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道集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道集 (3)

1. 胃氣(七)

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毛甚曰今病,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石甚曰今病,臟真通於心,心臟血脈之氣也。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長,脈宗氣也。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詳代脈之義,本以更代為言,如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者,謂胃氣隨時而更,此四時之代也。根結篇曰:五十動而不一代者,謂五臟受氣之盛衰,此至數之代也。本篇曰:但代無胃曰死者,謂代無真臟不死也。由此觀之,則凡見忽大忽小、乍遲乍數、倏而更變不常者,均謂之代。自王叔和云: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脈代者死。自後以此相傳,遂失代之真義。

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凡肝脈但弦,腎脈但石,名為真臟者,以其無胃氣也。若肝當弦而不弦,腎當石而不石,總由穀氣不至,亦以其無胃氣也。此舉肝腎而言,則五臟皆然。

白話文:

胃氣(七)

《玉機真藏論》說:脈象微弱而滑利,表示有胃氣,這種情況容易治療。《終始篇》說:邪氣來的時候,脈象會呈現緊張急速;穀氣來的時候,脈象會呈現舒緩平和。

《平人氣象論》說:正常人的氣息稟賦於胃,胃是正常人的氣息之本。人如果沒有胃氣,就稱為「逆」,「逆」表示會死亡。春天時,胃脈呈現稍微帶有弦的感覺是正常的;弦的感覺多而胃的感覺少,表示肝臟有病;只有弦的感覺而沒有胃的感覺,表示會死亡。胃脈呈現有如石頭的感覺,表示有冬季的疾病;呈現毛髮般的感覺很強,表示目前有病。臟腑的真氣散佈於肝臟,肝臟儲藏筋膜之氣。夏天時,胃脈呈現稍微帶有鉤的感覺是正常的;鉤的感覺多而胃的感覺少,表示心臟有病;只有鉤的感覺而沒有胃的感覺,表示會死亡。胃脈呈現有如毛髮的感覺,表示有秋季的疾病;呈現石頭般的感覺很強,表示目前有病。臟腑的真氣通於心臟,心臟儲藏血脈之氣。

長夏時,胃脈呈現稍微軟弱的感覺是正常的;軟弱的感覺多而胃的感覺少,表示脾臟有病;只有間歇停頓而沒有胃的感覺,表示會死亡。胃脈呈現軟弱且有石頭般的感覺,表示有冬季的疾病;軟弱的感覺很強,表示目前有病。臟腑的真氣滋潤於脾臟,脾臟儲藏肌肉之氣。秋天時,胃脈呈現稍微帶有毛髮的感覺是正常的;毛髮的感覺多而胃的感覺少,表示肺臟有病;只有毛髮的感覺而沒有胃的感覺,表示會死亡。胃脈呈現毛髮感且帶有弦的感覺,表示有春季的疾病;弦的感覺很強,表示目前有病。臟腑的真氣高於肺臟,運行營衛陰陽之氣。冬天時,胃脈呈現稍微帶有石頭的感覺是正常的;石頭的感覺多而胃的感覺少,表示腎臟有病;只有石頭的感覺而沒有胃的感覺,表示會死亡。胃脈呈現石頭感且帶有鉤的感覺,表示有夏季的疾病;鉤的感覺很強,表示目前有病。臟腑的真氣下降於腎臟,腎臟儲藏骨髓之氣。胃的大絡脈,叫做「虛里」,穿過膈膜連繫肺臟,位置在左邊乳房下方,它的跳動應該是綿長有力的,這是脈搏宗氣的表現。

如果呼吸急促、喘息頻繁且脈搏斷續,表示疾病在體內深處;脈搏結聚且橫向,表示有積聚;脈搏斷絕不再出現,表示會死亡。乳房下方,脈搏跳動應該是隨著衣服的起伏,表示宗氣外洩。

詳細解釋「代脈」的意義,本意是指「更替」的意思,如同《宣明五氣篇》所說:脾脈呈現代脈,是指胃氣隨著時間而變化,這是四季的更替。又如《根結篇》所說:脈搏跳動五十次才出現一次間歇停頓,是指五臟接受氣的盛衰變化,這是跳動次數的間歇。本篇說:只有間歇停頓而沒有胃氣,表示會死亡,是指間歇停頓且沒有真臟氣脈就表示死亡。由此可見,凡是脈搏忽大忽小、時快時慢、突然改變不規律的,都可以稱之為「代脈」。自王叔和說:「代脈的跳動,跳動數次後會突然停止,而無法自行恢復,這種代脈表示會死亡。」自此之後,就這樣相傳下來,就失去了代脈的真正意義。

《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穀為根本,所以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只得到臟腑的真脈,而沒有得到胃氣。所謂「脈象沒有得到胃氣」,是指肝脈不呈現弦的感覺,腎脈不呈現石頭的感覺。

凡是肝脈只呈現弦的感覺,腎脈只呈現石頭的感覺,就稱為「真臟脈」,因為它們沒有胃氣。如果肝脈該呈現弦的感覺卻不呈現,腎脈該呈現石頭的感覺卻不呈現,都是因為穀氣無法到達,也是因為沒有胃氣的緣故。這裡舉肝腎為例,實際上五臟都是如此。

2. 六變(八)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氣血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少血少氣,微有寒。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按:本篇正文曰: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多血二字,乃傳寫之誤也。觀本篇下文曰:刺澀者,無令其血出。其為少血可知。仲景曰:澀者,營氣不足,是亦少血之謂。

白話文:

邪氣侵犯臟腑導致的疾病形態篇章說:凡是病情表現為急迫的,多半是寒症;表現為緩和的,多半是熱症。病情表現為腫大的,多半是氣盛而血少;表現為細小的,多半是氣血都虛少。脈象滑利的,表示陽氣旺盛,可能帶有輕微的熱象;脈象澀滯的,表示血氣不足,可能帶有輕微的寒象。凡是病情表現為細小的,表示陰陽、形體、氣都虛弱不足,不適合使用針刺治療,應該用甘味的藥物來調養。

說明:本篇正文說:脈象澀滯的,多半是血多氣少,而且帶有輕微的寒象。「多血」兩個字,是傳抄時的錯誤。觀察本篇下文說:針刺澀滯的部位,不要讓它出血。可見澀滯是血少的表現。張仲景說:脈象澀滯的,是營氣不足,也是指血少的狀況。

3. 內外上下(九)

脈要精微論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如果按脈時,感覺氣往外推散,體內卻沒有往外散的感覺,代表心腹可能有積聚的病症。如果按脈時,感覺氣往內收,體外卻沒有往內收的感覺,代表身體有發熱的現象。如果按脈時,感覺氣往上衝,但身體沒有往下走的感覺,代表腰部和腿部會感到清涼。如果按脈時,感覺氣往下沉,但身體沒有往上走的感覺,代表頭部和頸部可能會疼痛。

4. 脈色(十)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根死則葉枯矣。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觀察臉色就能知道疾病,這叫做「明」;按壓脈搏就能知道疾病,這叫做「神」;詢問病情就能知道病灶位置,這叫做「工」。臉色、脈象和尺膚三者之間的相應關係,就像敲鼓和鼓聲一樣,彼此之間不會有偏差。這也像是樹木的根、莖、枝葉之間的關聯,樹根死了,樹葉也會枯萎。所以,能了解其中一項的算是高明的醫生,能了解兩項的算是神奇的醫生,能了解三項的醫生就既神奇又高明了。臉色呈現青色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弦脈;臉色呈現紅色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鉤脈;臉色呈現黃色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代脈;臉色呈現白色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毛脈;臉色呈現黑色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石脈。

如果觀察臉色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脈象,反而得到的是相剋的脈象,那就代表病情危險了。如果得到的是相生的脈象,那就代表病情將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