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道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道集 (1)

1. 卷之四道集

2. 脈神章(上)

3. 《內經》脈義

4. 部位

(一部位解見後章)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白話文:

(關於身體部位的詳細解說,請參閱後面的章節。)

在《脈要精微論》中提到:兩手寸關尺的尺脈內側兩旁,對應的是季脅(肋骨下方);尺脈外側對應腎臟,尺脈內側對應腹部。在寸關尺中段(關部)向上延伸的部分,左手關脈外側對應肝臟,內側對應橫膈膜;右手關脈外側對應胃,內側對應脾臟。在寸關尺上段(寸部)向上延伸的部分,右手寸脈外側對應肺臟,內側對應胸腔中心;左手寸脈外側對應心臟,內側對應膻中穴(胸部正中)。脈搏的前段對應身體的前面,脈搏的後段對應身體的後面。脈搏上部最前端的變化,反映的是胸部和咽喉的問題;脈搏下部最末端的變化,反映的是少腹、腰部、大腿、膝蓋、小腿等部位的問題。

5. 脈度(二)

五十營篇曰:天周二十八宿,人經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周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白話文:

《五十營篇》說:天上的星宿有二十八個,人體也有對應的二十八條脈絡,全身的長度是十六丈二尺,用來對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用水滴計時,一百刻代表一天一夜。所以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氣在身體裡運行三寸;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氣也運行三寸;一呼一吸完成,氣就運行六寸;呼吸十次,氣就運行六尺;呼吸二百七十次,氣就運行十六丈二尺,在全身循環一周;呼吸五百四十次,氣就在全身循環兩周;呼吸二千七百次,氣就在全身循環十周;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氣就在全身循環五十周,這時水滴計時的一百刻也計量完畢,太陽運行過二十八星宿,水滴也用完了,脈搏也就停止跳動了。所以,能夠運行五十個循環,就可以活到自然的壽命,一共運行八百一十丈的距離。

6. 三部九候(三)

三部九候論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為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二部?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候,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之候,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按:寸口脈亦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三部中各有浮中沉也。察三部可知病之高下,如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至心胸之分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胠脅之分也;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脛股之分也。三部中各有三候,三而三之,是為九候。如浮主皮膚,候表及府;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主筋骨,候里及臟。

此皆診家之樞要,當與本篇互相求察也。

白話文:

三部九候(三)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天地間極致的數字,如何與人體的血氣相合,並且能藉此判斷生死,應該怎麼做呢?

岐伯回答說:天地間極致的數字,始於一,終於九。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將三這個數再乘以三,三三得九,以對應天地間的九個方位。所以人體也有三部,每部又分為三候,藉此來判斷生死、處理各種疾病、調節虛實,並驅除邪氣。

黃帝問:什麼是三部呢?

岐伯說:分為下部、中部和上部。

每一部各有三候,這三候分別代表天、地、人。上部的天,指的是兩額的動脈;上部的地,指的是兩頰的動脈;上部的人,指的是耳前的動脈。中部的天,指的是手太陰經(肺經);中部的地,指的是手陽明經(大腸經);中部的人,指的是手少陰經(心經)。下部的天,指的是足厥陰經(肝經);下部的地,指的是足少陰經(腎經);下部的人,指的是足太陰經(脾經)。所以下部的脈候,天對應肝臟,地對應腎臟,人對應脾胃之氣。

中部的脈候,天對應肺臟,地對應胸中的氣,人對應心臟。上部的脈候,天對應頭部的氣,地對應口齒的氣,人對應耳目的氣。

黃帝問:如何透過這些脈候來診斷呢?

岐伯回答說:必須先測量病人的體型是肥胖還是瘦弱,以此來調整氣的虛實。如果氣實,就用瀉法;如果氣虛,就用補法。

(補充說明:寸口脈也有三部九候。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三個部位;九候指的是這三個部位各自的浮、中、沉三種脈象。觀察三部可以知道疾病的部位是高還是低。比如寸脈屬陽,為上部,主頭部到心胸的疾病;關脈屬陰陽之間,為中部,主肚臍到脅肋的疾病;尺脈屬陰,為下部,主腰部到腿腳的疾病。每部又各分浮、中、沉三候,這樣三個部位乘以三種脈象,就構成九候。浮脈主皮膚,可以判斷體表和腑的疾病;中脈主肌肉,可以判斷胃氣;沉脈主筋骨,可以判斷體內臟腑的疾病。)

這些都是診斷疾病的要點,應該與本篇其他內容互相參照理解。

7. 七診(四)

三部九候論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詳此獨字,即醫中精一之義,診家綱領,莫切於此。今見諸家言脈,悉以六部浮沉,鑿分虛實,顧不知病本何在,既無獨見,焉得確真?故寶命全形論曰: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是誠察病之秘旨,必知此義,方可言診。外有獨論在後中卷,當參閱之。

白話文:

黃帝問:要如何知道疾病在哪裡?

岐伯回答:觀察全身各處的脈象,如果只有一個地方的脈象特別小、特別大、特別快、特別慢、特別熱、特別冷、特別下陷,就表示那裡有病。

這裡所說的「獨」字,正是中醫精髓所在,是診斷疾病的綱領,沒有什麼比它更重要的了。現在看到很多醫家談論脈象,都只用六部(寸、關、尺)的浮沉來區分虛實,卻不知道疾病的根本在哪裡。既然沒有獨特的見解,又怎麼能確切地診斷出疾病呢?

所以《寶命全形論》說:「如果眾多脈象都沒有異常,也沒有聽到凶險的徵兆,身體內外協調,沒有任何先兆。」這才是診斷疾病的精要之處。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才能談論診斷。關於「獨」的詳細論述,在後面的章節還有,應該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