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3)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3)
1. 補虛法(共三條)
傷寒、瘟疫,俱外侮之證,惟內實者能拒之,即有所感而邪不勝正,雖病無害。最畏者,惟內虛之人,正不勝邪,邪必乘虛深入,害莫大矣。故曰傷寒偏打下虛人。且今人虛弱者多,強實者少,設遇挾虛傷寒,而不知速救根本,則百無一生。故傷寒書曰:陽證得陰脈者,死。
正以陰脈即虛證也。此欲辨之,惟脈為主,而參以形證,自無失矣。蓋凡遇傷寒外熱等證,而脈見微弱浮空,舉按無力者,即是虛證,最不易解,最不宜攻。雖欲發汗,汗亦難出,即有微汗,亦不過強逼膚腠之汗,而必非營衛通達之所化。若不顧虛實而逼之太甚,則中氣竭而危亡立至矣。
然治虛之法,須察虛實之微甚。若半虛者,必用補為主,而兼散其邪。若太虛者,則全然不可治邪。而單顧其本,顧本則專以保命,命得不死,則元氣必漸復,或於七日之後,或十四日。甚者二十日之後,元氣一勝,邪將不攻自潰,大汗至而解矣。欲知其兆,亦察其脈,但得弱者漸強。小者,漸大。弦者,漸滑。緊者,漸緩。則大汗將通,吉期近矣。
凡用補之法,但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腹多滯者,未可補。年壯氣實者未可補。若氣本不實,而胸腹無滯,則放膽用之。又若內無熱邪,而素宜用溫,其或氣有難行者,則必兼暖胃而後可。蓋補得暖而愈行,邪得暖而速散,切不可雜用消耗寒涼,以分溫補之力。其或初感寒邪,但見脈證真虛,邪不易散等證,則人參、熟地之類,開手便當速用,愈早愈妙,若或遲疑,則縱寇深入,反成難制。此治虛邪最善之法也。
余用此法,活人多矣。
常聞昧者有傷寒忌補之說,不知補者所以補中,是即托裡之意。亦以寒邪如盜,其來在外,元氣如民,其守在中,足民正所以強中,強中正所以御外,保命玄機,惟此一著。何為補住邪氣?庸妄誤人,莫此為甚。余因再悉於此,用補傷寒治法之未備,漸用漸熟,方知其妙。自今而後,知必有不惑余言,而受余之生者,將無窮矣。
一、傷寒精血素弱,或陰中陽氣不足,脈細弱而惡寒者,必須大助真陰,則陽從陰出,而表邪自可速解。惟理陰煎加柴胡、麻黃之類,或隨證加減用之為最妙。若傷寒於七日八日之後,脈數無力,神昏氣倦,或躁擾不寧,散之不可,清之不可,而邪不能解者,只宜理陰煎大劑與之,真回生神劑也。
若氣血俱虛而邪不能解,只宜平補者,以五福飲為主,而隨證加減用之,或大補元煎,或六物煎,或十全大補湯,皆可用。若脾胃中氣虛弱,而邪不能解者,宜四君子湯加減用之。若中氣虛弱脾寒,或兼嘔惡而邪不解者,宜五君子煎、溫胃飲。若勞倦傷脾,寒邪內陷,身熱不退,當升散者,宜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補虛法(共三條)
傷寒和瘟疫,都是外來侵犯身體的疾病,只有體內強壯的人才能抵抗。即使感染了,也會因為正氣充足而戰勝邪氣,不會有什麼大礙。最怕的就是體內虛弱的人,正氣無法抵抗邪氣,邪氣就會趁虛深入,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說傷寒這種病特別容易找上體虛的人。而且現在體質虛弱的人多,強壯的人少,如果遇到夾帶虛弱的傷寒,卻不知道趕快補養根本,那幾乎沒有活路。所以傷寒書上說:「陽證出現陰脈,就是死症。」
因為陰脈代表的就是虛證。要辨別虛實,主要看脈象,再配合身體的症狀,就不會有錯。凡是遇到傷寒發熱等症狀,而脈象卻是微弱、浮虛、按下去無力的,就是虛證,這種情況最難處理,最不適合用攻邪的方法。即使想用發汗的方式,也很難出汗,即使出了微汗,也只是強迫皮膚毛孔出的汗,並不是身體內部氣血暢通後自然產生的汗。如果不顧虛實,過度使用發汗等攻邪的方法,就會導致中氣耗竭,立刻有生命危險。
治療虛證的方法,必須仔細觀察虛的程度。如果是半虛,必須以補養為主,同時兼顧驅散邪氣。如果太虛弱,就完全不能處理邪氣,只能專注於固本。固本的主要目的在於保命,只要能保住性命,元氣一定會慢慢恢復,可能在七天、十四天、甚至二十天後,元氣一旦恢復,邪氣就會不攻自破,出大汗後病就會好轉。想要知道有沒有好轉的跡象,也要觀察脈象,只要脈象從弱變強,從小變大,從弦緊變滑緩,就表示大汗即將來臨,好轉的日子也近了。
凡是用補養的方法,都要觀察病人的胸膈狀況。如果胸腹有積滯,就不能補養。年輕力壯、氣血充足的人,也不能補養。如果本身氣虛,而胸腹沒有積滯,就可以大膽使用補養藥物。如果體內沒有熱邪,而且平時就適合用溫補的藥,如果覺得氣運行不暢,就必須同時溫暖脾胃,才能使用補養藥物。因為補藥得到溫暖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邪氣得到溫暖也能快速消散。切記不可同時使用耗損氣血的寒涼藥物,以免分散溫補的力量。如果剛感染寒邪,但脈象和症狀明顯虛弱,邪氣不容易散去,這時就要立刻使用人參、熟地等補益藥物,越早越好,如果遲疑,就會讓邪氣深入,反而難以控制。這是治療虛證夾雜邪氣最好的方法。
我用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人。
常聽到一些不懂的人說,傷寒忌諱使用補藥,他們不知道補養是為了補益中氣,也就是扶正祛邪的意思。就像寒邪是盜賊,從體外來侵犯;元氣是百姓,守衛在體內。強壯百姓正是為了鞏固體內,鞏固體內正是為了抵禦外敵。保命的關鍵就在這裡,哪有什麼補了邪氣的說法?那些庸醫亂說,沒有比這更離譜的了。我因此再次詳細說明,使用補養的方法來治療傷寒,一開始或許不熟悉,多用幾次就會熟練,才會知道它的奧妙。從今以後,我相信一定會有人不迷惑於那些錯誤的說法,而接受我的觀點,得到我的幫助而活下去,這樣的人將會有很多很多。
一、如果傷寒患者精血本來就虛弱,或是體內陰氣不足,陽氣不足,脈象細弱而且怕冷,就必須大力補養真陰,讓陽氣從陰氣中生發出來,這樣外在的邪氣自然就能快速解除。可以使用理陰煎,再加入柴胡、麻黃之類的藥,或是根據症狀加減藥物,效果最好。如果傷寒到了七八天後,脈象虛數無力,精神萎靡,四肢倦怠,或是煩躁不安,散邪不行,清熱也不行,邪氣無法解除,就只能用大劑量的理陰煎,這真的是起死回生的神藥。
如果氣血都虛弱,邪氣無法解除,只能用平和的補藥,以五福飲為主,再根據症狀加減藥物,或用大補元煎,或六物煎,或十全大補湯都可以。如果脾胃中氣虛弱,邪氣無法解除,適合用四君子湯加減藥物。如果中氣虛弱,脾胃虛寒,或是兼有噁心嘔吐,邪氣無法解除,適合用五君子煎或溫胃飲。如果因為勞累過度而傷及脾胃,寒邪內陷,發熱不退,需要升散邪氣的,適合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寒邪深入陰分,血虛無法外達,需要升散邪氣的,適合用補陰益氣煎。如果陰虛發熱,面色潮紅,口渴,煩躁,脈象浮大無力,適合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湯,一服藥就能見效。凡是中氣虛寒,外邪無法解除,或是長期怕吃藥,或是吃藥沒有效果的,只適合用獨參湯,可以濃一點或淡一點,可以冷服或熱服,隨病人喜好,隨時當茶飲用,連續幾天不要間斷,等到身體的氣血慢慢恢復,邪氣自然就會退去,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一定要謹慎使用。
二、傷寒用補養的方法,和用攻邪或散邪的方法不同。攻散的方法是用來去除體內實邪的,藥力強勁,見效快。所以使用柴胡、麻黃之類的藥,往往一到三劑就能見效;使用大黃、芒硝之類的藥,一劑就能見效。如果沒有效果,肯定是使用方法不對,不能多用。而補養的方法是用來補虛的,藥力柔和,見效慢。雖然有些服用一兩劑就見效的,但更多的是需要較長時間。
如果是長期勞累積損,氣血虛損嚴重的人,想要恢復元氣,確實不容易。但只要觀察到服用補藥沒有不良反應,或是脈象和症狀稍微有點改善,就表示補藥開始發揮作用了。所以,輕微的虛證可能需要兩三劑,嚴重的虛證可能需要十幾劑才能見效,汗出後邪氣才會退去,病才會好。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只在乎一兩劑之間有沒有見效,就會讓庸醫讒言進讒,引起混亂,導致前功盡棄。這點一定要仔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