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4)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4)
1. 善惡順逆(四)
癰疽證,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凡飲食如常,動息自寧,一善也;便利調勻,成微見乾澀,二善也;膿潰腫消,水漿不臭,內外相應,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肌肉好惡分明,四善也;體氣和平,病藥相應,五善也○。
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氣息綿綿,脈病相反,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臭敗,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睛明內陷,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面青唇黑,便汙未潰,肉黑而陷,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已潰青黑,筋腐骨黑,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發痰嘔吐,氣噎痞塞,身冷自汗,耳聾驚悸,語言顛倒,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五善者,病在腑,在腑者輕。
七惡者,病在臟,在臟者危也。
齊氏曰: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豈淺識之所知哉。然五善並至,則善無加矣。七惡並至,則惡之極矣。凡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可治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大抵瘡疽之發,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
又凡膿潰之後,而煩疼不除,診其脈洪數粗散者難痊,微澀遲緩者易愈。此善惡之證,於診候中,亦可知也。若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之證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利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可隨證以治之。
(出《外科精義》,宋齊德之著。)
陳氏曰:病有甚而致生,有微而致死,病證難辨,死生何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未潰內陷,面赤唇黑,便汙者死。煩悶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患入腹者不治,入囊者不治。鬢深寸許者不治。頤後一寸三分,名銑毒,亦不治。無此者生。流注雖多,療之必愈。(出《外科精要》,宋臨江陳自明著。)
《發揮》曰:大抵發背、腦疽、脫疽,腫痛色赤者,乃水衰火旺之色,多可治。若黑若紫,則火極似水之象,乃其腎水已竭,精氣枯涸也,決不治。又骨髓不枯,臟腑不敗者,可治。若老弱患此,瘡頭不起,或腫硬色夭,堅如牛領之皮,脈更澀,此精氣已絕矣,不可治,或不待潰而死。有潰後氣血不能培養者,亦死。
立齋曰:瘡瘍之證,有五善七惡。善者,勿藥自愈。惡者,乃五臟虧損之證。多因元氣虛弱。或因膿水出多,氣血虧損;或因汗下失宜,營衛消鑠;或因寒涼克伐,血氣不足;或因峻厲之治,胃氣受傷;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外似有餘而內實不足。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不可因其證惡,遂棄而不治。
白話文:
癰疽的善惡徵兆(四)
癰疽這種病症,有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不好的徵兆,一定要分辨清楚:
- 五種好的徵兆:
- 飲食正常,呼吸平穩,這是第一種好徵兆。
- 大小便規律正常,雖然排泄物稍微乾燥,這是第二種好徵兆。
- 膿液潰破後腫脹消退,膿水不臭,內外情況相符,這是第三種好徵兆。
- 精神飽滿,說話聲音清晰洪亮,肌肉的狀況好壞明顯,這是第四種好徵兆。
- 身體氣息平和,病症與藥物反應相符,這是第五種好徵兆。
- 七種不好的徵兆:
- 煩躁不安、時常咳嗽、腹痛口渴嚴重、眼角向鼻側歪斜、腹瀉不止、小便困難,這是第一種不好徵兆。
- 呼吸微弱、脈象與病情不符、膿血排出後腫脹更加嚴重、膿液顏色臭穢、疼痛難以靠近,這是第二種不好徵兆。
- 眼睛視物不正、黑眼珠緊縮變小、眼白呈現青色或紅色、瞳孔向上看、眼眶內陷,這是第三種不好徵兆。
- 喘氣急促、精神恍惚、昏昏欲睡、面色青黑、嘴唇發黑、大便穢濁,瘡瘍沒有潰破、肌肉發黑凹陷,這是第四種不好徵兆。
- 肩膀背部活動不便、四肢沉重、瘡瘍潰破後呈現青黑色、筋脈腐爛、骨頭發黑,這是第五種不好徵兆。
- 無法進食、服藥後嘔吐、食不知味、咳痰嘔吐、氣堵塞不通、身體冰冷自汗、耳朵失聰、驚悸不安、說話語無倫次,這是第六種不好徵兆。
- 聲音嘶啞、面色敗壞、嘴唇鼻子青紅色、面部四肢浮腫,這是第七種不好徵兆。
有五種好的徵兆,說明病在六腑,病在六腑則病情較輕。有七種不好的徵兆,說明病在五臟,病在五臟則病情危險。
齊氏說:有的疾病符合七種不好的徵兆,但是皮膚卻緊繃像好轉一樣。有的疾病符合五種好的徵兆,但是皮膚卻鬆弛像惡化一樣。這種情況豈是淺薄的知識可以理解的?然而,五種好的徵兆同時出現,病情就不能更好了;七種不好的徵兆同時出現,病情就非常糟糕了。一般來說,在五種好的徵兆中,如果出現一兩種好的徵兆,這個瘡瘍還可以治療;在七種不好的徵兆中,如果出現一兩種不好的徵兆,就應該非常警惕。大致來說,瘡瘍發作,如果虛弱的體質出現不好的徵兆就無法救治,如果體質強壯沒有不好的徵兆就會自癒。
另外,一般來說,膿液潰破後,如果煩躁疼痛沒有消除,診斷脈象洪大、快速、粗散,就很難痊癒;如果脈象微弱、遲緩、澀滯,就容易痊癒。這些好壞徵兆,在診斷脈象時也可以了解。如果背部、頭部的癰疽以及其他惡瘡,還有五種逆反的徵兆,眼白呈現青黑色、眼睛變小、服藥嘔吐、傷口疼痛、口渴嚴重、肩膀脖子活動不便、聲音嘶啞、面色敗壞,這就是五種逆反的徵兆。其餘的發熱、口渴、腹瀉、嘔吐,是因為毒氣進入體內,傷及臟腑,可以根據具體病情來治療。
(出自《外科精義》,宋代齊德之著)
陳氏說:有的疾病雖然嚴重但是可以康復,有的疾病雖然輕微但是會導致死亡,疾病的徵兆很難辨別,那如何判斷生死呢?回答說:發背這種疾病,如果瘡瘍潰破穿透內膜就會死亡。如果沒有潰破而向內凹陷,面色赤紅、嘴唇發黑、大便穢濁就會死亡。煩悶不安的不能治療,潰爛到喉嚨的不能治療。陰部的病症蔓延到腹部的不能治療,蔓延到陰囊的不能治療。鬢角深入一寸多的不能治療。耳朵後方一寸三分的位置,稱為銑毒,也不能治療。沒有這些情況的就可以存活。流注性瘡瘍雖然多,治療後一定會痊癒。(出自《外科精要》,宋代臨江陳自明著)
《發揮》中說:大致來說,發背、腦疽、脫疽,腫脹疼痛、顏色鮮紅的,是水衰弱火旺盛的表現,大多可以治療。如果瘡瘍呈現黑色或紫色,就是火過盛類似水的徵兆,是腎水已經枯竭,精氣耗盡,絕對不能治療。如果骨髓沒有枯竭,臟腑沒有衰敗的就可以治療。如果是年老體弱的人患上這種病,瘡頭不起,或者腫脹堅硬、顏色晦暗,像牛脖子上的皮一樣堅硬,脈象更加澀滯,就是精氣已經耗盡了,不能治療,甚至還沒有潰破就死了。有的是潰破後氣血不能滋養,也會死亡。
李梴說:瘡瘍的病症,有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不好的徵兆。出現好的徵兆的,不用吃藥就會自己痊癒。出現不好的徵兆的,是五臟虧損的表現,多半是因為元氣虛弱。或者因為膿液流出過多,氣血虧損;或者因為發汗、瀉下不當,導致營衛之氣消散;或者因為使用寒涼的藥物克制,導致血氣不足;或者因為使用峻烈的藥物治療,導致胃氣受損;以至於真氣虛弱而邪氣旺盛,外表看起來有餘而內在卻不足。治療的方法應當專注於補養胃氣,大多可以存活,不能因為病情嚴重,就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