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23)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23)
1. 和陣
白朮(一錢半),枳實(麩炒),厚朴(薑製),陳皮,半夏,茯苓,山楂,神麯(炒),麥芽(炒),蘿蔔子(炒,各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
化滯調中湯,治食滯脹滿。
白朮(錢半),人參,白茯苓,陳皮,厚朴(薑汁炒),山楂,半夏(各一錢),神麯(炒),麥芽(炒,各八分),砂仁(七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脹甚者,加蘿蔔子炒用一錢,麵食傷者尤宜用。
(索矩),三和湯,治脾濕腫滿。
陳皮,厚朴(姜炒),白朮,檳榔(各一錢),紫蘇(七分),海金沙,木通(各五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寶鑑》),導滯通經湯,治脾濕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各五錢),茯苓(一兩)
上㕮咀。每服七八錢,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良方》),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側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赤茯苓,麥門冬(去心),澤瀉,白朮(各三兩),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各一兩),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二兩,水二鍾,燈草一、二十根,煎八分,食煎服。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倍加麥冬及燈草半兩,以水一斗,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銚內煎至一鍾,五更空心服,柤再煎。連進此三服,自然小水通利,一日添如一日。
健脾散,和中健胃,消食快氣。
人參,白朮(炒),丁香,藿香,砂仁(炒),肉果(煨),神麯(炒),炙甘草(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橘皮湯下。
參朮健脾湯,治脾虛兼滯脹滿。
人參,白茯苓,陳皮,半夏,砂仁,厚朴(薑製,各一錢),白朮(二錢),甘草(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加神麯、麥芽、山楂,消脹尤佳。
(《三因》),當歸散,水腫之疾,多由火不養土,土不制水,故水氣盈溢,脈道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心腹脹滿之證。
當歸,桂心,木香,赤茯苓,木通,檳榔,赤芍藥,牡丹皮,陳皮,白朮(各一錢半),木瓜(一片)
水二鍾,加紫蘇五葉,煎八分,不拘時服。
當歸活血散,治瘀血脹滿。
赤芍藥,歸尾(酒洗),生地黃(各錢半),桃仁(去皮尖,炒),紅花(酒洗),香附(童便浸,各一錢),川芎,牡丹皮,玄胡索,蓬朮(炮,各八分),三稜(炮),青皮(各七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服。
(《局方》),五皮散,治風濕客於脾經,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急促,兼治皮水、胎水。
白話文:
和陣
基本方: 白朮(約5.6克),枳實(麩炒過,約3.8克),厚朴(用薑汁製過,約3.8克),陳皮(約3.8克),半夏(約3.8克),茯苓(約3.8克),山楂(約3.8克),神麯(炒過,約3.8克),麥芽(炒過,約3.8克),蘿蔔子(炒過,約3.8克)。
用水約300毫升,加薑三片,煎煮至約240毫升,飯後服用。若小便不順暢,可加豬苓、澤瀉。
化滯調中湯: 用於治療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脹。
白朮(約5.6克),人參(約3.8克),白茯苓(約3.8克),陳皮(約3.8克),厚朴(用薑汁炒過,約3.8克),山楂(約3.8克),半夏(約3.8克),神麯(炒過,約3克),麥芽(炒過,約3克),砂仁(約2.6克)。
用水約300毫升,加薑三片,煎煮至約210毫升,飯前服用。如果脹氣嚴重,可加炒過的蘿蔔子約3.8克,若因吃麵食造成消化不良更適合使用。
三和湯: 用於治療脾虛濕氣導致的腫脹。
陳皮(約3.8克),厚朴(用薑炒過,約3.8克),白朮(約3.8克),檳榔(約3.8克),紫蘇(約2.6克),海金沙(約1.9克),木通(約1.9克)。
用水約300毫升,加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約210毫升,飯後服用。
導滯通經湯: 用於治療脾濕導致氣機不暢,引起面部、手腳浮腫。
木香(約18.8克),白朮(約18.8克),桑白皮(約18.8克),陳皮(約18.8克),茯苓(約37.5克)。
將上述藥材粗略切碎,每次取約26~30克,用水約300毫升,煎煮至約240毫升,飯前溫服。
導水茯苓湯: 用於治療水腫,症狀如頭面、手腳全身腫脹如爛瓜,按壓有凹陷,胸腹脹滿,呼吸困難,無法翻身安睡,食慾不佳,小便困難或量少如黑豆汁,服用其他治療喘嗽氣逆的藥物無效者,使用此方可逐漸利水而痊癒。
赤茯苓(約112.5克),麥門冬(去心,約112.5克),澤瀉(約112.5克),白朮(約112.5克),桑白皮(約37.5克),紫蘇(約37.5克),檳榔(約37.5克),木瓜(約37.5克),大腹皮(約28.1克),陳皮(約28.1克),砂仁(約28.1克),木香(約28.1克)。
將上述藥材粗略切碎,每次取約37.5~75克,用水約600毫升,加燈芯草10~20根,煎煮至約240毫升,飯後服用。若病情嚴重,可將藥量增至約187.5克,同時加倍麥門冬和燈芯草至約18.8克,用水約3000毫升,在砂鍋中熬至約一大碗,再倒入小鍋中煎至約300毫升,於清晨空腹服用,藥渣可再煎煮一次。連續服用三次,小便自然通暢,且每日情況會逐漸好轉。
健脾散: 用於調和脾胃,幫助消化,促進氣機運行。
人參,白朮(炒過),丁香,藿香,砂仁(炒過),肉豆蔻(煨過),神麯(炒過),炙甘草(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7.5克,不限時間,用橘皮湯送服。
參朮健脾湯: 用於治療脾虛兼有積滯腹脹。
人參(約3.8克),白茯苓(約3.8克),陳皮(約3.8克),半夏(約3.8克),砂仁(約3.8克),厚朴(用薑製過,約3.8克),白朮(約7.5克),甘草(約1.1克)。
用水約300毫升,加薑三片,煎煮至約210毫升,飯後服用。可加神麯、麥芽、山楂,消脹效果更佳。
當歸散: 水腫的病因,多為火不滋養土,土不制約水,導致水氣氾濫,脈絡閉塞,水液滲透到經絡,形成浮腫、心腹脹滿等症狀。
當歸(約5.6克),桂心(約5.6克),木香(約5.6克),赤茯苓(約5.6克),木通(約5.6克),檳榔(約5.6克),赤芍藥(約5.6克),牡丹皮(約5.6克),陳皮(約5.6克),白朮(約5.6克),木瓜(一片)。
用水約600毫升,加紫蘇葉五片,煎煮至約240毫升,不限時間服用。
當歸活血散: 用於治療瘀血引起的腹脹。
赤芍藥(約5.6克),歸尾(用酒洗過,約5.6克),生地黃(約5.6克),桃仁(去皮尖,炒過,約3.8克),紅花(用酒洗過,約3.8克),香附(用童便浸泡過,約3.8克),川芎(約3克),牡丹皮(約3克),玄胡索(約3克),蓬朮(炮製過,約3克),三稜(炮製過,約2.6克),青皮(約2.6克)。
用水約300毫升,煎煮至約210毫升,飯前服用。
五皮散: 用於治療風濕侵襲脾經,導致面部虛浮,四肢腫脹,心腹脹滿,呼吸急促,也可治療皮水、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