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1)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1)
1. 經義
《五藏生成篇》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經脈篇》曰: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
《脈解篇》曰: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通評虛實論》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著至教論》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脈要精微論》曰: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白話文:
《五藏生成篇》提到,頭痛且頭頂疼痛,是下虛上實,病症位於足少陰、巨陽經脈,嚴重則會累及腎臟。心煩頭痛,病症位於胸膈,位於手巨陽、少陰經脈。
《經脈篇》記載,膀胱經為足太陽經,若經絡氣血運行失調,就會引起沖頭痛,症狀表現為眼睛好像要掉出來,脖子好像要被拉斷一樣。
《脈解篇》指出,陽明經脈與上焦相連,上焦病變會影響太陰經脈,因此會出現頭痛、鼻塞、腹脹等症狀。
《通評虛實論》認為,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都是腸胃功能失調造成的。
《著至教論》提到,三陽經脈同時出現病症,就像風雨一樣,上焦會出現頭頂疼痛,下焦則會出現漏泄之症。
《脈要精微論》指出,脈象來得快去得慢,上實下虛,會導致厥巔疾。脈象推之向下,卻不向上,則會出現頭頸部疼痛。
《平人氣象論》認為,寸口脈象中,手短者,容易出現頭痛。
《脈要精微論》曰:厥成為巔疾。顑痛,剌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寒熱病篇》曰: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
《雜病篇》曰: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
《奇病論》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厥病篇》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厥氣上犯頭部,會導致巔頂疼痛。如果疼痛在顑部,可以刺手陽明經脈和顑部的盛脈放血。如果疼痛在顑部,也可以刺足陽明經脈曲周動脈,見血即止。如果沒有效果,就按人迎脈,可以止痛。如果脖子疼痛,不能低頭仰頭,就刺足太陽經脈;如果不能左右轉頭,就刺手太陽經脈。
《寒熱病篇》說:陽氣上逆,頭痛且胸悶氣短,取人迎穴。足太陽經脈有一支通向項部,進入腦部,直接連接眼部,稱為眼系,頭目疼痛可以取這個穴位,位於項部兩筋之間。
《雜病篇》說:厥氣侵犯脊柱,疼痛向上蔓延至頭頂,頭部沉重,眼睛昏花,腰脊僵硬,可以取足太陽經脈膕中血絡放血。
《奇病論》中,皇帝問道:有人頭痛多年,這是怎麼回事?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應該是受寒太重,寒氣深入骨髓,骨髓以腦為本,腦氣逆亂,所以頭痛,牙齒也痛,這種病叫做厥逆。皇帝說:很好。
《厥病篇》說:如果頭痛很嚴重,整個腦部都痛,手腳冰冷,一直到關節處,這種情況是治不好的。
2. 論證(共二條)
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以暫病言之,則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或以陽勝者,微熱則發,或以水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或以陽虛於上,而陰寒勝之則發。所以暫病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太綱也。
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辨之,不可執也。
一、頭痛有各經之辨。凡外感頭痛,當察三陽、厥陰。蓋三陽之脈俱上頭,厥陰之脈亦會於巔,故仲景《傷寒論》則惟三陽有頭痛,厥陰亦有頭痛,而太陰、少陰則無之。其於辨之之法,則頭腦、額顱雖三陽俱有所會,無不可痛,然太陽在後,陽明在前,少陽在側,此又各有所主,亦外感之所當辨也。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為拘矣。
白話文:
診斷頭痛時,首先要判斷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接著再區分是表證還是裡證。如果是暫時性的頭痛,一定是因為外邪入侵造成的;如果是長期頭痛,就一定是元氣不足,兼有外邪。
針對暫時性的頭痛,可以分為表邪和裡邪。表邪是指風寒外邪侵犯經脈,治療要以疏散風寒為主,最忌諱清降;裡邪是指三陽之火在內熾盛,治療要以清降火邪為主,最忌諱升散。這是治療外邪入侵的原則。
如果是長期頭痛,則可能時好時壞,原因很多。可能是表虛,稍微受寒就頭痛;可能是陽氣過盛,稍微發熱就頭痛;可能是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而頭痛;也可能是陽氣虛弱,陰寒之邪入侵而頭痛。
因此,治療暫時性頭痛要重視外邪,治療長期頭痛則要重視元氣,這是治療頭痛的基本原則。
但也有暫時性頭痛卻是虛證,長期頭痛卻是實證的情況,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詳細辨別,不能一概而論。
另外,頭痛還需要根據經絡來區分。外感頭痛應該觀察三陽經和厥陰經。因為三陽經的脈絡都上行至頭部,厥陰經的脈絡也匯聚於頭頂,所以傷寒論中記載三陽經和厥陰經都會頭痛,而太陰經和少陰經則不會頭痛。
辨別頭痛的經絡,可以根據疼痛的位置。頭頂、前額和兩側,三陽經都可能出現疼痛,但太陽經主要在頭後部,陽明經主要在頭前部,少陽經主要在頭側部,這是外感頭痛需要辨別的。至於內傷引起的頭痛,則不能單純以三陽經來判斷。
如本經所言,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若《厥病篇》所論,則足六經及手少陰、少陽皆有之矣。《奇病論》曰: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腦者,豈非少陰之病乎?此內證外證之異,所不可不察也。(厥病篇義詳《類經》)
白話文:
正如《本經》所言,下虛上實的病症,多發於足少陰經和巨陽經。而根據《厥病篇》的論述,則足六經以及手少陰經、手少陽經都可能出現此病。
《奇病論》中說:「腦為陰,髓為骨之充實。」凡是頭部疼痛的病症,豈不是少陰經的病變嗎?這說明了內證與外證的差異,不可不仔細辨別。 (關於《厥病篇》的詳細義理,可參考《類經》)
3. 論治(共五條)
一、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細辛、蔓荊子、柴胡之類,皆最宜也。若寒之甚者,宜麻黃、桂枝、生薑、蔥白、紫蘇、白芷之類,隨其虛實而加減用之。
一、火邪頭痛者,雖各經皆有火證,而獨惟陽明為最。正以陽明胃火,盛於頭面而直達頭維,故其痛必甚,其脈必洪,其證必多內熱,其或頭腦振振,痛而兼脹,而絕無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陽明之火,無如白虎湯加澤瀉、木通、生地、麥冬之類,以抑其至高之勢,其效最速。
白話文:
外感頭痛,通常可以從一些症狀觀察出來,因為身體一定會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脈搏也會緊而快,可能會流很多鼻涕,或者伴隨咳嗽、背部酸痛、脖子僵硬無法左右轉動,這些都是寒邪入侵經脈所造成的。要消除頭痛,必須散去寒邪,像是川芎、細辛、蔓荊子、柴胡等藥材,都非常適合。如果寒邪很嚴重,可以用麻黃、桂枝、生薑、蔥白、紫蘇、白芷等藥材,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加減使用。
火邪引起的頭痛,雖然各個經脈都可能出現火證,但陽明經最為常見。因為陽明胃火旺盛,會向上蔓延至頭面,直達頭維穴位,因此頭痛會非常嚴重,脈搏也會洪大,且會伴隨許多內熱症狀,例如頭腦昏沉、疼痛且伴隨頭脹,而且完全沒有外感症狀,這一定是火邪所導致的。想要治療陽明經的火邪,最好的方法是服用白虎湯,再加入澤瀉、木通、生地、麥冬等藥材,來抑制火邪上升的勢頭,這樣效果最快。
至若他經之火,則芍藥、天花、芩、連、知、柏、龍膽、梔子之類,無不可擇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蓋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內郁之火,得升而愈熾矣,此為忌也。
一、陰虛頭痛,即血虛之屬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證多因水虧,所以虛火易動,火動則痛,必兼煩熱、內熱等證,治宜壯水為主,當用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玉女煎之類主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黃丸、四物湯、三陰煎、左歸飲之類主之。
白話文:
至於其他經絡的火,可以用芍藥、天花、黃芩、黃連、知母、柏子仁、龍膽、梔子等藥物,這些藥物都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但是治療火的方法,不宜輔以升散之藥,因為外邪的火可以散去,內郁的火卻會因為升散而更加熾盛,這一點要忌諱。
陰虛頭痛,就是血虛的表現,久病的人大多會有這種情況。這種病症多是因為體內津液虧虛,所以虛火容易上炎,虛火上炎就會導致頭痛,患者通常會伴隨著煩熱、內熱等症狀,治療應以滋陰為主,可以服用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玉女煎等方劑。如果火勢不嚴重,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四物湯、三陰煎、左歸飲等方劑治療。
一、陽虛頭痛,即氣虛之屬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證必慼慼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飲不甘,脈必微細,頭必沉沉,遇陰則痛,逢寒亦痛,是皆陽虛陰勝而然。治宜扶陽為主,如理陰煎、理中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之類,皆可擇用,或以五福飲,五君子煎加川芎、細辛、蔓荊子之類,以升達陽氣,則最善之治也。
白話文:
陽虛頭痛是氣虛的表現,也可能是久病造成的。這種頭痛會讓人感到頭昏腦脹,畏光、怕冷、疲倦、食慾不振,脈搏細弱,頭部沉重,遇冷或陰天時疼痛加劇。這是由於陽氣虛弱,陰氣過盛導致的。治療應以扶陽為主,可以選用理陰煎、理中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或者用五福飲、五君子煎加川芎、細辛、蔓荊子等藥物,以提升陽氣,效果最佳。
一、痰厥頭痛,諸古方書皆有此名目,然以餘論之,則必別有所因,但以頭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頭痛也。故兼痰者必見嘔惡、胸滿、脅脹,或咳嗽氣粗多痰,此則不得不兼痰治之,宜二陳湯、六安煎、和胃飲、平胃散加川芎、細辛、蔓荊子之類主之。如多痰兼火者,宜用清膈煎,或二陳湯、六安煎加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火甚者加石膏亦可。如多痰兼虛而頭痛者,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湯加芎、辛之類,酌而用之。
白話文:
古書上常提到的痰厥頭痛,我認為不一定都是因為痰引起的頭痛。有些人頭痛伴隨痰,但頭痛不一定是痰造成的。如果頭痛患者出現嘔吐、胸悶、肋骨脹痛、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才需要考慮痰的影響,可以用二陳湯、六安煎、和胃飲、平胃散加川芎、細辛、蔓荊子治療。如果痰多伴有火氣,可以用清膈煎,或在二陳湯、六安煎中加入黃芩、天花粉,火氣很旺的可以加石膏。如果痰多伴有虛弱,可以用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湯加川芎、細辛,根據情況調整用藥。
東垣治痰厥頭痛,噁心煩悶,頭旋眼黑,氣短促,上喘無力,懶言,心神顛倒,目不能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如範天騋之妻,因兩次下之而致頭痛者,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白話文:
東垣(李杲)治療痰厥頭痛,症狀包括噁心、煩悶、頭昏眼花、呼吸短促、上氣喘不過來、無力、說話懶散、心神恍惚、睜不開眼、感覺像在風雲之中、頭部劇烈疼痛如裂開般、身體沉重如山、四肢冰冷、無法安睡,就像範天騋的妻子因兩次服下藥物而導致頭痛一樣,可以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