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四 (1)
卷第十四 (1)
1. 卷第十四
(身熱等病)凡十一門
2. 溫壯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溫壯者,由臟腑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於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溫壯。小兒大便,其糞黃而臭,此腹內有伏熱,宜將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輕者少服,令默除之;甚者小增,令微利。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小兒溫壯病,是由於臟腑不調,內有伏熱,或伴有宿寒,都集中在胃氣上。足陽明經為胃之經絡,主管全身肌肉。如果胃不合,則氣血運行不暢,因此體內積聚熱邪,就稱之為溫壯。小兒大便,其糞便黃色且有臭味,這是腹內有伏熱的表現,宜服用龍膽湯。若大便白色且有酸臭味,則表示有宿寒不消,應服用紫雙丸。病情較輕的,服用少量即可,讓溫壯之症默默消除;病情較重的,可適當增加藥量,以求微利通便。
皆當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和調。若不節,則病易復。復則傷其胃氣,令腹滿,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千金》龍膽為方,見一切癇門。紫雙丸方,見積聚門中。)
《葛氏肘後》治多溫壯熱實及治諸百病方。
白話文:
所有嬰兒都應在哺乳頭幾天裡適當節制,以使胃氣和順。如果不適當節制,那麼疾病就容易復發。復發就會損傷胃氣,造成腹脹,腹瀉三、四次,尚且不妨,超過這個次數,就會損傷小兒了。(《千金》龍膽為方,見一切癇門。紫雙丸方,見積聚門中。)
大黃(四分),甘草(炙),當歸,芍藥(各二分)
白話文:
大黃(四分之一兩),甘草(經過烘烤),當歸,芍藥(各二分之一兩)
上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分為三服,此古方四味飲。而《元和紀用經》乃有療小兒百疾加減四味飲法,仍云自四味飲以下紫丸等七方,謂之育嬰七寶。紫陽道士一名保子七聖至寶方,專為一書者,此方是也。此飲理小兒胎寒腹痛,乳哺不時,溫壯發熱,吐利不常,諸驚掣縮,二十五癇;肌膚喜瘡,遇時而發作口瘡、惡核、赤目、黃瘦、大小變蒸。用芍藥白者、赤者各半。
白話文:
以一升六合的水煮八合藥物,分成三包服用,這便是古方四味飲。而《元和紀用經》中還有治小兒百病的加減四味飲法,並且還說從四味飲以下的紫丸等七方藥物,叫做育嬰七寶。紫陽道士所撰寫的《保子七聖至寶方》是一本書,專門講述這方面的內容,此方便是出自這本書。
此飲可治療小兒的胎寒腹痛、乳哺不時、溫壯發熱、吐利不常、諸驚掣縮、二十五癇;肌膚喜瘡、遇時而發作的口瘡、惡核、赤目、黃瘦、大小便蒸。
使用白芍藥和赤芍藥各一半。
如宣泄,即用純赤者,生用二分。癘疫溫壯、肺邪不利、寒熱發時,加二分,通用四分也。利小便用赤色者。及驚狂、瘡疥、赤目、瀉血,當歸肉多、枝少、氣香者,生用二分。欲血脈流暢,不為瘡瘍惡核者,及止腹中痛,胎寒腹痛啼聲不已者加二分,通用四分也。如理寒熱、破積、解溫壯加大黃,如牛舌緊硬,用蜀中者;如欲泄利宣蕩、推陳去熱,即用河西錦紋者,生用二分。葛氏原用四分,紫陽保子方減二分,下利者,又減一分,只用一分也。
白話文:
宣洩,就以純赤色者,生用二分。瘟疫熱壯、肺邪不利、寒熱發作的時候,加二分,通用四分。利小便用赤色者。及驚狂、瘡疥、赤目、瀉血、當歸肉多、枝少、氣香者,生用二分。想要血脈流暢,沒有瘡瘍惡核的,及止腹中疼痛,胎寒腹痛啼聲不止的,加二分,通用四分。理寒熱、破積、解熱壯,加大黃,牛舌緊硬的,用蜀中者;想要洩利、宣導、推陳除熱,即用河西錦紋者,生用二分。葛氏原用四分,紫陽保子方減二分,下利的,再減一分,只用一分。
甘草赤黃斷理緊而易折者,炙銼二分,虛熱者加一分,通用三分也。及解煩止渴,寒熱邪氣,大能安神定驚,和而不寒,有國老之尊號也。四味以水三升煮,去滓。月內兒服一杏核量之,日三。百日兒服一粟殼,量之日三。一二歲兒兩粟殼量之,為一服,日三。一歲兒以上,隨大小增之,兼乳母服尤良。
白話文:
甘草赤黃色,斷面紋理緊密,容易折斷的,炙烤研磨成二分,虛熱體質的人加一分,一般情況下用三分。甘草可以消除煩躁、止渴,緩解寒熱邪氣,能很好地安神定驚,性味平和而不寒涼,有「國老」的美譽。四味藥材用三升水煮,去渣服用。一個月內的嬰兒服用一個杏仁大小的劑量,一天三次。百日內的嬰兒服用一個粟殼大小的劑量,一天三次。一到兩歲的兒童服用兩個粟殼大小的劑量,為一劑,一天三次。一歲以上的兒童,根據年齡大小增加劑量,哺乳母親服用效果更好。
依上法增減正藥外,若發驚及溫壯,外有冒寒邪。以去節麻黃一分,水三升,煮去沫,去滓,內正藥煎。如本方服之,若驚風反折,戴眼,掣縮,加細辛四分,內一料正藥,增水至四升,煮取一升五合。若中風身體強、戴眼者,加獨活二分,內一料正藥中,水如正方,煎服,大神驗。
白話文:
-
除了按照上述方法增減正藥外,如果病人發作驚搐,並且有溫壯症狀,還伴有外感冒寒邪。
-
就要去掉方中的麻黃一分,用水三升煮沸,撇去浮沫,去滓,加入正藥煎煮。
-
服用方法如本方。如果驚風反折,眼斜視,身體抽搐短縮,則加細辛四分,加入一料正藥中,水量增加至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即可。
-
如果是中風後身體強硬,眼睛斜視的病人,則加入獨活二分,加入一料正藥中,水量與正方相同,煎服,非常有效。
《葛氏肘後》治溫壯又方
大黃,黃芩(各四分),甘草(三分,炙),細辛(二分)
上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三服。此方小兒數服不癇;若卓卓驚,加鉤藤二分。胡治云:此治小兒有病大效。
白話文:
《葛氏肘後》治療溫熱病症的另一個方子:
大黃、黃芩(各四分),甘草(三分,炒過),細辛(二分)
將上述藥材加五升水煎煮,直至藥液濃縮到一升二合,然後分成三次服用。這個方子對小孩多次服用可以預防癲癇;如果孩子受到驚嚇,可以增加鈎藤二分。胡治說:這個方子對於治療小孩疾病非常有效。
《千金》,竹葉湯,主五六歲兒溫壯,腹中急滿,息不利,或有微腫。亦主極羸,不下飲食,堅痞,手足逆冷方。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的竹葉湯,可以治療或改善以下疾病:
- 六、七歲兒童身體虛弱,腹部脹滿,呼吸不順暢,且可能有輕微腫脹。
- 身體極度虛弱,不想吃東西,腹部有硬塊,手腳冰冷。
竹葉(切,一升),小麥(半升),甘草(炙),黃芩,栝蔞根,澤瀉,茯苓,知母,白朮,大黃(各一兩),桂心(二銖。《嬰孺》用三銖),生薑(一兩半),人參(二兩。《千金翼》用一兩。《嬰孺》用半兩),麥門冬,半夏(各二兩),當歸(十八銖)
白話文:
竹葉(切碎,一升),小麥(半升),甘草(炙),黃芩,栝樓根,澤瀉,茯苓,知母,白朮,大黃(各一兩),桂心(二銖。嬰兒用三銖),生薑(一兩半),人參(二兩。千金翼方用一兩。嬰兒用半兩),麥門冬,半夏(各二兩),當歸(十八銖)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小麥、竹葉,取四升,去滓,內藥煎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千金》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溫壯來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黃,三焦不利。竹葉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六味藥材咀嚼碎,加入七升水,先煮小麥和竹葉,煮到剩下四升時,去掉渣滓,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一升六合的量,分四次服用。
《千金》中提到此方用於治療小孩在夏季因體內潛伏熱邪導致的體溫時高時低、來回變動的情況,或者有下痢症狀,大便顏色可能是白色或黃色,這表明三焦運行不暢。這裡所指的是竹葉湯的配方。
竹葉(切),小麥(各五合),黃芩(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柴胡,人參,麥門冬,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
竹葉(切碎),小麥(各五合)
-
黃芩(一兩六銖)
-
茯苓(十八銖)
-
柴胡,人參,麥門冬,甘草(炙。各半兩)
- 竹葉(切碎),小麥(各五合)
- 黃芩(60公克)
- 茯苓(9公克)
- 柴胡,人參,麥門冬,甘草(炙。各25公克)
白話文:
竹葉(切碎)、小麥各五合
黃芩 60公克
茯苓 9公克
柴胡、人參、麥門冬、甘草(炙)各25公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竹葉、小麥,取三升,去竹葉、小麥,下諸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洞下黃溏,氣力惙然,脈極洪數,用此方加大黃二兩,再服得下,即瘥。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搗碎,加入四升水,煮沸竹葉和小麥,留下三升水,去除竹葉和小麥,加入所有藥物煮沸,取一升半藥湯,分成三份服用。如果孩子在夏季突然發高燒,手部灼熱,大便溏黃,精神萎靡,脈搏極其洪數,使用此方加大黃二兩,再服下即可痊癒。
《聖惠》治小兒溫壯,或下之後而熱不除,舌大不含乳,胸中有痰,口中生瘡,兼驚悸。宜服,黃芩散方
白話文:
《聖惠方》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溫壯的方子,適用於小兒在服用瀉下藥物後,熱症仍未消除,舌頭腫大無法含乳,胸中有痰,口中生瘡,並伴有驚悸的症狀。此時,可以服用黃芩散。
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鉤藤,甘草(炙微赤,銼),川芒硝(各半兩),蛇蛻皮(三寸,炙黃)
白話文:
黃芩、川大黃(切碎,微炒。各一兩)、鉤藤、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川芒硝(各半兩)、蛇皮(三寸,烤至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少許,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身體溫壯,心神不安。犀角散方
白話文:
把上述藥物搗碎,用粗羅篩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小杯,煎煮至五分之二,去掉渣滓,加入少許牛黃,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減量,溫服。
犀角屑,鉤藤,黃芩,梔子仁,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犀牛角屑、鉤藤、黃芩、梔子仁、川大黃(切碎,略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微溫服之。
《聖惠》治小兒溫壯,身體常熱不止。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分),梔子仁,子芩,柴胡(去苗),龍膽(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半錢,以金銀溫水調,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臨時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溫壯,常欲飲水。胡黃連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五分,去掉藥渣。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劑量,稍微溫熱後服用。
《聖惠》治療小兒身體經常發熱的情況。[牛黃散]配方
牛黃(細研),甘草(微烤至紅色,切碎。各半分),梔子仁,子芩,柴胡(去苗),龍膽(去蘆頭。各一分)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細篩篩成粉末,加入已經研磨好的藥材使其均勻。每次服用半錢,用金銀器皿中的溫水調服,不拘時間。根據孩子的大小,在臨服時調整劑量。
《聖惠》治療小兒身體經常發熱且常常想喝水的情況。[胡黃連散]配方
胡黃連,犀角屑,牛黃(細研,入),龍膽(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銼),知母(各一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白話文:
胡黃連、犀角屑、牛黃(研細,加入方中)、龍膽草(去除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至微紅,銼碎)、知母(各一份)、麥門冬(半兩,去心,焙製)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沙糖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健驚溫壯,可吃乳。天竺黃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時,用沙糖水調和半錢的藥粉,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適當增減劑量。
《聖惠》提供了一個治療小兒因驚嚇而導致體溫升高、但仍可進食乳汁的方子,名為天竺黃散。
天竺黃(細研),鉤藤,赤芍藥,人參(去蘆頭。各一分),甘草(炙微赤,銼),牛黃(細研。各半分)
白話文:
天竺黃(研成細末),鉤藤,赤芍藥,人參(去除蘆頭,各取一份),甘草(烤至微紅,切碎),牛黃(研成細末,各取半份)。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溫壯及驚熱。牛黃丸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加入已經研磨好的藥材,再次研磨均勻。不限時間,用蜂蜜水調和後服用半錢。根據小兒的年齡和體重自行調整劑量。
這是《聖惠》中治療小兒體溫過高以及因驚嚇引起的發熱的牛黃丸配方。
牛黃,天竺黃,腦麝(並細研),熊膽(各一分),犀角屑,胡黃連(末),山梔子仁(末),郁李仁(湯浸,去皮,研入。各半兩)
白話文:
牛黃、天竺黃、麝香(均研磨成細粉)、熊膽(各取等分),犀角粉、黃連末、梔子仁末、郁李仁(在水中浸泡,剝去外皮,研磨成細粉加入。各取半兩)
上件藥,同研令勻,以糯米粥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並且均勻攪拌,然後用糯米粥做成像麻子那樣大小的丸子。不必計算時間,用薄荷湯送服三丸。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服用的數量。
《嬰孺》治少小病後,腹中不調,飲食不節,腹滿溫壯,並中人客忤,兼冷乳有所為,將服,雀屎丸,方。
白話文:
《嬰孺》治療小兒病後,腹中不調,飲食不節,腹滿溫壯,兼受外邪侵襲,以及吃了生冷的乳汁後引起的諸症,準備服用的雀屎丸,方劑如下:
雀屎,牛黃(各一分),芎,芍藥,乾薑,甘草(各二分),麝香(三分),小麥面(三分),大黃,當歸,人參(各三分)
白話文:
-
雀屎、牛黃:各一分
-
芎、芍藥、乾薑、甘草:各二分
-
麝香:三分
-
小麥面:三分
-
大黃、當歸、人參:各三分
上為末,蜜丸麻子大。一服三丸,日進三服。欲令下五丸,常將三丸乳前後哺之,無妨。可更加黃耆、黃芩各二分,炒。
白話文:
將上方藥方中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劑,一次服三個,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想讓藥物順利往下通到腸道,可以將三個丸劑加入乳汁中分早、中、晚餵服,並不會造成妨礙。此外,還可以添加黃耆和黃芩各二分,先炒過再加入藥方中。
《嬰孺》治小兒多溫壯熱實。百病飲子方
大黃(四分),甘草(炙),芍藥(各二分)
上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分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脅下實,股惕惕,已發溫壯傷寒。柴胡湯方
白話文:
《嬰孺》治療小兒體溫過高、體質壯實和熱症。百病飲子的配方如下:
大黃(四分),炙甘草,芍藥(各二分)
將上述材料用水一升六合煮至剩八合,然後分成三次服用。
《嬰孺》治療小兒脅下硬結、大腿肌肉顫抖以及已經出現體溫升高和傷寒症狀。柴胡湯的配方如下:
柴胡,當歸,細辛(各三分),黃芩,大黃,升麻,五味子,紫菀(各二分),牛黃(一分),杏仁(四十枚,去皮炒)
白話文:
-
柴胡:三分
-
當歸:三分
-
細辛:三分
-
黃芩:二分
-
大黃:二分
-
升麻:二分
-
五味子:二分
-
紫菀:二分
-
牛黃:一分
-
杏仁:四十枚(去皮炒)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進三服,夜二服。量兒大小、以意用之。無牛黃以麝香代之。
《嬰孺》治少小有熱,服藥大下後,身溫壯,胸中有熱結。五味湯方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小塊,用五升水煮到剩下二升。每次服用二合,白天服三次,晚上服兩次。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用量。如果沒有牛黃,可以用麝香代替。
《嬰孺》中提到的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孩發熱,在服用大量瀉藥後身體仍然溫熱且胸中有熱結的情況。[五味湯] 方劑
五味子(三分),黃芩,柴胡,芒硝,麥門冬(去心),石膏(末。各二分),黃連,甘草(炙),當歸(各一分),大黃(四分)
白話文:
-
五味子:三分
-
黃芩:二分
-
柴胡:二分
-
芒硝:二分
-
麥門冬(去除中間的種子):二分
-
石膏(研磨成細粉):二分
-
黃連:一分
-
甘草(經過炙烤):一分
-
當歸:一分
-
大黃:四分
上水二升七合,煮一升三合,去滓,內芒硝令烊。二百日兒服三合,日進三服,夜一服,有痰必吐。
張渙治溫壯,麝香丹方
人參(去蘆頭),木香(各半兩),胡黃連,鉤藤,赤芍藥(各一分)
白話文:
加水兩升七合,煮到剩下一升三合,去掉渣滓,然後加入芒硝使其溶解。二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三合,每天白天服用三次,夜晚服用一次,若有痰一定要吐出來。
張渙治療體溫增高時使用的麝香丹配方:
人參(去根部),木香(各半兩),胡黃連,鉤藤,赤芍藥(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次入好麝香一錢、牛黃半錢拌勻,糯米粥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煎陳橘皮湯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上等成份先放入細末,然後加入一錢好的麝香、半錢牛黃攪拌均勻,用糯米粥和成如黍米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粒至七粒,用煎好的陳橘皮湯送服,不受時間限制。
《吉氏家傳》,七寶散,治小兒溫壯、伏熱、傷寒、煩躁、面赤、氣喘,夜熱曉涼。
白話文:
《吉氏家傳》中的七寶散,可以治療小兒溫熱的病症、伏熱、傷寒、煩躁、面赤、氣喘,以及夜裡發熱、早上又涼爽的症狀。
當歸,芍藥,甘草(炙),大黃(蒸熟。各一分),麻黃(去節,三分),白朮(麩炒),荊芥穗(各二錢)
白話文:
當歸、芍藥、甘草(烤過的)、大黃(蒸熟的,每種藥材一份),麻黃(去節,三份),白朮(用麩皮炒過的)、荊芥穗(各兩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半盞,蔥白一寸,薄荷一葉,煎至三分,溫溫並三服。要瀉,熱服。
白話文:
將藥材碾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加半盞水、一寸蔥白、一片薄荷葉,煎至剩下三分之一的量,溫熱服用,連續服用三次。如果想瀉下,則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