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3)

1. 論治(共七條)

一、治反胃之法,當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飲無度,傷於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鬱,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但新病者,胃氣猶未盡壞,若果飲食未消,則當兼去其滯,若有逆氣未調,則當兼解其鬱。

若病稍久,或氣體稟弱之輩,則當專用溫補,不可標本雜進,妄行峻利開導、消食化痰等劑,以致重傷胃氣,必致不起也。

一、虛在上焦,微寒嘔惡者,惟薑湯為最佳,或橘皮湯亦可。若氣虛為寒所侵,而噁心嘔食者,宜黃芽丸,或橘皮乾薑湯之類主之。若寒痰勝者,宜小半夏湯,或大半夏湯之類主之。

一、虛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湯、溫胃飲、聖朮煎之類主之。若胃虛甚者,宜四味回陽飲,或黃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湯,或理中化痰丸之類主之。或水泛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胃不甚寒,而微虛兼滯者,宜五味異功散主之。

一、虛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責在陰,非補命門以扶脾土之母,則火無以化,土無以生,亦猶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穀,終無濟也。宜六味回陽飲,或人參附子理陰煎,或右歸飲之類主之。此屢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一、反胃初起,而氣體強壯者,乃可先從清理,如二陳湯、橘皮半夏湯之類,皆可清痰順氣。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五苓散之類,皆可去濕去滯。半夏乾薑散、仲景吳茱萸湯、橘皮湯之類,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滯,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氣涉虛者,則非所宜。

一、反胃證,多有大便閉結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氣之不化乎。蓋脾胃氣虛,然後治節不行,而無以生血,血涸於下,所以結閉不行,此真陰枯槁證也。必使血氣漸充,臟腑漸潤,方是救本之治,若徒為目前計,而推之逐之,則雖見暫通,而真陰愈竭矣。

故治此之法,但見其陰虛兼寒者,宜以補陽為主,而大加當歸、肉蓯蓉、韭汁、薑汁之屬;陰虛兼熱者,宜以補陰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諸血之屬。然此等證治,取效最難,萬毋欲速,非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調理,不能愈也。其有糞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尤為難治。

一、反胃由於酒濕傷脾者,宜葛花解酲湯主之。若濕多成熱,而見胃火上衝者,宜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之類主之。

白話文:

論治(共七條)

一、治療反胃的方法,要辨別病情的輕重和時間長短,以及導致的原因。有的因為過度飲酒,損傷了脾胃的濕氣;有的因為貪食生冷食物,損傷了體內的陽氣;有的因為情緒憂鬱,耗竭了中氣。總而言之,都是因為內傷嚴重,導致胃氣受損所造成的。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必須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但是新發病的,胃氣還沒有完全壞掉,如果只是因為飲食沒有消化,就應該同時去除積滯;如果有氣逆不順,就應該同時疏解鬱悶。

如果病情稍微長久,或者體質虛弱的人,就應該專用溫補的方法,不可以標本兼治,胡亂使用猛烈的開導、消食化痰等藥劑,這樣會更加傷害胃氣,必然會導致病情無法好轉。

二、虛弱在上焦,稍微感覺寒冷想吐的,用生薑湯是最好的,或者用橘皮湯也可以。如果是因為氣虛受到寒氣侵襲,而噁心嘔吐的,適合用黃芽丸,或者橘皮乾薑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是寒痰比較多的,適合用小半夏湯,或者大半夏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三、虛弱在中焦,而且吃進去的食物又吐出來的,適合用五君子煎、理中湯、溫胃飲、聖朮煎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胃虛非常嚴重的,適合用四味回陽飲,或者黃芽丸來治療。如果同時有寒痰的,適合用六君子湯,或者理中化痰丸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是水液過多形成痰的,適合用金水六君煎來治療。如果胃不太寒冷,只是稍微虛弱同時有積滯的,適合用五味異功散來治療。

四、虛弱在下焦,而且早上吃的東西晚上才吐出來,或者吃進去的東西過很久才吐出來的,病因在於陰虛,必須補腎來扶助脾土的母親(脾土需要腎陽來滋養),這樣腎的陽氣才能轉化,脾的精微才能產生。這就好比鍋底沒有柴火,就不能煮熟食物一樣,最終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適合用六味回陽飲,或者人參附子理陰煎,或者右歸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這是多次使用過的有效方法,不可以忽略。

五、反胃剛開始發作,而且體質強壯的人,可以先用清理的方法,例如二陳湯、橘皮半夏湯之類的藥方,都可以清痰順氣。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五苓散之類的藥方,都可以去除濕氣和積滯。半夏乾薑散、仲景吳茱萸湯、橘皮湯之類的藥方,都可以去除寒氣。然而這些藥方只有在真的有邪氣和積滯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如果病情稍微長久而胃氣虛弱的,就不適合使用。

六、反胃這個病症,很多時候會出現大便不通暢的情況,這是因為上面的東西往上吐,是因為下面的通道不通暢。然而下面的通道不通暢,不也是因為上面的氣化功能不好嗎?這是因為脾胃氣虛,然後調節功能不行,不能產生血液,血液在下面枯竭,所以才會導致大便堵塞不行,這就是真正的陰虛枯竭的症狀。必須讓血氣慢慢充盈,臟腑慢慢滋潤,才是治本的方法,如果只是為了眼前的效果,用藥來推動排便,雖然暫時看到通暢了,但是會更加損耗陰液。

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如果發現是陰虛同時有寒象的,適合以補陽為主,並且大量使用當歸、肉蓯蓉、韭菜汁、薑汁之類的藥物。陰虛同時有熱象的,適合以補陰為主,並且加入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豬油、各種動物血之類的藥物。然而這種病症的治療,效果很難看到,千萬不要追求快速見效,必須要經過幾個月的調理,安心靜養,才能夠治好。那些大便像羊糞一樣,或者年紀大的人得了這個病,就更難治療了。

七、反胃是因為飲酒濕氣損傷脾胃的,適合用葛花解酲湯來治療。如果濕氣多而轉化成熱,而且出現胃火上沖的現象,適合用黃芩湯,或者半夏瀉心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2. 述古(共三條)

仲景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巢氏病源》曰:營衛俱虛,氣血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食不化,其氣逆而成反胃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來寒熱。甚者食已即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則吐,名為反胃。

戴原禮曰:翻胃證,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二者可治。血虛者,四物為主。氣虛者,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

白話文:

述古(共三條)

張仲景說:病人脈搏跳動快速,快速代表體內有熱,照理應該會容易餓、想吃東西,結果反而會嘔吐,這是為什麼呢? 老師回答:是因為發汗過度,使得體內陽氣虛弱,導致橫膈膜部位的氣也虛弱,脈搏才會快速。這種快速其實是外來的虛熱,並非真正的實熱,所以沒辦法消化食物。這是因為胃裡面虛弱且寒冷造成的。脈象呈現弦的狀態,代表身體虛弱,胃的氣力不足,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就變成「胃反」這種病。如果寒氣在上焦,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現在脈象反而呈現弦的狀態,所以稱為「虛」。趺陽脈浮且澀,浮代表身體虛弱,澀代表脾胃受損。脾胃受損就不能好好磨化食物,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前一天的食物沒辦法消化,這就是所謂的「胃反」。如果脈象呈現緊且澀,這個病就比較難治療。

《巢氏病源》說:當身體的營氣和衛氣都虛弱,氣血不足,停留在胃部的水液積聚過多,就會導致胃部寒冷。胃寒冷就會使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消化功能減弱就會導致前一天的食物沒辦法消化,食物的氣逆向上就形成了「反胃」。所以會出現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心口會感覺硬邦邦像個杯子一樣,並且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嚴重一點的,吃下去就立刻吐出來,脈象會呈現緊且弦的狀態。緊代表體內有寒氣,弦代表身體虛弱,虛寒互相搏擊,所以才會吃下去就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反胃」。

戴原禮說:翻胃這個病,如果是因為血虛,脈象一定會呈現快速且無力;如果因為氣虛,脈象一定會呈現緩慢且無力。如果氣血都虛弱,口中會有很多泡沫,但如果看到泡沫大量湧出,通常代表病情已經危急。如果體內有熱,脈象會呈現快速且有力;如果體內有痰,脈象會呈現滑數。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治療。如果是血虛,就以四物湯為主;如果是氣虛,就以四君子湯為主;如果體內有熱,就以清熱解毒為主;如果體內有痰,就以二陳湯為主。

3. 簡易方

一方,用甘蔗汁二分,薑汁一分,和勻,每服半碗或一碗,日三服,則止。

一方,用人參,見嘔吐門。

白話文:

第一種簡易藥方,使用甘蔗汁兩份,生薑汁一份,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半碗或一碗,一天服用三次,症狀就會停止。

第二種簡易藥方,使用人參,相關說明請參閱嘔吐門(指醫書中關於嘔吐的章節)。

4. 灸法

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壯)、天樞(三七壯)。

白話文:

上脘、中脘、下脘這三個穴位,每個穴位艾灸十四壯(即各灸十四次),天樞穴艾灸二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