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2)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2)
1. 述古(共三條)
《活人書》云:頭痛者,陽證也。太陽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有汗桂枝湯。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陽明證頭痛,不惡寒反惡熱,胃實也,調胃承氣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少陰並無頭痛之證。仲景只有厥陰一證,吳茱萸湯。
東垣曰:《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沖頭痛。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有餘則瀉,不足則補,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
白話文:
活人書與金匱真言論:頭痛之症
活人書裡說:頭痛是陽證。太陽證頭痛,會發熱惡寒,沒有汗就用麻黃湯,有汗就用桂枝湯。如果已經發汗了,或者還沒發汗,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就用蔥白湯,如果還止不住,就用葛根蔥白湯。陽明證頭痛,不會惡寒反而惡熱,這是胃實,要服用調胃承氣湯。少陽頭痛,用小柴胡湯。太陰少陰則沒有頭痛的症狀。仲景醫書中只有厥陰頭痛的症狀,用吳茱萸湯。
東垣說:金匱真言論裡說:東風在春天生成,病在肝,俞穴在頸項,所以春天容易頭疼。而且所有的陽氣都匯聚在頭面,比如足太陽膀胱經,從眼內眥起,往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再進入腦絡,然後出來分別下行到頸項,如果病邪入侵,就會引起頭部脹痛。還有足少陽膽經,從眼外眥起,向上到達頭角,生病時就會頭角額頭疼痛。
風從頭部接觸,風寒侵襲頭部,邪氣從外部入侵,客居經絡,就會導致人發冷頭痛、身體沉重怕冷,治療需要針對風池、風府穴位,調節陰陽,有餘則瀉,不足則補,發汗就可以痊癒,這就是傷寒頭痛。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這是腸胃生氣不足導致的氣虛頭痛。
心煩頭痛者,病在耳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
凡頭痛每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白芷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
白話文:
心煩頭痛可能是濕熱引起的,熱氣會影響耳部、手部的陽經和陰經。如果氣往上衝卻下不去,導致頭頂疼痛,可能是下虛上實,影響足部的陰經和陽經,嚴重的話還會波及腎臟,這是寒濕引起的頭痛。如果頭部一邊發寒疼痛,可以先針灸手部的少陽經和陽明經,然後再針灸足部的少陽經和陽明經,這是偏頭痛。如果頭痛非常嚴重,痛到整個頭部,手腳冰冷到關節,就屬於非常嚴重的頭痛,難以治療。如果頭痛伴隨厥逆,可能是寒邪入侵,深入骨髓,由於骨髓與腦部相連,腦部受寒才會導致頭痛,甚至牙齒也會疼痛。
治療頭痛通常會使用風藥,但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例如,頭頂疼痛可能是風邪入侵,可以用一些性質輕飄的藥物,例如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等。如果是陽明經頭痛,可能會伴隨自汗、發熱惡寒,脈象浮緩長實,可以用升麻、葛根、白芷等藥物。如果是少陽經頭痛,脈象弦細,伴隨寒熱交替,可以用柴胡等藥物。
太陰頭痛,必有痰疾,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
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先師嘗病頭痛,發時兩頰青黃,眩運,目不欲閉,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
白話文:
如果頭痛是太陰經引起的,就可能是痰疾,身體沉重或腹部疼痛,屬於痰癖,脈象沉緩,治療時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藥。少陰頭痛則是三陰三陽經氣不流通,足部發寒,氣逆上行,屬於寒厥,脈象沉細,治療時以麻黃、附子、細辛為主藥。厥陰頭項疼痛,可能伴隨吐痰沫、身體發冷,脈象浮緩,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血虛頭痛,可以用當歸、川芎治療。氣虛頭痛,可以用人參、黃耆治療。
如果氣血都虛導致頭痛,可以用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效果神奇。半夏白朮天麻湯可以治療痰厥頭痛。清空膏可以治療風濕熱頭痛。羌活附子湯可以治療厥陰頭痛。如果頭痛是濕氣在頭部引起的,可以用苦味藥物來吐出濕氣,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劑。我師傅曾經患頭痛,發病時兩頰青黃,頭昏眼花,眼睛不想閉上,說話懶散,身體沉重,想吐。
潔古曰:此厥陰、太陰合病,名曰風痰,以《局方》玉壺丸治之,更灸俠谿穴即愈。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執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立齋曰:久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有血虛者,有諸經氣滯者,有氣虛者,有四氣外傷者,有勞役所傷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若夫偏正頭風,久而不愈,乃內挾痰涎風火,郁遏經絡,氣血壅滯,甚則目昏緊小,二便秘澀,宜砭出其血以開鬱解表。
余嘗治尚寶劉毅齋,但怒則兩太陽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梔子,後用六味丸以生腎水而再不發。譚侍御每頭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薑便止。余作中氣虛寒,用六君子、當歸、黃耆、炮姜而瘥。商儀部,勞則頭痛,余作陽虛不能上升,以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而痊。
白話文:
潔古说:这病是厥阴和太阴合在一起的病,叫作风痰,用《局方》里的玉壶丸治疗,再灸侠谿穴就痊愈了。这说明懂得方剂是掌握道理,懂得运用方法才是关键。只知道理论而不懂得运用的人就会有弊端,能够掌握道理和方法,才能算得上是高手。
立齋说:长期头痛大多是痰引起的,疼痛严重则是风毒上攻造成的。患者有血虚的,有经络气滞的,有气虚的,有四气外伤的,有劳损造成的,还有可以吐痰的,可以泻下的,应该根据虚实寒热的不同情况来治疗。至于偏正头风,长期不愈,就是体内夹杂了痰涎风火,郁结经络,气血瘀滞,严重的话还会出现眼昏眼小、大便秘结等症状,应该用砭石刮出血来疏通郁结,解表散寒。
我曾经治疗过尚宝刘毅斋,他一发怒就太阳穴疼痛,我先用小柴胡汤加茯苓、山栀子,后来用六味丸滋养肾水,从此不再发作。谭侍御每次头痛都会吐清水,不分冬夏,吃姜就能止住。我认为他是中气虚寒,就用六君子汤加当归、黄芪、炮姜,结果病就好了。商仪部,劳累就头痛,我认为他是阳虚不能上升,就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最终也治好了。
2. 簡易方
硝石散,治風寒入腦,頭痛不可當。(因九七)
一方,用生蘿蔔汁,仰臥,注兩鼻孔,數年之患,一注即愈。
白話文:
【硝石散,治療風寒侵入腦部所引發的頭痛,痛到無法忍受。(出自九七)
有一個方法,使用生蘿蔔汁,躺著,將汁液注入兩個鼻孔,對於多年來的病痛,一次注入即可痊癒。】
3. 灸法
神庭、上星、後頂、百會、風池。
以上諸穴,隨灸一處可愈。
4. 頭痛論列方
麻黃湯(散一),桂枝湯(散九),葛根蔥白湯(散三二),白虎湯(寒二),四物湯(補八),蓮鬚蔥白湯(散三三),平胃散(和十七),和胃飲(新和五),補中益氣湯(補三十),二陳湯(和一),六安煎(新和二),十全大補湯(補二十),五福飲(新補六)小柴胡湯(散十九),玉女煎(新寒十二),清膈煎(新寒九),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五君子煎(新熱六),理中湯(熱一),滋陰八味煎(新寒十七),理陰煎(新熱六),六君子湯(補五),加減一陰煎(新補九),三陰煎(新補十一),吳茱萸湯(熱一三七),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左歸飲(新補二),羌活附子湯(熱三五),《局方》玉壺丸(和百五),調中益氣湯(補三一),調胃承氣湯(攻三),半夏白朮天麻湯(和十五)
白話文:
麻黃湯、桂枝湯、葛根蔥白湯屬於散寒類藥方,白虎湯屬於寒涼類藥方,四物湯屬於補血類藥方,蓮鬚蔥白湯屬於散寒類藥方,平胃散屬於和胃類藥方,和胃飲屬於新和類藥方,補中益氣湯屬於補氣類藥方,二陳湯屬於和胃類藥方,六安煎屬於新和類藥方,十全大補湯屬於補氣類藥方,五福飲屬於新補類藥方,小柴胡湯屬於散寒類藥方,玉女煎屬於新寒類藥方,清膈煎屬於新寒類藥方,六味地黃湯屬於補腎類藥方,五君子煎屬於新熱類藥方,理中湯屬於溫中類藥方,滋陰八味煎屬於新寒類藥方,理陰煎屬於新熱類藥方,六君子湯屬於補氣類藥方,加減一陰煎屬於新補類藥方,三陰煎屬於新補類藥方,吳茱萸湯屬於溫中類藥方,金水六君煎屬於新和類藥方,左歸飲屬於新補類藥方,羌活附子湯屬於溫經散寒類藥方,玉壺丸屬於和胃類藥方,調中益氣湯屬於補氣類藥方,調胃承氣湯屬於攻下類藥方,半夏白朮天麻湯屬於和胃類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