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4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41)

1. 傷寒餘熱不退第十六

太醫局,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胃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痢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生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石膏(洗,二十五斤),知母(一百五十兩),甘草(煙,七十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少與之。或加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治傷寒,本當取仲景白虎湯,方證牽引。緣此方敘出邪毒不解,熱結在裡,故再收之。)

《嬰孺》治傷寒。除熱粉散

雷丸(三兩),牡蠣,桂心(各一兩)

上為粉,以粉兒身上。

張渙,清涼湯方,解傷寒邪熱餘毒。

當歸,大黃,生地黃(各一兩),芍藥,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入竹葉、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黃耆散方,治小兒傷寒,汗利以後,餘熱不除,口乾心煩,不欲乳食。

黃耆,知母,茯苓,人參,甘草(炙。各一錢),麥門冬(半兩,去心)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白話文:

白虎湯

用於治療傷寒病,在大量流汗後,表面的症狀已經解除,但內心和腸胃卻非常煩躁口渴,想喝水甚至想吐。也適用於腹瀉後七八天,病邪毒素還沒解除,熱氣鬱結在體內,導致內外都發熱,時常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好幾升水的情況。另外,也適用於夏天中暑毒,出現流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的症狀。

藥方組成: 石膏(洗淨,二十五斤),知母(一百五十兩),甘草(炙燒過,七十五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半水加入三十多粒粳米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小孩用藥量要根據情況減少。也可以加入少量人參一起煎煮。飯後服用此藥。適合在立夏之後、立秋之前服用;春天和立秋後,以及失血或體虛的人不適合服用。(治療傷寒,本來應該用張仲景的白虎湯,因為症狀相似。但這裡主要是針對病邪毒素未解,熱氣鬱結在體內的情況,所以另外收錄這個方子。)

除熱粉散(嬰兒用)

用於治療嬰兒傷寒。

藥方組成: 雷丸(三兩),牡蠣,桂心(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塗在嬰兒身上。

清涼湯(張渙所創)

用於解除傷寒的病邪餘熱。

藥方組成: 當歸,大黃,生地黃(各一兩),芍藥,甘草(炙燒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八分水加入少量竹葉和薄荷一起煎煮至剩五分,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

黃耆散(長沙醫生丁時發所傳)

用於治療小兒傷寒,在流汗或腹瀉後,餘熱沒有消除,出現口乾心煩,不想喝奶吃飯的情況。

藥方組成: 黃耆,知母,茯苓,人參,甘草(炙燒過,各一錢),麥門冬(半兩,去心)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煮至剩五分,過濾掉藥渣,不限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