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須集 (10)

1. 溫中和中類

大溫兼補諸方

人參理中湯(熱一),大溫,治太陰即病自利,陰寒腹痛嘔吐,中氣虛寒,脹滿厥逆,瘧痢等證。

四逆湯(熱十四),大溫,治傷寒陰證,自利脈沉,身痛而厥。

胃關煎(新熱九),大溫,凡脾腎虛寒,瀉痢不止者宜此。

桂枝人參湯(散十三),大溫,傷寒表裡不解,協熱下痢者宜此。

白通湯(熱一四五),大熱,少陰下痢者宜此。

桃花湯(熱一四六),微溫,少陰下痢膿血者宜此。

真武湯(熱一四二),大溫,少陰傷寒腹痛,或嘔、或痢者宜此。

回陽返本湯(熱四五),大溫,傷寒陰盛格陽,陰極發躁,脈弱無力者宜此。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大溫,陽脫氣虛者宜此。

暖肝煎(新熱十五),大溫,凡肝腎陰寒,小腹疼痛者宜此。

吳茱萸湯(熱一三七),大熱,嘔而胸滿,吐涎頭痛者宜此。

當歸四逆湯(熱二十),微溫,傷寒厥逆脈細,下痢腸鳴者宜此。

茯苓甘草湯(熱七五),大溫,水停心下,作悸作利者宜此。

甘草附子湯(熱三一),大熱,風濕相搏者宜此。

桂枝附子湯(熱三十),大熱,風濕相搏,筋骨疼痛者宜此。

乾薑附子湯(熱三四),大熱,瘴毒陰證,厥逆嘔吐,自利汗出者宜此。

華佗救陽脫方(熱六三),治陰寒直中三陰證。

微溫和中諸方

二陳湯(和一),微溫,凡風寒咳嗽,痰飲嘔惡,脾胃不和者宜此。

六君子湯(補五),微溫,凡脾胃虛弱,或久患瘧痢,或嘔吐吞酸者宜此。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微溫,凡陰虛受寒,咳嘔喘促,吞酸痞滿等證宜此。

平胃散(和十七),微溫,凡寒傷脾胃,心腹脹滿,嘔惡不思飲食,身體疼痛,瀉痢者宜此。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微溫,凡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吐瀉脹滿者宜此。

烏梅丸(和三二三),微溫,吐蛔、蛔厥者宜此。

2. 清理類

清火諸方

抽薪飲(新寒三),大寒,凡熱邪內蓄之甚者宜此。

徙薪飲(新寒四),次寒,凡熱邪內蓄,將甚未甚者宜此。

黃連解毒湯(寒三),大寒,凡熱邪內盛,煩躁狂斑,口渴舌焦,喘滿脈洪,熱甚者宜此。

白虎湯(寒二),大寒,凡脈洪大渴,陽明熱甚,或中暑虛煩等證宜此。

人參白虎湯(寒三),大涼,凡赤斑口燥,煩躁暑熱,脈洪大浮虛者宜此。

三黃石膏湯(寒十一),大寒,凡疫瘟大熱而躁者宜此。

一六甘露散(新寒十五),大寒,陽明實熱,煩躁斑黃等證宜此。

益元散(寒百十二),次寒,凡中暑身熱煩渴,小水不利者宜此。

玉女煎(新寒十二),大寒,凡陰虛水虧,陽明火盛,煩渴內熱者宜此。

陽毒升麻湯(散百六),大涼,凡陽毒赤斑,狂言失血者宜此。

竹葉石膏湯(寒五),微寒,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暑熱煩躁者宜此。

桂苓甘露飲(寒八),微寒,凡伏暑發熱煩躁,水道不利者宜此。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次寒,肺熱小水不利,或便血者宜此。

大連翹飲(寒七八),次寒,凡風熱熱毒,大小便不利,及瘡毒丹瘤等證宜此。

普濟消毒飲(寒十三),大寒,凡疫癘大行,憎寒壯熱,頭腫目閉,喘渴,咽喉不利,俗名大頭瘟、熱毒等證宜此。

梔子柏皮湯(寒二三),大寒,傷寒身黃,內外俱熱者宜此。

白頭翁湯(寒一,八四),大寒,治傷寒熱痢。

玄參升麻湯(外四八),次寒,瘟疫頰腮腫痛,發斑、咽痛者宜此。

小陷胸湯(寒十六),微涼,凡小結胸熱邪脹滿者宜此。

八正散(寒百十五),大寒,凡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血淋等證宜此。

解瘟疫熱毒法(寒二四)

清血清便滋陰諸方

犀角地黃湯(寒七九),微涼,凡熱入血分,吐衄斑黃,及血熱血燥,不能作汗,表不解者宜此。

二陰煎(新補十),大涼,心經有熱,狂笑、煩熱、失血者宜此。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大涼,凡水虧火盛,煩熱動血者宜此。

五苓散(和一八二),微溫,凡暑熱霍亂泄瀉,小水不利,濕腫脹滿者宜此。

導赤散(寒一二二),微涼,心火小腸熱秘,小水不利者宜此。

大分清飲(新寒五),微寒,凡積熱閉結,小水不通,熱瀉等證宜此。

小分清飲(新和十),性平,凡小水不利,濕滯腫脹,泄瀉者宜此。

豬苓湯(和一八八),微涼,傷寒下後,發熱,小便不利者宜此。

清胃諸方

大和中飲(新和七),性平,凡邪結胃脘,氣逆食滯者宜此。

小和中飲(新和八),性平,胸膈脹滿,嘔惡氣滯者宜此。

小半夏茯苓湯(和九),微溫,膈間有水,嘔吐,心下痞者宜此。

半夏瀉心湯(寒二八),微涼,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