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八 (8)
卷第二十八 (8)
1. 積瀉第二
上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十二三、十四五結熱痰多,壯熱,食進少,結實者自下,,大黃散方
大黃(十二分),柴胡,枳殼,升麻,芍藥,梔子仁(各十分),竹葉(一升),生薑(三分),知母,杏仁(去皮尖。各八分)
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為四服。十四、五為三服,兒小量之。
《嬰孺》治小兒結實,壯熱頭痛自下,,大黃湯方
大黃,柴胡,甘草(炙),生薑(各十二分),升麻,知母,黃芩(各七分),大青(五錢),石膏(十分),芍藥,枳實(炙。各六分)
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三合,為四服,量大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實不盡下,或黃或青方。
大黃(三分),細辛(二分半),甘草(一分),黃芩(一分半)
上以水二升,煮七合半,為二服。
《吉氏家傳》治積痢,當歸散方
當歸,龍骨,甘草(炙),石榴皮,黃柏皮(各一錢),訶子(二個,炮,去核)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積痢,芍藥散方
芍藥,枳殼(去白,炒),甘草,地榆(洗。各一錢),黃柏(半兩,去粗皮),川烏頭(一個,炮)
上焙乾為末。每服半錢,用白梅湯下。
《吉氏家傳》治風積、傷積,累用藥取不下者,腹脹瀉痢頻並,及諸積,,乳香丸方
乳香,沒藥,硇砂(各一塊,如皂皂子大),芥菜子(四十九粒),巴豆(一粒,生)
上用大棗一枚,濕紙裹重封,灰火煨熟取出,去紙,與棗子支乳缽內,研為膏。若不通丸,入少許飛羅面,
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周歲三丸,三歲以上五丸,五更淡薑湯下,取下元物。
白話文:
[積瀉第二]
用水六升,煮到剩下一升八合,分成四次服用。十歲的小孩分成三次服用。
《嬰孺》治療小兒十二三歲、十四五歲因熱結導致痰多,發高燒,食慾不振,大便乾硬不下,用大黃散。
大黃(十二份),柴胡,枳殼,升麻,芍藥,梔子仁(各十分),竹葉(一升),生薑(三分),知母,杏仁(去皮尖。各八分)。
用水六升,煮到剩二升,分成四次服用。十四、五歲的兒童分成三次服用,年紀小的孩子用量要酌減。
《嬰孺》治療小兒大便乾硬,發高燒,頭痛並導致便秘,用大黃湯。
大黃,柴胡,甘草(炙),生薑(各十二份),升麻,知母,黃芩(各七份),大青(五錢),石膏(十分),芍藥,枳實(炙。各六份)。
用水四升七合,煮到剩下一升三合,分成四次服用,依據孩子的大小調整用量。
《嬰孺》治療小兒大便解不乾淨,或是大便呈現黃色或青色,用此方。
大黃(三分),細辛(二分半),甘草(一分),黃芩(一分半)。
用水二升,煮到剩下七合半,分成兩次服用。
《吉氏家傳》治療積痢,用當歸散。
當歸,龍骨,甘草(炙),石榴皮,黃柏皮(各一錢),訶子(兩個,炮製後去核)。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陳米湯送服。
《吉氏家傳》治療積痢,用芍藥散。
芍藥,枳殼(去內層白色部分,炒過),甘草,地榆(洗淨。各一錢),黃柏(半兩,去粗皮),川烏頭(一個,炮製過)。
將藥材焙乾研磨成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白梅湯送服。
《吉氏家傳》治療風積、食積,多次用藥都無法消除,導致腹脹、腹瀉頻繁,以及各種積滯,用乳香丸。
乳香,沒藥,硇砂(各一塊,如皂角子大小),芥菜子(四十九粒),巴豆(一粒,生)。
用一顆大棗,用濕紙包好並密封,用灰火煨熟取出,去除紙,與棗肉一同放入乳缽中研成膏狀。如果不容易成丸,加入少許過篩的麵粉,
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顆,周歲的幼兒服用三顆,三歲以上的兒童服用五顆,清晨用淡薑湯送服,幫助排出體內的積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