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2)

1. 囟不合第二

《聖惠》:夫小兒囟不合者,此乃氣血少弱,骨本不榮故也。皆由腎氣未成,肝肺有熱,壅熱之氣上衝於腦,遂令頭髮乾枯,骨髓不足,故令囟不合也。

白話文:

《聖惠》:小兒囟門不閉合,這是因為氣血不足,骨骼發育不良的緣故。都是由於腎氣未足,肝肺有熱,壅熱之氣上衝於腦,於是頭髮乾枯,骨髓不足,所以導致囟門不閉合。

錢乙論解顱,六年大而囟不合,腎氣不成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㿠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見腎虛。

《千金》治小兒囟門不合方。

防風(一兩半),柏子仁,白芨(各一兩)

上三味末之,以乳和敷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

白話文:

錢乙討論解顱的情況,提到如果到六歲頭骨還沒有完全閉合,是因為腎氣不足,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很少笑。此外,如果孩子的眼白部分較多,面色蒼白且瘦弱,通常會多愁善感,這些都是腎虛的表現。

《千金要方》中治療小兒頭骨未閉合的方法如下:

防風(一兩半)、柏子仁、白芨(各一兩)。

將上述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母乳調和後塗抹在囟門處。十天後會有所改善,二十天可以痊癒,每天使用一次。

《嬰孺方》,狗腦丸,治小兒三歲不行,腦長囟大,頭汗出,有熱,足燥脛交方。

白話文:

《嬰孺方》中的狗腦丸,是用於治療三歲以下小兒無法行走,腦門長大,囟門很大,頭部出汗,有發熱症狀,腳掌乾澀,小腿交疊在一起的方劑。

鐘乳石,乾地黃,甘草,豺漆(五加皮也),防風(各等分)

白話文:

鐘乳石、乾地黃、甘草、五加皮、防風(各等份)

上為末,狗腦丸如小豆大。飲下二丸,日進三服,夜二服。

《嬰孺方》治小兒囟開不合方。

防風(六分),白芨(四分),梔子(三分)

上為末。以乳汁蜜和,塗囟上,日一度。

《嬰孺方》小兒囟開令合方。

防風(六分),白芨(二分)

上為末。乳和塗囟上,日十度,以知為度。二十日當合。

錢乙治囟開不合,鼻塞不通。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狗腦丸做成像小豆一樣大小。每次服用兩粒,白天服用三次,夜晚服用兩次。

《嬰孺方》治療小兒頭骨未閉合的方子。

防風(六分),白芨(四分),梔子(三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母乳和蜂蜜調和,塗抹在頭骨未閉合的地方,每天一次。

《嬰孺方》讓小兒頭骨未閉合處愈合的方子。

防風(六分),白芨(二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母乳調和後塗抹在頭骨未閉合處,每天十次,直到情況改善為止。二十天內應可合攏。

錢乙治療頭骨未閉合及鼻塞不通的病症。

天南星大者,微炮去皮,為細末。淡醋調,塗緋帛上,貼囟上,火灸,手頻熨之。

張渙:嬰兒解顱,囟不合,囟填,囟陷下不平。皆由腎經虛熱。宜用,對囟散,方

白話文:

  1. 天南星:取較大的天南星,稍微烤一下,去掉外皮,磨成細末。

  2. 淡醋調和:用淡醋將天南星粉調成糊狀。

  3. 塗於緋帛上:將調好的天南星糊塗抹在緋帛(一種絲織品)上。

  4. 貼於囟門上:將塗有天南星糊的緋帛貼在囟門(頭頂正中的凹陷處)上。

  5. 火灸:用艾灸在貼藥處進行灸療。

  6. 手頻熨之:用溫熱的手在貼藥處經常熨燙。

蛇蛻皮(一兩燒灰,細研),防風,川大黃(濕紙裹火,煨存性。),白芨(各半兩)

白話文:

蛇蛻皮(一兩,燒成灰,研細),防風,川大黃(用濕紙包起來,在火上煨,保持藥性),白芨(各半兩)

上件碾為細末,入青黛半兩,同研勻。每用半錢,以獖豬膽汁調勻,用一紙囟子攤之,四邊回各留少白紙,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碾碎成粉末,加入半兩青黛,一起研磨均勻。每次使用半錢,用野豬膽汁調和均勻,用一張紙巾攤開,四邊留出一些空白。

用淡醋、生面糊貼囟上,不住以溫水潤動,一伏時換。

《莊氏家傳方》治腦縫不合。

山茵陳(一兩),車前子,百合(各半兩)

上為末,用烏牛乳汁調塗腳及腦縫上,用帛子裹頭,三日一換,五上必效。

白話文:

使用淡醋和生面糊敷在囟門上,不斷用溫水濕潤,每過一個時辰更換一次。

《莊氏家傳方》治療腦縫不合。

山茵陳(一兩),車前子,百合(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黑牛乳汁調和後塗抹於腳部及腦縫上,用布條包扎頭部,每三天更換一次,連續使用五次必定見效。

《王氏手集》,封囟散,方,治囟開不合,頭縫開張;囟開崎陷,咳嗽鼻塞。

柏子仁,防風,天南星(各四兩)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封囟散」藥方,可治療囟門尚未閉合,頭部縫合處張開;囟門開裂且下陷,伴隨咳嗽和鼻塞的症狀。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以豬膽汁調勻,稀稠得所,攤在緋絹帛上,看囟子大小剪貼。一日一換,不得令乾,時時以湯潤動。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取用一錢,用豬膽汁調和均勻,濃稠適中,攤鋪在紅色絹帛上,按照囟門的大小剪裁並貼上。每天換一次藥物,不要讓它變幹,時時用湯水潤濕藥物。

《聖惠》小兒囟開不合,灸臍上、臍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壯。灸瘡未合,囟開先合,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聖惠方》中提到,如果小兒囟門開得不合攏,可以在肚臍上方和下方各灸五分,每個穴位灸三壯。當灸瘡還沒有癒合時,囟門就已經合攏了,所用的艾炷大小如小麥。

2. 囟填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囟填候:小兒囟填,由乳哺不時,飢飽不節,或熱或寒,乘於脾胃,致腑臟不調,其氣上衝所為也。其狀囟張如物填其上,汗出,毛髮黃而短者是也。若寒氣上衝即牢𩊅(音昴,履頭也,腫硬如履頭疊起。)熱氣上衝即柔軟。又小兒脅下有積,又氣滿而體熱,熱氣乘於臟,臟氣上衝於腦囟,亦致囟填。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囟門填塞診候:小兒囟門填塞,是由於餵乳不規律、飢餓飽食不節制,或因受熱或受寒,損傷脾胃,導致腑臟失調,其氣上衝所致。其症狀是囟門隆起,好像有東西填塞在上面,出汗,毛髮發黃而短小。如果寒氣上衝,囟門就堅硬;如果熱氣上衝,囟門就柔軟。此外,小兒脅下有積食,加上氣滿而身體發熱,熱氣侵襲臟腑,臟腑之氣上衝於腦囟,也會導致囟門填塞。

又咳且啼,而氣乘臟上衝,亦病之。啼甚久,其氣未定,因而乳之,亦令囟填。所以然者,方啼之時,陰陽氣逆上衝故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積熱囟虛腫候歌:

白話文:

如果嬰兒又咳嗽又啼哭,而氣衝到臟腑往上逆行,也會生病。哭泣很久,氣息還沒平順下來,就餵他乳汁,也會導致囟門填塞。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啼哭的時候,陰陽之氣逆行上升的緣故。

積聚脾中熱不通,致令面赤口唇紅。胸高夜嗽多䐜脹,休使流傳肺有風。喉里作聲涎上壅,囟門腫起熱來沖。但教涼膈安靈府,能使三朝速有功。

白話文:

脾胃中積聚的熱氣無法流通,導致面紅口脣紅。夜晚常常咳嗽、胸悶和腹脹,不要讓它傳播到肺部引起風熱。喉嚨裡有聲音、口水往上湧,囟門腫起,熱氣上衝。只要讓膈肌涼爽安靜,靈府安寧,就可以在三天內迅速奏效。

積有冷熱皆能作腫。冷則糞白,或酸臭氣衝人。亦有蟲出,其食物皆不能化,腹脹滿而多困,喉中亦鳴也。熱則使多渴,其糞赤色,面亦黃赤,口內臭氣,亦蟲出。各看其證候調治,且須分水穀去積,並調氣。冷則溫脾胃,熱則去其熱,化涎止渴。囟隱則冷也,腫則熱也。(《鳳髓經》此候歌括一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

白話文:

不管積熱還是積冷,都能引起腫脹。積冷的話,大便呈白色,或者有酸臭氣味讓人難以忍受。也有生蟲的情況,並且吃的食物不能消化,腹脹、困頓,喉嚨裏還有咕嚕咕嚕的聲音。積熱的話,讓人非常口渴,大便呈紅色,面部也發黃發紅,口中有臭氣,也會生蟲。要根據具體的症狀來進行治療,並且需要分別用藥去積,並且要調理氣息。積冷的話就溫暖脾胃,積熱的話就去除熱量,化解涎水、止渴。囟門隱匿是積冷,腫脹是積熱。(《鳳髓經》中的這首歌括一同。有注釋說:應該給他服用金華散。)

《石壁經》三十六種積熱囟虛腫候云:此候宜將時氣門中。三十六種除濕散,濃煎,桑白皮湯下。

白話文:

《石壁經》中記載的三十六種積熱囟虛腫的症狀:這種症狀應該在時氣門中。三十六種除濕散,濃煎,桑白皮湯服下。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積熱囟虛腫歌一同。後云:此候肺熱生風,涎鳴囟腫,將白丁香膏一、二服,或南星丸一、二服便退。

白話文: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種症狀:積熱囟虛腫歌,和一首相同的。最後說:這種症狀是肺熱生風,涎鳴囟腫,將白丁香膏服一、二帖,或南星丸服一、二帖就會消退。

《秘要指迷論方》:凡小兒生下一月,日內或囟門腫,此乃受胎熱氣,即用黃柏膏塗於足心湧泉穴。如陷即用半夏膏塗手心。此乃嬰兒腎流受冷氣。邪干心,致令病生。(黃柏、半夏皆為末,皆冷水調貼)

白話文:

《祕要指迷論方》說:凡是嬰兒出生後的頭一個月,白天或囟門腫脹,這是因為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受到熱氣的影響,可以用黃柏膏塗抹在腳底心的湧泉穴上。如果囟門凹陷,就用半夏膏塗抹在手心上。這是因為嬰兒的腎臟受到寒氣的影響,邪氣侵犯心臟,導致疾病的產生。(黃柏和半夏都磨成粉末,用冷水調和後敷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