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3)

1. 經氣臟氣(五)

《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陰陽應象大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本藏篇》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者也。

《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味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味鹹,其臭腐。

《天年篇》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班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虛空。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脈度篇》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藏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海論》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胃為水穀之海,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膻中為氣之海,腦為髓之海。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和,不知調者害。

《五味篇》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

《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詳眼目門)

《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動輸篇》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脈宗氣也。(詳脾胃門)

《邪客篇》帝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臟。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流於兩髀;腎有邪,其氣流於兩膕。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稟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詳脾胃門)

《五藏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能實也。

《平人絕谷篇》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實更虛。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

《邪氣臟腑病形篇》帝曰:天寒地冰,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詳面病門)

《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宮,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詳聲喑門)

2. 脈氣(六)

《五臟別論》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動輸篇》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脈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詳脾胃門)

《五十營篇》曰: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詳脈神章)

《根結篇》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玉機真藏論》曰:春脈如弦。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夏脈如鉤。(詳脈神章)

《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詳脈神章)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詳脾胃門)

白話文:

脈氣(六)

《五臟別論》中,黃帝問:為什麼氣口這個部位能夠獨自代表五臟的狀況?岐伯回答說:胃是水穀食物的海洋,是五臟六腑賴以生存的根本。吃進去的各種食物味道都儲存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的氣。氣口這個部位,也屬於太陰經脈。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於胃,然後在氣口這個部位表現出來。所以,五種氣味從鼻子進入,儲存在心肺之中,心肺如果生病了,鼻子也會出現不適的狀況。

《動輸篇》中說: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胃的清氣向上注入到肺,肺的脈絡從太陰經運行,它的運行是隨著呼吸往來的。(詳細內容在脾胃門篇有說明)

《五十營篇》中說: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氣運行三寸;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氣也運行三寸。一呼一吸之間,氣總共運行六寸。(詳細內容在脈神章篇有說明)

《根結篇》中說:人一天一夜的氣血循環要運行五十個週期,用來滋養五臟的精氣。所謂的五十個週期,是指五臟都能夠獲得氣的滋養。把住病人的脈口,數它的跳動,如果脈搏跳動五十次都不出現間歇,表示五臟都得到氣的滋養。如果跳動四十次出現一次間歇,表示有一個臟器的氣不足。如果跳動三十次出現一次間歇,表示有兩個臟器的氣不足。如果跳動二十次出現一次間歇,表示有三個臟器的氣不足。如果跳動十次出現一次間歇,表示有四個臟器的氣不足。如果跳動不到十次就出現間歇,表示五個臟器的氣都衰竭了,病人的生命不長了。所謂跳動五十次不出現間歇,是正常現象,可以用來判斷五臟的情況。至於說生命不長的人,指的是脈搏有時快有時慢,不規律。

《玉機真藏論》中說:春季的脈象像琴弦一樣。春季的脈象屬於肝,肝屬於東方木,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所以它的氣來的時候是柔軟、輕虛而滑的。脈象的走向是端正、直長,所以說像琴弦。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表示生病了。如果脈象來的時候是實在而強的,就叫做太過,病在體表。如果脈象來的時候是不實在而微弱的,就叫做不及,病在體內。夏季的脈象像彎鉤一樣。(詳細內容在脈神章篇有說明)

《脈要精微論》中說:脈象,是血液的居所。如果脈搏長,表示氣的運行是順暢的;如果脈搏短,表示氣的運行有問題。如果脈搏跳動很快,表示內心煩躁;如果脈搏很粗大,表示病情正在加重;如果脈搏在上面顯得強盛,表示氣往上逆;如果脈搏在下面顯得強盛,表示氣脹;如果脈搏跳動有間歇,表示氣衰弱;如果脈搏很細微,表示氣不足。(詳細內容在脈神章篇有說明)

《平人氣象論》中說:正常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一次。如果脈搏跳動次數比呼吸次數少,表示氣不足。正常人的氣稟受於胃,如果人沒有胃氣就表示氣是逆亂的,逆亂的人會死亡。脈搏如果沒有胃氣,也會導致死亡。(詳細內容在脾胃門篇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