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10)
卷第二十二 (10)
1. 積聚第一
《吉氏家傳》,惺惺丸,治小兒疳勞黃瘦,虛中伏積,久患赤白痢。但是虛中伏積宜用此藥取,更不動臟腑方。
陽起石,輕粉,粉霜,黃鷹條,白丁香(各一錢),硃砂(一錢半),硇砂(挑一錢匕),小銀砂(一錢),石燕(一個,火煅五次,湯淬五度)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十丸至十五丸。用火煆皂皂,蔥白湯下。非時服,不動臟腑。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驚熱,乳食積聚不消。硃砂丸方
硃砂,膩粉,麝香,雄黃(各半分),巴豆(七粒,去皮出油)
上件為末,蜜丸如粟米大,一歲一丸,荊芥湯下,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青黛三聖丸,治小兒痰涎膈實,奶癖驚風。消奶食蛔疳。疳積腹痛。常服極妙。
青黛(一分),牽牛(末,三分),膩粉(一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米飲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大碧丹,水癖,食癖,五積,果子毒,但是腹中疾。並治五積奶不消,四季服之。
光明砂(二錢),滑石,膩粉,白上硫黃,鷹糞(各一錢),小巴豆(七粒。斑者去心、膜,水浸一宿,淘二七度,研如泥,去油)
上為末,一處同研令勻,入巴豆膏浸煎,紅米飯為丸,青黛為衣。半周一丸,一歲二丸,量大小加減用之。
春冬煨皂角湯,秋夏煎蘿蔔湯下。如驚,煎金銀薄荷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三出丸去積聚方。
陳皮(去瓤),縮砂,藿香,京三稜,蓬莪朮,芫花(各一分,同醋煮乾為度),巴豆(五十粒,和殼瓦上焙焦為度)
上先六味為末,次外杵巴豆令爛,方與諸藥相拌令勻,以醋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三、五丸,薄荷湯化下,乳食後。
白話文:
《吉氏家傳》的惺惺丸,用來治療小孩子因為營養不良導致的身體虛弱、消瘦、腹內有積滯,以及長期患有紅痢或白痢。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虛弱又積滯,最適合用這種藥來去除積滯,而且不會傷到臟腑。
藥方包含:陽起石、輕粉、粉霜、黃鷹條、白丁香(各一錢)、硃砂(一錢半)、硇砂(挑一錢匕)、小銀砂(一錢)、石燕(一個,用火燒烤五次,再用湯淬火五次)。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湯浸泡過的蒸餅捏成丸子,像〇這麼大。每次服用七丸、十丸到十五丸,用燒過的皂角和蔥白煮的湯送服,在沒有吃飯的時候服用,這樣不會影響臟腑。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傳下來的藥方:用來治療小孩子因為驚嚇發熱,或是因為吃奶或食物積滯消化不良的。藥方名為硃砂丸。
藥方包含:硃砂、膩粉、麝香、雄黃(各半分)、巴豆(七粒,去皮取出油脂)。
將以上藥材磨成末,用蜂蜜搓成小米粒大小的丸子,一歲的孩子服用一丸,用荊芥湯送服,可以根據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長沙的醫生丁時發傳下來的青黛三聖丸,用來治療小孩子痰涎過多、胸膈阻塞、吃奶後出現的問題、驚風,可以消除奶塊、食物積滯、蛔蟲病以及疳積引起的腹痛,經常服用效果很好。
藥方包含:青黛(一分)、牽牛子(磨成末,三分)、膩粉(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末,用麵糊搓成丸子,用米湯送服。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下來的大碧丹,用來治療水腫、食物積滯、五積病、食物中毒,以及各種腹部疾病。還能治療五積、奶塊消化不良,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
藥方包含:光明砂(二錢)、滑石、膩粉、白硫磺、鷹糞(各一錢)、小巴豆(七粒,有斑點的要去掉裡面的心和膜,用水浸泡一晚上,淘洗十四次,磨成泥狀,去掉油脂)。
將以上藥材磨成末,放在一起研磨均勻,加入巴豆膏浸泡煎煮,用紅米飯搓成丸子,再裹上青黛。半個月服用一丸,一歲的孩子服用二丸,可以根據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春天和冬天用煨過的皂角湯送服,秋天和夏天用煎過的蘿蔔湯送服。如果出現驚嚇,用煎過的金銀花薄荷湯送服。
長沙的醫生鄭愈傳下來的三出丸,用來去除積聚的藥方。
藥方包含:陳皮(去掉瓤)、縮砂、藿香、京三稜、蓬莪朮、芫花(各一分,一起用醋煮乾),巴豆(五十粒,和瓦片一起用火烤焦)。
先把前六種藥材磨成末,再將巴豆搗爛,然後和前面的藥末混合均勻,用醋麵糊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再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薄荷湯化開後送服,在吃奶或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