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1)

1. 厥逆

2. 經義(並附釋義)

《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詳本篇之言厥者,以其內奪,謂奪其五內之精氣也。喑,聲不能出也。俳,肢體偏廢也。今人見此,必皆謂之中風,而不知由於內奪,由於腎虛。蓋聲出於肺而本乎腎,形強在血而本乎精,精氣之本皆主於腎,故少陰不至則為厥。又《調經論》曰:志不足則厥。《本神篇》曰:腎氣虛則厥。

觀此諸論,則非風之義可知矣。故凡治此者,當以前非風證治第三條等法主之。

《調經論》:岐伯曰: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無實乎?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氣併為血虛,血併為氣虛,此陰陽之偏敗也。今其氣血並走於上,則陰虛於下,而神氣無根,是即陰陽相離之候,故致厥脫而暴死。復反者輕,不反者甚。此正時人所謂卒倒暴僕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而不知實由於下虛也。然上實者,假實也,其有甚者,亦宜稍為清理;下虛者,若無實邪可據,則速當峻補其下。

《陽明脈解篇》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觀本篇之連經連臟,本以厥逆為言,何其明顯平正。蓋連經者病在肌表,故輕而生;連臟者病在根本,故重而死。既知此為厥逆,則凡卒倒暴僕等證,其非風也可知,而河間諸公,皆以中腑中臟為言,則是風非風始混亂而莫辨矣。

《大奇論》曰: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解精微論》曰: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詳此二論,云脈至如喘者,謂脈之急促如喘,此血氣敗亂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謂中風不語之屬也。雲陽並於上,陰並於下,此即上熱下寒,水火不交之候,故為目無所見,即中風昏眩之屬也。不語者,責在肺腎。昏眩者,責在肝脾。暫見者,氣復則蘇。陰敗者,最危之候。俱當按法如前而救其本。

《癲狂篇》曰: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暴清,即暴冷也。若裂若切,謂其懊憹痛楚,莫可名狀,此即所謂躁擾煩亂之中風也。有火者,多溫熱而脈洪大,宜清陰中之火;有痰者,多喘壅而脈滑實,宜開上焦之痰;無火無痰,多寒涼而脈澀弱,宜補其元氣。凡證有若此而兼之昏亂不醒者,此真連臟之甚者也。多不可治。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白話文:

經義(並附釋義)

《脈解篇》說:「體內精氣被奪導致厥症,就會出現失語和肢體偏癱的狀況,這是腎虛的表現。少陰經脈氣血不足,也會導致厥症。」

詳細分析這篇所說的厥症,是因為體內精氣被奪,指的是五臟的精氣被耗損。失語,指的是聲音發不出來。偏癱,指的是肢體偏廢不能活動。現在的人看到這種情況,一定都認為是中風,卻不知道是因為體內精氣被奪,是因為腎虛。因為聲音的發出是靠肺氣,但根本在於腎;形體的強健依靠血,但根本在於精,精氣的根本都主導於腎,所以少陰經氣血不足就會導致厥症。另外《調經論》說:「意志不足也會導致厥症。」《本神篇》說:「腎氣虛弱也會導致厥症。」

綜觀這些論述,就可以知道這不是風邪所致。所以治療這種情況,應當按照之前非風證的治療方法。

《調經論》說:岐伯說:「氣凝聚過多會導致血虛,血凝聚過多會導致氣虛。」黃帝說:「人所擁有的,不就是血和氣嗎?現在你說血凝聚會導致虛,氣凝聚也會導致虛,難道沒有實證嗎?」岐伯說:「有餘的為實,不足的為虛。現在血和氣失去平衡,所以就為虛症。血和氣平和協調,就為實證。血和氣一起向上奔走,就會導致嚴重的厥症。厥症發作就會突然死亡。如果氣能夠恢復正常,人就能活下來,如果不能恢復,就會死亡。」

氣凝聚導致血虛,血凝聚導致氣虛,這是陰陽失衡的表現。現在氣血一起向上奔走,就會導致下部陰虛,神氣沒有根基,這就是陰陽分離的徵兆,所以會導致厥脫而突然死亡。如果氣能夠恢復,情況就比較輕,如果不能恢復,情況就很嚴重。這正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突然昏倒的「中風」,也和痰火上湧導致的「中風」相似,但實際上是由於下部虛弱所導致。但上部表現為實證,是虛假的實證,如果情況嚴重,也應稍作清理;下部虛弱,如果沒有實邪可據,就應當盡快大力補養下部。

《陽明脈解篇》說:「厥逆如果連及臟腑就會死亡,如果連及經脈就會活下來。」

觀察這篇所說的連經連臟,原本就是以厥逆為內容,多麼清楚明白。連及經脈的病在肌膚表面,所以病情輕而能活;連及臟腑的病在根本,所以病情重而死亡。既然知道這是厥逆,那麼所有突然昏倒的病症,就可以知道它們並非風邪所致,而河間的醫家都說這是中腑中臟,這樣風與非風就開始混亂而難以辨別了。

《大奇論》說:「脈象急促像喘息一樣,叫做暴厥。暴厥發作時,會失去知覺無法和人說話。」

《解精微論》說:「發厥症時,眼睛會看不見東西。因為發厥症時,陽氣都跑到上面,陰氣都跑到下面。陽氣在上面,就會熱;陰氣在下面,就會腳冷,腳冷就會腫脹。」

詳細分析這兩段論述,說脈象急促如喘,是指脈搏急促像喘氣一樣,這是氣血敗亂的徵兆。所以導致暴厥不能說話,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中風不語」的情況。說陽氣在上面,陰氣在下面,這是上熱下寒,水火不相交的徵兆,所以會眼睛看不見東西,也就是「中風昏眩」的情況。不能說話,問題在於肺和腎。昏眩,問題在於肝和脾。短暫發作的,如果氣能恢復就會甦醒。陰氣衰敗的,是最危險的情況。都要按照之前的方法去救治根本。

《癲狂篇》說:「厥逆的病症,會出現腳突然冰冷,胸口像要裂開,腸子像被刀割一樣的疼痛,煩躁不能吃東西,脈象大小都澀滯。溫補要取足少陰經,清泄要取足陽明經。清泄就要用補法,溫補就要用瀉法。」

突然冰冷,就是突然發冷。像要裂開像被刀割一樣,是指那種懊惱疼痛的感覺,無法形容,這就是所謂躁動煩亂的「中風」。有火的,多數是身體發熱脈搏洪大,應當清理陰中的火熱;有痰的,多數喘氣不順暢脈象滑實,應當開通上焦的痰;沒有火沒有痰的,多數是身體寒冷脈象澀弱,應當補養元氣。凡是出現這種情況並且伴有昏迷不醒的,這就真的是連及臟腑的嚴重情況,多數無法治療。

《生氣通天論》說:「陽氣,過度勞累就會亢盛,精氣耗盡,在夏天積聚,會使人發生煎厥。陽氣,大怒就會使形氣消散,血瘀積在上面,會使人發生薄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