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2)

1. 積聚第一

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於脾,脾當轉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節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發黃是積、是積傷心氣。心主血脈,蔭遍身毛髮,被積氣所幹則發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方未見),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

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後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後調氣。

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幹,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肝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積,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後補之耳。

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補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不可醫者六:

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也。

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

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而死也。

噁心、吐、乾嘔是胃積,何以不醫?胃主化食,其胃絕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

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錢乙論:積病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方見本門),甚者當白餅子下之(方見搐弱門中),後和胃。

《嬰童寶鑑》論: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屯,在臍之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

《嬰童寶鑑》:小兒有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運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嗞啀,不生肌肉,發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五關貫珍珠囊》辨小兒積候:面虛腫,腹肚脹,多睡、小便如油,瀉痢,眼黃,頭髮疏黃,腹內虛鳴,吐逆。

白話文:

小便像油一樣,這是積病,積在小腸。怎麼知道的呢?因為這個積病是從脾臟來的,脾臟應該把東西轉輸到心臟,但心臟沒有接受,就跑到小腸去了。小腸是心臟的腑,所以知道積病在小腸。這時就要調整水液代謝,小便就會像米湯一樣混濁,或是像油一樣。

皮膚發黃也是積病,是積病傷害了心氣。心主管血液循環,滋養全身毛髮,被積病之氣干擾,就會發黃,所以知道是積病傷了心。應該用空心散(藥方已失傳),以及其他消積的藥。這種人一定會時常發燒。

拉紅色或白色的痢疾,也是積病。這個積病在肺,傳到大腸,或者因為外傷受寒所導致。怎麼知道的呢?因為肺在五行中屬金,顏色是白色,後來變成紅色,表示有外邪入侵。所以知道是肺傳到大腸,就會變成赤白痢。應該用調氣的藥來治療。

兩眼發黃發紅,眼珠發青,也是積病,積在肝。怎麼知道的呢?肝在五行中屬木,顏色是青色,卻被積病之氣干擾,就變成黃色或紅色。眼珠發青,是因為眼睛屬於五臟,而肝是主導,肝臟如果積病,就會讓眼睛發青。這是肝臟受積,如果傳到膽,就會口苦,不想吃東西,應該用涼藥來消除積病。全身虛腫也是積病,但這個積病不在臟器,只在腑。怎麼知道的呢?因為這個積病曾經被藥物攻破,不在臟器了,所以跑到了皮膚之間,變成水腫。只能用瀉藥來治療,先消除虛弱中的積病,然後再補養身體。

常常拉白色糞便,也是積病,是受寒了,積在脾臟。怎麼知道的呢?脾臟負責消化,如果受寒積在脾臟,就會因為寒冷而導致腹瀉白色糞便,所以知道積在脾臟。應該先用溫藥疏導,然後再用熱藥來補養。

漢東王先生的《家寶》記載,小兒有六種積病無法醫治:

呼吸急促是肺積。肺主管氣息,如果呼吸急促,表示肺氣衰竭,這種人會臉色蒼白,沒有血色,所以無法醫治。

面色發黑是腎積。這種人面色發黑,表示腎氣衰竭,會不辨好壞,眼神呆滯無光,只能活一天。

吐出熱氣是血積。這種人無法醫治,表示血脈衰竭。血脈歸心所管,心臟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會不斷吐出熱氣。

手腳心長瘡是衛積。衛氣是保護身體的氣,胃氣不生成,所以手腳長瘡。如果衛氣衰竭,氣無法回流,只能活半天。

噁心、嘔吐、乾嘔是胃積。為什麼不能醫治呢?因為胃負責消化食物,胃氣衰竭就會噁心嘔吐,所以無法醫治。這種人一定是喝不下奶,不吃也會乾嘔,臉色青黃,沒有血色。

腹瀉很久,停止後又腹瀉,是積病咬爛了脾臟。怎麼知道脾臟爛了呢?這種人會拉出白色糞便,因為食物無法消化。停止腹瀉後,會拉出紅黑色的糞便而死亡,就知道脾臟爛了,無法醫治。

錢乙認為:積病會導致口中發熱,臉色發黃發白,眼睛沒有精神,或眼白很多,並且嗜睡、怕吃東西,或者大便酸臭。應該用消積的藥來磨積,用消積丸,嚴重的話用白餅子來服用,之後再調理腸胃。

《嬰童寶鑑》認為:小兒五積是因為臟腑之氣運行不順暢,積蓄在一個地方不動,所以稱為積。心積像伏梁,在肚臍上方。向上侵犯心臟,向下侵犯胃口;脾積像痞氣,在胃口上方橫著;肝積像肥氣,在肚臍的左邊;肺積像息賁,在肚臍的右邊;腎積像賁屯,在肚臍下方。它們各有變化,不是因為食物造成的,而是氣積。臟屬陰,所以會停在一個地方不動。

《嬰童寶鑑》記載:小兒有聚,是指六腑之氣停留在一個地方。腑屬陽,陽氣運行不停,所以聚不會固定在一個地方,發作時會腹痛。積聚的症狀是臉色黃瘦,發出怪聲,不長肌肉,頭髮豎起或身體浮腫,腹部急迫感到困倦,多是因為水氣。

《五關貫珍珠囊》辨別小兒積病的症狀:臉部虛腫,腹部脹大,嗜睡,小便像油,腹瀉,眼睛發黃,頭髮稀疏發黃,肚子裡咕咕作響,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