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須集 (8)

1. 協熱下痢(五十四)

仲景曰: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痢,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反下之,若痢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痢也。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痢,痢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陽明少陽合病,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按:此四條乃皆言表證未除而誤下之,因致外熱未退,內復作痢,故云協熱下痢,此一熱字,乃言表熱也,非言內熱也。夫協者,協同之協,非挾藏之挾,即表裡俱病之謂,故治此者,止有桂枝人參湯一方,其義顯然可見。即如成無己《明理論》曰:表邪傳裡,裡虛協熱則痢,乃亦以表邪為言也。

奈何後學不明此義,止因協熱二字,每每以表作里,以寒作熱,但見作痢者,無論表裡虛實,即認為內熱,便云協熱下痢。且近有不必誤下,而妄用芩連治表熱者,表證得寒,熱愈不退,乃致下痢,或脾胃素弱,逢寒即泄者,皆是此證。既見下痢,益云協熱,其謬孰甚,獨不觀仲景桂枝人參湯,豈治內熱之劑乎?寒熱倒施,殺人多矣,予因特表於此。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本來不應該用瀉藥卻用了,導致體內虛弱,外來的熱邪趁虛而入,就會形成「協熱下痢」,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各種變化難以計數,輕微的會感到極度困倦,嚴重的甚至會死亡。太陽病發病兩三天,患者無法安睡,反而使用瀉藥,如果腹瀉停止,必定會形成結胸;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在第四天再次使用瀉藥,這就會形成「協熱痢」。太陽病,外在的病症還沒解除,卻多次使用瀉藥,就會導致熱邪與體內之邪氣相互結合而形成腹瀉,腹瀉不止,心下感到痞塞硬滿,表裡之證都未解除的,可以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如果脈象仍然是快速有力而沒有緩解,腹瀉也不停止,那必定是熱邪與腸道之邪氣相互結合而導致膿血便。

以上四條條文都是在講述外在病症還沒有解除就錯誤地使用了瀉藥,導致外面的熱邪沒有消退,體內又發生腹瀉,所以稱為「協熱下痢」。這個「熱」字指的是表證之熱,不是指內熱。「協」字,是指協同之意,並非夾帶之意,也就是說表證和裡證同時發生。因此,治療這種情況,只有桂枝人參湯這一種藥方,其中的道理非常清楚明白。就像成無己在《明理論》中所說的:「表邪傳入體內,體內虛弱又與熱邪相結合就會導致痢疾」,這也是以表邪為主要原因。

可惜後世的醫者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因為「協熱」這兩個字,就常常把表證當成裡證,把寒證當成熱證。只要看到病人腹瀉,不論表裡虛實,就認為是內熱,直接說是「協熱下痢」。而且最近還有一些人,沒有誤用瀉藥,卻妄用黃芩、黃連等寒涼藥來治療表熱,結果導致表證受寒,熱邪更加無法消退,最終導致腹瀉,或者是有些人脾胃本來就虛弱,遇到寒冷就會腹瀉,這些都是這種情況。他們看到腹瀉,更加說是「協熱」,這種錯誤實在是太離譜了!難道他們沒有看到張仲景用桂枝人參湯治療這種情況,這難道是治療內熱的藥方嗎?寒熱顛倒,會害死很多人啊!所以我才在這裡特別說明。

2. 小便(五十五)

凡傷寒小便清者,病不在裡,仍在表也,當解表發汗。小便利者,病不在氣分,而在血分,以小水由於氣化也。

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

凡病傷寒而小水利者多吉,以內邪不甚也。

仲景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必胃燥,故不可複利小水也。

《論》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此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但當利其小便。

凡傷寒表證未除,病在陽分者,不可即利小便。蓋走其津液,取汗愈難,且恐大便乾結也。

白話文:

凡是傷寒,小便清澈的,病不在體內,還在體表,應該用解表發汗的方法治療。小便順暢的,病不在氣分,而在血分,因為小便的產生是通過氣化作用的。

陽氣過盛容易流鼻血,陰氣虛弱小便困難。

一般來說,得了傷寒而小便順暢的,大多是好現象,因為體內的邪氣不嚴重。

張仲景說:陽明病,汗出很多且口渴的,不能用豬苓湯,因為汗多必然導致胃乾燥,所以不可以再利小便。

《論》中說:濕邪引起的疾病,會全身疼痛、發熱、身體顏色像被熏黃一樣,病人只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烤火,舌苔就像有苔一樣,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又喝不下,這是濕痹的症狀。這種人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通暢,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

凡是傷寒表證還沒解除,病在陽分的,不可以馬上利小便。因為這樣會使津液流失,取汗就更困難了,而且恐怕會導致大便乾燥。

3. 死證(五十六)

陶節庵曰:凡看傷寒,極要識各經中死證死脈,須一一理會過,免致臨病疑惑。但見死證,便當以脈參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藥,雖至親俯懇,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將歸於己矣。

一、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命絕也。汗出發潤,喘而不休,此肺絕也。形如煙煤,直視搖頭,此心絕也。唇吻色青,四肢振動,此肝絕也。環口黎黑,冷汗發黃,此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此腎絕也。

一、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陰病,吐痢躁煩,四逆者死。少陰病,四逆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少陰病,至五六日,自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少陰病,下痢,厥逆無脈,服藥後,脈微續者生,脈暴出者死。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一、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脈純弦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陰陽俱盛,大汗出,熱不解者死。手足逆冷,脈沉細,譫言妄語者死。脈證俱虛,而見譫妄者死。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寸脈上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下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傷寒下痢,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一、傷寒,病脅下素有痞氣,連於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發熱,下痢厥逆,躁不得臥者死。發熱,下痢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痢者,亦死。下痢發熱者亦死。發熱而厥,七日,下痢者難治。傷寒六七日,發熱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陽氣前絕,陰氣後絕者,陰證也,其人死後,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絕者,陽證也,其人死後,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蓋傷寒發熱,為邪氣獨甚,若下痢至甚,厥不止,此以邪未解,而腑臟之氣先絕,故死。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

白話文:

陶節庵說:凡是看傷寒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各經脈中的死亡徵兆和死脈,必須仔細地一一分析,避免在臨病時感到疑惑。只要看到死證,就應當配合脈象來判斷,如果心中有任何疑問,千萬不要輕易下藥。即使是至親好友苦苦哀求,也不可以治療,萬一有任何差錯,責任就會歸咎到自己身上。

一、脈象浮大而有力,全身汗水如油,呼吸急促不停,水和食物都無法下嚥,身體感覺麻木遲鈍,時而安靜時而躁亂,這表示生命將盡。汗水大量流出且皮膚濕潤,呼吸急促不停,這是肺功能衰竭的徵兆。臉色像燒焦的煤炭,眼睛直視且不斷搖頭,這是心臟功能衰竭的徵兆。嘴唇和周圍呈現青紫色,四肢不停顫動,這是肝臟功能衰竭的徵兆。嘴唇周圍呈現黑灰色,冷汗且帶黃色,這是脾臟功能衰竭的徵兆。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上翻且直視,這是腎臟功能衰竭的徵兆。

二、少陰病,怕冷且身體蜷曲,腹瀉,手腳冰冷,這是無法醫治的。少陰病,嘔吐腹瀉且煩躁不安,四肢冰冷,這表示病危。少陰病,四肢冰冷且身體蜷曲,脈象微弱甚至摸不到,不煩躁但非常不安,這表示病危。少陰病,病發六七天,呼吸急促,這表示病危。少陰病,到了五六天,開始腹瀉,煩躁不安且無法入睡,這表示病危。少陰病,腹瀉,四肢冰冷且脈象微弱,服用藥物後,脈象稍微恢復表示還有生機,如果脈象突然變得強而有力,表示病危。少陰病,四肢冰冷且沒有汗,如果強行發汗,必然會導致出血,不知從何處流出,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出,這種情況稱為下虛上竭,難以醫治。

三、陰證出現陽脈表示有生機,陽證出現陰脈表示病危。脈象單純呈現弦脈表示病危。脈象陰陽俱虛,高熱不退表示病危。脈象陰陽俱盛,大量出汗但高熱不退表示病危。手腳冰冷,脈象沉細,胡言亂語,這表示病危。脈象和病情都虛弱,卻出現胡言亂語,這表示病危。傷寒病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用艾灸灸治厥陰經,但厥冷沒有恢復,這表示病危。寸脈無法上達到關脈表示陽氣衰竭,尺脈無法下達到關脈表示陰氣衰竭,這些都無法治療,注定死亡。傷寒腹瀉,一天腹瀉十幾次,脈象反而變得強而有力,這表示病危。

四、傷寒病,如果胸脅下方原本就有痞塊,連接到肚臍旁,疼痛牽引到小腹並進入陰部,這種情況稱為臟結,表示病危。發燒,腹瀉,四肢冰冷,煩躁不安且無法入睡,這表示病危。發燒,腹瀉非常嚴重,四肢冰冷無法停止,這表示病危。眼睛直視,胡言亂語,呼吸急促且胸悶,這表示病危,如果又腹瀉,也表示病危。發燒且腹瀉,也表示病危。發燒且四肢冰冷,七天後開始腹瀉,這表示難以醫治。傷寒病六七天,發燒且腹瀉,汗流不止,這表示病危,因為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的緣故。

陽氣先衰竭,陰氣後衰竭的,屬於陰證,這種人死後,身體顏色必定呈現青色。陰氣先衰竭,陽氣後衰竭的,屬於陽證,這種人死後,身體顏色必定呈現紅色,腋下發熱,心口發熱。

《金匱要略》說:六腑的氣在外衰竭,就會手腳冰冷,五臟的氣在內衰竭,就會腹瀉不止。一般來說,傷寒發燒是邪氣過於旺盛,如果腹瀉非常嚴重,四肢冰冷無法停止,這是因為邪氣未解,但腑臟的氣已經先衰竭,所以會死亡。

《靈樞·熱病篇》說:熱病有九種情況不可以針灸:一、沒有汗,顴骨發紅,打嗝不止,表示病危。二、腹瀉且腹脹嚴重,表示病危。三、眼睛模糊不清,高熱不退,表示病危。四、老人和嬰兒,發熱且腹脹,表示病危。五、沒有汗,嘔吐且吐血,表示病危。六、舌根潰爛,高熱不退,表示病危。七、咳嗽且流鼻血,沒有汗,汗出不到腳底,表示病危。八、骨髓發熱,表示病危。九、發熱且抽搐,腰部彎折,肌肉痙攣,牙關緊閉,表示病危。

4. 傷寒逆證賦(五十七)

傷寒難療,逆證須知。陽病怕逢陰脈,譫語陰證非宜。乍疏乍數脈之忌,口張目陷舌如煤。乾嘔出氣,骨節痛而呃逆弗已;發斑發黃,大便利而先赤後灰。霍亂躁煩,心下悶而喘脹;腹膨呃逆,下泄利而難溲。四肢厥逆,眼定腹疼如石;內外關格,頭汗陽脫溲遲。頭連胸痛四肢冷,聲啞唇瘡狐惑悲。

七日已過復大熱,喘逆上氣脈散危。陰陽易,脈離經而外腎腫,手足攣拳加腹痛。陰陽交,大汗後而熱愈甚,躁急狂言食更稀。厥利無脈,灸而不至者腎殆;唇青舌卷,耳聾囊縮者肝離。赤斑黑斑,救五而救一;尋衣撮空,兩感者何疑。凡諸汗證,仍當備言:只在頭面不遍身,鼻衄不止;口噤肉戰多喘促,如油汗圓。

當汗無汗,麻黃數劑不能通,尤嫌脈躁;汗後嘔吐,水藥不入證反劇,言亂目眩。濕家大汗必成痙,風濕與疸皆譫言。犯濕溫,則身青面變,耳聾不語名重暍;發少陰,必九竅出血,下厥上竭奚能痊。動氣脈遲弱皆忌,風濕和中濕不堪。其諸下痢,尤宜細參:熱厥利而汗難止,冷厥利而躁不眠;少陽陽明合病,脈弦者負;少陰吐瀉無脈,拳厥躁煩。譫語直視而喘滿,下痢頻數而脈堅。

臟結者臍痛引陰,白胎下利;除中則厥逆而利,反能食焉。誤下濕家之頭汗,溲難便利喘加添。體如熏而搖頭直視,心神已絕;唇吻青而四肢多汗,肝氣不全。腎絕者,直視狂言而遺尿反目;肺絕者,喘無休歇而汗潤髮顛。虛汗發黃環口黑,非脾經之吉兆;孤陽偏勝脈暴出,知陰絕之在先。

此傷寒之逆候,勿僥倖以圖全。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很難治療,必須要知道逆證的狀況。陽性的病最怕遇到陰性的脈象,說胡話的陰證是不好的徵兆。脈象時快時慢是忌諱的,口張大、眼睛凹陷、舌頭像煤炭一樣黑都是危險信號。乾嘔、出氣、骨節疼痛、打嗝不止;出現斑疹、皮膚發黃、大便先紅後灰白;霍亂煩躁、心口悶、呼吸急促;腹脹、打嗝、拉肚子、小便困難;四肢冰冷、眼睛直瞪、肚子像石頭一樣硬;內外不通、頭部出汗、陽氣脫失、小便延遲;頭連著胸口都痛、四肢冰冷、聲音沙啞、嘴唇生瘡、得了狐惑病非常悲慘。

過了七天反而發高燒、呼吸急促、脈象散亂,這都很危險。陰陽病互換,脈象離開經脈,外腎腫大、手腳蜷縮、肚子痛;陰陽交替,大汗後反而更熱、煩躁不安、說胡話、幾乎吃不下東西;虛脫拉肚子沒脈,用灸法也沒有反應,這是腎氣衰竭;嘴唇發青、舌頭捲縮、耳朵聽不見、陰囊萎縮,這是肝氣離散。紅色或黑色斑疹,救治五個可能只成功一個;手在空中亂抓、兩感病同時發生,這是不用懷疑的死症。所有汗出的症狀,都應該詳細說明:只有頭臉出汗而不是全身,鼻子出血不止;嘴巴緊閉、肌肉顫抖、呼吸急促,像油汗一樣圓滾滾的。

應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用了好幾劑麻黃湯都不能發汗,尤其脈象還很躁動;發汗後反而嘔吐、水藥喝不下去、病情更加嚴重、說胡話、眼睛昏花。濕邪引起的汗多一定會抽搐,風濕和黃疸也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如果犯了濕溫,身體青紫、面色改變、耳朵聽不見、不能說話,稱為重暍;如果傷到少陰經,一定會九竅出血、下部虛脫、上部衰竭,無法痊癒。脈搏跳動快慢都不好,風濕病的中間狀態也不好。關於拉肚子,要仔細參考:熱厥拉肚子汗止不住,冷厥拉肚子煩躁睡不著;少陽和陽明合併發病,脈象弦的不好;少陰經吐瀉沒脈、手腳蜷縮、煩躁不安。說胡話、眼睛直視、呼吸急促、拉肚子頻繁、脈搏堅硬。

臟腑結在一起,肚臍痛牽引到陰部、大便如白胎一樣,這是拉肚子;除中病則出現厥逆拉肚子、但反而能吃東西。誤用了瀉下的方法治療濕邪引起的頭汗,小便困難、呼吸急促加重。身體像被煙熏過一樣、頭部搖晃、眼睛直視,這是心神已經衰竭;嘴唇青紫、四肢出汗,這是肝氣不足。腎氣衰竭,會眼睛直視、說胡話、尿失禁、眼睛上翻;肺氣衰竭,會呼吸急促不停、頭頂汗濕淋漓。虛弱時出汗、皮膚發黃、嘴巴周圍發黑,這不是脾經好的徵兆;單獨陽氣亢盛、脈搏突然顯現,這是陰氣將要斷絕的預兆。

這些是傷寒的逆證,不要抱著僥倖心理想著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