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二條)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溫病即傷寒也。然傷寒有四時之不同,如冬感寒邪而即病者,為真傷寒。其有寒毒內侵而未至即病者,必待春溫氣動,真陰外越,再觸寒邪,其病則發,故至春犯寒,則發為溫病;至夏犯寒,則發為熱病,亦猶傷氣者,遇氣則作。傷食者,遇食則發。
其義一也。然而傷寒瘟疫,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飢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氣乘虛易入,而飢餓勞倦之流,則受傷尤甚。故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正為此也。但此輩疫氣既盛,勢必傳染。又必於體質虛濁者,先受其氣。以漸遍傳,則又有不待冬寒而病者矣。然此以冬寒主氣之為病也。
至於客氣變遷,歲時不同,故有冬行春令,則應冷反溫,夏行冬令,則應熱反冷,春秋皆然,是則非其時而有其氣。壯者無恙;怯者受傷。是又不止冬寒,而運氣不正之害,所當察而慎避者有如此。
一、瘟疫本即傷寒,無非外邪之病,但染時氣而病無少長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謂。古人有云:瘟證因春時溫氣而發,乃因鬱熱自內而發於外,初非寒傷於表也,故宜用辛平之劑。治與正傷寒用麻黃者,不同也。此說固若近理,而實有未必然者。蓋瘟疫若非表證,則何以必汗而後解?故余於前論中,謂其先受寒邪,再觸則發,誠理勢之確然也。
但其時有寒熱,證有陰陽,治陽證熱證者,即冬時亦可清解;治陰證寒證者,即春夏亦可溫散。謂宜因證因時者則可,謂非寒傷於表也則不可。
白話文:
論證
第一條:
《黃帝內經》說:「冬天如果因為寒冷而受傷,到了春天一定會生溫病。」這表示溫病其實就是一種傷寒。然而,傷寒在不同季節會表現出差異,例如冬天直接感受到寒邪而發病的,是真正的傷寒。有些人寒毒侵入身體但沒有立即發病,必須等到春天溫暖的氣息流動,體內的陰氣向外散發,再次接觸寒邪,病才會發作。所以,春天感受到寒邪會發為溫病;夏天感受到寒邪會發為熱病。這就像是受傷氣的人,遇到氣就會發病;受傷食的人,遇到食物就會發病,道理是一樣的。
這道理是相同的。然而,傷寒和瘟疫,多半發生在冬天沒有好好休養生息,以及過於勞累飢餓的人身上。冬天不好好休養,邪氣就容易趁虛而入;而飢餓勞累的人,身體受到的損傷尤其嚴重。所以,大災荒之後,必然會有大瘟疫,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些人的疫病之氣既然強盛,勢必會傳染開來。而且一定會先在體質虛弱的人身上發病,然後逐漸傳播開來,如此一來,就有不等到冬天寒冷就發病的情況了。然而,這都是因為冬天寒冷的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疾病。
至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每年都不一樣,所以會有冬天出現春天的氣候,本該寒冷卻反而溫暖,夏天出現冬天的氣候,本該炎熱卻反而寒冷,春秋兩季也是這樣。這就是氣候不符合時節。身體強壯的人不會有事;身體虛弱的人就會受到傷害。這就不只是冬天寒冷的影響了,而是因為氣運不正所造成的危害,這是我們應當仔細觀察,並謹慎避開的。
第二條:
瘟疫本質上就是傷寒,都是因為外邪入侵而發病,只是因為感染了當時的流行病氣,所以發病的人,無論老少,症狀都非常相似,這就是所謂的瘟疫。古人說:「瘟病是因為春天溫熱的氣息而發生的,是因為體內鬱積的熱氣從內向外發散,起初並不是因為體表受寒,所以應該用辛平的藥劑來治療,與治療真正傷寒用麻黃的藥方不同。」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不一定正確。如果瘟疫不是表證,為什麼一定要發汗才能痊癒呢?所以我之前說過,瘟疫是先受到寒邪侵襲,再次接觸到寒邪才會發病,這才是合理的。
只是,疾病發作時有寒熱之分,症狀有陰陽之別,治療陽證和熱證的,即使在冬天也可以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陰證和寒證的,即使在春夏也可以用溫散的方法。根據病症和季節來治療是可以的,但說瘟疫不是因為體表受寒而發病,就說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