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2. 怔忡驚恐
3. 經義
《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詳前脾胃門)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舉痛論》曰: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慄,譫妄。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
《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其發驚駭。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之復,大熱將至,驚瘛咳衄,心熱煩躁。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入肝,驚駭筋攣。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陰陽別論》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
《大奇論》曰:肝脈鶩暴,有所驚駭。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陰陽應象大論》曰: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藏氣法時論》曰: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舉痛論》曰: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本神篇》曰: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壽夭剛柔篇》曰:憂恐忿怒傷氣。
《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調經論》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白話文:
經義
《平人氣象論》說:胃最大的絡脈,名叫虛里,它向上穿過橫膈膜,聯繫到肺,從左乳房下方出來,它的跳動會影響到衣服,是宗氣運行的表現。(詳細內容在前面的脾胃篇)
《陰陽應象大論》說:心在情志上的表現是喜悅,肝在情志上的表現是憤怒,脾在情志上的表現是思慮,肺在情志上的表現是憂愁,腎在情志上的表現是恐懼。
《金匱真言論》說:東方對應的顏色是青色,它和肝相通,肝病發作時會出現驚嚇。
《脈解篇》說:陽明經脈(的疾病)如果嚴重就會導致昏厥,會厭惡人靠近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這是因為陽氣和陰氣相互搏鬥,水和火互相排斥,所以才會驚恐。
《舉痛論》說:受到驚嚇就會導致氣機紊亂。驚嚇會使心神沒有依靠,魂魄沒有歸宿,思緒無法安定,所以氣機就會紊亂。
《六元正紀大論》說:少陰經脈所主導的時候,會出現驚恐、迷亂、怕冷發抖、胡言亂語的症狀。少陽經脈所主導的時候,會出現驚躁不安、昏昧、突然發病的症狀。
《五常政大論》說:委和之紀(一種運氣),會引發驚嚇。
《至真要大論》說:少陽經脈的復氣(一種變化)到來時,會出現大熱,並且會伴隨驚厥、抽搐、咳嗽、流鼻血、心熱煩躁等症狀。陽明經脈的復氣到來時,清氣會大量上升,嚴重時會侵入肝臟,導致驚嚇、抽筋。各種疾病引起的浮腫、疼痛、酸麻、驚嚇等,都屬於火熱的病症。
《陰陽別論》說:兩陽經和一陰經同時發病,主要會出現驚嚇和背痛。
《大奇論》說:肝脈跳動急促,可能是有驚嚇發生。兩陰經脈急促會導致癲癇,兩陽經脈急促會導致驚嚇。如果脈搏跳動非常快,會讓人突然驚嚇,三四天後會自然好轉。
《陰陽應象大論》說:腎在情志上的表現是恐懼,恐懼會傷害腎,思慮可以克服恐懼。
《藏氣法時論》說:肝虛弱時,眼睛會昏花看不清東西,耳朵聽不到聲音,容易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來抓捕自己一樣。
《舉痛論》說:感到恐懼就會導致氣機下沉。恐懼會使精氣退卻,精氣退卻會導致上焦閉塞,閉塞就會導致氣機逆流,逆流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所以氣機運行不暢。
《本神篇》說:恐懼的人,精神會渙散不安,無法收攝。心神受到驚嚇、憂慮就會傷害精神,精神受到損傷就會感到恐懼,精神失守,導致肌肉萎縮、毛髮枯槁、面色憔悴,在冬天容易死亡。如果恐懼持續無法解除,就會傷害精氣,精氣受損就會導致骨頭酸痛、肢體痿弱、昏厥,精液會不自主地流出。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憂愁、憂慮、恐懼會傷害心臟。
《壽夭剛柔篇》說:憂愁、恐懼、憤怒會傷害氣機。
《本神篇》說:肝氣虛弱會感到恐懼,肝氣強盛會感到憤怒。
《調經論》說:神氣過於旺盛就會不停地笑,神氣不足就會感到悲傷。血氣過於旺盛就會感到憤怒,血氣不足就會感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