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五天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五天集·雜證謨 (1)

1. 經義

《厥病篇》曰:腸中有蟲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按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蘵腹憹痛,形中上者。

《口問篇》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五癃津液別篇》曰: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上膈篇》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詳噎膈門)

《氣交變大論》曰:歲木不及,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歲土不及,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凋,蟲食甘黃,氣客於脾。

《論疾診尺篇》曰: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脾脈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

2. 論證(共三條)

蟲之為病,人多有之,由於化生,誠為莫測。在古方書雖曰由濕、由熱、由口腹不節、由食飲停積而生,是固皆有之矣。然以常見驗之,則凡臟強氣盛者,未聞其有蟲,正以隨食隨化,蟲自難存;而蟲能為患者,終是臟氣之弱,行化之遲,所以停聚而漸致生蟲耳。然則或由濕熱,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滯膩,皆可生蟲,非獨濕熱已也。

然以上數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蟲為最。即如收藏諸物,但著生水,或近陰濕,則最易蛀腐,非其義乎?故凡欲愛養小兒,即當節其水果,以防敗脾,此實緊要之一端也。至若治蟲之法,雖當去蟲,而欲治生蟲之本以杜其源,猶當以溫養脾腎元氣為主,但使臟氣陽強,非惟蟲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余制有溫臟丸方,最所宜也。

一、蟲之為病,其類不一,或由漸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為害,則為腹痛食減,漸至羸瘠而危者有之。凡蟲痛證,必時作時止,來去無定,或嘔吐青黃綠水,或吐出蟲,或痛而坐臥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黃或白,而唇則紅,然痛定則能飲食者,便是蟲積之證,速宜逐之。

《本事方》云:心蟲曰蛔,脾蟲曰寸白,腎蟲如寸截絲縷,肝蟲如爛杏,肺蟲如蠶,皆能殺人,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藥所不到,治之為難。

3. 論治(共四條)

治蟲之劑,凡蟲勢驟急,上攻心腹作痛者,宜掃蟲煎先治其標。若蟲積堅固者,宜獵蟲丸遇仙丹木香檳榔丸百順丸之類主之。或稍緩而質弱者,宜蕪荑散化蟲散之類主之。丹溪云:打蟲方用楝樹根、檳榔鶴蝨,夏取汁,冬濃煎飲之。又萬應丸最妙。

一、治蟲之法,按丹溪云: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此皆法之善者,然此惟緩治之法耳。然蟲證甚急,又安能必待其時乎?且以望前望後辨蟲頭,亦若渺茫無據,惟先用香餌而蟲頭可引,豈非望後之治,亦自有法。又何慮其難治也。

徐東皋云:治蟲之方固多,而用之者不知其法,則亦不能下蟲。如丹溪云蟲頭向下之時,必須俟其向上,法當行於月半之前也。若蟲得食,則不食藥,亦不能下蟲,而徒瀉其虛也。故雖有方,不知其法,則方亦不效。

凡欲下蟲,必先一日不食,而使蟲飢,次早五更用油煎肉,嚼之良久,腹內蟲聞肉香,頭皆向上而欲食,乃以雞蛋煎餅和藥,嚼而食之,須臾服蔥湯或白水,少少以助藥力下行,不逾時而蟲俱下,甚至數升。然後以白粥補之,隨服補劑調理脾胃,而疾可悉愈。

一、驗治法。昔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積行氣等藥,百方不效。但於痛極時須用拳捶之,痛得少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測其故。忽一胡僧見之,曰余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香餌,繼進一丸,打下一硬嘴異蟲,遂愈。此因蟲齧腸臟,所以痛極,捶之,則五內震動,蟲亦畏而斂伏。

不捶而蟲得自由,所以復作。此亦驗蟲奇法。故凡見心腹痛證,但用揉按,重捻而痛得暫止者,多有因蟲而然也。

4. 蛔蟲(共五條)

凡諸蟲之中,惟蛔蟲最多,其逐治之法總若前條,然旋逐旋生,終非善策,欲杜其源,必須溫養脾胃,脾胃氣強,蟲自不生矣。故凡逐蟲之後,或於未逐之先。若欲調補脾腎,則如歸脾湯溫胃飲五君子煎理中湯,或理陰煎之屬,皆所宜也。若欲兼蟲而治之,則惟溫臟丸為最善。凡治蟲之法,或攻或補,自有緩急先後之宜,所當詳辨,不可任意忽略也。

《巢氏病源》曰:凡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今脈反洪大者,是蛔蟲也。

《醫余》曰:蛔蟲亦九蟲之數,人腹中皆有之。小兒失乳而哺早,或食甜食過多,胃虛而熱,生蟲。令人腹痛惡心,口吐清水,腹上青筋。用火煨使君子與食,以殼煎湯送下,甚妙。然世人多於臨臥服之,又無日分,多不驗。惟月初四五里五更而服之,至日午前蟲盡下,可用溫平和胃藥調理一二日。

凡蟲在腹中,月上旬頭向上,中旬橫之,下旬頭向下。故中旬下旬用藥則不入蟲口,所以不驗也。牛馬之生子,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並肩而行,下旬生者,後隨之。貓之食鼠亦然。天地自然之理,物皆由之而莫知之。

傷寒門有吐蛔、蛔厥證治。嘔吐門有吐蛔治法,並吐蛔治按。腫脹門有孫一奎蛔蟲按,俱當參閱。

《外臺》用苦楝湯治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