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3)

1. 論證(三)

潰膿,則多生。證候多端,要當詳治。

伍氏云:癰疽之疾有二十餘證:曰熛發、痼發、石發、岩發、蜂巢發、蓮子發、椒眼發、連珠發、竟體發、腸癰內發、腦背發、眉發、腮頷發、肺癰、瓜瓠發。大率隨病淺深內外施治,不可遲緩。初發如傷寒,脈浮而緊是其候也。

又曰:五臟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瘡證,有傷臟膜者多致不救。腑氣浮行於表,故癰腫浮高為易治;臟血沉寒主裡,故疽腫內陷為難治。

又曰: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為癤,三寸至五寸為癰,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若脈洪數者難治,脈微澀者易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則排膿止痛。膿盡則長肌敷痂,當酌輕重順逆而審治之。

馬益卿《癰疽論》曰: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營衛,暢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陽用其形,陰用其精,此人之常數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則為瘤贅,陷則為癰疽,凝則為瘡癬,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氣不和,則留結為癰,皆經絡澀滯,氣血不流,風毒乘之而致然也。

薛立齋曰:瘡瘍之作,皆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爆,房勞過度,七情鬱火,陰虛陽輳,精虛氣節,命門火衰,不能生土;營衛虛弱,外邪所襲,氣血受傷而為患。當審其經絡受證,標本緩急以治之。

陳良甫曰:外如麻,里如瓜。又曰,外小如錢,內可容拳。

白話文:

如果膿瘍潰爛,通常會產生更多病變。各種病症表現多種多樣,必須詳細診治。

伍氏說:癰疽這種疾病有二十多種症狀:像是熛發、痼發、石發、岩發、蜂巢發、蓮子發、椒眼發、連珠發、竟體發、腸癰內發、腦背發、眉發、腮頷發、肺癰、瓜瓠發。總的來說,要根據病情的深淺、內外來施治,不能拖延。剛開始發病時,症狀像傷寒,脈象浮而且緊就是它的表現。

他又說:五臟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凡是患有瘡的病症,如果傷到臟膜,大多會導致無法醫治。腑的氣運行於體表,所以癰腫浮在表面比較容易治療;臟的血沉積在體內,屬於寒性,所以疽腫內陷會比較難治療。

他又說:癤是指小的結節,癰是指阻塞,疽是指沮喪。一寸到兩寸大小的稱為癤,三寸到五寸大小的稱為癰,一尺大小的稱為疽,一尺到兩尺大小的稱為竟體疽。如果脈象洪數的,比較難治療,脈象微澀的,比較容易治療。剛開始感覺到不適時,應該清熱解毒。已經潰爛的,就要排出膿液、止痛。膿液排乾淨後,就讓肌肉生長、敷上痂皮,應該酌量輕重緩急來審慎治療。

馬益卿在《癰疽論》中說:人有四肢五臟,一睜眼一閉眼,呼吸吐納,精氣來往,流動形成營衛,通暢形成氣色,發出聲音,陽氣作用於形體,陰氣作用於精氣,這是人正常的生理活動。至於失常的情況,蒸發則產生熱,不蒸發則產生寒,結聚則形成瘤贅,陷落則形成癰疽,凝結則形成瘡癬,憤怒則結成癭,發怒則結成疽。而且五臟不和,就會導致九竅不通,六氣不和,就會滯留結聚形成癰,這些都是因為經絡澀滯,氣血不流通,風毒乘虛而入所導致的。

薛立齋說:瘡瘍的產生,都是因為經常吃肥膩的食物、喝濃烈的酒、吃燒烤油炸的食物、房事過度、七情內傷導致火氣鬱結、陰虛陽亢、精氣虧虛、命門火衰弱,不能滋養脾土;營衛虛弱,外邪侵襲,氣血受傷而導致的病患。應該審察是哪個經絡的受損,分清標本緩急來治療。

陳良甫說:外表看起來像麻子,裡面卻像瓜一樣大。他又說,外面看起來只有錢幣大小,裡面卻可以容納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