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1)
1. 論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然古無是名,其在《內經》,則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在越人、仲景,則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諸動氣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類。此證惟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源,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在下則振動於臍旁,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凡患此者,速宜節欲節勞,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養氣養精,滋培根本。
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則速其危矣。外,傷寒門論下條附有動氣辨,宜能證之。
白話文:
怔忡這種病,是指心胸內感覺到明顯的跳動,而且內心感到恐慌不安,沒有辦法安寧的狀況。這個病名在古代並沒有出現,但在《黃帝內經》中,提到胃的一條大絡脈,叫做「虛里」,它位於左邊乳房下方,跳動時甚至會影響到衣服,這表示宗氣外洩。在扁鵲和張仲景的著作中,則有提到氣在身體上下左右跳動的區別,並說明「所有氣的跳動都不可以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這些情況其實都屬於怔忡這一類。
這個病症通常只會發生在陰虛勞損的人身上,因為陰液虛弱,導致宗氣沒有依附的根本,使得氣無法歸回原位,所以氣往上走就會在胸部震動,往下走就會在肚臍周圍震動,虛弱的情況輕微則跳動也輕微,虛弱的情況嚴重則跳動也嚴重。
凡是得了這個病的人,應該要趕快節制性慾和勞累,絕對要戒除飲酒和性慾。凡是治療這個病的人,應該要趕快補養氣血、滋養精髓,來培補身體的根本。
如果誤以為是痰火而隨意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那就會加速病情的惡化。另外,傷寒篇中關於「下法」的章節有提到「動氣」的辨別,應該可以參照。
2. 論驚恐
驚有二證,有因病而驚者,有因驚而病者。如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及傷寒陽明證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之類,此則或因歲火之盛,或因歲木之衰,或因風熱之相搏,或因金木之相制,是當察客邪以兼治其標。若因驚而病者,如驚則氣亂,而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之類,此必於聞見奪氣而得之,是宜安養心神,滋培肝膽,當以專扶元氣為主治。此固二者之辨,然總之主氣強者不易驚,而易驚者必肝膽之不足者也。
故雖有客邪,亦當知先本後標之義。又如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雖若同類,而不知恐之傷人,尤甚於驚。何也?蓋驚出於暫,而暫者即可復;恐積於漸,而漸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傷,精卻則陰痿,日消月縮,不亡不已,此非大勇大斷者,必不能拔去其病根,徒資藥力,不易及也。予嘗治暴驚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懼者,十不得其一二。
白話文:
驚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疾病引起的驚嚇,另一種是因驚嚇而導致疾病。例如,東方屬木,其顏色為青色,與肝臟相通,當肝臟有病時,就會出現驚恐的症狀,像是傷寒陽明病患者聽到木頭聲音就會感到驚恐。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當年的火氣太旺盛,或是木氣衰弱,也可能是因為風熱互相搏擊,或是金木互相剋制所導致,這時候應該觀察外來的邪氣,並同時治療其表面的症狀。
如果是由於受到驚嚇而生病的,像是驚嚇會使氣機紊亂,導致心神沒有依靠,精神無所歸屬,思慮無法安定等,這通常是因為聽到或看到某些事物而使氣散失所導致。這種情況應以安養心神、滋養肝膽為主,並著重於扶助元氣來治療。
以上是兩種情況的區別,但總體來說,氣血強盛的人不容易受到驚嚇,而容易受到驚嚇的人,通常是肝膽機能不足。所以,即使有外來的邪氣,也應該先治療根本,再治療表面的症狀。
此外,驚嚇會使氣機紊亂,而恐懼則會使氣機下沉。驚嚇和恐懼雖然類似,但恐懼對人的傷害比驚嚇更嚴重。為什麼呢?因為驚嚇是短暫的,很快就能恢復;而恐懼是逐漸累積的,難以解除,甚至會導致心虛、精神受損,精氣衰退而陽痿,身體日漸消瘦,直到死亡才會停止。這種病若非意志堅定、果斷勇敢的人,難以拔除病根,單靠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我曾經治療過突發的驚嚇,十個病人有八九個都能痊癒;但治療恐懼症,十個病人可能只有一兩個能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