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九 (3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 (33)

1. 蠱痢第十一

犀角(屑),白蘘荷根,地榆(微炙,銼),桔梗(去蘆頭),蘇木(銼。各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蠱毒痢,蘘荷根湯方

白蘘荷根(八分),犀角,穀皮(四寸,炙),升麻(十分),甘草(四分,炙),藍青(一升),豉(三合),芍藥(七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谷痢挾毒,,犀角煎方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十二分),黃柏,竹茹,茜草(各八分),蜜(一升),人參(六分),牡蠣(十分),梁州櫸皮(十四分),干藍(四分),犀角(屑),甘草(各五分)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餘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謹按:小兒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入於腸間,其痢狀如雞鴨肝片,隨痢而下,乃名蠱毒痢。及肛門脫出,宜,白頭翁散,祛毒止痢方。

白頭翁,黃連(去須,微炒),茜根(銼,焙乾),蘇枋木,故舊豉皮(炙令黃焦。各一兩),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張渙,地榆丹,消毒止痢方。

地榆(炙,銼),黃連,干藍葉,川升麻(各一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四十八候》治毒痢,宣連丸方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於瓦上燒乾,再為末),肉豆蔻(一個,去心臍,內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硃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和皮燒),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

上為末,醋糊丸如蘿蔔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小品方。

上取薺苨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白話文:

[蠱痢第十一]

將犀角屑、白蘘荷根、稍微烤過的切碎地榆、去除蘆頭的桔梗、切碎的蘇木,各取等分量。

將以上藥材搗碎,用粗篩子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泥於服藥時間。根據兒童大小酌量減少藥量,溫服。

《嬰孺》治療小兒蠱毒痢,蘘荷根湯方

白蘘荷根(八分)、犀角、烤過的穀皮(四寸)、升麻(十分)、烤過的甘草(四分)、藍青(一升)、豆豉(三合)、芍藥(七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四升煮至剩一升二合。兩歲兒童分三次服用。

《嬰孺》治療小兒谷痢挾毒,犀角煎方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十二分)、黃柏、竹茹、茜草(各八分)、蜂蜜(一升)、人參(六分)、牡蠣(十分)、梁州櫸皮(十四分)、干藍(四分)、犀角屑、甘草(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斗煮至剩二升半,濾去藥渣,加入蜂蜜,再用火煎煮,剩餘二升。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一合。三、四歲兒童每次服用一合半,每天早晚各一次。根據情況給予服用。

張渙謹慎地說明:小兒在季節交替時,寒暑不調,導致毒厲之氣侵入腸道,其痢疾症狀如同雞鴨肝片,隨糞便排出,這就是所謂的蠱毒痢。若出現肛門脫出的情況,宜使用白頭翁散,以祛除毒素、止痢。

白頭翁散

白頭翁、稍微炒過的黃連(去除鬚根)、焙乾的切碎茜根、蘇枋木、烤至黃焦的舊豆豉皮(各一兩)、犀角屑、烤過的切碎地榆(各半兩)、烤過的甘草(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服用。根據兒童大小酌量增減藥量,在進食奶或食物前服用。

張渙,地榆丹,消毒止痢方

烤過的切碎地榆、黃連、干藍葉、川升麻(各一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細末,用軟飯和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根據兒童大小酌量增減藥量,在進食奶或食物前服用。

《四十八候》治療毒痢,宣連丸方

宣連(一錢,製成散劑,用雞蛋清調和成餅狀,在瓦片上烤乾,再研成末)、肉豆蔻(一個,去除心臍,內部填入乳香,量不限,用紙包裹,在火上煨至黃色)、硃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帶皮燒)、巴豆(四粒,燒七粒也可以)。

將以上藥材研成末,用醋糊調和成如蘿蔔子大小的丸子,用陳米湯送服七粒。若是赤痢(血痢),則用槐花湯送服。

《寶童方》治療臟毒痢,對於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法痊癒的情況

槐花(半兩,炒過)、白礬(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成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陳米湯送服。

《孔氏家傳》治療蠱毒的小偏方

取薺苨根搗成末,用酒或水送服方寸匕(古代的量詞,約一茶匙),立即見效。另一個方法是加入地榆、臭椿根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