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8)
卷之八須集 (8)
1. 協熱下痢(五十四)
仲景曰: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痢,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反下之,若痢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痢也。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痢,痢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陽明少陽合病,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按:此四條乃皆言表證未除而誤下之,因致外熱未退,內復作痢,故云協熱下痢,此一熱字,乃言表熱也,非言內熱也。夫協者,協同之協,非挾藏之挾,即表裡俱病之謂,故治此者,止有桂枝人參湯一方,其義顯然可見。即如成無己《明理論》曰:表邪傳裡,裡虛協熱則痢,乃亦以表邪為言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病人的病情不適合使用瀉藥,卻使用了,這會導致體內虛弱,並引發內熱,與體內的熱力一同作用,導致痢疾,病人會感到煩躁,可能出現各種變化,輕度的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重度的情況可能會危及生命。
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持續了兩到三天,但病人卻無法躺著休息,反而被誤導使用了瀉藥,如果痢疾停止,那麼很可能是形成了腹脹。如果痢疾沒有停止,到了第四天再次使用瀉藥,這就會導致協熱痢。
如果太陽病的外部症狀尚未消除,卻多次使用了瀉藥,這樣會導致外部熱力和內部的熱力一同作用,導致痢疾,如果痢疾不停止,且心下部位出現脹硬的症狀,表示體內的熱力和外部的熱力都沒有得到解決,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
如果陽明和少陽兩種病徵同時存在,如果脈搏的數值沒有改變,但使用瀉藥仍然不停止,那麼很可能是熱力和腸道中的膿血一同作用,導致痢疾。
總結來說,這四條文都是在討論當病人的外部症狀還沒有完全消失時,錯誤地使用了瀉藥,導致體內的熱力和外部的熱力一同作用,引起了痢疾。這裏提到的「熱」字,指的是外部的熱力,而非內部的熱力。協,指的是表裡都受影響,而非簡單的帶有或藏有。因此,針對這樣的病情,只有「桂枝人參湯」這一種治療方法是有效的。這個理論也被成無己在《明理論》中進一步闡述,認為這是因為外部的邪氣進入了內部,導致虛弱的內部引發了熱力的反應,進而導致痢疾,這裡也強調了外部的邪氣的重要性。
奈何後學不明此義,止因協熱二字,每每以表作里,以寒作熱,但見作痢者,無論表裡虛實,即認為內熱,便云協熱下痢。且近有不必誤下,而妄用芩連治表熱者,表證得寒,熱愈不退,乃致下痢,或脾胃素弱,逢寒即泄者,皆是此證。既見下痢,益云協熱,其謬孰甚,獨不觀仲景桂枝人參湯,豈治內熱之劑乎?寒熱倒施,殺人多矣,予因特表於此。
白話文:
可惜後輩學者不明白這個道理,只因為「協熱」兩個字,就常常把表證當成裡證,把寒證當成熱證。只要看到病人腹瀉,不論是表證還是裡證、虛證還是實證,就認為是內熱,就說這是「協熱下痢」。而且最近有些人明明不應該瀉下,卻亂用黃芩、黃連治療表熱,表證因寒而發作,熱症反而不退,最終導致腹瀉;或者有些人脾胃本來就虛弱,遇到寒氣就拉肚子,這些都是這種錯誤的證據。只要看到腹瀉,就說「協熱」,這種錯誤太過嚴重了,難道他們沒看過張仲景的《傷寒論》裡的桂枝人參湯嗎?那可是治療寒證的藥方,怎麼可能是治療內熱的藥呢?寒熱倒置地治療,害死的人可不少啊!我特地寫下這些文字,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2. 小便(五十五)
凡傷寒小便清者,病不在裡,仍在表也,當解表發汗。小便利者,病不在氣分,而在血分,以小水由於氣化也。
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
凡病傷寒而小水利者多吉,以內邪不甚也。
仲景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必胃燥,故不可複利小水也。
《論》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此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但當利其小便。
凡傷寒表證未除,病在陽分者,不可即利小便。蓋走其津液,取汗愈難,且恐大便乾結也。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小便清澈,說明病症還在表層,應該解表發汗。小便量多,則說明病症不在氣分,而在血分,因為小便是由氣化而來。
陽氣盛則容易鼻出血,陰虛則小便不暢。
傷寒患者如果小便通暢,大多預後良好,因為內邪不嚴重。
張仲景說:陽明病,出汗多而口渴的,不能服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多會導致胃燥,所以不能再利小便。
《傷寒論》說:濕邪入侵導致的疾病,全身疼痛,發熱,面色發黃,患者只出頭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舌苔厚膩,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要喝水,但喝不下,這是濕痹的症狀。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卻通暢,就應該利小便。
傷寒的表症還沒消除,病症在陽分者,不可馬上利小便。因為會損耗津液,導致更難出汗,而且還可能引起便秘。
3. 死證(五十六)
陶節庵曰:凡看傷寒,極要識各經中死證死脈,須一一理會過,免致臨病疑惑。但見死證,便當以脈參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藥,雖至親俯懇,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將歸於己矣。
一、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命絕也。汗出發潤,喘而不休,此肺絕也。形如煙煤,直視搖頭,此心絕也。唇吻色青,四肢振動,此肝絕也。環口黎黑,冷汗發黃,此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此腎絕也。
一、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陰病,吐痢躁煩,四逆者死。少陰病,四逆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少陰病,至五六日,自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少陰病,下痢,厥逆無脈,服藥後,脈微續者生,脈暴出者死。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白話文:
陶節庵說:診斷傷寒,最重要的是要辨識各經脈的死證和死脈,必須仔細研究,避免臨症時感到疑惑。一旦看到死證,就應該用脈象來佐證,如果有疑慮,絕對不要用藥,即使是至親懇求,也不可以治療。若有失誤,責任將歸咎於己。
一、脈象浮而洪大,身體汗如油出,呼吸急促不停,喝水也無法咽下,身體麻木無知覺,一會兒安靜一會兒躁動,這是生命將絕的徵兆。汗出如油,呼吸急促不停,這是肺氣將絕的徵兆。面色像煙煤一樣,直視前方搖頭,這是心氣將絕的徵兆。嘴唇顏色青黑,四肢顫抖,這是肝氣將絕的徵兆。嘴唇周圍黑色,冷汗發黃,這是脾氣將絕的徵兆。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反目直視,這是腎氣將絕的徵兆。
一、少陰病,畏寒蜷縮身體,腹瀉,手腳冰冷,是無法治療的。少陰病,嘔吐腹瀉,躁動煩悶,四肢冰冷,將會死亡。少陰病,四肢冰冷蜷縮身體,脈象微弱甚至摸不到,不煩躁卻躁動不安,將會死亡。少陰病,六七天後,呼吸急促,將會死亡。少陰病,到五六天時,腹瀉,煩躁不安,無法安睡,將會死亡。少陰病,腹瀉,四肢冰冷,沒有脈象,服藥後,脈象微弱且延續,則有生機;脈象突然強勁,則將死亡。少陰病,只出現四肢冰冷,沒有汗出,卻強行發汗,必定會動血氣,無法預料會從哪裡流出,可能是從口鼻,也可能是從眼睛流出,這叫做下厥上竭,是非常難治的。
一、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脈純弦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陰陽俱盛,大汗出,熱不解者死。手足逆冷,脈沉細,譫言妄語者死。脈證俱虛,而見譫妄者死。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寸脈上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下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傷寒下痢,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一、傷寒,病脅下素有痞氣,連於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發熱,下痢厥逆,躁不得臥者死。發熱,下痢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痢者,亦死。下痢發熱者亦死。發熱而厥,七日,下痢者難治。傷寒六七日,發熱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是陰虛症,卻出現陽脈,則有生機;反之,如果是陽虛症,卻出現陰脈,則凶多吉少。脈象只有弦脈,病人也難以活命。如果脈象既虛又弱,而且發熱不退,也會導致死亡。若脈象又強又盛,同時伴有大汗淋漓,且發熱不退,也難逃一死。手腳冰冷,脈象沉細,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也難以挽回。如果病人氣血虛弱,同時神志不清,也難以活命。傷寒病發病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冰涼,心神煩躁,用艾灸灸厥陰穴,症狀未見好轉,病人就會死亡。寸關尺三脈中,寸脈上不到關脈為陽脈絕,尺脈下不到關脈為陰脈絕,這兩種情況都無法治療,必死無疑。傷寒病患者腹瀉,每天十多次,而脈象反而是實脈,也會導致死亡。
如果傷寒病人原本就有痞氣積聚在脅肋下方,並連接到肚臍旁邊,疼痛蔓延至小腹,並深入陰筋,這稱為臟結,必死無疑。發熱,伴隨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無法平躺,也難以活命。發熱,腹瀉嚴重,手腳冰冷,持續不退,也難逃一死。眼睛直視,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胸悶,也會導致死亡;如果同時伴有腹瀉,也難以挽回。發熱伴隨腹瀉,也難以活命。發熱,手腳冰冷,病程持續七天,同時伴有腹瀉,難以治療。傷寒病發病六七天,發熱伴隨腹瀉,汗出不止,也會導致死亡,因為這是陰氣盛而陽氣虛的表現。
陽氣前絕,陰氣後絕者,陰證也,其人死後,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絕者,陽證也,其人死後,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蓋傷寒發熱,為邪氣獨甚,若下痢至甚,厥不止,此以邪未解,而腑臟之氣先絕,故死。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
白話文:
人死後,如果陽氣先消失,陰氣後消失,就是陰證,身體會呈現青色。反之,如果陰氣先消失,陽氣後消失,就是陽證,身體會呈現紅色,腋下溫熱,心窩發燙。
《金匱要略》說:六腑的氣息外泄,會導致手腳冰冷;五臟的氣息內虛,會導致腹瀉不止。傷寒發燒是邪氣入侵,如果腹瀉嚴重,且昏迷不醒,代表邪氣未解,導致腑臟的氣息先消失而死。
《靈樞·熱病篇》說:熱病有九種情況不可針刺:一、不出汗,顴骨發紅,喉嚨疼痛,會死。二、腹瀉且肚子脹滿,會死。三、眼睛看不清,高燒不退,會死。四、老人和嬰兒,發燒且肚子脹滿,會死。五、不出汗,嘔吐或大便出血,會死。六、舌根腐爛,高燒不退,會死。七、咳嗽且流鼻血,不出汗,汗出不到腳部,會死。八、骨髓發熱,會死。九、高燒且抽筋,腰部疼痛、肢體抽搐、牙齒緊閉,會死。
4. 傷寒逆證賦(五十七)
傷寒難療,逆證須知。陽病怕逢陰脈,譫語陰證非宜。乍疏乍數脈之忌,口張目陷舌如煤。乾嘔出氣,骨節痛而呃逆弗已;發斑發黃,大便利而先赤後灰。霍亂躁煩,心下悶而喘脹;腹膨呃逆,下泄利而難溲。四肢厥逆,眼定腹疼如石;內外關格,頭汗陽脫溲遲。頭連胸痛四肢冷,聲啞唇瘡狐惑悲。
七日已過復大熱,喘逆上氣脈散危。陰陽易,脈離經而外腎腫,手足攣拳加腹痛。陰陽交,大汗後而熱愈甚,躁急狂言食更稀。厥利無脈,灸而不至者腎殆;唇青舌卷,耳聾囊縮者肝離。赤斑黑斑,救五而救一;尋衣撮空,兩感者何疑。凡諸汗證,仍當備言:只在頭面不遍身,鼻衄不止;口噤肉戰多喘促,如油汗圓。
白話文:
傷寒病症難以治療,遇到逆轉的徵兆更需小心。陽氣病症怕遇到陰脈,胡言亂語屬於陰證,不適合用溫補之法。脈象時而疏緩時而急促,這是危險的徵兆,若再加上口張目陷,舌頭黑如煤炭,以及乾嘔出氣、骨節疼痛、呃逆不止等症狀,更要警惕。如果出現發斑發黃、大便先赤後灰、霍亂躁煩、心下悶脹、腹脹呃逆、下泄頻繁難以排尿、四肢厥逆、眼定腹痛如石、內外關格、頭汗陽氣虛脫、小便遲緩、頭連胸痛四肢冰冷、聲音嘶啞、嘴唇生瘡、神志不清、躁狂悲傷等症狀,更需立即采取措施。
七日之後病情加重,再次出現高熱、喘逆上氣、脈象散亂等症狀,情況十分危急。如果陰陽失調,脈象離開經脈,腎臟腫脹,手足抽筋,腹部疼痛,也需注意。如果陰陽交戰,大汗之後熱度反而加重,出現躁狂、胡言亂語、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樣需要積極治療。如果四肢厥逆,脈搏微弱,灸灸不著,則腎氣衰竭;如果嘴唇青紫,舌頭捲縮,耳聾,陰囊縮小,則肝氣虛損。出現紅色或黑色斑點,救治五人才能救活一人;患者不斷摸衣,手舞足蹈,神志不清,這是十分危險的徵兆。
凡是出汗的病症,都需仔細觀察:只出頭面汗而不遍及全身,鼻血不止,口緊閉,身體顫抖,呼吸急促,汗水如油,這些都是危重的徵兆。
當汗無汗,麻黃數劑不能通,尤嫌脈躁;汗後嘔吐,水藥不入證反劇,言亂目眩。濕家大汗必成痙,風濕與疸皆譫言。犯濕溫,則身青面變,耳聾不語名重暍;發少陰,必九竅出血,下厥上竭奚能痊。動氣脈遲弱皆忌,風濕和中濕不堪。其諸下痢,尤宜細參:熱厥利而汗難止,冷厥利而躁不眠;少陽陽明合病,脈弦者負;少陰吐瀉無脈,拳厥躁煩。譫語直視而喘滿,下痢頻數而脈堅。
臟結者臍痛引陰,白胎下利;除中則厥逆而利,反能食焉。誤下濕家之頭汗,溲難便利喘加添。體如熏而搖頭直視,心神已絕;唇吻青而四肢多汗,肝氣不全。腎絕者,直視狂言而遺尿反目;肺絕者,喘無休歇而汗潤髮顛。虛汗發黃環口黑,非脾經之吉兆;孤陽偏勝脈暴出,知陰絕之在先。
此傷寒之逆候,勿僥倖以圖全。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明明應該要出汗卻沒有出汗,服用麻黃藥物幾劑後仍然無法通汗,並且脈象躁急,這就比較危險。如果病人出汗後出現嘔吐,喝水藥也不吸收,病情反而加重,還伴隨言語不清、頭昏眼花,這也是不好的徵兆。
體質偏濕的人,大量出汗很容易導致抽筋;風濕、黃疸患者則容易出現神志不清。如果感染了濕溫病,則會出現身體發青、面容改變、耳聾失語,這種情況叫做重暍。如果發病在少陰經,則容易出現九竅出血,下肢虛寒,上半身無力,很難恢復。
對於氣血虛弱、脈象遲緩的病人,要避免使用麻黃等藥物。風濕病和中濕病也不適合使用麻黃。對於各種腹瀉的病人,要仔細辨證用藥:熱厥引起的腹瀉,會伴隨汗出不止;冷厥引起的腹瀉,會伴隨躁動不安、失眠;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脈象弦緊的病人,要謹慎用藥;少陰經引起嘔吐腹瀉,脈象微弱,並且伴隨拳厥、躁動不安的病人,也是需要謹慎的。
如果病人出現神志不清、直視前方、呼吸困難、腹瀉頻繁、脈象堅實,則可能是臟腑功能受損。如果病人出現臍周疼痛、疼痛放射到陰部,並且伴隨白帶、腹瀉,可能是臟腑積聚的徵兆。如果病人出現厥逆、腹瀉,但仍然可以進食,則可能是中氣不足。如果誤用藥物,導致體質偏濕的人大量出汗,就會造成小便不暢、呼吸困難。
如果病人出現身體發熱、搖頭晃腦、直視前方、神志不清,說明心神已經衰竭;如果病人出現嘴唇發青、四肢多汗,說明肝氣不足。腎臟功能衰竭的病人,會出現直視前方、胡言亂語、遺尿、眼球翻白;肺臟功能衰竭的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出汗、頭髮豎立。如果病人出現虛汗、面色發黃、嘴唇發黑,說明脾經功能受損,預後不佳。如果病人脈象暴出,說明陰氣不足,預後也不好。
總之,以上這些都是傷寒病的逆候,不要抱著僥倖心理,要積極治療,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