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2)

1. 脈候(二)

河間曰:脈沉實者,其邪在臟。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齋曰:癰疽未潰,而脈先弱者,何以收斂。

白話文:

河間說:脈象沉而有力,表示邪氣在內臟。脈象浮而大,表示邪氣在體表。

立齋說:癰疽還沒潰破,脈象卻先變得虛弱,這是什麼原因導致它無法收斂呢?

2. 論證(三)

凡瘡瘍之患,所因雖多,其要惟內外二字;證候雖多;其要惟陰陽二字。知此四者,則盡之矣。然內有由臟者,有由府者,外有在皮膚者,有在筋骨者,此又其淺深之辨也。至其為病,則無非血氣壅滯,營衛稽留之所致。蓋凡以鬱怒憂思,或淫欲丹毒之逆者,其逆在肝脾肺腎,此出於臟而為內病之最甚者也。

凡以飲食厚味,醇酒炙爆之壅者,其壅在胃,此出於腑,而為內病之稍次者也。又如以六氣之外襲,寒暑之不調,侵入經絡,傷人營衛,則凡寒滯之毒,其來徐,來徐者,其入深,多犯於筋骨之間,此表病之深者也。風熱之毒其來暴,來暴者,其入淺,多犯於皮膚之間,此表病之淺者也。

何也。蓋在臟在骨者多陰毒,陰毒其甚也。在腑在膚者多陽毒,陽毒其淺也。所以凡察瘡瘍者,當識癰疽之辨:癰者熱壅於外,陽毒之氣也,其腫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澤,其膿易化,其口易斂,其來速,者其愈亦速。此與臟腑無涉,故易治而易愈也。疽者結陷於內,陰毒之氣也,其腫不高,其痛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領之皮,其來不驟,其愈最難。

或全不知痛癢,甚有瘡毒未形,而精神先困,七惡疊見者,此其毒將發而內先敗,大危之候也。知此陰陽內外,則瘡癰之概,可類見矣。然此以外見者言之,但瘡瘍之發原無定所,或在經絡,或在臟腑,無不有陰陽之辨。若元氣強,則正勝邪,正勝邪則毒在腑,在腑者便是陽毒,故易發易收而易治。

元氣弱則邪勝正,邪勝正則毒在臟,在臟者便是陰毒,故難起難收而難治。此治之難易,全在虛實。實者易而虛者難也,速者易而遲者難也。所以凡察癰疽者,當先察元氣以辨吉凶,故無論腫瘍潰瘍,但覺元氣不足,必當先慮其何以收局,而不得不預為之地。萬勿見病治病,且顧目前,則鮮不致害也。

其有元氣本虧,而邪盛不能容補者,是必敗逆之證。其有邪毒熾盛,而脈證俱實者,但當直攻其毒,則不得誤補助邪,所當詳辨也。

華元化曰:癰疽瘡腫之作,皆五臟六府蓄毒不流,非獨因營衛閉塞而發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發於皮毛者肺之毒,發於肌肉者脾之毒,發於骨髓者腎之毒,發於筋膜者,肝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於上者,陽中之毒;發於外者,六腑之毒;發於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

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瘳。又近骨者多冷,近膚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蟲。近膚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蟲,則多癢少痛,或先癢後痛。成漏,則多痛少癢,或不癢不痛。內虛外實者,多痛少癢。血不止,則多死。

白話文:

所有瘡瘍疾病的發生,雖然原因很多,但主要不外乎「內」和「外」這兩個字;病症的表現雖然複雜,但主要不外乎「陰」和「陽」這兩個字。了解這四個方面,就能掌握疾病的本質。然而,「內」又可分為源自臟腑的,和源自六腑的;「外」又可分為發生在皮膚的,和發生在筋骨的,這又是病症深淺的區別。至於疾病的發生,無非是氣血阻塞,以及營衛之氣停滯所導致的。

一般來說,因為情緒鬱悶、憤怒、憂愁思慮,或是性慾過度、丹毒逆行等原因引起的,這些逆行之氣會影響肝、脾、肺、腎等臟器,這屬於臟器引發的內病,也是內病中最嚴重的。

因為飲食過於肥膩、飲酒過量、吃過多燒烤油炸食物等原因引起的,這些壅塞會影響胃,這屬於六腑引發的內病,是比臟器內病稍輕的。另外,像是受到外在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侵襲,或是寒熱不調,侵入經絡,損傷營衛之氣,那麼寒邪侵入體內所產生的毒素,發病比較緩慢,發病緩慢的,其侵入也較深,多半會影響到筋骨之間,這種屬於較深的表病。而風熱之邪引起的毒素,發病比較快速,發病快速的,其侵入也較淺,多半會影響到皮膚之間,這種屬於較淺的表病。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發生在臟器和筋骨的疾病,多半是屬於陰毒,陰毒的病情通常比較嚴重。而發生在六腑和皮膚的疾病,多半是屬於陽毒,陽毒的病情通常比較輕微。所以,凡是觀察瘡瘍疾病的,都應該區分癰和疽的差別:癰是熱邪壅塞在體表,屬於陽毒之氣,它腫脹隆起,顏色發紅,疼痛劇烈,皮膚薄而光亮,膿液容易生成,傷口容易癒合,發病快速,痊癒也快速。這種病與臟腑沒有關係,所以容易治療也容易痊癒。疽是毒邪結聚在體內深處,屬於陰毒之氣,它腫脹不高,疼痛不劇烈,顏色暗沉發黑,或者像牛頸皮一樣,發病不是很快,但痊癒卻非常困難。

有的甚至完全不覺得疼痛或發癢,更有瘡毒還沒出現,精神就先衰弱,出現各種不好的症狀,這是因為毒素即將發作,但內在已經先虛敗,是非常危險的徵兆。了解陰陽內外這些道理,就能大致掌握瘡瘍的狀況。然而,以上講的是從外部表現來判斷,但瘡瘍的發生並非固定在某處,可能在經絡,也可能在臟腑,都脫離不了陰陽的區別。如果元氣強盛,那麼正氣就能勝過邪氣,正氣勝過邪氣,那麼毒素就會停留在六腑,停留在六腑的就屬於陽毒,所以容易發作,容易收斂,也容易治療。

如果元氣虛弱,那麼邪氣就會勝過正氣,邪氣勝過正氣,那麼毒素就會侵入到臟器,侵入到臟器的就屬於陰毒,所以難以發作,難以收斂,也難以治療。這治療的難易,完全取決於體質的虛實。體質強壯的容易治療,體質虛弱的難以治療,病情發展快的容易治療,病情發展慢的難以治療。所以,凡是觀察癰疽的,都應該先觀察元氣來判斷吉凶,所以不管是腫瘤還是潰瘍,只要感覺元氣不足,就必須先考慮要如何收尾,而不得不事先做好準備。千萬不要只看到病就醫治,只顧眼前,這樣很容易造成傷害。

有些情況是元氣本來就虛弱,而邪氣又很強盛,無法承受進補,這必定是敗亡的徵兆。有些情況是邪毒太過旺盛,而脈象和症狀都呈現實證,這時就只能直接攻擊毒邪,不能誤用補益之法來助長邪氣,這些都應該詳細辨別。

華元化說:「癰疽瘡腫的發生,都是因為五臟六腑積蓄毒素無法排出,不僅僅是因為營衛之氣阻塞而發作。它們的發生有其部位,其毒素也有其歸屬。例如,發生在喉嚨和舌頭的,是心臟的毒素;發生在皮膚毛髮的,是肺臟的毒素;發生在肌肉的,是脾臟的毒素;發生在骨髓的,是腎臟的毒素;發生在筋膜的,是肝臟的毒素;發生在下部的,是陰部的毒素;發生在上部的,是陽部的毒素;發生在體外的,是六腑的毒素;發生在體內的,是五臟的毒素。所以,體內發病的叫做『壞』,體外發病的叫做『潰』,向上發病的叫做『從』,向下發病的叫做『逆』。

發病在上部的,來得快;發病在下部的,來得慢。感邪在六腑的,容易治療;感邪在五臟的,難以痊癒。另外,靠近骨頭的,多半是寒冷之症,靠近皮膚的,多半是熱症。靠近骨頭的,如果久久不癒,就會化成血蟲;靠近皮膚的,如果久久不癒,就會因為氣機傳導而形成漏管。形成蟲的,多半會發癢而少疼痛,或是先癢後痛。形成漏管的,多半會疼痛而少發癢,或是沒有癢也沒有痛。內在虛弱而外在強盛的,多半會疼痛而少發癢。如果血流不止,則多半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