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4)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4)
1. 論證(共三條)
形者氣之質,色者神之華,有諸中必形諸外,故但知面中形色之常變,則凡虛實寒熱凶吉死生之兆,已可得其七八,而再證以脈,再察以因,則病無遁情矣。凡醫之所貴者,在必能無差,欲能無差,在確有真見,使不有獨見之明,則何以隔垣能觀,而通神明之理?經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見,口弗能言,俱視獨見,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又曰:粗守形,上守神。
故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是可見形中之色無難辨也,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學者於此,必能以神會神,斯云神矣,又安能以筆楮盡哉。
一、面色之辨,經言已詳,諸所未盡,猶當兼察也。凡病人面赤,本皆屬火,若滿面微紅而氣盛者,此火證無疑也。若病人兩顴鮮赤,如指如縷,而餘地不赤者,此陰虛也。仲景曰:面戴陽者,下虛故也。婦人尤多見之。病人面紅不退者,邪盛病進為難愈。病人面白色者,氣虛也,或白兼淡黃而氣不足者,必失血也。
白話文:
人的外形是氣的表現,面容是精神的光彩。內在的變化必然反映在外部,因此只要觀察面部的形色變化,就能了解身體虛實寒熱、吉凶死生的大致情況,再結合脈象和病因,就能準確地診斷病情。醫術的精髓在於準確無誤,而準確無誤的關鍵在於擁有真知灼見,沒有獨到的見解,就如同隔著牆壁看東西,無法洞悉神明的奧秘。《黃帝內經》說:“神明之至,耳不聞聲,目能洞察,心胸開闊,志向先行,智慧獨具,言語難以形容,完全依靠獨特的見解,光明磊落,如風吹雲般迅速,這就是神明的境界。”又說:“粗淺的醫者只看形體,高明的醫者則注重精神。”
古代的醫生通過觀察色脈來通曉神明,這說明面部的色澤並不難辨認,但精神卻難以言喻。學習醫術的人必須用心領會,才能達到神明的境界,用文字和紙張是無法完全表達的。
關於面色的辨別,《黃帝內經》已經講得很詳細了,但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兼顧觀察。比如病人面部發紅,一般都屬於火證,如果滿面微紅且氣息旺盛,那就是火證無疑。如果病人兩顴鮮紅,像紅絲一樣,其他地方卻沒有發紅,那就是陰虛。張仲景說:“面部帶陽氣的人,下半身虛弱。”女性尤其常見這種情況。病人面部發紅且不退,說明邪氣盛,病情加重,難以治愈。病人面色發白,是氣虛的表现,如果面色發白又帶點淡黃,且氣息不足,那一定是失血了。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血氣俱敗也,若證有痰火,則尤為難治。病人面青,或兼白者,必陽虛陰勝之病。久病人面轉黃蒼,此欲愈也。病人面黃潤而微赤者,必主濕熱。病人面黃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病人面色青蒼者,多主疼痛。病難愈而面色如煤不開者,終不吉。
平人面色如灰塵,眼下青黑者,必有病至,其病必重。女人面色青者,必肝強脾弱,多怒少食,或經脈不調。女人顴頰鮮紅,名曰帶桃花,此陰中有虛火,多淫而無子。
一、面腫有虛實,腫者為實,浮者為虛。實腫者,或熱或痛,乃因風火上炎,此以邪之有餘也,脈必緊數,證必寒熱。風則散之,火則清之,壅滯秘結則通之、利之,邪去而腫自消也。虛浮者,無痛無熱而面目浮腫,此或以脾肺陽虛,輸化失常,或以肝腎陰虛,水邪泛溢。然浮而就上,其形虛軟者,多由乎氣;腫而就下,按而成窩者,多由乎水。
白話文:
病人臉色蒼白且枯黃,表示他的氣血都已經衰弱了。如果病情還伴隨著痰火,那麼治療起來會更加困難。病人臉色青或帶有白色,這通常是陽氣虛弱、陰氣過盛的病症。長期患病後,臉色轉為黃蒼,這表明病情可能正在好轉。病人臉色黃而有光澤,稍微泛紅,這可能是由於體內有濕熱。病人臉色黃而帶有青色,這是木氣侵犯土氣的現象,這種情況通常難以治癒。病人臉色青黃,多與疼痛有關。病情難以痊癒,如果臉色像煤炭一樣晦暗,預示著病情終究不妙。
一般人臉色如塵土,眼周出現青黑色,這通常預示著將來會有疾病發生,而且病勢可能比較嚴重。女性臉色青,表示肝氣過旺、脾氣虛弱,容易情緒急躁、飲食減少,或者婦科病狀不穩定。女性臉頰鮮紅,俗稱「帶桃花」,這是陰虛有火,易於放縱情慾但不易生育。
一、臉部浮腫可以分為虛實兩種。實質性的浮腫,可能伴有熱感或疼痛,這是風火上炎所致,屬於邪氣有餘,脈搏會緊數,症狀會有寒熱交織。風邪可用疏散的方法來對付,火邪可用清熱的方法來處理,阻塞和便祕的情況可以用通暢和導瀉的方式來解決,邪氣去除後,浮腫自然就會消失。虛性的浮腫,沒有痛感和熱感,臉部和麪部浮腫,這可能是因為脾肺陽氣不足,消化功能失常,或者肝腎陰氣不足,水分過多。然而,浮腫集中在上半身,形態虛軟的,大多是由氣體造成的;浮腫集中在下半身,按壓後形成凹陷的,大多是由水分造成的。
治氣者,須從脾肺,虛則補之,實則順之;治水者,須從脾腎,虛則化之,實則瀉之。然水氣雖分上下,而氣即水之母,水即氣之質,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凡虛浮在氣者,雖曰氣虛,然亦有虛實之異,不可執也。蓋虛而浮者,多因於脾,此或以勞倦,或以色欲,或以瀉痢,或以中寒,而脈必微弱,氣必虛餒者是也。
實而脹者,多因於胃,或木火熾盛而濕熱上浮,或縱酒縱食而陽明壅滯,此其脈必滑數,證必多熱者是也。然此證雖浮而不痛不腫,自與前證有異,虛實既辨,則或補或瀉,或利或清,所當詳酌而為之治也。
白話文:
治氣治水,相因而治
治療氣虛,必須從脾肺入手,脾肺虛弱則補益之,脾肺實證則順其氣機。治療水腫,則要從脾腎着手,脾腎虛弱則化解水濕,脾腎實證則瀉去水濕。
雖然水氣有上、下之分,但氣是水的本源,水是氣的物質基础,因此氣與水互相影響,存在相互轉化的關係。治療上也應當相互关联。
凡是虛浮在氣中的症狀,雖然都稱為氣虛,但實際上存在虛實之分,不可一概而論。
虛浮在氣中的症狀,多因脾虛所致。可能是過度勞累,或縱慾過度,或因腹瀉痢疾,或因寒邪中侵,導致脈象微弱,氣虛乏力。
實證而脹滿的症狀,多因胃實所致。可能是肝木火盛,濕熱上浮,或是縱酒飽食,陽明經氣鬱滯,導致脈象滑數,症狀以熱為主。
雖然此類實證也表現為浮肿,但沒有疼痛或腫脹的症状,與虛浮在氣的症狀有所不同。辨明虛實之後,治療上應當根據情況,或補益或瀉下,或利水或清熱,需仔细分析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論治(共三條)
一、凡風熱腫痛,此必痄腮、時毒、癰瘍之證,論治俱詳外科,當察治之,或其甚者,防風通聖散主之。
一、面目虛浮,有因色欲過度,陰虛氣越而致者,宜六味地黃湯,或八味地黃湯,或加減八味丸。若因勞倦傷脾,氣虛不斂而面目虛浮者,宜參苓白朮散、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若因飲酒過度,濕熱上聚而面目浮腫者,宜葛花解酲湯,或七味白朮散。若因瀉痢不止,脾腎氣虛而面目浮腫者,宜胃關煎,或溫胃飲。
白話文:
若出現風熱導致的腫痛,多半是痄腮、時毒、癰瘍等症狀,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都已詳細記載於外科書籍中,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治。若病情嚴重,可服用防風通聖散。
若出現面目虛浮,可能是因為過度縱慾導致陰虛氣越,可服用六味地黃湯、八味地黃湯或加減八味丸。也可能是因為勞累傷脾,氣虛不斂而導致面目虛浮,可服用參苓白朮散、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若因飲酒過度,濕熱上聚而導致面目浮腫,可服用葛花解酲湯或七味白朮散。若因瀉痢不止,脾腎氣虛而導致面目浮腫,可服用胃關煎或溫胃飲。
若因食飲不節,陽明壅實,二便秘結而頭面滿脹者,宜廓清飲。惟小兒多有此證,甚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若陽明實熱,胃火上浮,或煩熱乾渴而頭面浮腫者,宜抽薪飲,或白虎湯,或大分清飲利之。
一、水腫而浮,或眼下有如臥蠶者,此水氣之為病也,論治詳腫脹門。
一、面鼻粉刺、雀斑諸方,俱列因陣八七之後。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制,導致陽明經氣鬱積不通,出現便秘和頭面部脹滿的情況,可以服用廓清飲。特別是小孩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嚴重者可以服用木香檳榔丸來通便。如果陽明經實熱,胃火上炎,出現煩躁、口渴、頭面部浮腫,可以服用抽薪飲、白虎湯或大分清飲來治療。
如果出現水腫浮腫,或眼下方出現像臥蠶一樣的腫脹,這是水氣引起的疾病,詳細治療方法請參考腫脹門。
至於面部和鼻子上出現粉刺、雀斑等問題,治療方法都列在因陣八七之後。
3. 面病論列方
六味湯(補百二十),八味湯(補一二一),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歸脾湯(補三二),溫胃飲(新熱五),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胃關煎(新熱九),白虎湯(寒二),七味白朮散(小七),廓清飲(新和十三),大分清飲(新寒五),參苓白朮散(補五四),抽薪飲(新寒三),十全大補湯(補二十),防風通聖散(攻十六),木香檳榔丸(攻五十)
白話文:
六味湯、八味湯、加減八味丸、歸脾湯、溫胃飲、葛花解酲湯、胃關煎、白虎湯、七味白朮散、廓清飲、大分清飲、參苓白朮散、抽薪飲、十全大補湯、防風通聖散、木香檳榔丸,這些都是常用的中藥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