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5)

1. 論外備用方

玉容散(因三百四,雀斑),硫黃膏(因三百五,面瘡赤風),面鼻諸方(詳因陣六九至一百止)

白話文:

玉容散 (由於第三百四,雀斑):這是一種用於治療面部雀斑的古方。在現代,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傳統中醫配方,旨在改善和淡化面部的斑點。

硫黃膏 (由於第三百五,面瘡赤風):這是一個專門針對面部痤瘡和紅色皮膚風疹的古方。現代的解讀可能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用於治療和緩解面部的痤瘡問題以及紅腫的皮膚風疹。

面鼻諸方(詳因陣六九至一百止):這部分提到的是針對面部和鼻子的一系列治療方法。具體的治療原因從第六十九開始,一直到第一百為止。在現代的解釋中,這可能指的是從一系列的中醫治療方案中選擇適合面部和鼻子問題的療法,具體的原因範圍涵蓋了從第六十九到第一百種不同的面部和鼻子問題。

2. 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

《陰陽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主口。在竅為口。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竅為舌。

《脈度篇》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詳三消門)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脾臟與口部相連,脾臟健康則口能辨別五穀的味道。心臟與舌頭相連,心臟健康則舌頭能辨別五味。食物的味道進入口中,儲存在胃裡,滋養五臟。如果感到口甜,可能是脾臟虛弱所致;如果感到口苦,可能是膽囊虛弱所致,應當調理膽囊。

《四時氣篇》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痿論》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熱論篇》曰: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氣厥論》曰: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白話文:

膽汁分泌過多會導致口苦,胃氣逆流則會嘔吐苦味,因此稱為嘔膽。膽病患者常嘆氣,口苦,嘔吐宿食,胸口空虛,害怕被人追捕,喉嚨發出咯咯聲,頻頻吐口水。膽病主要影響足少陽經,需根據脈象進行治療,脈象沉陷的可用艾灸,寒熱的則取陽陵泉穴。人體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血氣都上達面部,流經孔竅,濁氣則從胃部排出,經過嘴唇和舌頭,形成味覺。肝火旺盛會導致膽汁分泌過多,口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則筋絡緊縮,導致筋痿。傷寒病發四天,太陰經受病邪侵襲,太陰經循行於胃部,絡於喉嚨,因此會出現腹脹和喉嚨乾燥。傷寒病發五天,少陰經受病邪侵襲,少陰經貫穿腎臟,絡於肺臟,連繫舌根,因此會出現口乾舌燥和口渴。膀胱的熱氣傳入小腸,導致腸道不通暢,上行就會導致口腔糜爛。

《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五常政大論》曰:備化之紀,其主口。升明之紀,其主舌。

《五閱五使篇》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

《六節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五臟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奇病論》曰: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

《經脈篇》曰:手陽明,還出挾口,交人中。足陽明,還出挾口,環唇。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挾舌本。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白話文:

衝脈和任脈從腹部右側上行,到達咽喉,然後分開,分別連接到嘴唇和嘴巴。《五常政大論》說,負責消化吸收的,是嘴巴;負責言語表達的,是舌頭。《五閱五使篇》認為,嘴唇是脾臟的表現,舌頭是心臟的表現。《六節藏象論》指出,脾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是人體的能量來源,就像倉庫一樣,它們的顏色是黃色,味道是甘甜的,对应土氣。它們的氣血充盈,會表現在嘴唇四白的位置,也會滋養肌肉。《五臟生成篇》指出,脾臟主肌肉,嘴唇是脾臟的表現。《奇病論》則認為,足少陰經脈貫穿腎臟,並連接到舌根。《經脈篇》記載,手陽明經脈從嘴巴旁邊出來,與人中穴交匯;足陽明經脈也從嘴巴旁邊出來,環繞嘴唇;足太陰經脈連接到舌根,並散布到舌下;足少陰經脈則位於舌根旁邊。如果足太陰經脈的氣血不足,肌肉就會得不到滋養,嘴唇和舌頭就會出現問題,例如舌頭萎縮、人中凹陷、嘴唇外翻等,最終導致死亡。足厥陰經脈氣血不足,則筋絡也會出現問題。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診要經終論》曰: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口問篇》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經筋篇》曰: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熱病篇》曰:熱病不可刺者有九,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白話文:

肝經是厥陰經,肝主筋,筋匯聚於生殖器,並與舌根相連。因此,如果肝經氣血不暢,就會導致筋急,筋急則會牽引舌頭和生殖器,所以嘴唇發青、舌頭捲曲、生殖器縮小,就代表筋先死,庚日發病、辛日死亡,因為金克木。

《診要經終論》記載,厥陰經病到了最後階段,會出現中熱口乾、頻繁小便、心煩,嚴重者舌頭會捲曲縮向上方而死。

《口問篇》記載,人為什麼會咬舌頭?這是因為厥逆之氣上衝,脈氣逆行導致的。少陰氣至則咬舌,少陽氣至則咬頰,陽明氣至則咬唇。根據患者的病症,就要給予相應的補益治療。

《經筋篇》記載,足陽明經的筋,連接鎖骨和頰部。突然出現口歪嘴斜、嘴巴緊閉、眼睛無法合攏,是因為熱氣導致筋縱弛,所以眼睛無法張開。頰部的筋寒則會使嘴巴歪斜,頰部筋熱則筋弛縱緩,無法收縮,所以導致口歪。

《熱病篇》記載,熱病不可針灸的情況有九種,其中之一就是舌根潰爛,熱氣持續不退,就會導致死亡。

3. 論證(共六條)

口舌之病,有瘡者,有臭者,有干有渴者,有為苦為酸而諸味不同者,有重舌、木舌而舌間出血,及舌胎舌黑者。在各方書多以口病為熱證,然其中亦有似熱非熱,及勞傷無火等證,是不可盡歸於熱,所當察也。

一、口舌生瘡,固多由上焦之熱,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勞倦過度,脈虛而中氣不足者,又非寒涼可治,故雖久用清涼終不見效。此當察其所由,或補心脾,或滋腎水,或以理中湯,或以蜜附子之類反而治之,方可全愈。此寒熱之當辨也。

一、口苦口酸等證,在《原病式》則皆指為熱,謂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或口淡者亦胃熱也。若據此說,則凡以口之五味悉屬火證,絕無虛寒之病矣,豈不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必盡因胃熱。蓋凡以思慮勞倦,色欲過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飲食無味之證,此其咎不在心脾,則在肝腎,心脾虛則肝膽邪溢而為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

白話文:

嘴巴和舌頭的病症很多,有長瘡的,有發臭的,有乾燥口渴的,還有覺得苦、覺得酸,甚至其他味道都變了的。也有舌頭沉重、僵硬,甚至舌頭之間出血,以及舌苔厚重、舌頭發黑的。很多醫書都認為口部的病症都是熱證,但實際上也有一些看似熱症,卻並非熱證,還有因勞累傷損,並非火熱引起的病症。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需要仔細觀察。

口舌生瘡,大多是因為上焦的火氣,治療應該清熱,但有些人是因為喝酒、縱慾、勞累過度,導致脈虛、中氣不足,這就需要溫補,不能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如果長期使用清涼藥物,卻不見效,就需要根據病因,選擇補心脾、滋腎水,或者用理中湯、蜜附子等溫補的藥物治療,才能痊癒。這就需要辨別寒熱證。

口苦、口酸等症狀,《原病式》中都認為是熱證,認為肝熱就會口酸,心熱就會口苦,脾熱就會口甘,肺熱就會口辛,腎熱就會口咸,甚至口淡也是胃熱。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所有的口部五味都是火證,那就沒有虛寒的病症了,這顯然是錯誤的。口苦不一定都是心火,口淡也不一定都是胃熱。因為有些人由於思慮過度、勞累過度,或者縱慾過度,就會出現口苦舌燥、飲食無味的症狀,這就不是心脾問題,而是肝腎問題。心脾虛就會導致肝膽邪氣外溢,出現口苦,肝腎虛就會導致真陰不足,出現口燥。

即如口淡一證,凡大勞、大瀉、大汗、大病之後,皆能令人口淡無味,亦豈皆胃火使然耶?故凡臨此者,但察其別無火證火脈,則不宜以勞傷作內熱,而妄用寒涼,此治有不容誤也。

一、口渴、口乾大有不同,而人多不能辨。蓋渴因火燥有餘,干因津液不足,火有餘者,當以實熱論,津液不足者當以陰虛論,二者不分,反同冰炭矣。然渴雖云火,而亦有數種當辨者,如實熱之渴,火有餘也,亡陰之渴,水不足也。

故凡於大瀉之後,大汗之後,大勞之後,大病之後,新產失血之後,癰疽大潰之後,過食鹹味之後,皆能作渴,凡此數者,悉由亡陰亡液,水虧枯涸而然,本非熱證,不得誤認為火。總之渴而喜冷,脈實便結者,固火證也。其有冷飲入腹則滯沃不行,或口雖作渴而但喜熱飲,及脈弱便溏者,皆非火證。

白話文:

就像口淡這個症狀,無論是過度勞累、嚴重腹瀉、大量流汗、大病之後,都能導致口淡無味,難道都是胃火引起的嗎?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觀察病人沒有其他火證和火脈,就不應該認為是勞傷導致內熱,而胡亂使用寒涼藥物,這在治療上是絕對不能犯的錯誤。

口渴和口乾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人卻分辨不清。口渴是因為火熱過盛,而口乾是因為津液不足。火熱過盛屬於實熱,津液不足屬於陰虛,這兩種情況不能混淆,否則就如同將冰炭放在一起一樣。雖然口渴通常與火有關,但也要區分不同情況,比如實熱引起的口渴,是因為火熱過盛,而陰虛引起的口渴,是因為水分不足。

因此,凡是在嚴重腹瀉、大量流汗、過度勞累、大病之後、產後失血、癰疽潰爛之後、過量食用鹹味食物之後,都可能出現口渴。這些情況都是由於陰液虧損、水分不足而導致的,並非熱證,不能誤認為是火證。總之,口渴並且喜歡喝冷飲、脈象實而便祕者,屬於火證。如果喝冷飲後感到腹部滯塞、難以消化,或者雖然口渴但只喜歡喝熱飲,以及脈象虛弱、大便溏瀉者,這些都不是火證。

矧復有口雖干苦而全然不欲茶湯者,此干也,非渴也,尤屬陰虛之候,若作渴治,能無誤乎?故治此之法,凡火盛於上者,宜清肺清胃;水虧於下者,宜補脾補腎;若陽虛而陰無以生,氣虛而精無以化者,使非水火併濟,則何益之有?首卷十問中有渴論,外科有作渴條,當並察其治法。

一、口臭雖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異。蓋胃火之臭,其氣濁穢,亦必兼口熱口乾,及別有陽明火證者是也。若無火脈火證而臭如餿腐,或如酸肨,及胃口吞酸,飲食噯滯等證,亦猶陰濕留垢之臭,自與熱臭者不同,是必思慮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則一為陽證,宜清胃火,一為陰證,宜調補心脾,不得謂臭必皆熱,以致生他病也。

白話文:

更何況有些人嘴巴雖然乾渴,卻完全不想要喝茶水,這就不是真正的口渴,而是陰虛的徵兆。如果用治療口渴的方法來治療,難道不會出錯嗎?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如果火盛於上,就應該清肺清胃;如果水虧於下,就應該補脾補腎;如果陽虛而陰氣不足,氣虛而精氣不能化生,那就必須用水火並濟的方法來治療,否則怎麼會有用呢?《首卷十問》中就有關於口渴的論述,《外科》也有關於口渴的條文,應該一起參考他們的治療方法。

口臭雖然是由胃火引起的,但也有非火引起的狀況。因為胃火引起的口臭,氣味濁穢,同時一定會伴隨著口熱口乾,以及其他陽明火證。如果沒有火脈火證,但口臭像腐敗的食物,或像酸臭的腐肉,以及胃口吞酸,飲食噯滯等症狀,這些都屬於陰濕留垢的臭味,和熱臭有所不同,這多半是因為思慮過度,脾臟虛弱導致消化不良。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陽證,應該清胃火;一種是陰證,應該調理補益心脾。不能說口臭就一定是熱證,以免導致其他疾病。

《醫統》曰:七情所郁,及心經熱壅,則舌腫滿不得息。心熱則舌裂而瘡。肝熱則舌木而硬。脾熱則舌澀而胎。肺熱則舌強。熱甚則舌燥如鋸。舌卷囊縮者不治,厥陰絕也。

白話文:

《醫統》提到:情緒鬱結,或者心經熱毒壅塞,會導致舌頭腫脹,無法正常呼吸。心經熱毒旺盛時,舌頭會裂開並形成傷口。肝經熱毒旺盛時,舌頭會變得僵硬。脾經熱毒旺盛時,舌頭會感覺乾澀,有如懷孕般的不適。肺經熱毒旺盛時,舌頭會變得僵硬。熱毒過重時,舌頭會乾燥得如同鋸齒一般。如果舌頭捲曲、收縮,表示病情嚴重,無法治療,這是厥陰經氣完全衰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