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2)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2)
1. 汗散法(共五條)
凡傷寒瘟疫,表證初感,速宜取汗,不可遲也。故仲景曰:凡發汗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半日中盡三服。如服一劑,病證猶在,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者,服三劑乃解。若汗不能出者,死病也。此所謂汗不宜遲也。然取汗之法,又當察其元氣、病氣之虛實,若忽爾暴病,表證已具,而元氣未虧者,但以辛平之劑,直散之可也。若兼雜證,則當察其寒熱溫涼,酌宜而治,不得但知發散也。
又若身雖大熱,表證全具,而脈見虛弱者,必不易汗,此即當詳察補虛法,酌而治之。若不知標本,而概行強散,營竭則死。
一、傷寒之宜平散者,以其但有外證,內無寒熱,而且元氣無虧也,宜以正柴胡飲為主治。此外如十神湯、參蘇飲,皆可酌用。若病在陽明者,宜升麻葛根湯。若感四時瘟疫,而身痛發熱,及煙瘴之氣者,宜敗毒散,或荊防敗毒散。若病在三陽,而頭痛鼻塞,項強身痛,咳嗽者,宜神朮散。若傷風兼寒,而發熱咳嗽者,宜柴陳煎,或金沸草散。甚者,小青龍湯。
一、傷寒之宜溫散者,以其寒邪外盛,而內無熱證,及元氣無虧而氣清受寒者,皆可從溫直散之,宜二柴胡飲為最當。若寒甚表實者,惟麻桂飲為最妙,毋疑畏也。此外如五積散、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葛根湯、聖散子之類,皆可酌用。
一、傷寒之宜涼散者,以其外熱里亦熱,必脈證俱陽,而煩渴喜冷,及元氣強實者,乃可兼涼兼散,宜一柴胡飲為先。或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甚者,六神通解散,皆可酌用。若內外俱熱,而或為熱瀉者,宜柴芩煎。若表裡俱熱而兼斑疹者,宜柴葛煎。
一、傷寒之宜兼補兼散者,以營衛不足,血氣不充也。用藥如用兵,兵進而糧餉不繼則兵覆,攻病而元氣不繼則病覆。故治虛邪之宜散者,必當先本後末,此其最要者也。若寒邪在營,肝脾血少,而邪熱不退者,宜三柴胡飲,或歸柴飲。若寒邪在衛,脾肺氣虛,而表邪不解者,宜四柴胡飲。
若脾胃氣血不足,而邪熱不解者,宜五柴胡飲。若邪在半表半裡,往來寒熱,而微見氣虛者,宜小柴胡湯。若溫暑大熱大渴,津枯液涸,陰虛不能作汗者,宜歸葛飲。若寒邪深入,而陰中陽氣不足,或背惡寒者,必難散解,非理陰煎不可。若中氣大虛大寒,身熱惡寒,或大便溏泄,而表邪不能解者,非大溫中飲不可。
白話文:
汗散法(共五條)
凡是傷寒或瘟疫,如果剛開始出現表證(指疾病初期,病邪還在體表),應該立即發汗,不要拖延。所以張仲景說過:凡是發汗服用湯藥,即使藥方上寫著一天服用三次,如果病情嚴重沒有好轉,應該在半天內將三次的藥都喝完。如果服用一劑藥,病症還在,應該再照原方服用。甚至有的人不肯出汗,要服用三劑藥才能好。如果汗發不出來,那就是危險的病症,這就是所謂的發汗不宜遲的原因。然而,發汗的方法,又應該觀察患者的元氣(指身體的精氣)和病邪的虛實情況。如果是突然發病,表證已經出現,但是元氣沒有虧損的,只要用性味平和的藥物,直接發散就可以。如果還夾雜其他症狀,就要仔細觀察是寒是熱,選擇適合的藥物來治療,不能只知道發散。
另外,如果身體雖然發高燒,表證也齊全,但是脈象虛弱的,一定不容易發汗,這時就要詳細考慮補虛的方法,斟酌著治療。如果不知道標本(指疾病的根本和枝節),就一味地強行發散,會導致身體的精氣耗盡而死亡。
一、對於傷寒適合用平和發散的方法,是因為只有體表症狀,體內沒有寒熱,而且元氣沒有虧損。這時應該以正柴胡飲為主來治療。此外像十神湯、參蘇飲,都可以酌情使用。如果病在陽明經,應該用升麻葛根湯。如果感染了四時瘟疫,出現身體疼痛發熱,或者吸入了瘴氣,應該用敗毒散,或者荊防敗毒散。如果病在三陽經,出現頭痛鼻塞、脖子僵硬、身體疼痛、咳嗽等症狀,應該用神術散。如果感冒兼受寒,出現發熱咳嗽,應該用柴陳煎,或者金沸草散,嚴重的話,用小青龍湯。
一、對於傷寒適合用溫熱發散的方法,是因為寒邪在體表旺盛,體內沒有熱證,或者元氣沒有虧損,只是因為天氣寒冷而受寒的人,都可以用溫熱的藥物直接發散,用二柴胡飲最合適。如果寒邪很盛,體表實證的,只有麻桂飲最為有效,不用懷疑或害怕。此外像五積散、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葛根湯、聖散子之類的藥物,都可以酌情使用。
一、對於傷寒適合用寒涼發散的方法,是因為體表和體內都有熱,一定是脈象和症狀都偏熱,並且感到煩躁口渴,喜歡喝冷的,以及元氣強盛的人,才可以兼顧寒涼和發散,應該用一柴胡飲為先。或者用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嚴重的話,用六神通解散,都可以酌情使用。如果體內外都熱,而且伴隨腹瀉,應該用柴芩煎。如果體表體內都熱,而且出現斑疹,應該用柴葛煎。
一、對於傷寒適合兼顧補益和發散的方法,是因為營衛(指身體的防禦系統)不足,血氣不充足。用藥就像用兵,如果軍隊前進而糧草供應不上,就會失敗;治療疾病如果元氣不繼,也會導致病情加重。所以治療虛弱體質的邪氣,需要發散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根本,後考慮枝節,這是最重要的。如果寒邪在營分(指身體的營養部分),導致肝脾血少,而邪熱不退,應該用三柴胡飲,或者歸柴飲。如果寒邪在衛分(指身體的防禦部分),導致脾肺氣虛,而表邪不能解除,應該用四柴胡飲。
如果脾胃氣血不足,而邪熱不退,應該用五柴胡飲。如果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並且略微氣虛,應該用小柴胡湯。如果因為溫熱暑邪導致發熱口渴,津液枯竭,陰虛不能發汗,應該用歸葛飲。如果寒邪深入體內,導致陰中陽氣不足,或者背部怕冷,一定難以發散,必須用理陰煎。如果中氣大虛大寒,出現發熱怕冷,或者大便稀溏,而表邪不能解除,必須用大溫中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