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6)

1. 論治(共七條)

一、口瘡口苦,凡三焦內熱等證,宜甘露飲徙薪飲主之。火之甚者,宜涼膈散玄參散主之。胃火盛者,宜竹葉石膏湯三黃丸之類主之。若心火肝火之屬,宜瀉心湯龍膽瀉肝湯之類主之。多酒濕熱口糜,宜導赤散大分清飲五苓散之類主之。若勞傷心脾兼火者,宜二陰煎清心蓮子飲之類主之。

若思慮謀為不遂,肝膽虛而口苦者,宜七福飲理陰煎,或五君子煎之類主之。兼火者,以黃芩龍膽草之類隨宜佐之。凡口瘡六脈虛弱,或久用寒涼不效者,必系無根虛火,宜理陰煎、理中湯之類反治之,或用官桂噙咽亦可。

一、外治口瘡敷藥陰陽散綠雲散細辛黃柏散、白吞黃柏散,皆可選用,或臨臥時以川黃柏銜口過宿亦妙。若口舌生瘡糜爛者,宜冰玉散主之;疳爛者,冰白散

一、口臭由於胃火者,宜清胃飲升麻黃連丸,或竹葉石膏湯香薷主之,或《千金》口臭方皆可內清其火。此外,如丁香丸、《聖惠》口齒方、福建香茶餅之類,亦可暫解其穢。

一、舌胎舌黑,雖云火證,然實火、虛火皆能為之,凡治此者,但當察脈證,以虛實為主,而再以辨色之法參之,庶可無誤。蓋實熱之黑,必兼紅紫乾渴,或多芒刺。若沉黑少紅而帶潤滑者,本非實熱證也。若其六脈細弱,而形困氣倦,則又最為虛候,是必寒水乘心,火不歸原之病;此不救本,而但知治標,則萬無一生矣。此之治法,凡裡熱未甚而表散有未解者,宜柴胡諸飲之類以解其表。

里邪熱甚者,宜涼膈散、犀角地黃湯之類以清其內。此治實熱之法也。若陰虛火盛而兼有表邪未解者,宜補陰益氣煎之類,兼表裡而治之。若形氣之類以清其內。此治實熱之法也。若陰虛火盛而兼有表邪未解者,宜補陰益氣煎之類,兼表裡而治之。若形氣病氣俱不足,寒水乘心而虛陽不斂者,必用理陰煎、理中湯,或大補元煎之類以單救其里,自可保其無虞。此治虛火之法也。

若舌有白胎,語言謇澀者,以薄荷、白蜜同薑片蘸而揩擦之。外傷寒門,仍有辨舌正條,當與本門參閱。

一、舌上無故出血者,謂之舌衄,此心火之溢也,宜金花煎聖金散、黃柏散主之,或用《千金》口臭方亦妙。

一、重舌、木舌,以舌下腫出如舌,故曰重舌,又謂之子舌;忽腫木而硬者,謂之木舌,皆上焦熱壅故也。惟宜砭針刺去其血為上策,及內服清胃降火之劑自愈。若舌忽腫起如豬胞,或硬如木石,不能出聲,脹滿塞口,則閉悶殺人,但看舌下有如螻蛄,或如臥蠶者,急於腫突處砭去其血,仍用釜底煤不拘多少,以鹽醋調厚敷之,或用井花水調敷亦可,脫去更敷。如不甚者,單以此敷之亦愈。

《正傳》治舌腫大塞口,不通飲食,《經驗方》用真蒲黃一味,頻刷舌上,其腫自退。若能咽藥,即以黃連一味,煎濃汁細細呷之,以瀉心經之火則愈。

《醫統》治一人舌腫滿口,諸藥不效,以梅花冰片為末敷之即消。

2. 針灸法

廉泉(治舌下腫、口瘡、舌縱、舌根急縮)、金津、玉液(上二穴,可刺出血)、天突、少商。

3. 口舌論列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五君子煎(新熱六),犀角地黃湯(寒七九),大分清飲(新寒五),柴胡諸飲(新散五方),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甘露飲(寒十),二陰煎(新補十),清心蓮子飲(寒三二),徙薪飲(新寒四),七福飲(新補七),龍膽瀉肝湯(寒六二),理中湯(熱一),理陰煎(新熱三),竹葉石膏湯(寒六),五花散(和一八二),導赤散(寒一二二),升麻黃連湯(因百十七),玄參散(因百一),瀉心湯(寒二七),細辛黃柏散(因一二三),三黃丸(攻六八),清胃飲(寒五六),白蠶黃柏散(因一二四),冰玉散(新因四六),涼膈散(攻十九,痘八三),《千金》口臭方(因一三三),冰白散(新因四七),黃柏散(因五十五),金花煎(因百十二),《聖惠》口齒方(因一三四),聖金散(因百十一),陰陽散(因百二十),福建香茶餅(因三百二),綠雲散(因一二二),丁香丸(因百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