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4)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4)
1. 補虛法(共三條)
若寒邪陷入陰分,血虛不能外達,而當升散者,宜補陰益氣煎。若陰虛發熱,面赤口渴,煩躁,脈浮洪無力者,宜六味地黃湯大劑與之,一服可愈。凡中氣虛寒,表邪不解,或日久畏藥,或諸藥不效者,只宜獨參湯,或濃或淡,或冷或熱,隨其所好,時時代茶與之,連日勿間,使其營氣漸復,則邪氣漸退,大有回生之妙,毋勿之也。
一、傷寒用補之法,與用攻用散者不同。蓋攻散所以去實邪,其力峻,其效速。故凡用柴胡、麻黃之類,取效在一二三劑之間,用大黃、芒硝之類,取效在一劑之間,此而不效。必其用之不善,不可多也。至若用補者,所以補虛,其力柔,其功緩,雖於一二劑見效者,亦多有之。
若積勞積損,氣血虛甚者,欲其復元,誠不易也。但察其服補無礙,或於脈證間略見相投,便是得補之力。故輕者二三劑,重者十餘劑,方得見功,而汗出邪退以愈也。若不知此理,而但於一二劑間,未見速效,則必致庸讒起,惑亂生,而全功盡棄矣。此不可不深察也。
白話文:
補虛法(共三條)
如果寒邪侵入身體內部,導致陰分虧虛,血液不足無法到達體表,此時需要用升散的方式來治療,適合使用補陰益氣煎。如果陰虛發熱,面色潮紅、口渴、煩躁,脈搏浮大無力,適合服用大量六味地黃湯,通常一劑就能見效。如果中焦氣虛寒冷,體表邪氣無法解除,或者長期畏懼藥物,或各種藥物都沒效果,只適合服用獨參湯,濃度可濃可淡、溫度可冷可熱,隨病人的喜好,像喝茶一樣隨時服用,連續幾天不要間斷,讓身體的營養氣血逐漸恢復,邪氣自然消退,有起死回生的奇效,務必不要輕忽。
一、 傷寒使用補法,和使用攻法或散法不同。因為攻法和散法是用來去除身體的實邪,藥力強勁,效果快速。所以像柴胡、麻黃之類的藥,通常服用一到三劑就會見效,大黃、芒硝之類的藥,通常服用一劑就會見效,如果沒有效果,一定是使用方法不當,不宜多用。至於補法,是用來補養虛弱的身體,藥力柔和,效果緩慢,雖然也有服用一兩劑就見效的情況,但通常需要更長時間。
如果身體長期勞累、損耗,氣血極度虛弱,想要恢復元氣,實在不容易。但只要觀察到服用補藥沒有不適,或者在脈象和症狀上略微有所好轉,就表示補藥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所以病情較輕的,服用二三劑,病情較重的,服用十幾劑,才能見到效果,進而汗出邪退,身體痊癒。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只是在服用一兩劑藥後,沒有看到快速的效果,就容易引來庸醫的讒言,產生迷惑,導致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費。這一點不可不仔細觀察。
2. 溫補法(共二條)
凡治傷寒、溫疫宜溫補者,為其寒邪凝滯,陽不勝陰,非溫不能行,非溫不能復也。如寒氣在經者,以邪在表也,宜用溫散,法具如前;寒氣在臟者,以陽氣虛也,或宜溫補,或止溫中。然用溫之法,但察其外雖熱而內無熱者,便是假熱,宜溫不宜涼也;病雖熱而元氣虛者,亦是假熱,宜溫不宜涼也。真熱者,誰不得而知之。
惟假熱為難辨耳。病假熱者,非用甘溫,熱必不退,矧真寒者,又在不言可知。大都實證多真熱,虛證多假熱,故治實者多宜用涼。治虛者多宜用溫。真假不識,誤人不淺矣。又真寒假熱之辨,則實亦有寒,實亦有熱。虛亦有寒,虛亦有熱,若謂實者皆熱,虛者皆寒,則鑿而謬矣。
但實而寒者,只宜溫散,不必滋補。虛而熱者,只宜調補,最畏寒涼。蓋寒涼無生意,而善敗元氣。若以寒涼治虛證,則熱未必退,且暫用則或可。久則無不敗脾而危者。既已病熱,又不宜寒,則總云假熱,本非過也。
一、傷寒發熱,而命門陽虛,或惡寒,或身痛,或嘔,或痢,脈弱氣虛,而表不能解者,必用大溫中飲。或理陰煎。若傷寒身熱,心肺有寒,或嘔噦而咳,或腹滿而喘,止有寒邪而無虛者,宜小青龍湯。若陰證傷寒,自利脈沉,身痛發熱,腹痛厥逆,但有寒邪而元氣無虛者,當用溫藥,宜四逆湯。若寒在太陰,腹痛吐痢,或脹滿厥逆,脾胃虛寒,而邪有不解者,宜溫胃飲,或理中湯。
若傷寒一二日,邪在太陽,或在少陰,背惡寒而表不解者,宜附子理陰煎。在仲景則用附子湯。若風寒在表,陰寒在裡,外為身熱,而內則瀉痢不能止,或見嘔惡,或腹因痢痛者,此其中氣下泄,則外邪益陷,必不能解,宜速用胃關煎,或大溫中飲。凡患傷寒,有陰陽大虛,元氣將敗,而邪不能解者,非六味回陽飲不可。
然但有大虛大寒之意,即當用此。若待其敗,恐無及矣。凡陰盛隔陽,內真寒而外假熱者,其證必頭紅面赤,或乾渴舌焦,或口瘡喉痛,或煩喘狂躁,或身熱如火,或見虛斑而蚊跡遍身,或發陰黃而溺如金汁。
雖其外有此證,而脈則微弱不鼓,且或為嘔惡,或為泄瀉,或背腹畏寒,或氣短似喘,或昏睡無知,或驚惶懼怯,或雖熱不渴,或言雖譫妄而氣促聲微,或身雖躁狂而舉動無力,禁之則止,是皆內虛外實,真寒假熱之證。須用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大溫中飲、八味地黃湯之類,大劑與之,庶可保全。
若虛火上浮,喉痛熱躁,不能熱飲者,用井水浸藥冷與飲之,此用假寒之味,以解上焦之假熱,真熱之性,以救下焦之真寒,回陽起死,真神妙之法也。其有血氣本虛,用補相便。然溫補既多,而病日昏憒,且見煩熱難愈者。此其陽邪獨亢,陰氣不至,而虛中有熱也。但改滋陰,以犀角地黃湯加黃芩、麥冬,或一柴胡飲加知母之類。
白話文:
溫補法(共二條)
凡是治療傷寒、溫疫等疾病,需要使用溫補方法的,是因為寒邪凝結阻滯,陽氣無法勝過陰氣,不用溫熱的藥物就無法使氣血運行,無法使陽氣恢復。如果寒氣在經絡,表示邪氣在體表,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方法如同之前所述。如果寒氣在臟腑,表示陽氣虛弱,有時應該用溫補,有時則用溫中。然而使用溫熱藥物時,要觀察患者,如果體表發熱但體內沒有熱感,這就是假熱,應該用溫補而不是用寒涼的藥物。如果疾病表現發熱,但元氣虛弱,也是假熱,應該用溫補而不是用寒涼的藥物。真正的熱證,誰都能分辨。
只有假熱最難辨別。如果病是假熱,不用甘溫的藥物,熱一定不會退,更何況是真寒的病,就更不用說了。一般來說,實證多為真熱,虛證多為假熱,所以治療實證多用寒涼的藥物,治療虛證多用溫熱的藥物。如果分不清真假,就會耽誤病情。另外,要辨別真寒假熱,實際上也有實寒、實熱、虛寒、虛熱,如果說實證都是熱,虛證都是寒,那就太片面錯誤了。
只是實證而有寒的,只需要用溫散的方法,不需要用滋補的藥物。虛證而有熱的,只需要用調補的方法,最怕使用寒涼的藥物。因為寒涼的藥物沒有生機,而且會損害元氣。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虛證,熱不一定會退,而且暫時使用或許可以,長期使用一定會損傷脾胃而危險。既然已經發熱,又不適合用寒涼的藥物,那麼都歸類為假熱,並不算過分。
一、傷寒發熱,如果命門陽氣虛弱,或者怕冷,或者身體疼痛,或者嘔吐,或者腹瀉,脈象微弱,氣虛,而且體表的問題無法解決,必須用大溫中飲或理陰煎。如果傷寒發熱,心肺有寒,或者嘔吐、咳嗽,或者腹脹、氣喘,只有寒邪而沒有虛弱的,應該用小青龍湯。如果是陰證傷寒,腹瀉、脈沉、身體疼痛發熱、腹痛厥逆,只有寒邪而元氣沒有虛弱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宜用四逆湯。如果寒在太陰經,腹痛、嘔吐、腹瀉,或者腹脹、厥逆,脾胃虛寒,而且邪氣沒有解除的,應該用溫胃飲或理中湯。
如果傷寒一兩天,邪氣在太陽經或少陰經,背部怕冷而且體表問題沒有解決的,應該用附子理陰煎,在《傷寒論》中是用附子湯。如果風寒在體表,陰寒在體內,外表發熱,但內部卻腹瀉不止,或者嘔吐,或者因為腹瀉而腹痛,這是體內中氣下陷,導致外邪更加深入,一定無法解決,應該趕快用胃關煎或大溫中飲。凡是患傷寒,有陰陽大虛,元氣將要衰敗,而且邪氣無法解除的,非六味回陽飲不可。
但只要有大虛大寒的跡象,就應該立即使用此方。如果等到衰敗,恐怕就來不及了。凡是陰氣過盛而阻隔陽氣,體內是真寒而體外是假熱的,這種情況一定會出現頭面發紅,或者口渴舌燥,或者口瘡喉嚨痛,或者煩躁氣喘,或者身體發熱像火燒一樣,或者出現虛斑而全身像蚊子叮咬的痕跡,或者出現陰黃而小便像金汁一樣。
雖然體外出現這些症狀,但脈象卻微弱無力,而且可能會嘔吐、腹瀉,或者背部腹部怕冷,或者氣短像氣喘,或者昏睡不醒,或者驚慌害怕,或者雖然發熱但不口渴,或者說話雖然胡言亂語但氣息微弱聲音小,或者身體雖然躁動但行動無力,約束一下就會停止,這些都是內虛外實,真寒假熱的症狀。必須用理陰煎,或者六味回陽飲、大溫中飲、八味地黃湯之類的方劑,大量服用,或許可以保全生命。
如果虛火上浮,喉嚨痛、發熱躁動,無法喝熱藥的,可以用井水浸泡藥物,冷服,這是用假寒的藥性,來解除上焦的假熱,用真熱的藥性,來救治下焦的真寒,使其起死回生,真是神奇的方法。如果原本就氣血虛弱,使用滋補的方法比較合適。然而溫補的藥物用的過多,病情反而越來越昏沉,而且出現煩熱難以痊癒的,這是陽邪獨盛,陰氣無法到達,屬於虛中夾熱的情況。只需要改用滋陰的藥物,比如犀角地黃湯加黃芩、麥冬,或者一柴胡飲加知母等。
這是十補一清的方法。服用一劑就會見效,其效果非常神奇。醫生在治療時要靈活變通,最應該了解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