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四十謨集

2. 小兒則(上)

3. 總論(一)

小兒之病,古人謂之啞科,以其言語不能通,病情不易測。故曰: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此甚言小兒之難也。然以余較之,則三者之中,又為小兒為最易。

何以見之?蓋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以至驚風吐瀉,及寒熱疳癇之類,不過數種,且其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癡頑者之比,余故謂其易也。第人謂其難,謂其難辨也;余謂其易,謂其易治也,設或辨之不真,則誠然難矣。

然辨之之法,亦不過辨其表裡、寒熱、虛實,六者洞然,又何難治之有?故凡外感者,必有表證而無里證,如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止有里證而無表證,如吐瀉、腹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證,如熱渴、躁煩、秘結、癰瘍之類是也;寒者必有寒證,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噁心喜熱者是也,凡此四者,即表裡寒熱之證,極易辨也。

然於四者之中,尤惟虛實二字最為緊要,蓋有形色之虛實,有聲音之虛實,有脈息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柔弱者有異也,形色紅赤與青白者有異也,聲音雄壯與短怯者有異也,脈息滑實與虛細者有異也,故必內察其脈候,外觀其形氣,中審其病情,參此數者而精察之,又何虛實之難辨哉。

必其果有實邪,果有火證,則不得不為治標,然治標之法,宜精簡輕銳,適當其可,及病則已,毫毋犯其正氣,斯為高手但見虛象,便不可妄行攻擊,任意消耗。若見之不真,不可謂姑去其邪,諒亦無害,不知小兒以柔嫩之體,氣血未堅,臟腑甚脆,略受傷殘,萎謝極易,一劑之謬尚不能堪,而況其甚乎。矧以方生之氣,不思培植而但知剝削,近則為目下之害,遠則遺終身之羸,良可嘆也。

凡此者,實求本之道,誠幼科最要之肯綮,雖言之若無奇異,而何知者之茫然也。故余於篇端,首以為言,然非有察察之見者,固不足以語此,此其所以不易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此論雖通言診法之要,然尤於小兒為最切也。

白話文:

總論(一)

兒科疾病古人稱為啞科,因為孩子無法清楚表達,病情難以判斷,所以有「寧治十個男子,莫治一個婦人;寧治十個婦人,莫治一個小孩」的說法,這說明小兒疾病的治療之難。然而,我個人認為,在男子、女子、小孩三者之中,小兒疾病反而是最容易治療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小兒疾病大多是外感風寒,或內傷飲食所致,例如驚風、吐瀉、寒熱、疳積、癇證等,病因種類不多。而且小孩子臟腑功能清靈,反應迅速,只要能準確找到病根,對症下藥,往往一劑藥就能痊癒,不像成年男女的疾病,可能久病成疾,頑固難治。所以我認為小兒疾病容易治療。人們認為小兒疾病難治,是因為難以辨證;我認為小兒疾病容易治療,是因為容易治癒。但是,如果辨證不準確,那麼確實很困難。

辨證的方法,其實就是辨別表裡、寒熱、虛實這六個方面。只要這六個方面弄清楚了,又哪裡難治呢?外感疾病,必然有表證而無里證,例如發熱、頭痛、肌肉拘緊、無汗,或因風而引起的抽搐等;內傷疾病,則只有里證而無表證,例如嘔吐、腹瀉、腹痛、腹脹、驚癇、積聚等;熱證必然有熱象,例如口渴、煩躁、便秘、癰瘍等;寒證必然有寒象,例如清冷的嘔吐腹瀉,沒有發熱和煩躁,噁心但喜歡溫暖等。這四種證候,就是表裡寒熱的表現,很容易辨別。

在這四種證候之中,尤以虛實二字最重要。虛實有形體方面的表現,也有聲音方面的表現,還有脈象方面的表現。例如,體質強壯與虛弱不同;面色紅潤與蒼白不同;聲音洪亮與低弱不同;脈象滑數有力與虛弱細小不同。所以,必須內察脈象,外觀形貌氣色,綜合判斷病情,將這幾方面綜合考慮,仔細觀察,又怎麼會難以辨別虛實呢?

如果確實有實邪,有火證,則不得不先治標,但治標的方法,應該精簡、輕靈、恰到好處,病好即可停止,千萬不要傷及正氣,這才是高手。如果只看到虛象,就不可妄加攻伐,任意耗傷正氣。如果辨證失誤,不能說姑且去除邪氣,應該無害,不知道小兒體質柔弱,氣血未足,臟腑嬌嫩,稍微受損,就很容易衰弱,一劑藥的錯誤都可能承受不住,更何況是更嚴重的錯誤呢?況且,以孩子生長發育之氣,不加培育,只知耗損,短期內會造成眼前的傷害,長遠來看會留下終身體弱的後遺症,實在令人惋惜!

以上這些,都是求取病本的途徑,是兒科最重要的關鍵,雖然說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但不知者卻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一開始就詳細說明這些,然而,不是有深入觀察的人,也無法理解這些,這就是它不容易的地方。

《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於診斷的人,觀察面色、按診脈象,首先區分陰陽;審察清濁來了解病變部位;觀察呼吸、傾聽聲音來了解病痛所在;觀察體徵的比例來了解疾病的性質。」這段話雖然是總體論述診斷方法的要點,但對小兒疾病的診斷尤為重要。

4. 初誕法(二)

小兒初生,飲食未開,胃氣未動,是誠清虛之腑,此時開口調變,極須得宜。保嬰諸書皆云分娩之時,口含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嚥下,而毒伏於命門,因致他日發為驚風、發熱、痘疹等證。此說固似有理,然嬰兒通體無非血氣所結,而此亦血氣之餘,何以毒遽如是?即使咽之,亦必從便而出,何以獨留為害?無足憑也。惟是形體初成,固當為之清除。

其法於未啼時,用軟帛裹指,挖去口中之血,乃用後法,並拭去口中穢惡,以清臟腑。此亦初誕之要法,不可無也。

開口法:凡小兒初誕,宜以甘草細切少許,用沸湯泡汁,以淡為妙,不宜太甜,乃用軟帛蘸汁,遍拭口中,去其穢濁。隨用胡桃肉去皮嚼極爛,以稀絹或薄紗包如小棗,內兒口中,使吮其汁,非獨和中,且能養臟,最佳法也。若母氣素寒,小兒清弱者,只以淡薑湯拭口,最能去胃寒,通神明,並可免吐瀉之患。

此法最妙,人所未知也。拭後仍用核桃法如前。一法以牛黃半分,同硃砂研勻,蜜調如前,與吮為佳,極能闢痰邪,去穢惡,除熱安神。然必母氣多熱,小兒肥盛者可用,清弱者不宜用。一、古法拭口多有用黃連者,不知黃連大寒大苦,而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致損胃氣,則他日變嘔變瀉,由此而起矣,大非所宜。

一、古法多用硃砂開口者,按陳文中曰:小兒初生,便服硃砂、輕粉、白蜜、黃連,本欲下胎毒,不知此皆傷脾敗陽之藥,輕粉下痰損心,硃砂下涎損神,兒實者服之軟弱,弱者服之易傷,反致變生諸病,是固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初誕法(二)

嬰兒初生,尚未進食,胃氣尚未運轉,身體十分虛弱。此時的調理方法,必須恰到好處。許多保嬰書籍都說,嬰兒出生時口中含著血塊,啼哭後會將其吞下,毒素就會潛伏在命門,日後導致驚風、發熱、出痘等疾病。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嬰兒全身都是由血氣構成,這只是多餘的血氣,怎麼會毒性如此強烈?即使吞下去了,也應該自然排出,為何獨獨留下危害呢?這並不可靠。只是嬰兒身體剛剛形成,確實應該幫其清理乾淨。

方法是在嬰兒尚未啼哭時,用柔軟的布裹住手指,清除口中的血塊,然後再用其他的方法,擦拭乾淨口中的污穢,以清潔內臟。這是新生兒護理的重要方法,不可缺少。

開口方法:嬰兒出生後,宜用少量甘草細切,用沸水泡出藥汁,藥汁宜淡不宜太甜,用柔軟的布蘸取藥汁,擦拭嬰兒口腔,去除污穢。然後取去皮的核桃肉,充分嚼爛,用稀薄的絹布或紗布包成棗子大小,放入嬰兒口中,讓其吮吸汁液,不僅能調和脾胃,還能滋養臟腑,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母親體質虛寒,嬰兒體弱,只用淡薑湯擦拭口腔即可,最能去除胃寒,使神志清醒,並能避免嘔吐腹瀉。

此法極妙,鮮為人知。擦拭後仍按照前述方法使用核桃。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半分牛黃,與硃砂研磨均勻,用蜂蜜調和,像前面一樣讓嬰兒吮吸,非常有效地能去除痰邪、污穢,清熱安神。但是,只有母親體質偏熱,嬰兒肥胖的才能使用,體弱的嬰兒不宜使用。

古代許多拭口方法都使用黃連,殊不知黃連性寒味苦,而嬰兒以胃氣為本,怎能在初生時就用苦寒之物侵犯,損傷胃氣,日後導致嘔吐腹瀉,都是由此而來,非常不可取。

古代很多開口方法都使用硃砂,陳文中記載:嬰兒初生,就服用硃砂、輕粉、白蜜、黃連,本意是想去除胎毒,卻不知道這些都是傷脾敗陽的藥物,輕粉會傷及心臟,硃砂會損傷神志,體質強壯的嬰兒服用會變得虛弱,體質虛弱的嬰兒服用更容易受傷,反而會導致各種疾病,這點必須注意。

5. 護養法(三出《保嬰撮要》

巢氏曰:小兒初生,肌膚未實,宜用舊絮護其背,不可太暖,更宜數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肉緻密,若藏於重幃密室,或厚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衣服當隨寒熱加減,但令背暖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虛風邪易傷。乳哺亦不宜過飽,陳氏所謂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少洗澡,要肚暖頭涼心胸涼,皆至論也。又須令乳母預慎六淫七情,厚味炙爆,則乳汁清寧,兒不致疾。

否則陰陽偏勝,血氣沸騰,乳汁敗壞,必生諸病。若屢用藥餌,則臟腑陰損,多變敗證,可不慎歟。大抵保嬰之法,未病則調和乳母,既病則審治嬰兒,亦必兼治其母為善。

小兒飲食有任意偏好者,無不致病,所謂爽口味多終作疾也,極宜慎之。嘗見王隱君曰:余幼時酷嗜甘飴,忽一日見飴中有蚯蚓伸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飴,至長始知長上為之。此可為節戒之妙法。

白話文:

巢氏認為,嬰兒剛出生時,皮膚嬌嫩,應該用舊棉絮護住背部,但不能太暖和,更應該經常讓他們曬曬太陽,這樣才能讓血液強盛,肌肉結實。如果把嬰兒長時間放在溫暖、不通风的房間裡,或者穿得太厚,就會導致骨骼軟弱,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嬰兒的衣服要根據天氣冷暖增減,只要背部溫暖就好,也不要讓他們出汗,因為汗出過多容易導致體表虛弱,容易受風邪侵襲。哺乳也不宜過量,陳氏所說的「忍三分寒,吃七分飽」,以及經常揉肚子、少洗澡、保持腹部溫暖、頭部和胸部涼爽,都是很好的方法。此外,哺乳的母親也要注意避免過度接觸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以及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刺激,不要吃辛辣油膩的食物,這樣才能保證乳汁的乾淨,孩子就不容易生病。

否則,如果陰陽失衡,血氣旺盛,乳汁質量下降,孩子就容易生病。如果經常給孩子用藥,會損傷孩子的臟腑,導致病情惡化,這一定要謹慎。總而言之,保養嬰兒的方法,在孩子沒生病之前,就要調養好母親的身體;孩子生病了,就要仔細治療孩子,同時也要治療母親,這樣才是最好的方法。

嬰兒飲食如果過於偏食,必定會生病,所謂「口味過於清爽,最終導致疾病」就是這個道理,必須非常小心。曾聽說王隱君說:他小時候非常喜歡吃麥芽糖,有一天,他發現麥芽糖裡有蚯蚓伸出頭來,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吃麥芽糖了,長大後才明白這是長輩為他戒掉嗜甜的妙法。這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戒除偏食的例子。

6. 初生兒看病法(四)

初生兒以手捻其頭,摸其頤頷,不作聲者為無病。總有病,以手指探其口,雖發聲而從容咂指者其病輕,若即發聲不咂指而色或青紅兼紫者,此落地受寒之甚也,其病重,須急辨其形色虛實而治之。苦牙關緊閉不納乳,或硬而不軟,其病極重也,此驚邪入足太陽經及足陽明經而然,須急治之,庶可平復。

一、初生兒肥胖色嫩日覺好看者,此其根本不堅,甚非佳兆,且亦最易感邪。凡邪入腑者,近在第二三日見之,其證吐乳、夜啼發哭、腹鳴,皆胎驚之證,然猶淺而易治。若邪之入臟者,遠在六七日見之,此臍風、噤風、撮口風之候,其病深而難醫。若大聲口噤,舌大痰壅者不治,蓋五六日間病傳心肺脾三經也。

此風氣甚盛而無所泄,故形見於喉口於關聲音也。其面額青紫黑色者不治,爪甲青黑者不治,臍青黑者亦不治。凡父母肥者不可生肥兒,父母瘦者亦不可生肥兒。生而肥胖,必當以藥斂之,使其肥肉堅實,面轉微黃之色則吉,不然則凶。生兒怯弱,必須以藥扶助之。若七日之內,肌肉頓肥,則必病矣。

過此以往漸肥者,不足慮也。治肥之法,宜清痰濕,解胎毒,預防其風氣,亦不可過用峻厲以傷脾氣。又當看小兒元氣厚薄,厚者十無一失,薄者十無一生。然其中有死者,有不死者,則以病之所生,有真偽也。凡怯弱者,宜專培脾腎為主。

白話文:

初生兒看病法(四)

新生兒可以用手輕捏其頭部,觸摸其下顎,如果沒有哭聲,則表示沒有疾病。如果有病,可以用手指探查其口腔,如果雖然發出聲音但能從容地吸吮手指,則病情較輕;如果立即發出聲音但不吸吮手指,而且面色青紅或紫,這是落地受寒嚴重,病情較重,需要迅速辨別其症狀的虛實而進行治療。如果牙關緊閉不吸奶,或者牙齦硬而不軟,則病情非常嚴重,這是驚邪侵入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所致,需要緊急治療,才能恢復健康。

一、新生兒肥胖、面色紅潤,看起來很可愛,這表示其體質不穩固,並不是好兆頭,而且更容易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入侵腑臟的,通常在出生後二、三天就會顯現症狀,例如吐奶、夜啼哭鬧、腹鳴,這些都是胎驚的症狀,但還算輕微,容易治療。如果邪氣入侵臟腑,則通常在出生後六、七天才會顯現症狀,這就是臍風、噤風、撮口風的徵兆,病情較深,難以治療。如果大聲哭叫卻口噤(嘴巴閉緊),舌頭腫大,痰多壅塞,則難以治癒,因為五六天內疾病已傳播到心、肺、脾三經。

這是風氣過盛而無法排出,所以症狀表現在喉嚨、嘴巴和聲音上。如果面部青紫或黑色,則難以治癒;指甲青黑,則難以治癒;臍部青黑,則難以治癒。父母肥胖者不宜生育肥胖的嬰兒,父母瘦弱者也不宜生育肥胖的嬰兒。如果嬰兒生下來就肥胖,必須用藥物使其體質收斂,使肥肉變得結實,面容轉為微黃則吉利,否則凶險。如果嬰兒生下來就虛弱,必須用藥物輔助其成長。如果七天之內肌肉突然肥胖,則必然生病。

過了七天之後才逐漸肥胖,則不必擔心。治療肥胖的方法,應該以清熱化痰、祛除胎毒、預防風邪為主,但也不可過度使用峻猛的藥物而損傷脾胃。還要注意觀察嬰兒的元氣強弱,元氣充足者十之八九都能痊癒,元氣虛弱者十之八九都會夭折。然而,其中有死亡的,也有存活的,這取決於疾病的真偽。凡是體弱的嬰兒,應該專注於培補脾腎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