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24)
卷第十九 (24)
1. 實熱第八
知母(焙乾,秤一兩半),甘草(半兩,銼碎),石膏(四兩),白粳米(八錢)
上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後溫冷隨意服。氣虛人加人參少許同煎。
張渙,清肌散,治小兒初春不問有病無病,但宜服疏解積熱方。
當歸,川大黃(微炮,銼),人參(去蘆頭。各一兩),芍藥,甘草(炙),犀角(各半兩末)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竹葉二片,同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乳食後服。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家傳》,涼藥,小兒大人皆可服方。
甘草(炙),黃耆,防風,越桃仁(山梔是。等分)
上末之。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七分,量大小加減服。
《劉氏家傳》治熱,竹茹飲方
人參,白朮(微炒),茯苓,乾葛,麻黃(去根節,酒浸,熬。各等分),甘草(減半,半生用,半熟用),麥門冬(去心,如甘草炙)
上末之。量大小每服半錢、一錢、二錢。竹茹多於藥,水半盞,同煎至四分。如小兒未能飲,可與乳母吃,只作銼散佳。如不甚熱,則不用麥門冬。
《張氏家傳》治大人、小兒心臟實熱。牛黃散方
甘草(二兩,炙),鬱金(一兩,炮),馬牙硝(半兩),硃砂(二錢)
上件搗,羅為細末,袞拌令勻。每服一錢或半錢,臨臥時新汲水調下。
《張氏家傳》,硃砂散,治小兒實熱方。
大黃(三錢,半炒半生),防風,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末,外研入硼砂半錢,再令勻。如大故熱,小便赤,大便澀。每服半錢一字,一字入硃砂末子,大小加減,薄荷湯調下,服了並不得吃一物,令睡,食後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心臟熱。牛黃膏方
牛黃,腦麝(各少許),馬牙硝,甘草(炙),雄黃(漿水煮。各半兩),川大黃,鬱金(各一兩,並漿水煮)
上件八味,內三味用漿水一升煮至三分之二,出曬乾,入余藥一處研如面,煉蜜為丸,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新水磨下,量兒小大與之。
《孔氏家傳》治小兒熱,只吃調胃承氣湯極妙。李閤使家只用此藥。才有熱,量虛實與之,勝如與他藥,最效(方見傷寒卷中)
《王氏手集》心臟實熱,安魂定魄。紫霜散子
硃砂(一兩半),鐵粉(半兩),鉛白霜,天竺黃,甘草(炙),人參,使君子(各一錢),腦子(半錢,研入)
上為末,以瓷器盛。每服半錢,蜜水調下。
《吉氏家傳》治諸熱,金花散方
人參,茯苓,硃砂(各一錢),白附子,大黃(炒。各一分),蟬蛻(五個),蠍(二個),甘草(半兩),殭蠶(七個),鬱金(半兩,皂角水一碗,煮乾為度)
上件為末。小兒風熱、疳熱、膈熱、赤眼口瘡用三服,荊芥薄荷湯調下,米飲亦得。如不思食,以人參湯下。驚熱,金銀薄荷湯下。
白話文:
實熱第八
知母湯
知母(烘乾,約56.25克),甘草(約18.75克,切碎),石膏(約150克),白粳米(約30克)。
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11.25克,用水約200毫升煎煮至剩約160毫升,飯後溫涼服用。氣虛的人可以加入少量人參一起煎煮。
張渙的清肌散
這個方子是治療小兒初春時不論有無疾病,都適合服用來疏散體內積熱的。
當歸、川大黃(稍微炮製過,切碎)、人參(去除蘆頭,各約37.5克),芍藥、甘草(炙烤過)、犀角(各約18.75克,磨成粉末)。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約3.75克,用水約200毫升,加入生薑三片、竹葉兩片,一同煎煮至剩約100毫升,去除藥渣,放溫後在餵奶後服用。用量可根據兒童體型大小增減。
《劉氏家傳》涼藥
這個方子大人小孩都可以服用。
甘草(炙烤過)、黃耆、防風、越桃仁(即山梔子,等量)。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3.75克,用水約200毫升煎煮至剩約140毫升,用量可根據體型大小增減。
《劉氏家傳》竹茹飲
這個方子是治療發熱的。
人參、白朮(稍微炒過)、茯苓、葛根、麻黃(去除根節,用酒浸泡後熬煮。各等量)、甘草(減半,一半生用,一半熟用)、麥門冬(去除心,如炙甘草一樣炮製)。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量可根據體型大小調整,約為1.875克、3.75克或7.5克。竹茹的用量比其他藥材要多,用水約100毫升一同煎煮至剩約40毫升。如果小兒還不能飲用,可以讓乳母服用,直接將藥材磨成散劑也可以。如果熱度不嚴重,則不用麥門冬。
《張氏家傳》牛黃散
這個方子治療大人、小孩的心臟實熱。
甘草(約75克,炙烤過)、鬱金(約37.5克,炮製過)、馬牙硝(約18.75克)、硃砂(約7.5克)。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均勻混合。每次服用約3.75克或1.875克,臨睡前用新汲取的水調服。
《張氏家傳》硃砂散
這個方子是治療小兒實熱的。
大黃(約11.25克,一半炒過一半生用)、防風、甘草(炙烤過。各約7.5克)。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另外加入硼砂約1.875克,再次攪拌均勻。如果發熱嚴重,小便發紅,大便乾澀,每次服用約1.875克或少量,加入少量硃砂末,用量可根據體型大小增減,用薄荷湯調服,服用後不要吃任何東西,讓其睡覺,宜飯後服用。
《莊氏家傳》牛黃膏
這個方子治療小兒心臟發熱。
牛黃、麝香(各少量)、馬牙硝、甘草(炙烤過)、雄黃(用漿水煮過。各約18.75克),川大黃、鬱金(各約37.5克,都用漿水煮過)。
以上八味藥材,其中三味先用漿水約500毫升煮至剩約330毫升,取出曬乾,再和剩下的藥材一同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丸,用新水磨服,用量可根據兒童大小調整。
《孔氏家傳》調胃承氣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小兒發熱,效果極佳,李閤使家只用此藥。只要有發熱症狀,就根據虛實情況服用,效果勝過其他藥物,最為有效。(藥方見《傷寒論》卷中)
《王氏手集》紫霜散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心臟實熱,有安魂定魄的作用。
硃砂(約56.25克),鐵粉(約18.75克),鉛白霜、天竺黃、甘草(炙烤過)、人參、使君子(各約3.75克),腦子(約1.875克,研末加入)。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瓷器盛放。每次服用約1.875克,用蜜水調服。
《吉氏家傳》金花散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各種發熱症狀。
人參、茯苓、硃砂(各約3.75克),白附子、大黃(炒過。各約0.375克),蟬蛻(五個),蠍子(兩個),甘草(約18.75克),殭蠶(七個),鬱金(約18.75克,用皂角水約200毫升煮乾)。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小兒風熱、疳熱、膈熱、紅眼口瘡等症狀,服用三次,用荊芥薄荷湯調服,用米湯也可以。如果食慾不振,用人參湯調服。驚熱症狀,用金銀花薄荷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