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9)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9)
1. 熱陣
茵陳,橘皮,生薑(各一兩),白朮(二錢半),半夏,茯苓(各五錢)
上用水四升,煮取二升,放溫,分作四服。
五鬲散,方在和陣。治五鬲、五噎。
十鬲散,方在和陣。治十般鬲氣。
五噎散,方在和陣。治諸氣結聚,胸膈痞悶,痰逆噁心,飲食不進。
《良方》,白朮聖散子,治一切瀉痢久不瘥,並婦人產後痢疾。
白朮,砂仁,當歸,肉豆蔻,乾薑(炮),陳皮,炙甘草,石榴皮,訶子,芍藥(炒,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仲景),吳茱萸湯,嘔而胸滿,乾嘔吐涎沫,頭痛,及食谷欲嘔者,此方主之。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枚,擘)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良方》,吳茱萸湯,治冒暑伏熱,腹痛瀉痢,或飲食過度,霍亂吐瀉,或食冷冒寒,或忍飢大怒,或因舟車傷動胃氣,令人吐瀉並作,轉筋逆冷等證,遲則不救。
吳茱萸,木瓜,食鹽(各半兩)
上同炒令焦,先用瓷瓶盛水三升,煮百沸入藥,煎至二升以下,傾一盞,或冷或熱,隨病人之便服之。若卒無前藥,止用鹽一撮,醋一盞,同煎八分,溫服。或鹽、梅鹹酸等物皆可用。
吳茱萸散,治腸痹寒濕內聚,腹痛滿氣急,大便飧泄。
炮乾薑,炙甘草,吳茱萸,肉豆蔻(麵裹煨),砂仁,神麯(炒,各一錢),白朮,厚朴(薑製),陳皮(各二錢),一方有良薑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海藏),吳茱萸丸,治下痢臟腑不調,脹滿腹痛,水穀不化,怠惰嗜臥,時時下痢,乃陰濕證也。
吳茱萸(兩半,湯洗,炒),神麯(炒,五兩),白朮(炒,四兩),肉桂,乾薑(炮,各二兩半),川椒(去目,炒,一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米飲下三、五十丸,食前服。
(楊氏),八味湯,治脾胃虛寒,氣滯不行,心腹刺痛,臟腑虛滑。
人參,當歸,炮姜,吳茱萸(湯泡七次),肉桂,丁香,木香,陳皮(各一錢)
上㕮咀。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無時。按:此湯味太剛烈,當加炙甘草方妙。
(仲景),真武湯,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良方》,九寶丹,調理脾胃,止泄瀉。
人參,白朮(炒),茯苓,炙甘草,乾薑(炮),木香,藿香(去土),訶子(去核),肉豆蔻(麵炒,各一錢)
白話文:
熱陣
將茵陳、橘皮、生薑各一兩,白朮二錢半,半夏、茯苓各五錢,以上藥材加水四升,煮到剩兩升,放溫後分四次服用。
五鬲散,配方在和陣篇。能治療五種膈症(食道阻塞導致的吞嚥困難)。
十鬲散,配方在和陣篇。能治療十種膈症。
五噎散,配方在和陣篇。能治療各種氣機鬱結,胸部和隔膜之間感到痞悶,痰液上湧噁心,以及食慾不振的狀況。
《良方》中的白朮聖散子,能治療各種久治不癒的腹瀉痢疾,以及婦女產後的痢疾。
配方包含白朮、砂仁、當歸、肉豆蔻、炮製過的乾薑、陳皮、炙甘草、石榴皮、訶子、炒過的芍藥,各取等份。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碗半水,放入一小粒乳香一起煎煮,煮到剩八分,飯前服用。
(仲景)的吳茱萸湯,主要治療嘔吐並伴隨胸悶,乾嘔吐出清涎,頭痛,以及吃東西就想嘔吐的情況。
配方包含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枚(剝開)。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五升,煮到剩三升,溫服七合(古代量詞,約為現代150毫升),每日三次。
《良方》中的吳茱萸湯,能治療中暑後感到悶熱、腹痛腹瀉,或因飲食過量引起的霍亂吐瀉,或因吃冷食、受寒,或因飢餓時大怒,或因舟車勞頓而傷及胃氣,導致吐瀉同時發生,出現轉筋、手腳冰冷等症狀,若延誤治療則會危險。
配方包含吳茱萸、木瓜、食鹽,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一起炒焦,先用瓷瓶裝水三升,煮沸後加入藥材,煎煮至兩升以下,倒出一杯,可根據病人情況選擇溫服或冷服。如果臨時沒有以上藥材,可單用一撮鹽和一盞醋一起煎煮到剩八分,溫服。或用鹽、梅子等鹹酸之物代替。
吳茱萸散,能治療腸道閉塞,寒濕內聚,導致腹痛、脹滿、氣短、大便溏瀉等狀況。
配方包含炮製過的乾薑、炙甘草、吳茱萸、用麵包裹煨過的肉豆蔻、砂仁、炒過的研磨過的酵母(神麯)各一錢,白朮、薑製過的厚朴、陳皮各二錢。另一種配方有良薑。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空腹喝米湯送服。
(海藏)的吳茱萸丸,能治療因內臟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身體疲倦嗜睡,時常腹瀉,這是屬於陰濕證。
配方包含用湯洗過炒過的吳茱萸兩半,炒過的神麯五兩,炒過的白朮四兩,肉桂、炮製過的乾薑各二兩半,去除眼睛炒過的川椒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糊製成丸藥,如桐子般大小。每次用米湯送服三、五十丸,飯前服用。
(楊氏)的八味湯,能治療脾胃虛寒、氣滯不通,導致心腹刺痛、臟腑虛弱滑瀉的狀況。
配方包含人參、當歸、炮製過的乾薑、用湯浸泡七次的吳茱萸、肉桂、丁香、木香、陳皮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用水一碗半煎煮到剩七分,溫服,不限時間。注意事項:此湯藥性較為剛烈,應加入炙甘草才更為恰當。
(仲景)的真武湯,能治療少陰傷寒,導致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等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的緣故。患者可能會有咳嗽、小便困難或腹瀉、嘔吐等情形。
配方包含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去皮,切八片)。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八升,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如果出現咳嗽,可加入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如果小便不暢,去掉茯苓;如果腹瀉,去掉芍藥,加入乾薑二兩;如果嘔吐,去掉附子,加入生薑,總量為半斤。
《良方》中的九寶丹,能調理脾胃,止瀉。
配方包含人參、炒過的白朮、茯苓、炙甘草、炮製過的乾薑、木香、去除泥土的藿香、去除果核的訶子、用麵炒過的肉豆蔻,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