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1)
1. 瘟疫脈候
凡病傷寒瘟疫,脈洪大滑數,而數中兼緩者,可治。脈洪大而緊數甚者,危。脈雖浮大而按之無力者,宜補兼表。身雖熱而脈弱者,當以純補為主,或兼溫散。身大熱而脈見沉澀細小,足冷者,難治。瘟病四五日,身熱,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弦強者,十二日死。瘟病二三日,頭痛腹滿,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瘟病八九日,頭身不痛,色不變,而利不止,心下堅,脈不鼓,時或大者,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或出不至下部者,死。瘟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以上死證,言其略耳,諸所未盡,當於傷寒門參閱。
白話文:
凡是罹患傷寒或瘟疫,如果脈象呈現洪大、滑數,並且在數脈之中帶有緩脈,這種情況可以醫治。如果脈象洪大且非常緊數,病情就很危險。如果脈象雖然浮大,但按下去卻無力,應該使用補益兼發散的方式治療。身體雖然發熱但脈象虛弱,應以單純補益為主,或同時使用溫散的方法。身體發高熱,但脈象卻呈現沉、澀、細小,而且腳部冰冷,這種情況難以醫治。瘟疫病程四五天,身體發熱、腹部脹滿並嘔吐,脈象細而弦且強勁,大概會在十二天後死亡。瘟疫病程兩三天,出現頭痛、腹脹,脈象直而急促,大概會在八天後死亡。
瘟疫病程八九天,頭部和身體不疼痛,臉色沒有明顯變化,但腹瀉不止,心下部位感覺堅硬,脈象不鼓動,有時會呈現大脈,大概會在十七天後死亡。瘟疫病人如果不出汗,或者出汗但無法達到下半身,這種情況會死亡。瘟疫病人腹瀉,腹部疼痛劇烈,這種情況會死亡。以上所說的死亡徵兆,只是簡略地提及,還有許多沒有詳盡之處,應該參考傷寒篇的相關內容。
2. 治法六要
自古傷寒治法,苦於浩渺。余自考索以來,留心既久,每臨編得其法,未必見其病,臨病見其證,未必合其方,可見病多變態,執滯難行,惟貴圓通而知其要耳。故余注《類經》,所列傷寒治要有六:曰汗、補、溫、清、吐、下。然亦但言其概,而未及其詳,今悉諸法於此,用補傷寒之未備者。
倘欲求仲景心法,乃當閱傷寒本門,使能彼此參證,則綱舉目張,自有包羅貫串之妙。既約且盡,而活人之要,當無出此。
白話文:
自古以來,傷寒的治療方法非常繁雜,讓人難以捉摸。我從研究探討以來,一直用心鑽研,但常常發現,當我歸納出某種治療方法時,卻不一定能遇到這種疾病;而當我遇到這種疾病,看到對應的症狀時,卻又未必能找到合適的方劑。由此可見,疾病的變化多端,如果執著於固定的方法,將難以奏效,唯有懂得融會貫通,掌握其中要領才是關鍵。因此,我在註解《類經》時,列出了傷寒的六種治療要點:發汗、補益、溫熱、清熱、催吐、瀉下。然而,這些都只是簡略地說明了治療的大概方向,而沒有詳細地解釋。現在,我將所有的方法在此詳細說明,用以補充傷寒治療的不足之處。
如果想要了解仲景的心法,就應該仔細閱讀《傷寒論》的原文,使彼此之間能夠相互參照驗證,這樣才能綱舉目張,自然能領略到其中包羅萬象的精妙之處。既簡要又完備,而救活病人的關鍵,應該沒有超出這些方法。
3. 汗有六要五忌
治傷寒之法,余已析其六要。而六要之外,又有五忌者,何也?蓋六法之中,惟汗為主,正以傷寒之愈,未有不從汗解者,故法雖有六,汗實統之。而汗外五法,亦無非取汗之法也。然取汗以辛散,此固其常也,而何以五法皆能取汗?六要則已,又何以有五忌之辨也?蓋汗由液化,其出自陽,其源自陰。若肌膚閉密,營衛不行,非用辛散,則玄府不開而汗不出,此其一也。
又若火邪內燔,血乾液涸,非用清涼,則陰氣不滋而汗不出,此其二也。又若陰邪固閉,陽氣不達,非用辛溫,則凝結不開而汗不出,此其三也。又若營衛不足,根本內虧,非用峻補,則血氣不充而汗不出,此其四也。又若邪在上焦,隔遮陽道,不施吐湧,則清氣不升而汗不出,此其五也。
又若邪入陽明,胃氣壅滯,不以通下,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此其六也。凡此者皆取汗之道,是即所謂六要也。
何謂五忌?蓋一曰熱在表者,內非實火,大忌寒涼,寒則陰邪凝滯不散,邪必日深,陽必日敗,而汗不得出者死。二曰元氣本弱,正不勝邪者,大忌消耗,尤忌畏補,消耗則正氣日消,不補則邪氣日強,消者日清,甚者日甚,而必不能汗者死。三曰實邪內結,伏火內炎者,大忌溫補,溫則愈燥,補則愈堅,而汗不得出者死。
四曰中虛氣弱,並忌汗諸條者,大忌發散,散則氣脫,氣脫而汗不能出,氣脫而汗不能收者死。五曰病非陽明實邪,並忌下諸條者,大忌通瀉,瀉則亡陰,陰虛則陽邪深陷,而汗不得出者,死。是即所謂五忌也。能知六要而避五忌,傷寒治法盡於是矣。第假熱者多,真實者少,能察秋毫於疑似,非有過人之見者不能也。
余之諄諄,其亦顒望於潛心者耳。
白話文:
治療傷寒的方法,我已經分析了六個要點。但除了這六個要點之外,還有五個禁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六種方法中,以發汗為主,因為傷寒的痊癒,沒有不是透過發汗來解除的,所以方法雖然有六種,但發汗實際上統攝一切。而發汗以外的五種方法,也都是為了幫助發汗。然而,發汗要用辛散的藥物,這本來是常規。那麼,為什麼其他五種方法也能幫助發汗呢?六個要點已經說明了,那麼又為什麼會有五種禁忌的區別呢?
這是因為汗是由體液轉化而來,它的產生來自於陽氣,而它的根源來自於陰液。如果皮膚閉塞,營衛之氣無法運行,不用辛散的藥物,毛孔就無法打開而無法發汗,這是第一種情況。
另外,如果體內有火邪熾熱,導致血液乾涸、體液枯竭,不用清涼的藥物來滋養陰液,就無法發汗,這是第二種情況。另外,如果陰邪固結閉塞,陽氣無法通達,不用辛溫的藥物,就無法化解凝結而發汗,這是第三種情況。另外,如果營衛之氣不足,身體根本虛虧,不用強力的補藥,就無法使氣血充足而發汗,這是第四種情況。另外,如果邪氣停留在上焦,阻隔陽氣的運行,不用催吐的方法,就無法使清氣上升而發汗,這是第五種情況。
另外,如果邪氣進入陽明經,胃氣壅塞滯礙,不用通利大便的方法,就無法使濁氣排出而發汗,這是第六種情況。以上這些都是幫助發汗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六個要點。
什麼是五個禁忌呢?第一,如果熱邪在表,體內並非實熱,最忌諱使用寒涼的藥物,因為寒涼會使陰邪凝滯不散,邪氣會日益加深,陽氣會日益衰敗,導致無法發汗而死亡。第二,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正氣無法戰勝邪氣,最忌諱消耗正氣,尤其忌諱害怕使用補藥,因為消耗會使正氣日益減少,不補益就會使邪氣日益強大,正氣越來越弱,病情越來越嚴重,最終無法發汗而死亡。第三,如果實邪在體內結聚,伏火內盛,最忌諱使用溫補的藥物,因為溫補會使燥熱更嚴重,補益會使結聚更堅固,最終無法發汗而死亡。
第四,如果中焦虛弱,氣虛無力,同時又犯了其他發汗的禁忌,最忌諱使用發散的藥物,因為發散會使氣脫散,氣脫散就無法發汗,氣脫散也無法控制發汗,最終會導致死亡。第五,如果病情並非陽明實熱,同時又犯了其他攻下的禁忌,最忌諱使用通利大便的藥物,因為瀉下會損傷陰液,陰液虛損就會使陽邪更深入,最終無法發汗而死亡。這就是所謂的五個禁忌。能夠了解六個要點而避開五個禁忌,傷寒的治療方法就都在這裡了。但是,假熱的症狀多,真正的實熱症狀少,能夠在相似的症狀中觀察到細微的差異,如果沒有超越常人的見識是做不到的。
我如此諄諄教誨,也是期望有心學習的人能用心鑽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