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中醫古代典籍:景岳全書
作者:張介賓
朝代:明朝
基本介紹:
綜合性醫書。六十四卷。明·張介賓撰於1624年。全書分傳忠錄、脈神章、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麻疹論、痘疹詮、外科鈐、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全書取材廣泛,擇取諸家精要,對內外婦兒等各科臨床辨證論治作了較系統的分析。全面論述了中醫基礎理論,用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陰陽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和二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並充分闡發他“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學說和經驗。治法以溫補為主,創製新方二卷。立論和治法有獨到之處。現存明刻本、幾十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補充內容:
《景岳全書》是明代醫家張介賓所著的一部綜合性醫學著作,全書共六十四卷,分為傳忠錄、脈神章、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麻疹論、痘疹詮、外科鈐、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十二部分。
《景岳全書》是張介賓集其畢生所學所悟而著,內容博大精深,涉及中醫各個領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醫學典籍。全書以張介賓的臨床經驗為基礎,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了全面論述,並對內外婦兒等各科臨床辨證論治作了較系統的分析。其中,張介賓提出的“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學說,對後世中醫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景岳全書》的問世,標誌著明代醫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景岳全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醫學典籍,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賈序
範序
查序
魯序
全書紀略
卷之一入集
- 傳忠錄(上) [明理(一),陰陽篇(二),六變辨(三),表證篇(四),里證篇(五),虛實篇(六),寒熱篇(七),寒熱真假篇(八),十問篇(九),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問聾,八問渴,九因脈色辨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論治篇(十),附華氏治法,氣味篇(十一)]
卷之二入集
- 傳忠錄(中) [神氣存亡論(十二),君火相火論(十三),先天后天論(十四),標本論(十五),求本論(十六),治形論(十七),臟象別論(十八),天年論(十九),中興論(又十九),逆數論(二十),反佐論(二十一),升陽散火辨(二十二),夏月伏陰續論(二十三),陽不足再辨(二十四),小兒補腎論(二十五)]
卷之三道集
- 傳忠錄(下) [命門余義(二十六,共六條),誤謬論(二十七),辨河間(二十八,共九條),辨丹溪(二十九,共九條),論時醫(三十,共三十一條),京師水火說(三十一),醫非小道記(三十二),病家兩要說,保天吟(三十四)]
卷之四道集
- 脈神章(上) [《內經》脈義,部位,脈度(二),三部九候(三),七診(四),六經脈體(五),四時脈體(六),胃氣(七),六變(八),內外上下(九),脈色(十),人迎氣口(十一),脈從病反(十二),搏堅軟散(十三),寸口諸脈(十四),諸脈證(十五),病治易難(十六),真臟脈(十七),關格(十八),孕脈(十九),乳子脈(二十)]
卷之五道集
- 脈神章(中) [通一子脈義,脈神(一),部位解(二),常變(四),四診(五),獨論(六),上下來去至止(又六),胃氣解(七),真辨(八),從舍辨(九共三條),逆順(十共五條),脈要歌(十一 從《權輿》改正),宜忌歌(十二),死脈歌(十三 出《權輿》)]
卷之六道集
- 脈神章(下) [《難經》脈義,獨取尺寸(一),脈有輕重(二),陰陽呼吸(三),陰陽虛實(四),脈分臟腑(五),根本枝葉(六),仲景脈義,辨脈法(七),平脈法(八),《金匱》脈法(九),滑氏脈義,持脈(十),表裡虛實(十一),脈貴有神(十二),附諸家脈義,矯世惑脈辨(十三 汪石山),太素可採之句(十四 吳崐),太素大要(十五 彭用光)]
卷之七須集
- 傷寒典(上) [經義(一),傷寒總名(二),初診傷寒法(三),論脈(四),風寒辨(五),傷寒三證(六),六經證(七),傳經辨(八附合病並病義),陽證陰證辨(九),三陽陽明證(十),兩感(十一),表裡辨(十二),寒熱辨(十三),論汗(十四),論吐(十五),論下(十六),看目(十七),舌色辨(十八),飲水(十九),三陽陰證辨(二十),再論陰證陽證及李子建《傷寒十勸》之害(二十一),論傷寒古治法(二十二),論古法通變(二十三),麻黃桂枝辨(二十四),論今時皆合病並病(二十五),治法(二十六),論虛邪治法(二十七),補中亦能散表(二十八),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傷寒三表法(三十),傷寒無補法辨(三十一),病宜速治(三十二)]
卷之八須集
- 傷寒典(下) [溫病暑病(三十三),發斑(三十四),發黃(三十五),發狂(三十六),風濕(三十七),結胸(三十八),陰厥陽厥(三十九 附臟厥蛔厥),譫語鄭聲(四十),衄血(四十一),蓄血(四十二),熱入血室(四十三),胸脅腹滿(四十四),嘔吐噦證(四十五),勞力感寒(四十六),虛證(四十七),動氣(四十八),戰汗(四十九),頭汗(五十),吐蛔(五十一),腹痛(五十二),下痢(五十三),協熱下痢(五十四),小便(五十五),死證(五十六),傷寒逆證賦(五十七),傷寒治例(五十八),汗散類,溫中和中類,清理類,吐湧類,攻下類,培補類]
卷之九從集·雜證謨目錄(佚)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 非風 [論正名(共二條),論有邪無邪,論肝邪,論氣虛,論痰之本,論經絡痰邪,論治痰(共四條),論寒熱證(共二條),論治血氣(共二條),非風諸證治法(共十二條),論用藥佐使,辨經臟諸證(共五條),不治證,述古,灸法,非風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厥逆 [經義(並附釋義),傷寒厥逆,論證,論治(共七條),述古,厥逆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傷風 [經義,論證,論治,傷風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 風痹 [經義,論證(共二條),風痹治法(共五條),歷節風痛,風痹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汗證 [經義,論證(共三條),汗出不治證,論治(共八條),述古(共二條),汗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痙證 [經義,論證(共六條),論治(共八條),述古(共二條),痙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 瘟疫 [經義,論證(共二條),瘟疫脈候,治法六要,汗有六要五忌,汗散法(共五條),補虛法(共三條),溫補法(共二條),清利法(共三條),吐法(共二條),下法(共二條),瘟疫熱毒辨治(共三條),大頭瘟證治(共三條),傷寒初感治法,傷寒飲食宜忌(共二條),避疫法(共二條),瘟疫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 瘧疾 [經義,論證(共四條),論治(共十二條),論汗,論標本,論厭瘧,論截瘧(共四條),論似瘧非瘧,論溫瘧,論癉瘧,論瘴瘧,述古(共八條),辨古(共四條),簡易方,針灸法,瘧疾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瘴氣 [論證,瘴病所由,大梁李待詔瘴瘧論,《指迷方》瘴瘧論(新安王棑),嶺表十說(吳興章傑),回頭瘴說,治瘴續說,藥宜預備,瘴病脈候,瘴病愈後將養法,瘴氣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 寒熱 [經義,論證,論諸寒證治(共五條),論諸熱證治(共四條),論寒熱往來證治(共三條),述古,寒熱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暑證 [經義,論證(共七條),論治(共五條),論香薷飲,述古(共六條),暑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火證 [經義,論君火相火之病,論病機火證,論虛火(共三條),論五志之火,論火證(共三條),論治火(共五條),述古,火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 虛損 [經義,論虛損病源(共十一條),論證(共四條),論脈(共三條),辨爪,論治(共七條),辨似損非損,虛損危候,述古(共四條),附按,虛損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勞倦內傷 [經義,論證(共五條),論治(共四條),辨脈,述古(共三條),勞倦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關格 [經義,論證(共四條),論治(共三條),關格論列方]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 飲食門 [經義,論證(共五條),論治(共十一條),論脾胃三方(共三條),述古(共四條),飲食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脾胃 [經義,論脾胃,論東垣《脾胃論》,論治脾胃,述古(共二條),脾胃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眩運 [經義,論證(共四條),論治(共三條),述古,吐法新按,眩運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 怔忡驚恐 [經義,論怔忡,論驚恐,論治(共三條),怔忡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不寐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二條),述古,不寐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三消乾渴 [經義,論證(共二條),論治(共五條),述古(共六條),下消不寐新按,三消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 咳嗽 [經義,論證(共四條),外感嗽證治(共五條),內傷嗽證治(共七條),辨古,述古(共六條),灸法,咳嗽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喘促 [經義,論證,虛喘證治(共七條),實喘證治(共七條),述古(共二條),灸法,喘促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呃逆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九條),傷寒呃逆(共六條),述古(共三條),簡易方,灸法,呃逆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郁證 [經義,論《內經》五郁之治,論脈,論情志三郁證治(共四條),諸鬱滯治法,述古(共二條),附按,郁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 嘔吐 [經義,論證(共四條),虛嘔證治(共三條),實嘔證治(共九條),吐蛔,治嘔氣味論,述古(共五條),中寒毒吐瀉脹滿新按,胃火上衝嘔吐新按,吐蛔新按,嘔吐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霍亂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七條),述古(共三條),針灸法,霍亂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噁心噯氣 [經義,噁心證治,噯氣證治(共三條),噁心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二十一明集·雜證謨
- 吞酸 [經義,辨證(共五條),論治(共七條),述古,吞酸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反胃 [論證,論治(共七條),述古(共三條),簡易方,灸法,反胃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噎膈 [經義,論證(共四條),論治(共七條),噎膈不治證,述古(共五條),灸法,噎膈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嘈雜 [論證,論治(共二條),嘈雜論列方]
卷之二十二心集·雜證謨
卷之二十三心集·雜證謨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 泄瀉 [經義,論證(共三條),分痢治法(共二條),諸泄瀉論治(共九條),述古(共六條),泄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痢疾 [經義,論證(共二條),俚詞曰,論瀉痢虛實(共三條),論瀉痢寒熱,論積垢,論五色,論腹痛,論裡急後重,論大孔腫痛,論口渴,論小水,論陰陽疑似,論治(共十條),述古(共八條),附按(共三條),痢疾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 心腹痛 [經義,論證(共四條),論痛脈,論治(共十五條),述古(共二條),食停小腹新按,括痧新按,附按,簡易方,腹痛灸法,心腹痛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脅痛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三條),灸法,脅痛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腰痛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七條),述古(共三條),簡易方,針灸法,腰痛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 頭痛 [經義,論證(共二條),論治(共五條),述古(共三條),簡易方,灸法,頭痛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面病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三條),面病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口舌 [經義,論證(共六條),論治(共七條),針灸法,口舌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 眼目 [經義(共三十一條),論證(共四條),論治(共六條),述古(共七條),針灸法,眼目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耳證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五條),述古,簡易方,灸法,耳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鼻證 [經義,論證,論治(共六條),灸法,鼻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 聲喑 [經義,論證(共二條),論治(共七條),簡易方,聲喑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咽喉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九條),述古(共二條),格陽喉痹新按,虛損喉癬新按,小兒吞釘新按,附按,咽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齒牙 [經義,論證(共四條),論治(共六條),述古(共二條),附按,針灸法,齒牙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
- 遺精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八條),述古(五條),遺精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淋濁 [經義,論證(共四條),論治(共六條),述古(共六條),淋濁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遺溺 [經義,論證(共二條),論治(共六條),述古,遺溺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 血證 [經義,論證(共四條),論治(共八條),吐血論治,吐血下血新按,吐血附按,吐血述古(共三條),咳血論治(共二條),咳血辨古,衄血論治(共五條),衄血新按,齒衄舌血論治(共五條),咯唾痰涎血論治(共三條),咯血述古,溺血論治(共五條),便血論治(共十條),便血述古,血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 痰飲 [經義,論證(共六條),論治(共七條),先君吐法記,述古論(共八條),述古治(共七條),痰飲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濕證 [經義,論證,論治(共七條),述古(共二條),濕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黃疸 [經義,論證(共七條),論治(共五條),述古(共五條),黃疸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三十二貫集·雜證謨
- 腳氣 [經義,論證(共五條),論治(共八條),敷熨淋洗,禁忌(共三條),述古,附按,針灸,腳氣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痿證 [經義,論證(共二條),論治(共二條),述古(共四條),痿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陽痿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三條),述古,簡易方,陽痿論列方]
卷之三十三貫集·雜證謨
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
- 癲狂癡呆 [經義,論證(共二條),論治(共五條),述古(共四條),簡易方,灸法,癲狂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癃閉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七條),通閉方法,述古(共三條),癃閉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秘結 [經義,論證(共二條),論治(共七條),述古(共四條),陽結新按,陰結新按,秘結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詐病 [論證,新按(共三條)]
- 癘風 [經義,論證,述古論(共三條),述古治法(共八條),述古變證治法(共三條),兼證治法,解諸毒,禁忌,癘風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卷之三十五天集·雜證謨
- 諸蟲 [經義,論證(共三條),論治(共四條),蛔蟲(共五條),寸白蟲(共三條),小兒疳蟲(名曰疳䘌),應聲蟲(共二條),九蟲,狐惑(共二條),諸蟲方,諸蟲論列方,論外備用方]
- 諸毒(附蟲毒) [論飲食諸毒,解一切飲食諸毒,解一切藥毒,解諸毒通用簡易方,解一切蟲獸毒,蠱毒(共三條),驗蠱毒法,蠱證,蠱脈,防蠱,知禁忌,反蠱及主法,治蠱大法有二,咒語破蠱法,灸蠱毒法,解一切中惡邪鬼崇毒,治蠱毒方]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 諸氣 [經義,天地氣(一),陰陽氣(二),時氣(三),運氣(四),經氣臟氣(五),脈氣(六),形氣(七),血氣(八),營衛氣(九),穀氣(十),氣味(十一),酒氣(十二),邪氣(十三),病氣(十四),治氣(十五),總論氣理(十六),論調氣(十七),述古(十八,共二條)]
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
- 死生 [經義,壽夭(一),神氣死證(二),陰陽死證(三),脈色死證(四),病傳死期(五),歲時死證(六),諸經死證(七),諸病死證(八),傷寒死證(九,俱詳列傷寒瘟疫二門),誤治死證(十),癰疽死證(十一),絕谷死證(十二),乳子死證(十三),述古(十四)]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 總論類 [婦人九證(一),論難易(二)]
- 經脈類 [經脈之本(三),經脈諸臟病因(四),經不調(五),調經論外備用方,血熱經早(六),血熱論外方,血熱經遲(七),血寒經遲(八),血寒論外方,血虛經亂(九),腎虛經亂(十),經期腹痛(十一),經痛論外方,崩淋經漏不止(十二),血崩簡易方,崩漏論外方,殺血心痛(十三),熱入血室(十四),辨血色(十五),血枯經閉(十六),經閉論外方,經脈類論列總方(十七)]
- 胎孕類 [胎脈(十八),胎候(十九),安胎(二十),安胎論外方,惡阻(二一),惡阻論外方,胎氣上逼(二二),胎漏(二三),胎漏論外方,妊娠卒然下血(二四),胎動欲墮(二五),數墮胎(二六),胎不長(二七),鬼胎(二八),妊娠藥禁(二九),妊娠寡欲(三十)]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 產育類 [滑胎(三十二),催生(三三),滑胎催生論外方,穩婆(三四),產要(三五),六逆產(三六),胞破產難(三七),胞衣不出(三八),胞衣論外方,氣脫血暈(三九),兒初生,子死腹中(四一),死胎論外方,產門不開不閉子宮不收(四二),小產(四三),小產論外方,下胎斷產(四四),下胎方,斷產方,產育類論列總方(四五)]
- 產後類 [論產後當大補氣血(四六),論產後三禁(四七),產後腹痛(四八),產後發熱(四九),產後乍寒乍熱(五十),蓐勞(五一),產後喘促(五二),喘嗽論外方,產後惡露不止(五三),血不止論外方,產後發痙(五四),產後大便秘澀(五五),產後雜證方(五六),產後類論列總方(五七)]
- 帶濁遺淋類 [帶下(五八),帶濁論外方,白濁遺淋(五九),淋濁論外方,婦人夢與鬼交(六十),帶濁類論列總方(六一)]
- 乳病類 [乳少(六二),乳出(六三),吹乳妒乳(六四),乳癰乳岩(六五),乳病論列總方(六六)]
- 子嗣類 [宜麟策,時氣(天時一),陰陽(天時二),地利(地利一),基址(地利二),十機(人事一),蓄妾(人事二),藥食(藥食一),用藥法(藥食二),飲食(藥食三),男病(疾病一),女病(疾病二),盈虛吟(六八),辨古(六九),述古(七十),子嗣類論列總方(七一)]
- 癥瘕類 [論證(七二),血症(七三),食癥(七四),氣瘕(七五),癥瘕類論列總方(七六)]
- 前陰類 [陰挺(七七),陰腫(七八),陰瘡(七九),陰癢(八十),陰冷(八一),交接出血而痛(八二),前陰類論列總方(八三)]
卷之四十謨集
- 小兒則(上) [總論(一),初誕法(二),護養法(三出《保嬰撮要》,初生兒看病法(四),看小兒壽夭法(五),脈法(六),聲音(七),顏色(八),藥餌之誤(九),小兒診治大法(十),撮口臍風(十一),驚風(十二),論驚風證治(十三),急驚風(十四),慢驚風(十五),大驚卒恐(十六),驚啼(十七),發搐(十八),夜啼(十九),發熱(二十),外感發熱治法(二十一),外感發熱弗藥可愈(二十二),諸熱辨證(二十三),內熱證(二十四),小兒上論列方(二十五)]
卷之四十一謨集
- 小兒則(下) [吐瀉(二十六),吐瀉新按,附按,霍亂吐瀉(二十七),論瀉痢糞尿色(二十八),吐乳(二十九),五疳證(三十),盜汗(三十一),腹脹腹痛(三十二),痞塊(三十三),癲癇(三十四),附按,溺白(三十五),變蒸(三十六),小兒下論列方(三十七)]
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 麻疹(全) [述原(一),名義(二),疹逆順(三),疹脈(四),疹證(五),疹期(六),麻疹初熱(七),疹出沒(八),疹形色(九),疹涕(十),疹吉凶(十一),總論治法(十二),疹禁忌(十三),疹發熱(十四),疹喘嗽(十五),疹吐瀉(十六),疹飲食(十七),疹飲水(十八),疹渴(十九),疹汗衄(二十),疹躁妄狂亂(二十一),疹咽痛(二十二),疹唇口瘡(二十三),疹腹痛(二十四),疹後諸證(二十五),附麻疹(二十六),水痘(二十七),麻疹論列方(二十八),備用方]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 痘瘡(上) [總論(一),初辨痘證(二),辨痘歌,看耳歌,看痘法,察脈法,認痘法,論脈(三),形色情性(四),日期(五),五臟證(六),分氣血(七),辨虛質寒熱(八),部位吉凶(九),痘形痘色吉凶(十),吉證(十一),凶證(十二),怪痘形證(十三),死證日數歌(十四),發熱三朝辨吉凶(十五),報痘三朝辨吉凶(十六),起發三朝辨吉凶(十七),灌膿三朝辨吉凶(十八),結靨三朝辨吉凶(十九),落痂後辨吉凶(二十),痘瘡上論列方(二十一)]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 痘瘡(中) [總論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條),熱證論治(二十三共十一條),發熱三朝治款(二十四),報痘三朝治款(二十五),起發三朝治款(二十六),灌膿三朝治款(二十七),結靨三朝治款(二十八),靨後落痂治款(二十九),痘後餘毒發熱(三十),禁忌(三十一),出不快(三十二),陷伏(三十三),癢𤹀抓破(三十四),作痛(三十五),頭面腫(三十六),痘疔黑陷(三十七),飲食(三十八),咽喉口齒(三十九),痘瘡中論列方(四十)]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 痘瘡(下) [總論吐瀉(四十一),嘔吐(四十二),泄瀉(四十三),寒戰咬牙(四十四),煩躁(四十五),喘急(四十六),聲音(四十七),驚搐(四十八),昏睡(四十九),腰痛(五十),腹痛(五十一),腹脹(五十二),厥逆(五十三),發渴(五十四),失血(五十五),發泡(五十六),潰爛(五十七),多汗(五十八),夾疹(五十九),夾斑(六十),晝夜啼哭(六十一),大小便閉(六十二),目證(六十三),痘癰痘毒(六十四),疳蝕瘡(六十五),痘藥正品(六十六),痘家藥忌(六十七),痘瘡下論列方(六十八)]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 外科鈐(上) [經義(一),脈候(二),論證(三),善惡順逆(四),虛實(五),淺深辨(六),總論治法(七),敗毒(八),托裡(九),論汗下(十),論灸法(十一),膿針辨(十二),論針法(十三),用針勿忌喆神(十四),圍藥(十五),腐肉(十六),論外通用方,舍時從證(十七),陽氣脫陷(十八),溫補按則(十九),定痛(二十),生肌收口(附成漏證二十一),用香散藥(二十二),槐花酒(二十三),忍冬酒(二十四),腫瘍(二十五),腫瘍不足(二十六),潰瘍(二十七),潰瘍有餘(二十八),潰瘍作痛(二十九),潰瘍發熱(附惡寒三十),發熱煩躁(三十一),作嘔(三十二),作渴(三十三),瀉痢(三十四),大便秘結(三十五),小便淋澀不利(三十六),發痙(三十七),無寐(三十八),瘡瘍出血(三十九),戒忌調護(四十),陰陽證變(四十一),論列方(外科上)]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 外科鈐(下) [發背(四十二),腦疽(四十三),耳瘡(四十四),鬢疽(四十五),痄腮(四十六),瘰癧(四十七),疔瘡(四十八),時毒(四十九),肺癰肺痿(五十),乳癰乳岩(五十一,婦人門亦有乳證當互察之),胃脘癰(五十二),腹癰(五十三),腸癰(五十四),附骨疽(五十五),臀癰(五十六),流注(五十七),鶴膝風(五十八),多骨疽(五十九),下疳瘡(六十),便毒(六十一),楊梅瘡(六十二),囊癰(六十三),懸癰(六十四),脫疽(六十五),腳發(六十六),足跟瘡(六十七),腎藏風瘡(六十八),臁瘡(六十九),天泡瘡(七十),赤白遊風(七十一),翻花瘡(七十二),痔漏(七十三,附臟毒下血按),論外通用方,灸法,跌打損傷(七十四),杖瘡(七十五),破傷風(七十六),破傷風通用方,類破傷風(七十七),斑疹丹毒(七十八),瘤贅(七十九),疣(八十),論列方(外科下)]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陣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卷之五十二圖集·古方八陣
卷之五十三圖集·古方八陣
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陣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陣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陣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陣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陣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陣
卷之六十一長集·婦人規古方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卷之六十三長集·痘疹詮古方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鈐古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