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2)

1. 隰草部

地黃(四一),生地黃,味苦甘,氣涼。氣薄味厚,沉也,陰也。鮮者更涼,乾者微涼。能生血補血,涼心火,退血熱,去煩躁骨蒸,熱痢下血,止嘔血衄血,脾中濕熱,或婦人血熱而經枯,或上下三消而熱渴。總之其性頗涼,若脾胃有寒者,用宜斟酌。

熟地,味甘微苦,味厚氣薄,沉也,陰中有陽。《本草》言其入手足厥、少陰經,大補血衰,滋培腎水,填骨髓,益真陰,專補腎中元氣,兼療藏血之經。此雖泛得其概,亦豈足以盡是之妙。夫地黃產於中州沃土之鄉,得土氣之最厚者也。其色黃,士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

白話文:

地黃(四一)

生地黃,味道苦甘,性涼。氣味輕薄,味道厚重,屬沉降之性,屬陰性。鮮生地黃更涼,乾燥的生地黃略微涼一些。它可以生血補血,清心火,降血熱,去煩躁骨蒸,治療熱痢下血,止嘔血鼻血,改善脾胃濕熱,或治療婦女血熱經期不調,或上下三消症狀導致口渴。總之,生地黃的性寒,若脾胃寒涼者,需謹慎使用。

熟地黃,味道甘微苦,味道厚重,氣味輕薄,屬沉降之性,屬陰中帶陽。 《本草》記載它入足厥陰、少陰經,可以大補血虛,滋養腎水,填補骨髓,益氣陰,專門補益腎臟元氣,也兼治血虛之症。這些說法雖然概括了熟地黃的大致功效,但還不足以完全體現它的神奇之處。

地黃產自中原地帶肥沃土壤,吸收了最濃厚的土氣。它的顏色黃色,是土的顏色;它的味道甘甜,是土的味道。

得土之氣,而曰非太陰、陽明之藥,吾弗信也。惟是生者性涼,脾胃喜暖,故脾陽不足者,所當慎用。至若熟則性平,稟至陰之德,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而又於多血之臟為最要,得非脾胃經藥耶?

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參為主,而耆朮但可為之佐;補血以熟地為主,而芎、歸但可為之佐。然在耆、朮、芎、歸,則又有所當避,而人參、熟地,則氣血之必不可無。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

人參有健運之功,熟地稟靜順之德。此熟地之與人參,一陰一陽,相為表裡,一形一氣,互主生成,性味中正,無逾於此,誠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白話文:

我並不相信有人說某些藥物不是太陰、陽明經的藥,而是單純來自土氣。生藥性涼,脾胃喜暖,因此脾陽不足的人要謹慎使用生藥。熟藥性平,秉持至陰之德,氣味純淨,所以能補五臟的真陰,特別對多血的臟器效果最佳,難道這不是脾胃經的藥物嗎?

人之所以能生存,靠的是氣和血。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參為主,而黃耆和白朮只能作為輔助;補血以熟地黃為主,而川芎和當歸只能作為輔助。然而黃耆、白朮、川芎、當歸,在使用上要有所避忌,而人參和熟地黃,則是氣血必不可少的藥物。所以,凡是諸經陽氣虛弱的人,非人參不可;諸經陰血虛弱的人,非熟地黃不可。

人參具有健運之功,熟地黃秉持靜順之德。人參和熟地黃,一陰一陽,相輔相成,一形一氣,互相滋生,性味中正,沒有比它們更合適的藥物了,實在不可輕易替代。

凡諸真陰虧損者,有為發熱,為頭疼,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或脾腎寒逆為嘔吐,或虛火載血於口鼻,或水泛於皮膚,或陰虛而泄利,或陽浮而狂躁,或陰脫而仆地。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

陰虛而水邪氾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

且猶有最玄最妙者,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汗,何也?以汗化於血,而無陰不作汗也。熟地兼溫劑始能回陽,何也?以陽生於下,而無復不成干也。然而陽性速,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白話文:

凡是身體真陰虧損的人,會出現以下症狀:發熱、頭痛、口渴、喉嚨痛、咳嗽痰多、喘氣、脾腎寒逆導致嘔吐、虛火上炎導致鼻出血或口鼻流血、水氣浮於皮膚表面、陰虛導致腹瀉、陽氣浮越導致神志狂躁、陰氣脫落導致昏倒。

陰虛而神志渙散的人,若非熟地黃的滋陰固守之力,不足以收攝心神;陰虛而火氣上炎的人,若非熟地黃的滋陰降火之力,不足以鎮壓火邪;陰虛而躁動不安的人,若非熟地黃的滋陰寧神之力,不足以安神鎮定;陰虛而性情剛急的人,若非熟地黃的滋陰緩和之力,不足以舒緩脾氣。

陰虛而水邪泛濫的人,若非熟地黃的滋陰之力,如何制止水邪?陰虛而真氣散失的人,若非熟地黃的滋陰之力,如何恢復元氣?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虧損的人,若非熟地黃的滋陰之力,如何健脾胃、補精血?

更為玄妙的是,熟地黃搭配散寒發汗的藥物,可以發汗。這是因為汗液是由血化生的,而無陰氣則無法產生汗液。熟地黃搭配溫陽回陽的藥物,可以回陽。這是因為陽氣生於下焦,而無陰氣則無法溫煦陽氣。然而,陽氣性急,因此人參少用也能奏效;陰氣性緩,因此熟地黃必須多用才能發揮作用。

而今人有畏其滯膩者,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濕者,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醫腎泄?有謂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者,則陰陽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須,缺一不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內經》曰:精化為氣,得非陰亦生陽乎?孰謂陽之能生,而陰之不能長也。

又若制用之法,有用薑汁拌炒者,則必有中寒兼嘔而後可;有用砂仁制者,則必有脹滿不行而後可;有用酒拌炒者,則必有經絡壅滯而後可。使無此數者,而必欲強用製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靜重之妙,而反為散動以亂其性,何異畫蛇而添足。

白話文:

現今有些人擔心熟地黃過於滋膩,但崔氏為何用腎氣丸治療痰浮?有些人擔心熟地黃過於滑濕,但仲景為何用八味丸治療腎虛?有人說陽氣能生陰氣,陰氣卻不能生陽氣,其實陰陽之理本就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轉化。《內經》說:「精化為氣」,難道不是陰氣也生陽氣嗎?怎麼說陽氣能生長,陰氣卻不能滋養呢?

同樣地,熟地黃的製法也各有其用。用薑汁拌炒,就一定是有寒邪內侵、嘔吐不止的情況;用砂仁製,就一定是有腹脹難消、腸胃不暢的情況;用酒拌炒,就一定是有經絡阻塞的情況。若沒有這些情況,就硬要用這些製法,就好像不懂得熟地黃的功效在於滋陰靜重,卻反過來用散動之法破壞其性質,簡直是畫蛇添足。

今之人即欲用之補陰,而必兼以滲利,則焉知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即有用之補血,而復疑其滯膩,則焉知血虛如燥土,旱極望雲霓,而枯竭之陽極喜滋。設不明此,則少爪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單用之而任之以多?單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盡其所長?是又何異因咽而廢食也。

嗟,嗟!熟地之功,其不申於時用者久矣,其有不可以筆楮盡者尚多也,予今特表而出之,尚祈明者之自悟焉。

牛膝(四二),味若甘,氣微涼,性降而滑,陰也。忌牛肉。酒漬,㕮咀。走十二經絡,助一身元氣。主手足血熱痿痹,血燥拘攣;通膀胱澀秘,大腸乾結,補髓填精。益陰活血;治腰膝痠疼,滋鬚髮枯白。其性下走如奔,故能通經閉,破血症,引諸藥下降。同麝香用,墮胎尤速。凡臟寒便滑,下元不固者,當忌用之。

白話文:

現代人想要補陰,總是害怕補陰不利於水,利水又無法補陰,便不敢單純補陰,一定要配合滲利。同樣的,想要補血,又擔心血會過於黏膩,卻不知道血虛就像乾旱的土地,渴望著雨露滋潤,陽氣枯竭也需要滋養。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補血時就想著要配合利水,甚至不敢單純補血,更不敢多用補血藥,更別說用甘味藥物來加強補血效果,這樣不就等於因為害怕噎住而拒絕進食嗎?

唉!熟地黃的功效,已經很久沒有被正確運用,它還有許多優點無法用文字完全描述。我現在特地將這些內容寫出來,希望有智慧的人能夠自己明白。

牛膝,味甘,性微涼,性降而滑,屬陰性。忌與牛肉同食。可以用酒浸泡,然後嚼食。它能走遍十二經絡,增強全身元氣。主治手足血熱引起的痿痺、血燥引起的拘攣;通膀胱澀秘、大腸乾結,補髓填精。具有益陰活血的功效,可以治療腰膝痠疼、滋養頭髮烏黑。牛膝的性狀向下奔走,因此能通經閉,破血症,引導其他藥物下降。如果與麝香一起使用,墮胎效果更快。凡是臟寒便滑、下元不固的人,都應該避免使用牛膝。

麥門冬(四三),味甘微苦,性微寒,降也,陽中陰也。去心用,恐令人煩。其味甘多苦少,故上行心肺,補上焦之津液,清胸膈之渴煩,解火炎之嘔吐,退血燥之虛熱;益精滋陰,澤肌潤結;肺痿肺癰,咳唾衄血;經枯乳汁不行,肺乾咳嗽不絕;降火清心,消痰補怯。復脈須仗人參,便滑中寒者勿設。

續斷(四四),川者色灰黑,尖瘦多蘆,形如雞腳,皮斷而皺者是。味苦而澀,苦重澀輕,氣微涼。他產者,味甘微辛澀少。用川者良。凡用此者,用其苦澀。其味苦而重,故能入血分、調血脈,消腫毒乳癰,瘰癧痔瘻,治金損跌傷,續筋骨血脈。其味澀,故能止吐血衄血,崩淋胎漏,便血尿血,調血痢,縮小便,止遺精帶濁。佐之以甘,如甘草、地黃、人參、山藥之類,其效尤捷。

白話文:

麥門冬

(四三)麥門冬,味道甘甜帶點苦,性微寒,屬下降之性,是陽中之陰。去心使用,恐會讓人煩躁。它的味道甘甜多於苦味,因此可以上行心肺,滋補上焦的津液,清熱解煩,消除胸膈的口渴,緩解火熱引起的嘔吐,退去血燥引起的虛熱;同時能益精滋陰,潤澤肌膚,使之柔潤光滑;可用於治療肺痿、肺癰、咳嗽、吐血、衄血、經閉、乳汁不通、肺燥咳嗽不止等病症;此外還能降火清心,消痰補虛。但使用時需注意,若需恢復脈象,必須依賴人參,而若有便溏中寒者則不宜使用。

續斷

(四四)川產的續斷,顏色灰黑,形狀尖瘦,根部多鬚根,外觀像雞腳,皮質斷裂且有皺紋,此為上品。其味道苦澀,以苦味較重,性微涼。其他產地的續斷,則帶有甘味和微辛,澀味較少。川產的續斷療效最佳。使用續斷時,主要是利用其苦澀的藥性。它的苦味較重,因此能入血分,調和血脈,消腫毒,治療乳癰、瘰癧、痔瘻等症,以及金損跌傷、筋骨血脈損傷等。它的澀味,則能止吐血、衄血、崩漏、胎漏、便血、尿血、血痢、縮小便,以及止遺精、帶濁等症狀。若佐以甘味藥物,如甘草、地黃、人參、山藥等,藥效會更加顯著。

蜀葵子(四五),味甘性寒。能利小水,通淋閉,消水腫,潤大腸,催生落胎,通乳汁,亦治一切瘡疥,並瘢疵赤靨。苗葉可作菜茹,古以葵為五菜之主,今不復用之矣。

黃葵花,性滑利,與蜀葵大同。若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用花為末,敷之即愈,為瘡家要藥。浸油可塗湯火瘡。

車前子(四六),即苤苡味甘微咸,氣寒,入膀胱、肝經。通尿管熱淋澀痛,驅風熱目赤翳膜;利水能除濕痹,性滑極善催生,兼治濕熱瀉痢,亦去心胸煩熱。

根葉,生搗汁飲,治一切尿血衄血熱痢,尤逐氣癮利水。

白話文:

【蜀葵子】(四至五分):性質甘甜,屬寒類。能幫助排尿,疏通阻塞,消除水腫,潤滑大腸,促進產程,引發流產,通暢乳汁,對各種皮膚病、疤痕、紅斑有療效。其葉和莖可用來烹調食用,古時將葵視為五種蔬菜之首,現今已不再使用。

【黃葵花】:性質滑利,與蜀葵相似。對於治療各種惡性膿水久治不愈的病症,可以將花研磨成粉後敷在患處,即可痊癒,是治療創傷的關鍵藥物。將其浸泡在油中可治療被火焰燒傷的傷口。

【車前子】(四至六分):具有甜味,略帶鹹味,氣溫寒涼,進入膀胱和肝經。能疏通尿道,對熱淋、尿道堵塞、眼紅及眼膜疾病有療效,有助於排水,極佳的催生效果,同時也能治濕熱型腹瀉和痢疾,還能清心胸的煩熱。

【車前根葉】:生長時搾出的汁液飲用,可治療一切尿血、鼻出血、熱痢,特別是消除氣癥和助於排水。

白蒺藜(四七),味苦微辛微廿,微涼。能破癥瘕結聚,止遺溺泄精,療肺痿肺癰,翳膜目赤,除喉痹癬疥痔瘰癜風,通身濕爛惡瘡,乳岩帶下俱宜,催生止煩亦用,涼血養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熱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解毒,白者最良。

沙苑蒺藜性亦大同。若用固精補腎,止遺瀝尿血,縮小便,止煩渴,去燥熱,則亦可用此。

紅花(四八),味甘微苦微宰,氣微涼,陰中微陽。惟入血脈,多用女科。少用可活血引經,多用能破血通瘀。可下死胎,亦療血暈;達痘瘡血熱難出,散斑疹血滯不消;潤燥活血,止痛通經,亦消腫毒。

白話文:

【白蒺藜】(四七),味道苦,略帶一點辛和酸,微涼。它能分解體內結塊,治療遺尿、洩精等問題,對肺部疾病如肺痿、肺癰有療效,還能清除眼中的翳膜,緩解眼睛紅腫,治療喉部疾病、皮膚病、痔瘡、白癜風等,對於全身溼爛、惡瘡,以及乳腺疾病、白帶都有適用之處。此外,它還能夠催生、緩解煩躁。它既能涼血,又能養血,並且有助於補充陰液。用於補益時應先將它炒熱並去掉刺,用於清熱則需連刺生搗,它具有祛風解毒的功效,白色的最佳。

【紅花】(四八),味道甘甜,略帶一點苦和酸,氣味微涼,屬於陰性但帶有微陽性質。主要作用於血液脈絡,常用於婦科。少量使用可以活血引經,大量使用則能破血通瘀。它能幫助下胎,也治療血暈;對於痘瘡血熱難以排出、斑疹血滯不消等問題也有療效;滋潤乾燥,活血止痛,也能消除腫毒。

紫菀(四九),味苦平微辛。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若以勞傷肺腎,水虧金燥而咳喘失血者,則非所宜。觀陶氏《別錄》謂其補不足,治五勞體虛,其亦言之過也。

甘菊花(五十)(白菊花根善利水,搗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閉),味甘色黃者,能養血散風,去頭目風熱,眩暈疼痛,目中翳膜,及遍身遊風風疹。作枕明目,葉亦可用。

味苦者性涼,能解血中鬱熱,清頭目,去風熱眼目腫痛流浪。根葉辛香,能消癰毒,止疼痛。

白話文:

紫菀,味苦性平帶微辛。辛味能入肺,苦味能降氣,因此可以治療咳嗽、上氣、痰喘。但如果肺部實證、氣機壅塞,或是火邪犯金而導致咳吐膿血,才可以用它。如果因為勞損肺腎,導致水液虧損、金燥而出現咳嗽、喘息、失血的狀況,就不適合使用紫菀。陶弘景在《本草別錄》中說它可以補不足,治療五勞體虛,這點說法也過於誇大了。

甘菊花,味甘色黃,能養血散風,治療頭目風熱、眩暈疼痛、目中翳膜,以及遍身遊風、風疹。用甘菊花做枕頭可以明目,葉子也可以使用。

味苦的藥性涼,能解血中鬱熱,清頭目,去除風熱導致的眼目腫痛流浪。甘菊的根葉辛香,能消腫毒,止疼痛。

野菊花(五一),一名苦薏。根葉莖花皆可同用。味苦辛。大能散火散氣,消癰毒疔腫瘰癧,眼目熱痛,亦破婦人瘀血。孫氏治癰毒方,用野菊連根葉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或同蒼耳搗汁,以熱酒沖服。冬月用乾者煎服,或為末酒服亦可。

豨薟(五二),味苦,氣微寒,有小毒。此物氣味頗峻,善逐風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灑,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隨宜。善治中風口眼歪邪,除濕痹腰腳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如神。散撒麻疔惡毒,惡瘡浮腫,虎傷狗咬,蜘蛛蟲毒,或搗爛封之,或煎湯,或散敷並良。其掃蕩功力若此,似於元氣虛者非利。

白話文:

野菊花,又名苦薏。根、葉、莖、花都可以一起使用。味道苦辛。具有很好的散火散氣、消腫毒疔瘡瘰癧、眼目熱痛的功效,也能破除婦女瘀血。孫氏治療癰毒的方子,用野菊連根葉搗爛,用酒煎煮,熱熱喝下,並使人出汗,再將藥渣敷在患處;或者將野菊與蒼耳一起搗碎取汁,用熱酒沖服。冬天用乾的野菊花煎服,或磨成粉末用酒服用都可以。

豨薟,味道苦,性微寒,有小毒。此物氣味較為強烈,善於驅除風濕等毒素。用蜜酒分層塗抹,經過九蒸九曬,製成蜜丸,空腹用酒吞服,服用量可根據情況調整。善治中風口眼歪斜,去除濕痺腰腿痿痛麻木。生鮮的豨薟用酒煎煮,能神速地驅逐傷風寒邪。可以將它研磨成粉撒在麻疔惡毒、惡瘡浮腫、虎傷狗咬、蜘蛛蟲毒等傷口上,或者煎湯服用,或者將藥粉撒在患處,都有很好的效果。但豨薟藥性強勁,對於元氣虛弱的人可能不太適合。

益母草(五三),子名茺蔚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而利。善調女人胎產諸證,故有益母之號。能去死胎,滑生胎,活血涼血行血,故能治產難胎衣不下,子死腹中,及經脈不調,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瘀血等證。然惟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謂婦人所必用也。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輕身,誠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腫,下水氣,及打撲瘀血,通大小便之類,皆以其能利也。若治疔腫乳癰,丹毒惡毒,則可搗汁飲之,其渣亦可敷貼。

白話文:

益母草(五三)

益母草,又名茺蔚,味道微苦微辛,性微寒,滑利。它擅長調節婦女孕產期間的各種症狀,因此得名「益母草」。益母草能去除死胎,幫助胎兒順利出生,活血涼血行血,所以能治療難產、胎衣不下、胎死腹中,以及經脈不調、崩漏、尿血、瀉血、瘀血等症狀。

然而,益母草只適合血熱血滯以及孕產艱澀者,如果本身血氣虛弱兼寒,或是滑脫不固者,就不適合使用。切勿因為它叫「益母草」,就認為婦女一定需要使用它。益母草主要是利用其滑利特性,並非以補益功效為主。《本草》中記載它久服可以益精輕身,這是不足為信的。

除了以上功效外,益母草還能退浮腫、消水氣,以及治療跌打瘀血、通大小便等,皆因其利水通便的特性。如果要治療疔腫、乳癰、丹毒等惡毒疾病,可以將益母草搗汁服用,其渣也可以敷貼患處。

子名茺蔚,功用略同,但子味微甘,稍溫,故能涼血補血,亦益陰氣明目。

瞿麥(五四),味苦,微寒,降也,性滑利。能通小便,降陰火,除五淋,利血脈。兼涼藥亦消眼目腫痛,兼血藥則能通經破血下胎。凡下焦濕熱疼痛諸病,皆可用之。

茵陳(五五),味苦微辛,氣微寒,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乾澀,再加涼潤。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

白話文:

子名茺蔚,功效與其他類似,但它味道微甘,性溫和,所以能涼血補血,也能滋養陰氣、明目。

瞿麥,味道苦,性微寒,具有下降的特性,滑利。它能通利小便,降解陰火,治療五淋,疏通血脈。同時,作為涼性藥物,也能消除眼目腫痛;作為活血藥物,則能通經活血,促進胎兒下降。凡是下焦濕熱疼痛的疾病,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茵陳,味道苦微辛,性微寒,屬於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使用茵陳,主要是利用它利濕逐熱的特性,因此能通利關節,解除熱邪停滯,治療流行時疫,熱狂頭痛,利尿。專門治療黃疸,宜與梔子搭配。黃疸伴隨濕邪者,常有腫脹,需再加滲利藥物;黃疸伴隨燥邪者,則表現為乾澀,需再加涼潤藥物。只有陰黃症,由於寒邪內阻,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則不宜使用茵陳。此外,茵陳還能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消腫止痛。濕熱引起的痢疾,尤其適合使用茵陳。

青蒿(五六),味苦微辛,性寒,陰中有陽,降中有散。主肝腎三焦血分之病,療陰火伏留骨節,故善治骨蒸勞熱,屍疰鬼氣,降火滋陰,潤顏色,長毛髮,治瘧疾寒熱,殺蟲毒,及惡瘡濕疥。生搗可敷金瘡,止血止痛。款冬花(五七)味微甘微辛而溫,其氣浮,陽也,入手太陰經。能溫肺氣,故療咳嗽,及肺癰肺痿咳唾膿血。寇宗奭曰: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兩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果效。

麻黃(五八),味微苦微澀,氣溫而辛,升也,陽也。此以輕楊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鉻,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一應瘟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苦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或兼血藥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助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後人多有畏之為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逢可哂也。雖在李氏有云:若過發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冬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然柴胡、麻黃俱為散邪要藥,但陽邪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制用之法,須折去粗根,入滾湯中煮三五沸,以竹片掠去浮沫,曬乾用之。不爾,令人動煩。

白話文:

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屬於陰中有陽、降中有散的藥性。主要治療肝腎三焦血分方面的疾病,能治療陰火伏留骨節,因此擅長治療骨蒸勞熱、屍疰鬼氣,具有降火滋陰、潤顏色、長毛髮的功效,也能治療瘧疾寒熱,殺蟲毒,以及惡瘡濕疥。生搗可以敷金瘡,止血止痛。

款冬花味微甘微辛,性溫,其氣上升,屬於陽性,入肺經。能溫肺氣,因此可以治療咳嗽,以及肺癰肺痿、咳唾膿血。寇宗奭說,有人咳嗽很多天,有人教他燃燒三兩款冬花於無風處,用筆管吸其煙,滿口後就吞下,幾天後就見效。

麻黃味微苦微澀,性溫而辛,具有上升的特性,屬於陽性。由於它具有輕揚的藥性,又兼具辛溫的特性,所以能很好地達肌表,走經絡,非常擅長表散風邪、祛除寒毒,對於各種瘟疫瘧疾、瘴氣山嵐,凡是足三陽表實的證狀,都適合使用它。如果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就必須使用麻黃、官桂來驅逐。但是使用它也有微妙之處,需要在佐使藥物的配合下,或配合氣藥以助其力,才能得到衛中之汗;或配合血藥以助其液,才能得到營中之汗;或配合溫藥以助其陽,才能驅逐陰凝之寒毒;或配合寒藥以助其陰,才能解炎熱之瘟邪。麻黃是治療傷寒陰瘧的第一要藥,所以仲景的很多方劑都以它為首,真是千古之獨得者。現在有些人害怕它有毒而不敢用,還有人說夏天不適合使用麻黃,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雖然李氏有言:如果過度發汗就會汗多亡陽,如果自汗表虛的人使用它就會脫人元氣,但這些都是過度使用或誤用造成的。如果陰邪深入,無論冬夏,麻黃都是最適合的,又何必過於擔心呢?此外,如手太陰的風寒咳嗽,手少陰的風熱斑疹,足少陰的風水腫脹,足厥陰的風痛目痛,凡是需要散邪的,都以麻黃為最。不過柴胡和麻黃都是散邪的要藥,但陽邪宜用柴胡,陰邪宜用麻黃,不可不察。使用麻黃的方法,需要折去粗根,放入滾水中煮三五沸,用竹片掠去浮沫,曬乾後再用。如果不這樣做,會讓人動煩。

麻黃根,味甘,平,微苦微澀。用甘斂藥煎服,可以止汗。同牡蠣粉、米粉,或用舊蕉扇杵末,等分,以生絹袋盛貯,用撲盜汗或夏月多汗,用之俱佳。

萱草(五九),一名忘憂,一名宜男,一名鹿蔥。萱草者,《詩》作諼草。凡樹此玩此者,可解憂思,故名忘憂。烹食其苗,氣味如蔥,而鹿喜食之,故名鹿蔥。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故名宜男。花葉氣味甘而微涼,故能去濕熱,利小便赤澀,除煩渴酒濕黃疸;安五臟,利胸膈,令人和悅,亦能明目。

白話文:

麻黃根味甘性平,略帶苦澀。用甘斂藥煎服可以止汗。將牡蠣粉、米粉或舊蕉扇搗成粉末,等量混合,用生絹袋盛裝,可用於止盜汗或夏季多汗,效果都很好。

萱草又名忘憂、宜男、鹿蔥。萱草在《詩經》中被稱為諼草。種植萱草並欣賞它可以解除憂思,所以叫做忘憂。烹食萱草的嫩芽,氣味像蔥,而鹿喜歡吃它,所以叫做鹿蔥。婦女佩戴萱草花可以生男孩,所以叫做宜男。萱草的花葉氣味甘甜微涼,可以去濕熱,利小便赤澀,除煩渴酒濕黃疸,安五臟,利胸膈,令人心情愉悅,也能明目。

根,治沙淋帶濁,利水氣,解酒疸,宜搗汁服之。治吐血衄血,研汁一大盞,和薑汁細細呷之。治吹乳、乳癰腫痛,須擂酒服,以渣封之。

連翹(六十),味苦微辛,氣微寒,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中有陰。入手少陰、手足少陽、陽明。瀉心經客熱,降脾胃濕熱,去寸白、蛔蟲,通月水五淋。以其味苦而輕,故善達肌表,散鼠瘻、瘰癧、癭瘤、結熱、蠱毒、癰毒、斑疹,治瘡癤,止痛消腫排膿,瘡家號為聖丹。以其辛而能用,故又走經絡,通血凝,氣滯結聚,所不可無。

旋覆花(六一),味苦甘微辛,陰也,降也,乃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藥。開結氣,降痰涎,通水道,消腫滿,凡氣壅濕熱者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見大腸不實,及氣虛陽衰之人,皆所忌用。

白話文:

根可以治療沙淋帶濁,利尿,解酒疸,最好搗碎榨汁服用。治療吐血鼻出血,研成汁一滿杯,和薑汁慢慢喝下。治療吹乳、乳癰腫痛,需要研磨後加酒服用,用藥渣敷在患處。

連翹味道苦微辛,性微寒,氣味都比較淡薄,輕清浮揚,屬上升之性,陽中帶陰。歸入手少陰、手足少陽、陽明經。可以瀉去心經的客熱,降脾胃的濕熱,驅除寸白蟲、蛔蟲,通利月經和各種淋症。由於它味苦輕,所以善於到達肌表,散解鼠瘻、瘰癧、癭瘤、結熱、蠱毒、癰毒、斑疹,治療瘡癤,止痛消腫排膿,在治療瘡瘍方面被稱為聖丹。由於它辛味而且能入藥,所以又可以走經絡,通血脈,疏解氣滯結聚,是不可或缺的藥物。

旋覆花味道苦甘微辛,屬陰性,具有下降之性,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的藥物。可以開通結氣,降痰涎,通利水道,消腫脹,凡是氣壅濕熱者都適合使用。但是它的藥性偏向於散發,所以凡是大腸不實,以及氣虛陽衰的人,都忌用。

鼠黏子(六二),一名牛蒡子,一名大力子。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風毒斑疹諸瘻,散瘡瘍腫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滯之氣,以其善走十二經而解中有散也。

決明(六三),味微苦微甘,性平微涼,力薄。治肝熱風眼,赤而多淚,及肝火目昏,可為佐使,惟多服久服,方可得效。或作枕用,治頭風,明目,其功勝於黑豆。

葶藶(六四),味苦,大寒,沉也,陰也,氣味俱厚,有毒。善逐水氣,不減大黃,但大黃能泄血閉,葶藶能泄氣閉,氣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氣膹滿脹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氣虛者,不可輕用。《淮南子》曰: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慎,乃反成病,即此謂也。第此有甜苦二種,雖曰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緩。

白話文:

鼠黏子,又名牛蒡子,又名大力子。味道苦辛,能下降又能上升。可以治療風毒引起的斑疹、各種瘻管,散解瘡瘍腫毒、喉嚨痺痛,以及腰膝凝寒、痹滯的氣血,因為它善於走遍十二經脈,並能解表散寒。

決明,味道微苦微甘,性平微涼,藥力較弱。可以治療肝熱引起的風眼,眼睛發紅並且流淚,以及肝火上炎引起的目昏,可以作為輔助藥物使用,但要長期服用才能見效。也可以製作成枕頭使用,治療頭痛和明目,其功效比黑豆更強。

葶藶,味道苦,性寒,屬沉降之性,也屬於陰性,氣味都較厚重,有毒。善於驅除水氣,不亞於大黃,但大黃能瀉血閉,葶藶能瀉氣閉,氣血運行暢通,水氣自然消退。如果肺部有水氣積聚,導致胸滿氣脹,非此藥物不可治療。但它性急利甚,凡是氣虛的人,不可輕易使用。《淮南子》說:「大戟去水,葶藶愈脹」,使用不當,反而會加重病情,這就是這個道理。葶藶有甜苦兩種,雖然說為甜,但不是真正的甜,只是略微淡一些,略微淡一些,其藥性也稍微緩和一些。

夏枯草(六五),味微苦微辛,氣浮而升,陰中陽也。善解肝氣,養肝血,故能散結開鬱,大治瘰癧鼠屢,乳癰癭氣,並治頭瘡目疾。樓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痛,至夜則甚者,神致;或用苦藥點眼反甚者,亦神效。一男子目珠痛,至夜則重,用黃連點之更甚,諸藥不效,乃用夏枯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服一錢半,清茶調服,下咽即疼減,至四五服,良愈也。

蒼耳子(六六),一名羊負來味苦微甘。治頭風寒痛,風濕周痹,四臉拘攣;去風明目,養血,暖腰膝,及瘰癧瘡疥,亦治鼻淵。宜炒熟為末,白湯點眼一二錢,久之乃效。忌豬肉、馬肉。

白話文:

夏枯草,味道微苦微辛,氣往上飄,屬於陰中之陽。它擅長舒緩肝氣,滋養肝血,因此能散結化鬱,有效治療瘰癧、鼠瘻、乳癰、癭氣,並能治療頭瘡、目疾。醫家樓全善說:夏枯草能治目珠疼痛,尤其在晚上加重的情況,效果顯著;或用苦藥點眼反而加重病情者,夏枯草也能有效治療。曾經有一位男子,目珠疼痛,到了晚上更加嚴重,用黃連點眼反而更厲害,其他藥物也無效。後來用夏枯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用清茶調服,下咽後疼痛就減輕,服用四五次,便痊癒了。

蒼耳子,又名羊負來,味道苦微甘。能治頭風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去風明目,養血,暖腰膝,也能治療瘰癧、瘡疥,以及鼻淵。宜將蒼耳子炒熟研磨成粉末,用白湯點眼,每次一兩錢,長期服用就會見效。忌食豬肉、馬肉。

漏蘆(六七),味微咸,性寒,有小毒。主熱毒惡瘡,瘰癧乳癰痔漏,挑膿長肉,止金瘡血出。亦下乳汁、通經脈,消赤眼,利小便,止尿血腸風,淋瀝遺溺,及小兒壯熱。療跌撲損傷,可續筋骨。

劉寄奴(六八),味苦,性溫。能破瘀血,活新血,通婦人經脈,產後余血,損傷瘀血,下氣,止心腹痛,及小便去血,俱可為散,或茶或酒調服。搗敷金瘡出血不止,其效尤捷。用治湯火傷大效,但為末摻之。

萹蓄(六九),味苦澀。利小便,除黃疸,殺二蟲,去下部濕熱浸淫陰蝕,瘡疥痔漏。煮汁飲之,療小兒蛔蟲上攻心腹作痛大效。有《海上歌》云:心頭急痛不能當,我有仙人海上方。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時刻即安康。

白話文:

漏蘆,味道微鹹,性寒,有小毒。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惡瘡、瘰癧、乳癰、痔漏等疾病,可以挑出膿液、促進肉芽生長,止住金瘡出血。它也可以促進乳汁分泌,暢通經脈,消退赤眼,利尿,止住尿血和腸風,治療淋漓遺溺,以及小兒發燒。治療跌打損傷,可以接續筋骨。

劉寄奴,味道苦,性溫。能化解瘀血,促進新血生成,暢通婦女經脈,治療產後餘血、損傷瘀血,降氣,止住心腹疼痛,以及小便出血,可以用於散瘀,可以用茶或者酒調服。搗碎敷在金瘡止血效果非常快。治療湯火灼傷效果很好,將它研磨成粉末撒在傷口上即可。

萹蓄,味道苦澀。可以利尿,去除黃疸,殺死寄生蟲,消除下部濕熱浸淫造成的陰蝕,治療瘡疥、痔漏。用它煮水喝,可以有效治療小兒蛔蟲上攻心腹疼痛。有《海上歌》記載:心口急痛無法忍受,我有仙人海上方。萹蓄用醋煎煮,通過口腔咽喉,保證馬上就能康復。

青葙子(七十),野雞冠子也味微苦,微寒。能清肝火血熱,故治赤眼,退赤障,消翳腫,鎮肝明耳目,亦去風濕惡瘡疥癩。

(七一),味微苦,氣辛,生用微溫,熟用微熱。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故能安胎,止心腹痛,治帶下血崩,暖腰膝,止吐血、下痢,闢風寒寒濕瘴瘧,霍亂轉筋,及一切冷氣鬼氣,殺蛔蟲並下部䘌瘡。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裡生熟,俱有所宜。

白話文:

青葙子,也叫野雞冠子,味道微苦,性微寒。它可以清肝火、降血熱,因此可以用來治療紅眼病、退去眼部紅腫、消散眼部翳膜和腫塊,鎮定肝火,使耳目清明。同時,它也能去除風濕引起的惡瘡、疥瘡和癩病。

艾葉的味道微苦,氣味辛辣,生用性微溫,熟用性微熱。它可以通達十二條經脈,尤其適合治療肝、脾、腎的疾病。它擅長溫暖中焦、驅寒除濕、運行血氣、消除氣血瘀滯。對於婦女血氣寒滯的症狀,最適合使用艾葉。因此,艾葉可以安胎、止心腹疼痛、治療帶下血崩、溫暖腰膝、止吐血、止下痢、預防風寒、寒濕、瘴氣、瘧疾、霍亂、轉筋,以及一切由寒氣、鬼氣引起的疾病,並能殺死蛔蟲和治療下部瘡瘍。可以使用生艾葉搗汁,也可以使用熟艾葉煎湯;可以用艾葉灸治百病,也可以將艾葉炒熱敷熨,可以通經絡;也可以用布袋裝著艾葉,溫暖臍部和膝蓋。生艾葉和熟艾葉,都有其適用的場合。

佛耳草(七二),一名鼠麴草。味微酸,性溫。大溫肺氣,止寒嗽,散痰氣,解風寒寒熱,亦止泄瀉。鋪艾卷作煙筒,用熏久嗽尤效。

藍靛(七三),藍葉氣味苦寒微甘。善解百蟲百藥毒,及治天行瘟疫,熱毒發狂,風熱斑疹,癰瘍腫痛,除煩渴,止鼻衄吐血,殺疳蝕、金瘡箭毒。凡以熱兼毒者,皆宜搗汁用之。

靛青,乃藍與石灰所成,性與藍葉稍異,其殺蟲止血,敷諸熱毒熱瘡之功,似有勝於藍葉者。

青黛,味微咸而寒,性與靛青大同。解諸熱毒蟲毒,金瘡熱瘡,或乾摻,或以水調敷。若治諸熱瘡毒,或用馬齒莧加青黛同搗敷之。苦治天行頭痛,瘟疫熱毒,及小兒諸熱,驚癇發熱,並水研服之。

白話文:

佛耳草,又名鼠麴草,味道微酸,性溫。可以溫暖肺氣,止住寒咳,散除痰氣,解表風寒和寒熱,也能止瀉。將其與艾草一起製作成煙筒,用來熏治久咳效果更佳。

藍靛,藍葉的味道苦寒微甘。擅長解百蟲百藥的毒,以及治療天行瘟疫、熱毒發狂、風熱斑疹、癰瘍腫痛,去除煩渴,止鼻衄吐血,殺滅疳蝕、金瘡箭毒。凡是熱症兼有毒者,都適合搗汁服用。

靛青,是由藍草與石灰混合而成,其性狀與藍葉略有不同。它殺蟲止血,敷治熱毒熱瘡的效果,似乎比藍葉更胜一籌。

青黛,味道微鹹而寒,其性與靛青相似。可以解諸熱毒蟲毒,金瘡熱瘡,可以乾摻,也可以用水調和敷用。治療熱瘡毒時,可以取馬齒莧與青黛一同搗碎敷用。苦治天行頭痛、瘟疫熱毒,以及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可以用水研磨後服用。

木賊(七四),味微苦微甘,性溫而升,陽也。性亞麻黃,故能發汗解肌,治傷寒瘧疾,去風濕,散火邪,療目疾,退翳障,止腸風下血下痢,及婦人崩中帶漏,月水不調,亦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王不留行(七五),一名金盞銀臺。味苦,平,性滑利,乃陽明衝任血海藥也。治風毒,通血脈,療婦人難產及經滯不調,下乳汁,利小便,除風濕痹痛,止心煩鼻衄,發背癰疽瘡瘻,遊風風疹,出竹木刺,及金瘡止血,亦能定痛。

海金沙(七六),此草出黔中,七月收其全科,曬乾,以杖擊之,則細沙自莖葉中落。味甘性寒,乃小腸膀胱血分藥也。善通利水道,解鬱熱濕熱,及傷寒熱狂,小便癃閉腫滿,熱淋膏濁,血淋石淋、莖中疼痛。解諸熱毒。或丸或散皆可用。

白話文:

木賊味微苦微甘,性溫燥,能發汗解表,治療傷寒瘧疾,祛除風濕,散解火邪,治眼疾,消除翳障,止腸風下血下痢,以及婦女崩漏、月經不調等症,也能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滑利,是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藥,能治風毒,通血脈,治療難產、經期不調,催乳,利尿,除風濕痺痛,止心煩鼻衄,治發背癰疽瘡瘻,遊風風疹,拔出竹木刺,以及金瘡止血,也能止痛。

海金沙味甘性寒,善於通利水道,解鬱熱濕熱,治療傷寒熱狂,小便閉塞腫脹,熱淋、膏濁、血淋、石淋等症,以及莖中疼痛,解諸熱毒。可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

燈心草(七七),味淡性平。能通水道澀結癃閉,治五淋,瀉肺熱,降心火,除水腫,止血,通陰氣,散腫止渴。但用敗席煮服更良。若治喉痹,宜燒燈草灰吹之。若治下疳瘡,亦用燒灰,加輕粉、麝香為末摻之。

煙又(七七),味辛氣溫,性微熱,升也,陽也。燒煙吸之,大能醉人,用時惟吸一口或二口,若多吸之,令人醉倒,久而後蘇,甚者以冷水一口解之即醒;若見煩悶,但用白糖解之即安,亦奇物也。吸時須開喉長吸嚥下,令其直達下焦。其氣上行則能溫心肺,下行則能溫肝脾腎,服後能使通身溫暖微汗,元陽陡壯。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陰邪寒毒,山嵐瘴氣,風濕邪閉腠理,筋骨疼痛,誠頃刻取效之神劑也。用以治里,善壯胃氣,進飲食,祛陰濁寒滯,消膨脹宿食,止嘔噦霍亂,除積聚諸蟲,解鬱結,止疼痛,行氣停血瘀,舉下陷後墜,通達三焦,立刻見效。

白話文:

燈心草性味淡平,能通利水道、化解結石和排泄不通,可用於治療各種尿道疾病、肺熱、心火、水腫、出血,還可通陰氣、消腫止渴。用敗席煮著服用效果更佳。治療喉嚨腫痛,可以用燈心草燒成灰吹入喉嚨。治療下疳瘡,則可用燒成的燈心草灰,加入輕粉和麝香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煙草味辛性溫,屬於陽性藥物,能升散。燒煙吸入,有很強的醉人效果,每次只吸一口或兩口,吸多了會醉倒,過一會兒才會清醒,嚴重者可以喝一口冷水解酒。若感到煩悶,可用白糖解酒。吸煙時需張開喉嚨,長吸一口嚥下,讓煙氣直達下焦。煙氣上行可以溫暖心肺,下行可以溫暖肝脾腎,服用後能使全身溫暖,微微出汗,元陽壯盛。用於治療外感,能驅除一切寒邪陰毒,包括山嵐瘴氣、風濕邪氣阻礙毛孔、筋骨疼痛,效果極快。用於治療內傷,能壯胃氣,促進食慾,祛除陰寒濕邪,消散脹氣積食,止嘔吐霍亂,除掉積聚的蟲積,解開鬱結,止痛,行氣活血化瘀,升舉下陷脫垂的臟器,通達三焦,效果迅速顯著。

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間皆種植之矣,然總不若閩中者,色微黃,質細,名為金絲煙者,力強氣勝為優也。求其習服之始,則向以徵滇之役,師旅深入瘴地,無不染病,獨一營安然無恙,問其所以,則眾皆服煙,由是遍傳,而今則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矣。予初得此物,亦甚疑貳,及習服數次,乃悉其功用之捷有如是者,因著性於此。

然此物性屬純陽,善行善散,惟陰滯者用之如神,若陽盛氣越而多躁多火,及氣虛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或疑其能頃刻醉人,性必有毒,今彼處習服既久,初未聞其妨人者,抑又何耶?蓋其陽氣強猛,人不能勝,故下咽即醉,既能散邪,亦必耗氣,理固然也。然煙氣易散,而人氣隨復,陽性留中,旋亦生氣,此其耗中有補,故人多喜服而未見其損者以此。後檳榔條中有說,當與此參閱。

白話文:

這種東西古時候從未聽說過,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才在福建廣東一帶出現,之後江浙一帶也開始種植,但總不如福建產的,顏色偏黃,質地細膩,叫做金絲煙,效果強勁,氣味濃郁。它開始流行的原因,要追溯到征討滇地的戰爭,軍隊深入瘴氣之地,幾乎人人染病,唯獨一營安然無恙,詢問原因,才知道他們都吸食這種煙,因此這種煙便流傳開來,現在西南地區,不分老幼,每天都離不開它。我最初得到這種東西,也十分懷疑,直到吸食幾次之後,才明白它功效如此之快,因此寫下這些文字。

不過,這種東西屬性偏陽,善於通行散發,只有陰氣停滯的人用起來效果奇佳,如果陽氣旺盛,火氣上炎,或是氣虛體弱,容易出汗的人,都不適合吸食。有人可能會懷疑它能讓人瞬間醉倒,一定有毒,但當地人吸食已久,卻沒聽說過它有害身體,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的陽氣太過強猛,人體無法承受,所以一吸進肺部就醉了,它既能散邪,也必然會耗損人體的氣,道理很簡單。不過煙氣容易散去,而人體的氣息也會隨之恢復,陽氣停留在體內,又能滋生新的氣息,這就是它在耗損的同時也有補益,所以人們都喜歡吸食,卻沒有發現它有害的原因。之後檳榔的說明中會提到這一點,可以對照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