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10)

1. 熱陣

水一鍾半,加姜煎,食遠服。

《濟生》,四柱散,治本元氣虛,真陽耗散,臍腹冷痛,泄瀉不止。

人參,附子(炮),白茯苓,木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半,煨姜五片,鹽少許,食遠煎服。滑泄不止,加肉豆蔻、訶子,名六桂散;《活人》有白朮,無訶子。

(仲景),白通湯,治少陰病下利。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即於前方加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治少陰下利,無脈,乾嘔而煩者。服湯後,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仲景),桃花湯,治少陰傷寒,下利便膿血。

赤石脂(一斤,一半篩末,一半全用),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所篩赤石脂細末方寸匕,攪勻服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潔古),漿水散,治暴瀉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者,甚者加吐,即為急證。

半夏(一兩,制),附子(制),炮姜,肉桂,甘草(各五錢),良薑(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一鍾半,煎至半鍾,熱服。

《澹寮》,附子茴香散,治氣虛積冷,心腹絞痛,泄瀉食少。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各七分),附子(制),炮姜(各五分),茴香,肉豆蔻(各四分),木香(三分),丁香(五粒)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本事》,五味子散,治腎泄,在侵晨及五更作瀉,飲食不進,不時去後。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炒,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為丸尤效。

《本事》,二神丸,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泄瀉不止。

肉豆蔻(生用,二兩),破故紙(炒,四兩)

上為末,用大肥棗四十九枚,入生薑片四兩同煮,以棗爛為度,去姜,取棗肉搗藥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下。

(薛氏),四神丸,治脾腎虛寒,大便不實,飲食不思,及泄痢腹痛等症。

破故(炒,四兩),肉豆蔻(麵煨),五味子(各二兩),吳茱萸(湯浸,炒,一兩)

上為末,用大棗百枚,同姜八兩煮爛,取肉搗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按:此丸不宜用棗,但以薑汁煮麵糊為丸更佳。

《澹寮》,四神丸,治脾腎泄,清晨溏瀉。

破故(炒,四兩),肉豆蔻(二兩),木香(半兩),小茴香(炒,一兩)

上為末,姜煮棗肉為丸,桐子大。白湯送下。

《醫林》,四神丸,治寒疝脹痛不已。

蓽澄茄,木香(各半兩),吳茱萸(半酒浸,半醋浸),香附(各一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湯或乳香蔥湯任下。

白話文:

熱陣

用一碗半的水,加入生薑煎煮,在飯後服用。

《濟生》記載的四柱散,治療根本元氣虛弱,身體陽氣耗散,導致肚臍周圍及腹部冰冷疼痛,腹瀉不止的情況。

藥材包含:人參、炮製過的附子、白茯苓、木香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一碗半水,加入五片煨過的生薑和少許鹽,在飯後煎煮服用。如果腹瀉嚴重不止,可以加入肉豆蔻、訶子,此時稱為六桂散;《活人》方劑中有白朮,但沒有訶子。

(張仲景)的白通湯,治療少陰病引起的腹瀉。

藥材包含:蔥白四根、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去除外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三種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五合人尿和一合豬膽汁,治療少陰病引起的腹瀉,無脈搏,噁心想吐且心煩者。服藥後,脈搏突然出現表示病情危險,若脈搏微弱持續出現則表示病情有所好轉。

(張仲景)的桃花湯,治療少陰傷寒引起的腹瀉,排出帶有膿血的糞便。

藥材包含:赤石脂一斤(一半磨成粉末,一半直接使用)、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將以上三種藥材,加入七升水煮米至熟爛,去除藥渣,溫服七合,將磨好的赤石脂粉末一小匙放入湯中攪拌均勻後服用,一天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後病情痊癒,剩餘的藥劑就不用再服用。

(李東垣)的漿水散,治療突然發生的像水一樣的腹瀉,全身出汗,全身冰冷,脈搏微弱,氣短虛弱到說不出話,嚴重者會伴隨嘔吐,屬於危急病症。

藥材包含:製半夏一兩、製附子、炮薑、肉桂、甘草各五錢、良薑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半米漿水煎煮至剩半碗,趁熱服用。

《澹寮》記載的附子茴香散,治療因氣虛導致的腹部積寒,引起的心腹絞痛,腹瀉食慾不振。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各七分、製附子、炮薑各五分、茴香、肉豆蔻各四分、木香三分、丁香五粒。

用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七分,飯後服用。

《本事》記載的五味子散,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通常在清晨或五更時發作,導致食慾不振,且不斷排便。

藥材包含:炒過的五味子二兩、炒過的吳茱萸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製成藥丸效果更佳。

《本事》記載的二神丸,治療脾胃虛寒,食慾不振,腹瀉不止。

藥材包含:生的肉豆蔻二兩、炒過的破故紙四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四十九枚大肥棗,加入生薑片四兩一同煮,直到棗肉爛熟,去除生薑,取棗肉將藥粉搗成藥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薛氏)記載的四神丸,治療脾腎虛寒,大便不成形,食慾不振,以及腹瀉腹痛等症狀。

藥材包含:炒過的破故紙四兩、麵粉煨過的肉豆蔻、五味子各二兩、用湯浸泡後炒過的吳茱萸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一百枚大棗,與生薑八兩一同煮爛,取棗肉將藥粉搗成藥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八十丸,在空腹飯前用白開水送服。但也有人認為此藥丸不宜使用棗肉,改用薑汁煮麵糊製成藥丸效果更好。

《澹寮》記載的四神丸,治療脾腎虛弱引起的腹瀉,特別是清晨發生的稀便。

藥材包含:炒過的破故紙四兩、肉豆蔻二兩、木香半兩、炒過的小茴香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煮過的棗肉製成藥丸,如桐子大小。用白開水送服。

《醫林》記載的四神丸,治療寒疝引起的腹部脹痛不止。

藥材包含:蓽澄茄、木香各半兩、吳茱萸(一半用酒浸泡,一半用醋浸泡)、香附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藥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鹽湯或乳香蔥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