惠方》還記載,治療小朋友肚子痞結、身體發熱、胸口悶塞、腸胃不暢,可以使用柴胡散。
藥方包含:去除苗的柴胡、赤茯苓、芎藭、塗醋炙烤至黃色並去除邊緣的鱉甲、麩炒至微黃並去除內瓤的枳殼、赤芍藥、浸泡過並去除外皮、尖端、雙仁後用麩炒至微黃的桃仁、檳榔各半兩,炙烤至微紅並切碎的甘草一分。將這些藥材搗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五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一天服用三次。要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藥量。
《聖惠方》還記載,治療小朋友肚子痞結、發熱怕冷、大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大腹皮散。
藥方包含:切碎的大腹皮、浸泡過並去除白色內瓤後烘乾的陳橘皮、去除蘆頭的桔梗、塗醋炙烤至黃色並去除邊緣的鱉甲各三分,去除蘆頭的人參、赤芍藥、稍微炒過的大黃、切碎的木通各半兩,炙烤至微紅並切碎的甘草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