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八 (11)
卷第二十八 (11)
1. 冷瀉第五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麵煮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張渙,粟煎湯方,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朮(炮),當歸(洗,焙乾),川芎,人參(去蘆頭),肉桂,芍藥(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粟米一匙頭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張渙,訶黎豆蔻丹方,治泄利不止。
訶黎勒皮,草豆蔻仁(各一兩),白朮,乾薑(各炮),川黃連,當歸(洗,焙乾。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嬰童寶鑑》治小兒冷瀉,補脾丸方
龍骨(燒末),乳香,蕪荑(各末),麝香(各一錢匕),肉豆蔻(一個,炮末)
上件和勻,研飯為丸如蘿蔔子大。一歲三丸,飯飲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傷冷,水瀉白色,或臟滑不止者,,訶子散方
訶子(炮過,去核),龍骨好者(碎),丁香(略焙。各一分),甘草(半分,炮,切)
上件同搗羅為細末。每服三歲以上半錢,三歲以下一字,用陳米飲調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寒,大便痛,奶瓣不消方。
沒石子(一個),乳香(皂皂大)
上研勻,用棗肉為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二丸,無時服。
《孔氏家傳》又方
上用肉豆蔻一枚,用麵裹,慢火炮,候面熟取出,研極細,麵糊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一、二丸,無時。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大便青色方。
白朮,人參,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上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王氏手集》,肉豆蔻丸,治飲冷過多,脾胃受濕,泄瀉頻並,時發腹痛,減食困倦,肌瘦腹大方。
肉豆蔻(一兩),黑附子(半兩,炮裂)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十五丸,乳食前,煎蘿蔔橘皮湯下。
《吉氏家傳》治久患冷瀉,大腸虛滑,,萬安散方
白朮(姜浸,煮三、五沸),甘草(炮赤。各一錢),烏頭(半兩,火炮裂),乾薑(一分),草果子(一個,麵裹煨,同面用)
上末,用生薑煎一錢。如瀉,便用紫蘇木瓜湯調異攻散三服。(異攻散方在胃氣不和門中。)
《吉氏家傳》治久瀉虛冷,醒脾散方
天南星,冬瓜子(去殼),雄黃(各一錢)
上末。每服一字,冬瓜肉煎湯下,一日三服,仍一面服異攻散(方見同前)。
《吉氏家傳》治水瀉方。
上用川烏頭大者,生,去皮尖,為細末,以滴井水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丸,小兒細丸,加減與服,並用井花水下。
長沙醫者易忠信傳治小兒臟寒滑泄,下痢不禁,,牡蠣丸方
牡蠣(一兩,別研),硫黃(半兩,別研)
上件藥用砂鍋子一個,先入牡蠣,中留一竅,安硫黃在中心,以瓦子蓋口,用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白炭火三斤,煅令火盡為度,取出,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二十粒,米飲吞下。
白話文:
冷瀉第五
將上面提到的藥材搗碎磨成細末,用白麵煮成的麵糊混合藥末,搓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在飯前服用。
張渙的粟米煎湯方,治療腸胃因風寒引起的腹瀉不止,身體發熱。
用白朮(炮製過的)、當歸(洗淨,烘乾)、川芎、人參(去除蘆頭)、肉桂、芍藥(各一兩),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三片生薑、一湯匙左右的粟米,煎煮至剩下一半的水量,粟米煮熟後,去除藥渣,放溫後服用。
張渙的訶黎豆蔻丹方,治療腹瀉不止。
用訶黎勒皮、草豆蔻仁(各一兩)、白朮、乾薑(都炮製過)、川黃連、當歸(洗淨,烘乾,各半兩),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用粟米飯混合藥末,搓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可根據孩童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嬰童寶鑑》的補脾丸方,治療小兒因寒冷引起的腹瀉。
用龍骨(燒成粉末)、乳香、蕪荑(都磨成粉末)、麝香(各一錢匕)、肉豆蔻(一個,炮製後磨成粉末),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用米飯搗成丸,做成蘿蔔籽大小的藥丸。一歲的嬰兒每次服用三丸,用米湯送服。
《張氏家傳》的訶子散方,治療小兒因受寒引起的腹瀉,腹瀉物呈白色,或腹瀉不止。
用訶子(炮製過,去核)、好的龍骨(敲碎)、丁香(稍微烘烤,各一分)、甘草(一半分,炮製過,切片),將以上藥材一同搗碎磨成細末。三歲以上的小孩每次服用半錢,三歲以下的每次服用一字(古代的重量單位),用陳米湯調服。
《孔氏家傳》的治小兒臟寒方,治療小兒因臟腑寒冷引起的大便疼痛,奶塊無法消化。
用沒石子(一個)、乳香(像皂莢大小),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用棗肉搓成丸,做成粟米大小的藥丸。每次用乳汁送服二丸,不限時間服用。
《孔氏家傳》又一處方
用肉豆蔻一枚,用麵包裹,用小火烘烤,等到麵熟後取出,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做成粟米大小的藥丸。每次用乳汁送服一到二丸,不限時間服用。
《孔氏家傳》的治小兒臟腑不調方,治療小兒因臟腑不協調引起的大便青色。
用白朮、人參、茯苓(各一錢)、甘草(炙過,半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七分,溫熱服用。
《王氏手集》的肉豆蔻丸方,治療因飲用過多冷飲,導致脾胃受濕,腹瀉頻繁,時常腹痛,食慾減退,疲倦乏力,身體消瘦,肚子脹大的情況。
用肉豆蔻(一兩)、黑附子(半兩,炮裂),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或十丸到十五丸,在吃奶或吃飯前服用,用煎煮過的蘿蔔橘皮湯送服。
《吉氏家傳》的萬安散方,治療長期患有冷瀉,大腸虛弱滑脫的情況。
用白朮(用薑浸泡後煮三到五次)、甘草(炮製成紅色,各一錢)、烏頭(半兩,用火炮裂)、乾薑(一分)、草果子(一個,用麵包裹後煨,同麵一起使用),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生薑煎煮一錢藥粉。如果出現腹瀉,就用紫蘇木瓜湯調和異攻散服用三次。(異攻散的配方在“胃氣不和”的章節中。)
《吉氏家傳》的醒脾散方,治療長期腹瀉,身體虛冷。
用天南星、冬瓜子(去殼)、雄黃(各一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古代的重量單位),用冬瓜肉煎煮的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同時服用異攻散(配方同上)。
《吉氏家傳》的治水瀉方。
用大的生川烏頭,去除皮和尖端,磨成細末,用井水滴成丸,做成小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如果給小孩子服用,藥丸要小一些,並酌情增減用量,用井水送服。
長沙醫生易忠信傳授的牡蠣丸方,治療小兒因臟腑寒冷引起的腹瀉,痢疾不止。
用牡蠣(一兩,另外研磨)、硫黃(半兩,另外研磨),將以上藥材放入砂鍋中,先放入牡蠣,中間留一個孔,把硫黃放在中心,用瓦片蓋住鍋口,用赤石脂密封縫隙,再用鹽泥固定,用三斤的白炭火煅燒,直到火熄滅為止,取出藥材,用糯米糊做成丸,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用米湯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