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一明集·雜證謨 (2)
卷之二十一明集·雜證謨 (2)
1. 論治(共七條)
一、治吞酸吐酸,當辨虛實之微甚,年力之盛衰。實者可治其標,虛者必治其本。
一、凡胃氣未衰,年質壯盛,或寒或食,偶有所積而為酸者,宜用行滯溫平之劑,以二陳湯、平胃散、和胃飲之類主之。中氣微寒者,宜加減二陳湯,或橘皮湯,甚者宜溫胃飲。氣微虛者,宜藿香安胃散。此皆治標之法也。
白話文:
治療吞酸吐酸,要仔细分辨虛實的轻重,以及年龄体力的强弱。實證可以治标,虛證则必须治本。
如果胃气未衰,体质强壮,是因为寒凉或饮食积滞而偶尔出现反酸,可以用行滞溫平的药物,像二陈汤、平胃散、和胃饮这类药方来治疗。如果脾胃虚寒,可以用加減二陈汤,或橘皮汤,情况严重者可以用温胃饮。如果是脾胃虚弱,可以用藿香安胃散。这些都是治标的方法。
一、脾胃氣虛,及中年漸弱,而飲食減少,時見吞酸者,惟宜溫補脾胃,以理中湯、溫胃飲、聖朮煎之類主之,切不可用清涼消耗等藥。若虛在陰分,下焦不暖,而水邪上泛為酸者,宜用理陰煎最妙。
一、丹溪曰:治酸必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乃反佐之法也。不知此實正治,非順性也,蓋其性熱,最能暖中下二焦,其味辛苦,最能勝酸澀之味,謂之反佐,見之過矣。
一、用黃連為君,以治吐酸,乃丹溪之法也。觀其治案,有一人酸塊自胸直上咽喉,甚惡,以黃連濃煎,冷,候酸塊欲上,與數點飲之即下。蓋味苦沉降,故酸得苦而即下,此亦揚湯止沸之法耳。若年壯氣強,偶有所積,及酒濕不行,而酸楚上泛者,或用此法,未必即傷胃氣,而亦可墜引下行,即權宜用之,亦無不可,然終非治本之道也。
白話文:
脾胃氣虛,尤其是中年人體力逐漸衰弱,食慾減退,經常感到反酸,就應該溫補脾胃,使用理中湯、溫胃飲、聖朮煎等藥物治療,絕對不能使用寒涼消耗脾胃的藥物。如果虛弱在陰分,下焦不溫暖,導致水邪上泛引起反酸,則應該使用理陰煎治療效果最佳。
丹溪說:治療反酸一定要使用吳茱萸,順著它的藥性而反其作用,這是反佐之法。其實這並不是順著吳茱萸的藥性,而是正治之法。因為吳茱萸性熱,最能溫暖中焦和下焦,其味辛苦,最能克制酸澀的味道,稱之為反佐,實在是誤解了。
使用黃連作為主藥來治療反酸,是丹溪的治療方法。觀察他的治療案例,有一個人酸塊從胸部直上咽喉,非常痛苦,用黃連濃煎,等涼了之後,當酸塊要往上泛的時候,就給他喝幾點,酸塊就馬上往下走了。這是因為黃連味苦沉降,所以酸遇到苦就馬上往下走了,這也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如果年輕力壯,氣血旺盛,偶爾有積食,或者飲酒濕氣不消,導致酸楚上泛,可以用這種方法,未必會傷胃氣,也能夠引導酸楚往下走,可以權宜使用,但也並非治本之道。
若氣體略有虛弱,及內傷年衰之輩而患吐酸者,必不可妄用芩連再殘陽氣,雖暫得苦降之力,而胃氣愈傷,則病必日甚,而無可為矣。
一、嘔吐清水,古法以二術二陳湯,或六君子湯,本皆正治之法。然余嘗治水泛為飲者,覺自臍下上衝而吐水不竭,以理陰煎治之,其妙如神,故此三方皆宜酌用。
一、凡肌表暴受風寒,則多有為吞酸者,此其由息而入,則臟氣通於鼻,由經而入,則臟俞繫於背,故凡寒氣一入,則胃中陽和之氣被抑不舒。所以滯濁隨見,而即刻見酸,此明系寒邪犯胃也。今以訛相傳者,皆云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何其謬也!夫因郁成熱者,必以漸久而成,或一日、或二日,然後鬱而為熱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氣虛或內傷年老體弱的人出現胃酸嘔吐,千萬不要隨便使用黃芩、黃連,因為它們會進一步損傷陽氣。雖然暫時能起到苦寒降逆的效果,但會讓胃氣更加虛弱,病情反而會加重,最終無可救藥。
對於嘔吐清水的患者,古法常用二術二陳湯或六君子湯治療,這些都是正治之法。但我曾經治療過一位患者,他出現了從臍下往上衝的嘔吐清水,用理陰煎治療效果非常明顯。所以這三種方劑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
如果外感風寒,很多人會出現吞酸的症状,這是因為風寒從鼻腔或背部的經絡侵入,抑制了胃中的陽氣,導致胃氣不舒,寒邪犯胃。所以胃中會出現濁氣滯留,並立即出現酸味。有些人說外感風寒會導致內熱鬱積,從而產生酸味刺心,這是錯誤的說法。因為內熱鬱積需要時間才能形成,不可能立即出現。
今凡受寒吞酸者,無不隨寒而酸,見在即刻,豈即刻便成鬱熱耶?惟其非熱,所以卻之之法,亦惟肌表宜溫暖,藥劑宜香燥,此自寒者熱之之正治。而說者必欲執言為熱,故爾強解,所謂道在邇而求諸遠,凡屬謬妄者,何非此類。
白話文:
現在凡是受寒之後感到吞酸的人,無不隨着寒氣而產生酸痛,症狀馬上出現,難道這馬上就變成鬱熱了嗎?正因為這不是熱症,所以治療的方法,也只有讓肌膚表面溫暖,藥物也要用香燥的,這就是治療寒症的正道。而有些人卻執意要說這是熱症,於是強行解釋,這就如同近在眼前卻偏要去尋找遙遠的東西,凡是錯誤的理解,不都是這種情況嗎?
2. 述古
薛立齋曰:吐酸吞酸,大略不同,吐酸者濕中生熱,吞酸者虛熱內郁,皆屬脾胃虛寒,中傳末證。故《內經》以為火者,指其病形而言也,東垣以為胃寒者,指其病本而言也。凡患此者,先當辨其吞吐而治,以固本元為主,若服寒涼,復傷胃氣則實實虛虛者矣。復審其脾氣虛而飲食不能輸化,濁氣不能下降者,須用六君子湯補養脾胃為主,少佐越鞠丸以清中。故東垣先生云:邪熱不殺穀。
若誤認為實熱,而妄用寒涼,必變敗證。
白話文:
薛立齋說:吐酸和吞酸,症狀大不相同。吐酸者是因濕氣在體內生熱導致,吞酸者則是虛熱鬱結於內,皆屬於脾胃虛寒,是疾病發展到後期的表現。因此,《內經》認為「火」是指疾病的表現形式,而東垣則認為「胃寒」是指疾病的根本原因。
凡是患有此症者,首先要辨別是吐酸還是吞酸,然後針對病症進行治療,以固本培元為主。若服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傷及胃氣,導致虛虛實實的狀況。
再者,要審查患者的脾氣是否虛弱,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吸收,濁氣無法下降,則需以六君子湯補養脾胃為主,輔以越鞠丸清熱解毒。因此,東垣先生說:「邪熱不殺穀」。
若誤以為是實熱,而胡亂使用寒涼藥物,必定會導致病情惡化。
3. 吞酸論列方
二陳湯(和一),平胃散(和十七),六君子湯(補五),溫胃飲(新熱五),和胃飲(新和五),加減二陳湯(和二),聖朮煎(新熱二五),理中湯(熱一),理陰煎(新熱三),二術二陳湯(和四),橘皮湯(和十一),越鞠丸(和一五四),藿香安胃散(熱七一)
白話文:
二陳湯、平胃散、六君子湯、溫胃飲、和胃飲、加減二陳湯、聖朮煎、理中湯、理陰煎、二術二陳湯、橘皮湯、越鞠丸、藿香安胃散。
4. 論外備用方
曲術丸(和百十,宿食),沉香降氣散(和四十,氣滯),半夏丁香丸(和百三十,寒滯),茱連丸(寒一五三,濕熱),安脾散(熱六七,胃寒),丁香茯苓湯(熱六三,溫胃行滯),倍術丸(熱百四,飲)
白話文:
曲術丸適合宿食,沉香降氣散適合氣滯,半夏丁香丸適合寒滯,茱連丸適合濕熱,安脾散適合胃寒,丁香茯苓湯適合溫胃行滯,倍術丸適合飲。
5. 論證
反胃一證,本屬火虛,蓋食入於胃,使果胃暖脾強,則食無不化,何至復出?今諸家之論,有謂其有痰者,有謂其有熱者,不知痰飲之留,正因胃虛而完穀復出,豈猶有熱?觀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一言者,誠盡之矣。
然無火之由,則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當察也。若寒在上焦,則多為噁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若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頃,或半日復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故凡治此者,使不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祈奏效,所以難也。
白話文:
反胃這個症狀,其實是火虛造成的。食物進入胃裡,本該讓胃暖脾強,食物就會消化,怎麼會吐出來呢?現在很多醫家,有的說反胃是痰引起的,有的說反胃是熱引起的,其實痰飲積留,正是因為胃虛,導致食物無法消化才吐出來,哪裡會有熱呢?王太僕說過,內心堵塞導致嘔吐,食物吃不下去,這是火盛;病了以後嘔吐,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這是火虛。這句話說得真是精闢透徹。
不過,雖然是火虛,還是要區分上、中、下三焦的不同原因。如果寒在上焦,就會覺得噁心,或者想吐但吐不出來,這是胃脘陽虛。如果寒在中焦,食物吃進去就消化不良,每次吃東西到胃脘,可能馬上吐出來,或者過了一會兒吐出來,甚至過半天再吐出來,這是胃中陽虛。如果寒在下焦,就會早上吃飯晚上吐,或者晚上吃飯早上吐,這是因為食物進入幽門後,丙火無法消化,所以時間久了就吐出來,這是命門陽虛。所以,治療反胃,如果不知道病根在哪裡,就亂猜亂摸,妄圖治癒,那就很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