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八 (4)
卷第二十八 (4)
1. 冷瀉第五
茅先生小兒有中冷瀉候:腹中虛鳴,身微冷,腹肚脹滿,此候因冷食所傷至此。所治者,先用乳香散(方見一切泄瀉門中、)調中飲與吃即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白話文:
茅先生的小孩有虛寒性的腹瀉症狀:肚子裡空空作響,身體微微發冷,肚子脹滿,這種症狀是由於吃了寒涼的食物而引起的。治療的方法是,先用乳香散(配方請參閱一切腹瀉的類別中)調整體質,再服用調中飲,服用後就會痊癒(配方請參閱胃氣不合的類別中)。
《嬰童寶鑑》小兒冷瀉,為脾胃虛冷,不消五穀,糞不結實,腹脹而瀉,瀉而氣酸,乃有積也。
《顱囟經》治孩子水瀉痢並脾冷,食乳不消,吃奶頻吐。溫脾散方
白話文:
《嬰童寶鑑》提到,小孩子如果出現冷瀉的情況,是因為脾胃虛弱且寒涼,無法消化五穀雜糧,大便不成形,腹部脹滿而容易拉肚子,拉出的大便有酸味,這表明體內有積滯。 《顱囟經》中講到治療孩子水樣腹瀉和脾臟寒冷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孩子喝奶不能很好地消化,並且經常吐奶。可以用溫脾散這個方劑來治療。
附子,乾薑,甘草(各半兩。炮),白朮(一兩)
白話文:
附子,乾薑、甘草(各半兩。炮製過)、白朮(一兩)
上為末,空心米飲調半錢。忌鮮魚毒物。
《千金》治少小泄清痢,藜蘆丸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細末,空腹時用米湯調服半錢。避免食用新鮮魚類和有毒的食物。 《千金方》中治療兒童清稀型痢疾的藜蘆丸配方。
藜蘆(二分),黃連(三分),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
上三味末之,蜜丸如麻子大。以粥飲服二丸,立驗。
白話文:
-
藜蘆(12 克)
-
黃連(18 克)
-
附子(6 克,炮製後爆裂,去除種皮和臍部)
《千金》,澤漆茱萸湯,治小兒夏月暴寒,寒入胃則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則壯熱,經日熱不除,經月許日變通身虛滿腹痛,其脈微細。服此湯一劑後,得漸安神方。
白話文:
《千金》,澤漆茱萸湯,治療小孩在夏天突然受寒,寒氣進入胃中,會暴瀉如水,四肢受到寒氣侵襲會壯熱,熱了幾天也不退,過一個月,會腹脹腹痛,脈息微細。服用此湯一劑後,可逐漸安穩恢復。
澤漆,海藻,青木香(各二分),吳茱萸,茯苓,白朮(炮),桔梗,芍藥,當歸(各三分),大黃(一分)
上十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歲兒,一服二合半:一歲以上至二歲一服四合。
白話文:
澤漆、海藻、青木香(各 0.6 公克),吳茱萸、茯苓、白朮(炒過)、桔梗、芍藥、當歸(各 0.9 公克),大黃(0.3 公克)
《千金》,溫中湯,治小兒夏月積冷,洗浴過度,及乳母亦冷洗浴,以冷乳飲兒;壯熱,忽值暴雨涼加之。兒下如水,胃虛弱,則面青肉冷,眼陷乾嘔者,宜先與此調其胃氣,下即止方。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的溫中湯,可以用來治療小兒在夏季因著涼、洗浴過度,以及乳母因著涼而哺乳小兒;導致小兒發高燒,又突然遇上暴雨涼風加重病情。小兒的排泄物像水一樣,胃氣虛弱,就會出現面色青紫、身體發冷、眼睛深陷、乾嘔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先服用溫中湯來調和胃氣,等症狀緩解後再服用其他藥方。
乾薑(炮),厚朴(薑製。各一分),甘草(炙),當歸,桂心(各三分),茯苓,人參,白朮(炮),桔梗(各二分)
白話文:
炮製過的乾薑、用生薑炮製過的厚朴(各一分),炙過的甘草、當歸、桂心(各三分),茯苓、人參、炮製過的白朮、桔梗(各二分)。
上九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兒服二合半,余皆隨兒大小。
《子母秘錄》治小兒水瀉,形羸不勝,大湯藥方。
上用白石脂半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
譚氏治小兒水瀉,椒紅丸,及人年五十以上患瀉者方
上用椒二兩,醋二升,煮醋盡,慢火焙乾,為末,瓷器貯之。每服二錢匕,酒或米飲下之。
《嬰孺》治小兒冷下大良方。自五歲至百日以上一、二歲兒以意增減水藥。
白話文:
將上述九種藥材切碎,加入兩升水中煮至剩餘九合。六十天到一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二合半,其他年齡的孩子根據大小調整劑量。 《子母秘錄》中治療小兒腹瀉且身體虛弱不能承受重藥的方劑。 使用白石脂半兩研磨成粉末,與白粥混合,空腹時給孩子食用。 譚氏治療小兒腹瀉的椒紅丸,以及五十歲以上成人腹瀉的方劑。 取花椒二兩,用醋二升煮至醋完全蒸發,然後用慢火烘乾,製成粉末後存放在瓷器中。每次服用時取兩錢匕的量,用酒或米湯送服。 《嬰孺》中治療小兒寒性腹瀉的有效方劑。對於從五歲到百日以上一、二歲的孩子,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水和藥物的比例。
人參,甘草(炙),乾薑,厚朴(炙),半夏(洗),赤石脂(各四兩),黃連,龍骨(各六分)棗(十五個)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為五服,一日盡。
白話文:
人參、甘草(經過炙烤)、乾薑、厚朴(經過炙烤)、半夏(已經洗過)、赤石脂(各位四兩),黃連、龍骨(各六份)棗(十五個)
錢乙溫中丸,治小兒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亂吐瀉方。
白話文:
錢乙溫中丸,用於治療小兒胃寒引發的腹瀉、腹痛、腸鳴、吐酸水、食慾不振,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人參(切,去須,焙),甘草(銼,炒),白朮(各為末。一兩)
上薑汁麵糊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無時。
張渙,川椒丹方,小兒夏傷濕冷,入於腸胃,泄瀉不止方。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並黑子,揀淨,慢火炒香熟為度),肉豆蔻(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助胃丹方,治泄注不止,手足逆冷。
白話文:
人參(切去鬚根,烘烤),甘草(切碎,炒制),白朮(各磨成粉末,每味一兩)。 將上述藥材用薑汁和麵粉調成糊狀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隨時可以用米湯送服一到二十丸。 張渙提供的川椒丹方,適用於兒童在夏天因受濕冷影響導致腸胃不適、洩瀉不止的情況。 川椒(一兩,去除閉合的眼睛形狀及黑色籽粒,挑選乾淨後以慢火炒至香熟),肉豆蔻(半兩)。 將上述材料搗碎並篩成細末,用粳米飯混合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張渙的助胃丹方,用於治療持續不止的洩瀉以及手腳冰冷的情況。
附子(一枚,重半兩,炮製,去皮臍),舶上硫黃,乾薑(炮),肉豆蔻,肉桂,白朮(炮。各半兩)
白話文:
附子(一枚,重量半兩,經過炮製,去除外皮和肚臍),舶來硫磺,乾薑(炮製過),肉豆蔻,肉桂,白朮(炮製過。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麵煮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張渙,粟煎湯方,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朮(炮),當歸(洗,焙乾),川芎,人參(去蘆頭),肉桂,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搗碎過篩成細粉,用煮好的白麵糊混合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飯前用米湯送服。 張渙的粟煎湯方劑,用於治療腸胃受風寒引起的持續性腹瀉以及身體高熱。 所需藥材包括:炮製過的白朮、洗淨後焙乾的當歸、川芎、去蘆頭的人參、肉桂和芍藥(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粟米一匙頭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白話文:
將上一件的羅氏藥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上一小盞水,放入三片生薑和一匙頭左右的粟米,煎煮至藥液剩下五分之一,粟米煮熟後,去除渣滓,放溫服用。
張渙,訶黎豆蔻丹方,治泄利不止。
訶黎勒皮,草豆蔻仁(各一兩),白朮,乾薑(各炮),川黃連,當歸(洗,焙乾。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嬰童寶鑑》治小兒冷瀉,補脾丸方
白話文:
張渙的訶黎豆蔻丹方,用來治療持續不止的洩瀉。 材料包括:訶黎勒皮一兩、草豆蔻仁一兩、白術炮製後一兩、乾薑炮製後一兩、川黃連半兩、當歸洗淨後焙乾半兩。 將上述材料搗碎並篩成細末,然後用粟米飯混合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根據兒童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嬰童寶鑑》中的補脾丸方,則是用來治療小兒因寒引起的瀉痢。
龍骨(燒末),乳香,蕪荑(各末),麝香(各一錢匕),肉豆蔻(一個,炮末)
白話文:
龍骨(燒成粉末)、乳香、蕪荑(各研磨成粉末)、麝香(各一錢匕)、肉豆蔻(一個,炮製後研磨成粉末)
上件和勻,研飯為丸如蘿蔔子大。一歲三丸,飯飲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傷冷,水瀉白色,或臟滑不止者,,訶子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混合均勻,研磨成粉後製成如蘿蔔籽大小的丸子。一歲大的小孩服用三粒,用飯湯送服。 《張氏家傳》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因受寒導致的水樣便,便色白,或是腸胃虛滑不止的情況。
訶子(炮過,去核),龍骨好者(碎),丁香(略焙。各一分),甘草(半分,炮,切)
白話文:
訶子(放至於炭火上烤熟,去核),上好的龍骨(研碎),丁香(稍微烘焙,各自分成一份),甘草(取一半,烘焙,切片)
上件同搗羅為細末。每服三歲以上半錢,三歲以下一字,用陳米飲調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寒,大便痛,奶瓣不消方。
沒石子(一個),乳香(皂皂大)
上研勻,用棗肉為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二丸,無時服。
《孔氏家傳》又方
上用肉豆蔻一枚,用麵裹,慢火炮,候面熟取出,研極細,麵糊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一、二丸,無時。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大便青色方。
白朮,人參,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上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 「上件同搗羅為細末。每服三歲以上半錢,三歲以下一字,用陳米飲調下。」
-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製備藥粉的過程。首先將所有材料混合並研磨成細末。對於3歲以上的兒童,每次服用半錢(約0.6公克);3歲以下的兒童則服用一字(約0.3公克)。然後使用陳年米湯調和服用。
-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寒,大便痛,奶瓣不消方。沒石子(一個),乳香(皁皁大)」
- 這是孔氏家族流傳的治療方法,用來治療小孩的髒寒症,大便疼痛,以及無法消化的奶瓣。使用的藥材有沒石子一顆和乳香(體積大小如皁皁)。
- 「上研勻,用棗肉為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二丸,無時服。」
- 首先將所有成分均勻研磨,然後製成大小如粟米的大藥丸。對於小孩,每次服用兩顆藥丸,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
- 「《孔氏家傳》又方」
- 又一個孔氏家族流傳的治療方法。
- 「上用肉豆蔻一枚,用麵裹,慢火炮,候面熟取出,研極細,麵糊丸如粟米大。乳汁下一、二丸,無時。」
- 使用一枚肉豆蔻,外裹麪粉,用慢火加熱至麪粉熟透後取出,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製成大小如粟米的藥丸。用乳汁送服一到兩顆,沒有特定的時間限制。
-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大便青色方。白朮,人參,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 又一個孔氏家族流傳的治療方法,用於治療小孩的臟腑不調,大便呈現青色。所需的藥材包括白朮、人參、茯苓(每種各一錢)和炙甘草(半錢)。
- 「上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然後加入一杯水,煮至剩下約七分的量,溫服。
《王氏手集》,肉豆蔻丸,治飲冷過多,脾胃受濕,泄瀉頻並,時發腹痛,減食困倦,肌瘦腹大方。
肉豆蔻(一兩),黑附子(半兩,炮裂)
白話文:
《王氏手集》裡的「肉豆蔻丸」,用於治療飲冷過多,脾胃受濕,導致腹瀉頻繁,時常腹痛,食慾不振,疲倦乏力,肌肉消瘦,腹部膨大的症狀。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十五丸,乳食前,煎蘿蔔橘皮湯下。
《吉氏家傳》治久患冷瀉,大腸虛滑,,萬安散方
白話文:
中草藥上等細緻的部分,將它磨成麵糊,搓成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最多服到十到十五丸,在吃奶或吃東西之前,使用煎過蘿蔔和橘子皮的湯水送服。
白朮(薑浸,煮三、五沸),甘草(炮赤。各一錢),烏頭(半兩,火炮裂),乾薑(一分),草果子(一個,麵裹煨,同面用)
白話文:
白朮(用薑汁浸泡,煮滾三次到五次),甘草(炙成赤色。各一錢),烏頭(半兩,用火燒裂),乾薑(一分),草果子(一個,用麵粉包裹在爐灰中煨熟,連麵粉一起使用)。
上末,用生薑煎一錢。如瀉,便用紫蘇木瓜湯調異攻散三服。(異攻散方在胃氣不和門中。)
《吉氏家傳》治久瀉虛冷,醒脾散方
白話文:
將中藥末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煎服一錢。若出現腹瀉,需用紫蘇、木瓜湯來治療,加上三服異攻散。(異攻散的藥方在胃氣不和門中列出。)
天南星,冬瓜子(去殼),雄黃(各一錢)
白話文:
天南星、冬瓜子(去殼)、雄黃(各一錢重)。
上末。每服一字,冬瓜肉煎湯下,一日三服,仍一面服異攻散(方見同前)。
《吉氏家傳》治水瀉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末每次服用一小份,用冬瓜肉煎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同時還需要服用異攻散(配方見前文)。 這是《吉氏家傳》中治療水瀉的方子。
上用川烏頭大者,生,去皮尖,為細末,以滴井水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丸,小兒細丸,加減與服,並用井花水下。
白話文:
使用大顆川烏頭,生鮮不經炮製,將外皮和尖端去除,切成細末,再以滴水滲入,混合成如小綠豆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若是用給兒童服用的,可依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當調整劑量。服用時需要搭配井花水吞服。
長沙醫者易忠信傳治小兒臟寒滑泄,下痢不禁,,牡蠣丸方
牡蠣(一兩,別研),硫黃(半兩,別研)
白話文:
長沙的醫生易忠信傳下來治療小兒腸胃虛寒導致的滑瀉,以及無法控制的下痢的牡蠣丸處方: 牡蠣(一兩,單獨研磨),硫黃(半兩,單獨研磨)。
上件藥用砂鍋子一個,先入牡蠣,中留一竅,安硫黃在中心,以瓦子蓋口,用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白炭火三斤,煅令火盡為度,取出,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二十粒,米飲吞下。
白話文:
使用一個砂鍋,先放入牡蠣,中間留一個洞,把硫磺放在洞的中央,用瓦片蓋住鍋口,用赤石脂封住縫隙,再用鹽泥加固。用白炭火三斤,煅燒直到火全部熄滅為止,取出,用糯米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到二十粒,用米湯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