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6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65)

1. 論外備用方

川芎散(散六二,頭風),川芎散(散六三,風熱),藿香正氣散(和二十,寒滯),十神湯(散四十,感冒),神術湯(散三七,傷寒),川芎茶調散(散四六,風邪上攻),清空膏(散七四,年久風熱),都梁丸(散七七,傷風),羌活附子湯(散五九,冬月犯寒),玉壺丸(和百五,風痰),上清散(散六九,吹鼻),羌活勝風湯(散六一,風熱),愈風餅子(散七五,頭風),菊花散(散七一,風熱),旋覆花湯(散八三,風痰昏悶),如聖散(散七二,搐鼻),透頂散(散七三,氣逆痛),點頭散(散七三,氣逆痛),八般頭風(散七六,搐鼻),芎芷散(散六七,風熱),芎辛導痰湯(散六八,痰厥痛),天香散(散六六,年久頭痛),神芎丸(攻七二,腫病秘結),茶調散(寒七二,風熱上攻),石膏散(寒六九,陽明風熱),雙玉散(寒七一,胃火),荊芩散(寒七十,頭風),芎術湯(熱五十,寒濕痛),三生散(熱九六,痰厥痛),吹鼻六神散(因四二,風熱),硝石散(因九七,風熱吹鼻),當歸酒(補百四,血虛痛),黑錫丹(熱一八九,下元虛寒)

白話文:

以下是一些備用的中藥方劑:

  • 川芎散(方劑編號六二):用於治療頭痛,尤其是風邪引起的頭痛。
  • 川芎散(方劑編號六三):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頭痛。
  • 藿香正氣散(方劑編號二十):用於治療因寒邪引起的腸胃不適。
  • 十神湯(方劑編號四十):用於治療感冒。
  • 神術湯(方劑編號三七):用於治療傷寒。
  • 川芎茶調散(方劑編號四六):用於治療風邪上襲引起的頭痛。
  • 清空膏(方劑編號七四):用於治療長期風熱引起的疾病。
  • 都梁丸(方劑編號七七):用於治療傷風。
  • 羌活附子湯(方劑編號五九):用於治療冬天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
  • 玉壺丸(方劑編號百五):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疾病。
  • 上清散(方劑編號六九):用於治療鼻塞不通。
  • 羌活勝風湯(方劑編號六一):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疾病。
  • 愈風餅子(方劑編號七五):用於治療頭痛。
  • 菊花散(方劑編號七一):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疾病。
  • 旋覆花湯(方劑編號八三):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頭暈昏沉。
  • 如聖散(方劑編號七二):用於治療鼻塞不通。
  • 透頂散(方劑編號七三):用於治療氣逆引起的疼痛。
  • 點頭散(方劑編號七三):用於治療氣逆引起的疼痛。
  • 八般頭風(方劑編號七六):用於治療鼻塞不通。
  • 芎芷散(方劑編號六七):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疾病。
  • 芎辛導痰湯(方劑編號六八):用於治療痰厥引起的疼痛。
  • 天香散(方劑編號六六):用於治療長期頭痛。
  • 神芎丸(方劑編號七二):用於治療腫脹、便秘等疾病。
  • 茶調散(方劑編號七二):用於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疾病。
  • 石膏散(方劑編號六九):用於治療陽明經風熱引起的疾病。
  • 雙玉散(方劑編號七一):用於治療胃火引起的疾病。
  • 荊芩散(方劑編號七十):用於治療頭痛。
  • 芎術湯(方劑編號五十):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疼痛。
  • 三生散(方劑編號九六):用於治療痰厥引起的疼痛。
  • 吹鼻六神散(方劑編號四二):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鼻塞不通。
  • 硝石散(方劑編號九七):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鼻塞不通。
  • 當歸酒(方劑編號百四):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疼痛。
  • 黑錫丹(方劑編號一八九):用於治療下元虛寒引起的疾病。

2. 面病

3. 經義

《邪氣臟腑病形篇》帝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怠,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晴,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口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帝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之中人高也,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面熱者,足陽明病。

《五閱五使篇》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官以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帝曰:願聞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帝曰:其常色殆者何如?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病哉。

《五色篇》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帝曰:明常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雷公曰:官五色奈何?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曰:死有期乎?帝曰:察色以言其時,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為聚,方員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五臟生成篇》曰: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詳後眼目門)

《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

《經脈篇》曰:心主所生病者,面赤目黃,喜笑不休,煩心心痛,掌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