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6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66)

1. 論外備用方

玉容散(因三百四,雀斑),硫黃膏(因三百五,面瘡赤風),面鼻諸方(詳因陣六九至一百止)

白話文:

玉容散(適用於因三百四條所描述的,臉上長雀斑的情況),硫磺膏(適用於因三百五條所描述的,臉部生瘡且發紅腫痛的情況),還有其他關於臉部和鼻子問題的各種藥方(詳細內容請參閱病因分類的第六十九條到第一百條)。

2. 口舌

3. 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

《陰陽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主口。在竅為口。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竅為舌。

《脈度篇》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詳三消門)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四時氣篇》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痿論》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熱論篇》曰: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氣厥論》曰: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五常政大論》曰:備化之紀,其主口。升明之紀,其主舌。

《五閱五使篇》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

《六節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五臟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奇病論》曰: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

《經脈篇》曰:手陽明,還出挾口,交人中。足陽明,還出挾口,環唇。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挾舌本。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診要經終論》曰: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口問篇》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經筋篇》曰: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熱病篇》曰:熱病不可刺者有九,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白話文:

經義

《金匱真言論》說:中央的黃色,對應到脾臟,開竅在嘴巴,精氣藏在脾臟,所以舌根的疾病與脾臟有關。

《陰陽應象大論》說:中央產生濕氣,濕氣生成土,土生成甘味,甘味滋養脾,脾主導嘴巴。在身體的孔竅中,嘴巴是脾所主的。南方產生熱氣,熱氣生成火,火生成苦味,苦味滋養心,心主導舌頭。在身體的孔竅中,舌頭是心所主的。

《脈度篇》說:脾的氣與嘴巴相通,脾氣調和,嘴巴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心的氣與舌頭相通,心氣調和,舌頭就能分辨五種味道。

《五臟別論》說:食物的五種味道進入口中,會儲存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的氣。

《奇病論》中,黃帝問:有人嘴巴覺得甜,這是什麼病?如何造成的?岐伯回答:這是五臟之氣溢出來的現象,叫做脾癉。(詳情在三消門)黃帝又問:有人嘴巴覺得苦,針刺陽陵泉穴可以治療,這是什麼病?如何造成的?岐伯回答:這叫做膽癉。肝臟像將軍,決策取決於膽,咽喉是傳達命令的使者。這個人是因為常常思慮不決,導致膽氣虛弱,向上溢出,所以嘴巴覺得苦。治療方法是針刺膽的募穴和俞穴。

《四時氣篇》說:膽汁外泄就會嘴巴苦,胃氣上逆就會嘔吐苦水,所以說嘔吐膽汁。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膽有病的人,容易嘆氣,嘴巴苦,嘔吐出隔夜的食物殘渣,胸口下方感覺空虛不安,害怕別人要抓他,咽喉中感覺有東西梗住,常常吐口水。膽經在足少陽經的末端,可以觀察膽經脈搏凹陷的地方,用艾灸治療。如果出現忽冷忽熱,可以針刺陽陵泉穴。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脈的血氣,都會向上到臉部和五官,胃中的濁氣會從嘴唇和舌頭出來,形成不同的味覺。

《痿論》說:肝氣過熱,就會導致膽汁外泄,嘴巴覺得苦,筋膜會乾燥,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急和抽搐,引發筋痿。

《熱論篇》說:傷寒四天,太陰經會受到影響,太陰經的脈絡分布在胃中,並連結到咽喉,所以會腹脹和咽喉乾燥。傷寒五天,少陰經會受到影響,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並連結到肺,再連到舌根,所以會口乾舌燥,感到口渴。

《氣厥論》說:膀胱的熱氣會轉移到小腸,導致大小腸不通暢,向上會出現口腔潰爛。

《五音五味篇》說:衝脈和任脈,它們浮在表面的部分,會沿著腹部右上方向上走,匯合於咽喉,再分出脈絡到嘴唇和口腔。

《五常政大論》說:準備轉化的時節,由嘴巴來主導。上升光明的時節,由舌頭來主導。

《五閱五使篇》說:嘴唇是脾臟的官竅;舌頭是心臟的官竅。

《六節藏象論》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儲藏和運化營養物質的根本,它們就像倉庫一樣,所以叫做「器」。它們的精華會表現在嘴唇四周的白肉處,營養會充實肌肉,味道是甘甜的,顏色是黃色的,這些屬於陰的極致,與土的性質相通。

《五臟生成篇》說:脾臟與肌肉相合,它的精華會表現在嘴唇。

《奇病論》說:足少陰經的脈絡,會貫穿腎臟,並連結到舌根。

《經脈篇》說:手陽明經,會環繞嘴巴,交會於人中穴。足陽明經,會環繞嘴巴,包圍嘴唇。足太陰經,會連結到舌根,並分散到舌下。足少陰經,會連結到舌根。足太陰經的氣衰竭,會導致經脈無法滋養肌肉。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如果經脈不能滋養,肌肉就會軟弱無力,肌肉軟弱無力,就會導致舌頭萎縮、人中穴腫脹,人中穴腫脹就會導致嘴唇外翻。嘴唇外翻,代表肌肉要先死亡。甲木日出生的人如果病情嚴重,會死於乙木日,這是因為木克土的關係。足厥陰經的氣衰竭,就會導致筋脈斷絕。

厥陰經是肝的脈絡,肝臟與筋脈相合,筋脈匯聚於生殖器,並通過脈絡連結到舌根。所以,如果經脈不能滋養,筋脈就會急迫,筋脈急迫就會牽引舌頭和睪丸。所以,嘴唇發青、舌頭捲曲、睪丸收縮,代表筋脈要先死亡。庚金日出生的人如果病情嚴重,會死於辛金日,這是因為金克木的關係。

《診要經終論》說:厥陰經氣衰竭的人,會出現身體發熱、咽喉乾燥、小便頻繁、心煩意亂的症狀,嚴重的話,會出現舌頭捲曲、睪丸收縮而死亡。

《口問篇》說:人為什麼會咬到自己的舌頭?這是因為氣逆向上衝,經脈的氣一同上來的緣故。少陰經的氣到了就會咬到舌頭,少陽經的氣到了就會咬到臉頰,陽明經的氣到了就會咬到嘴唇。應該觀察是哪個經脈的病,然後用補的方法治療。

《經筋篇》說:足陽明經的筋脈,會牽引到缺盆和臉頰。如果突然出現嘴歪、口急的症狀,眼睛會閉不起來,這是因為熱導致筋脈鬆弛,眼睛就張不開。臉頰的筋脈受寒,就會急迫牽引臉頰,導致嘴歪,如果受熱,筋脈就會鬆弛,無法約束,也會導致嘴歪。

《熱病篇》說:熱病有九種情況不可以針刺,第六種是舌根潰爛,如果熱持續不退,就會死亡。

4. 論證(共六條)

口舌之病,有瘡者,有臭者,有干有渴者,有為苦為酸而諸味不同者,有重舌、木舌而舌間出血,及舌胎舌黑者。在各方書多以口病為熱證,然其中亦有似熱非熱,及勞傷無火等證,是不可盡歸於熱,所當察也。

一、口舌生瘡,固多由上焦之熱,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勞倦過度,脈虛而中氣不足者,又非寒涼可治,故雖久用清涼終不見效。此當察其所由,或補心脾,或滋腎水,或以理中湯,或以蜜附子之類反而治之,方可全愈。此寒熱之當辨也。

一、口苦口酸等證,在《原病式》則皆指為熱,謂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或口淡者亦胃熱也。若據此說,則凡以口之五味悉屬火證,絕無虛寒之病矣,豈不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必盡因胃熱。蓋凡以思慮勞倦,色欲過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飲食無味之證,此其咎不在心脾,則在肝腎,心脾虛則肝膽邪溢而為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

即如口淡一證,凡大勞、大瀉、大汗、大病之後,皆能令人口淡無味,亦豈皆胃火使然耶?故凡臨此者,但察其別無火證火脈,則不宜以勞傷作內熱,而妄用寒涼,此治有不容誤也。

一、口渴、口乾大有不同,而人多不能辨。蓋渴因火燥有餘,干因津液不足,火有餘者,當以實熱論,津液不足者當以陰虛論,二者不分,反同冰炭矣。然渴雖云火,而亦有數種當辨者,如實熱之渴,火有餘也,亡陰之渴,水不足也。

故凡於大瀉之後,大汗之後,大勞之後,大病之後,新產失血之後,癰疽大潰之後,過食鹹味之後,皆能作渴,凡此數者,悉由亡陰亡液,水虧枯涸而然,本非熱證,不得誤認為火。總之渴而喜冷,脈實便結者,固火證也。其有冷飲入腹則滯沃不行,或口雖作渴而但喜熱飲,及脈弱便溏者,皆非火證。

矧復有口雖干苦而全然不欲茶湯者,此干也,非渴也,尤屬陰虛之候,若作渴治,能無誤乎?故治此之法,凡火盛於上者,宜清肺清胃;水虧於下者,宜補脾補腎;若陽虛而陰無以生,氣虛而精無以化者,使非水火併濟,則何益之有?首卷十問中有渴論,外科有作渴條,當並察其治法。

一、口臭雖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異。蓋胃火之臭,其氣濁穢,亦必兼口熱口乾,及別有陽明火證者是也。若無火脈火證而臭如餿腐,或如酸肨,及胃口吞酸,飲食噯滯等證,亦猶陰濕留垢之臭,自與熱臭者不同,是必思慮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則一為陽證,宜清胃火,一為陰證,宜調補心脾,不得謂臭必皆熱,以致生他病也。

《醫統》曰:七情所郁,及心經熱壅,則舌腫滿不得息。心熱則舌裂而瘡。肝熱則舌木而硬。脾熱則舌澀而胎。肺熱則舌強。熱甚則舌燥如鋸。舌卷囊縮者不治,厥陰絕也。

白話文:

口舌的疾病,有長瘡的、有發出臭味的、有乾燥口渴的、有感覺味道苦、酸而各種味道不同的、有重舌、木舌以及舌頭出血的,還有舌苔發黑的。在各種醫書中,大多把口舌疾病歸為熱證,但其中也有像熱卻不是熱,以及因勞累損傷而沒有火的症狀,這類情況不能都歸為熱證,應該仔細辨別。

一、口舌生瘡,固然多數是由於上焦的火熱引起的,治療應該清火,但是也有因為縱慾、過度勞累,導致脈象虛弱、中氣不足的情況,這種情況就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所以即使長期服用清涼藥也看不到效果。這時應該仔細辨別病因,或者補益心脾,或者滋養腎水,或者使用理中湯,或者使用蜜附子之類的溫補藥物,反而可以治好。這是寒熱應該區分的方面。

一、口苦、口酸等症狀,《原病式》認為都屬於熱證,說肝熱就會口酸,心熱就會口苦,脾熱就會口甘,肺熱就會口辛,腎熱就會口鹹,或者口淡也是胃熱。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所有口中的五味都屬於火證,完全沒有虛寒的病症,這不是很荒謬嗎?比如口苦,未必都是因為心火;口淡,未必都是因為胃熱。一般來說,思慮過度、勞累過度、縱慾過度的人,大多會有口苦舌燥、吃飯沒味道的症狀,這問題不在心脾,就在肝腎,心脾虛弱就會導致肝膽邪氣外溢而口苦,肝腎虛弱就會導致真陰不足而乾燥。

就像口淡這個症狀,凡是過度勞累、嚴重腹瀉、大量出汗、大病之後,都會使人口淡無味,難道都是因為胃火引起的嗎?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觀察沒有其他火證、火脈,就不應該把勞累損傷當作內熱,而隨意使用寒涼藥物,這種治療方法絕對不能出錯。

一、口渴、口乾有很大不同,但很多人不能區分。口渴是因為火熱有餘導致的,口乾是因為津液不足導致的。火熱有餘應該按實熱來治療,津液不足應該按陰虛來治療。如果把這兩者混淆,就像把冰炭混淆一樣。雖然說口渴的原因是火,但也有幾種情況需要區分,比如實熱引起的口渴,是火有餘,亡陰引起的口渴,是水不足。

所以,凡是嚴重腹瀉之後、大量出汗之後、過度勞累之後、大病之後、產後失血之後、癰疽潰爛之後、過食鹹味之後,都會導致口渴,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陰液虧損、體內水分枯竭引起的,並不是熱證,不能誤認為是火。總之,口渴喜歡喝冷飲,脈象洪實、大便乾燥的,確實是火證。如果喝冷飲後腹部滯脹不舒服,或者口渴卻只喜歡喝熱飲,以及脈象虛弱、大便溏稀的,都不是火證。

更何況還有口乾口苦,卻完全不想喝茶水的,這是口乾,不是口渴,更加屬於陰虛的表現,如果當作口渴來治療,能不出錯嗎?因此,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凡是火盛於上的,應該清肺清胃;水虧於下的,應該補脾補腎;如果是陽虛而陰液無法生成,氣虛而精華無法轉化,如果不是水火並濟,又有什麼用呢?《醫學入門》卷十的“十問”中有關於口渴的論述,外科也有關於口渴的條文,應當一併參考其治療方法。

一、口臭雖然是因為胃火,但也有不是火的情況。胃火引起的口臭,氣味渾濁難聞,而且一定會伴有口熱口乾,以及其他陽明經火熱的症狀。如果沒有火脈、火證,而口臭像腐敗的食物、或者酸臭,以及胃部反酸、飲食停滯等症狀,就像陰濕積垢引起的臭味,和熱臭是不同的,這大多是因為思慮過度,以及脾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引起的。這一個是陽證,應該清胃火,另一個是陰證,應該調理補養心脾,不能認為口臭一定是熱,以至於產生其他疾病。《醫統》說:七情鬱結,以及心經熱壅盛,就會導致舌頭腫脹,呼吸困難。心熱就會導致舌頭裂開而生瘡。肝熱就會導致舌頭僵硬。脾熱就會導致舌頭澀滯、舌苔厚膩。肺熱就會導致舌頭強硬。熱到極點就會導致舌頭乾燥像鋸子一樣。舌頭蜷縮、陰囊收縮的,是無法治療的,這是厥陰經氣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