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論治(共三條)

凡治怔忡驚恐者,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乎陰,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腎之氣,名雖有異,而治有不可離者,亦以精氣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資之全力也。然或宜先氣而後精,或宜先精而後氣,或兼熱者之宜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當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圓不宜鑿也。

一、心脾血氣本虛,而或為怔忡,或為驚恐,或偶以大驚猝恐而致神志昏亂者,俱宜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為怔忡驚恐者,大營煎或理陰煎。若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驚悸不寧者,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

若思郁過度,耗傷心血而為怔忡驚悸者,逍遙飲或益營湯。若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薑朮湯。

一、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心湯或寧志丸,或十四友丸。若因驚失志而心神不寧者,寧志膏或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硃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驚悸者,溫膽湯或茯苓飲子,甚者硃砂消痰飲。

風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若大恐大懼,以致損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卻,飲食日減者,必用七福飲、理陰煎,或大營煎,或大補元煎之類酌宜治之,然必宜洗心滌慮,盡釋病根,則庶可保全也。

白話文:

治療心悸、驚恐這些症狀,雖然可以從心、脾、肝、腎等不同方面來區分,但陽氣主導陰氣,心氣的根本在於腎,所以,心神不安寧的原因,沒有不是因為腎氣不足的,心氣虛弱的原因,也沒有不是因為精氣虧損的。心、肝、脾、腎的氣,名稱雖然不同,但在治療上是不能分開的,這也是因為精氣互相依存的關係,以及君(心)相(其他臟腑)互相輔助的整體力量。

然而,有時應該先補氣再補精,有時應該先補精再補氣;有的兼有熱象,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有的兼有寒象,應該用溫熱的方法。這些都需要根據具體病情來決定。所以,用藥方的時候,應該靈活運用,不要死板。

一、心脾氣血原本就虛弱,因而產生心悸、驚恐,或者因為突然受到驚嚇而導致神志不清的,都適合用七福飲,嚴重的情況可以用大補元煎。如果是腎水不足,真陰虧損而導致心悸不止的,用左歸飲。如果是腎火不足,真陽虧損而導致心悸的,用右歸飲。如果是肝、脾、腎的精血虧損,陰虛而導致陽氣不足引起的心悸驚恐,用大營煎或理陰煎。如果水虧火旺,煩躁口渴,心悸驚慌不安的,用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

如果是思慮過度,耗傷心血而導致心悸、驚慌的,用逍遙飲或益營湯。如果是寒痰停留在心下而引起心悸的,用薑朮湯。

二、心氣虛弱,血少,神志不安寧而驚慌的,用養心湯、寧志丸或十四友丸。如果因為驚嚇而失去意志導致心神不寧的,用寧志膏或遠志丸。如果是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而多驚嚇的,用硃砂安神丸。如果是心神虛弱膽怯,稍微帶有痰火而驚慌的,用八物定志丸。如果是心氣鬱結,多痰而驚慌的,用加味四七湯。如果是痰迷心竅而驚慌的,用溫膽湯或茯苓飲子,嚴重的情況用硃砂消痰飲。

如果是風熱產生痰,向上侵犯心胸而導致驚慌的,用簡要濟眾方。如果因為極度恐懼,導致心脾腎氣損傷,神氣消散,精氣耗竭,飲食減少的,必須用七福飲、理陰煎、大營煎或大補元煎等藥方,根據情況選擇使用,但必須要去除雜念,徹底釋放病根,這樣才能保全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