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道集 (2)
卷之四道集 (2)
1. 六經脈體(五)
平人氣象論曰: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疏乍數、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之至,其脈鉤。少陰之至,其脈鈞。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
按此二篇之論,蓋前言陰陽之盛衰,後分六氣之專主,辭若稍異,義實相符。詳具《類經·脈色類第十四》篇,所當兼閱。
白話文:
一般人正常脈象的論述說:太陽脈來時,脈象呈現洪大且長的樣子。少陽脈來時,脈象時而疏緩,時而急促,時而短,時而長。陽明脈來時,脈象呈現浮大且短的樣子。
《至真要大論》說:厥陰脈來時,脈象呈現如鉤的樣子。少陰脈來時,脈象呈現均勻的樣子。太陰脈來時,脈象呈現沉潛的樣子。少陽脈來時,脈象呈現大且浮的樣子。陽明脈來時,脈象呈現短且澀的樣子。太陽脈來時,脈象呈現大且長的樣子。
依照這兩篇文章的論述,前一篇主要在說明陰陽的盛衰變化,後一篇則是在區分六種不同氣的專屬特性,文字描述雖然稍有不同,但意思實際上是相符的。詳細的內容可以參閱《類經》的脈色類第十四篇,應該一併閱讀。
2. 四時脈體(六)
玉機真藏論岐伯曰:春脈如弦。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夏脈如鉤。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何如而反?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秋脈如浮。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冬脈如營。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四時之序,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脾之善惡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按:本篇中外二字,乃指邪正為言也。蓋邪氣來於外,元氣見於中,邪氣之來皆有餘,故太過,則病在外;元氣之傷惟不足,故不及,則病在中也。又凡脾家有病,必有形見,故惡者可見,若其無病,則陰行灌濡,五臟攸賴,而莫知其然,故善者不可得見,是即所謂胃氣也。
玉機真臟論曰: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甚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宣明五氣篇曰: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白話文:
岐伯說:春天的脈象像琴弦一樣。春天的脈象對應肝臟,在東方屬木,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節,所以它的氣息來時,會感覺柔軟、輕虛而滑順,又端正筆直且較長,所以說像琴弦,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生病了。
黃帝問:怎樣才算相反呢?岐伯說:它的氣息來時感覺實而且強,這叫做太過,病在身體表面;它的氣息來時感覺虛弱而微小,這叫做不及,病在身體內部。
夏天的脈象像彎鉤一樣。夏天的脈象對應心臟,在南方屬火,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節,所以它的氣息來時強盛,去時衰弱,所以說像彎鉤,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生病了。
黃帝問:怎樣才算相反呢?岐伯說:它的氣息來時強盛,去時也強盛,這叫做太過,病在身體表面;它的氣息來時不強盛,去時反而強盛,這叫做不及,病在身體內部。
秋天的脈象像浮在水面一樣。秋天的脈象對應肺臟,在西方屬金,是萬物收穫的時節,所以它的氣息來時,會感覺輕虛且浮,來得急促而消散,所以說像浮在水面,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生病了。
黃帝問:怎樣才算相反呢?岐伯說:它的氣息來時像毛髮一樣散開,中間卻堅實,兩邊虛弱,這叫做太過,病在身體表面;它的氣息來時像毛髮一樣散開但很微弱,這叫做不及,病在身體內部。
冬天的脈象像潛伏在水下一樣。冬天的脈象對應腎臟,在北方屬水,是萬物潛藏的時節,所以它的氣息來時,會感覺沉在下部且有力,所以說像潛伏在水下,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生病了。
黃帝問:怎樣才算相反呢?岐伯說:它的氣息來時像彈石一樣堅硬,這叫做太過,病在身體表面;它的氣息去時次數很快,這叫做不及,病在身體內部。
黃帝問:四季的秩序中,脾的脈象獨自主管什麼呢?岐伯說:脾的脈象屬土,像孤獨的臟器一樣滋養著四面八方。黃帝問:脾臟的健康狀況可以觀察到嗎?岐伯說:健康的狀態無法觀察到,不健康的狀態則可以觀察到。
它的氣息來時像水流一樣連綿不斷,這叫做太過,病在身體表面;它的氣息來時像鳥的喙一樣尖細,這叫做不及,病在身體內部。
(按:這裡說的「外」和「內」,是指邪氣和正氣而言。邪氣是從外部侵入的,元氣則在內部,邪氣來的時候通常是過盛的,所以太過,就病在身體表面;元氣受損通常是不足的,所以不及,就病在身體內部。另外,凡是脾臟有病,一定會有明顯的症狀,所以不健康的狀況可以觀察到,如果脾臟沒有病,就會默默的滋養濡潤,五臟都仰賴它,而人們卻不知道,所以健康的狀況無法觀察到,這也就是所謂的胃氣。)
《玉機真臟論》說:所謂違背四時規律,是指春天出現肺的脈象,夏天出現腎的脈象,秋天出現心的脈象,冬天出現脾的脈象,甚至脈象呈現完全斷絕、沉伏澀滯的,這就叫做違背四時規律。還沒有形成臟腑實質的疾病,在春夏卻脈象沉伏澀滯,在秋冬卻脈象浮大,這也叫做違背四時規律。
《宣明五氣篇》說:春天出現秋天的脈象,夏天出現冬天的脈象,長夏出現春天的脈象,秋天出現夏天的脈象,冬天出現長夏的脈象,這叫做五邪,都屬於致命的疾病,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