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1)
1. 反胃
2. 論證
反胃一證,本屬火虛,蓋食入於胃,使果胃暖脾強,則食無不化,何至復出?今諸家之論,有謂其有痰者,有謂其有熱者,不知痰飲之留,正因胃虛而完穀復出,豈猶有熱?觀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一言者,誠盡之矣。
然無火之由,則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當察也。若寒在上焦,則多為噁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若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頃,或半日復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故凡治此者,使不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祈奏效,所以難也。
白話文:
反胃這種病症,本質上是火氣虛弱所致。食物進入胃部後,如果胃能溫暖脾臟,使脾胃功能強健,食物就能順利消化,怎麼會再吐出來呢?現在許多醫家的說法,有的認為是痰造成的,有的認為是熱造成的,卻不知道痰飲的滯留,正是因為胃虛弱導致食物未消化完全就吐出來,怎麼會有熱呢?觀察王太僕說:「內格嘔逆,食物無法進入,是因為有火;生病嘔吐,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因為沒有火。」這句話真是說盡了病因。
然而,沒有火的原因,還需要分辨是上、中、下三焦哪個部位的問題,必須仔細觀察。如果寒氣在上焦,大多會感到噁心,或者不斷想吐,這是胃脘陽氣虛弱。如果寒氣在中焦,就會食物無法消化,每次食物到達中脘部位,不久後或半天內就吐出來,這是胃中陽氣虛弱。如果寒氣在下焦,就會早上吃的晚上吐,或者晚上吃的早上吐,是因為食物進入幽門後,命門之火無法傳化,所以很久後才吐出來,這是命門陽氣虛弱。所以,凡是治療這種病症的,如果不知道病根在哪裡,就胡亂猜測嘗試,妄想能見效,這就是治療困難的原因。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