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4)

1. 述古(共三條)

李東垣曰:古之至人,窮陰陽之造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元氣、穀氣、營氣、衛氣、清氣、春升生髮之氣,此六者以穀氣上行,皆胃氣之別稱也。使穀氣不得升浮,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而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理異。

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傷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劑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又曰: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也。

《金匱要略》曰:平人脈大為勞,虛極亦為勞。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火差,以黃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

又曰:脾胃受勞役之疾,飲食又復失節,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飽食太甚,病乃大作。故內傷飲食,則亦惡風寒,是營衛失守,皮膚間無陽以滋養,不能任風寒也。皮毛之絕,則心肺之本亦絕矣。蓋胃氣不升,元氣不至,無以滋養心肺,乃不足之證也。計受病不一,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因而飽食,內傷者極多,外傷者間而有之。

舉世醫者,往往將元氣不足之證,便作外傷風寒表實之證,而反治心肺,是重絕其表也,安得不死乎?若曰不然,請以眾人之耳聞目見者證之。曏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而不絕,都門十有二所,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幾三月。此百萬人豈俱感風寒外傷者耶?大都人在圍城中,飲食失節,勞役所傷,不待言而知。

由其朝飢暮飽,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動經三兩月,胃氣虧之久矣,一旦飽食太過,感而傷人,而又調治失宜,其死也無疑矣。非惟大梁為然,遠在真佑、興定間,如東平,如太原,如鳳翔,解圍之後,病傷而死,無不皆然。余在大梁,凡所親見,有發表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氣湯下之者,俄而變結胸發黃,又以陷胸湯丸及茵陳湯下之,無不死者。蓋初非傷寒,以調治差誤,變而似真傷寒之證,皆藥之罪也。

白話文:

述古(共三條)

李東垣說:古代的聖人,他們深入研究陰陽變化的奧秘,探究生死的道理,寫成的《內經》都說人以胃氣為根本。因為人是依靠攝取水穀精微之氣才能生存,所謂的元氣、穀氣、營氣、衛氣、清氣,以及春天向上生發的氣,這六種氣的來源都是因為穀氣向上運行,都是胃氣的不同稱呼。如果穀氣不能向上升發,生長的功能就無法正常運作,那麼就沒有陽氣來保護營衛之氣,身體無法抵抗風寒,就會產生寒熱等疾病,這些都是脾胃之氣不足所導致的。然而,這種情況與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但病理機制卻不同。

內傷脾胃是損傷了氣,外感風寒是損傷了形體。外感是屬於有餘的狀態,有餘的就應該用瀉法治療;內傷是屬於不足的狀態,不足的就應該用補法治療。發汗、攻下、催吐、剋伐等方法,都是屬於瀉法;溫養、和解、調理、滋養等方法,都是屬於補法。內傷不足的疾病,如果誤認為是外感有餘的疾病而用瀉法治療,那就是使虛弱更加虛弱。《難經》說:「實證用補法,虛證用瀉法,就會損害不足的,增益有餘的」,這樣治療,病人就會因此而死亡,是醫生害死了他。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認為:只能用甘溫的藥物,來補養中焦,升發陽氣,再用甘寒的藥物來瀉掉體內的火氣,這樣病才能好。《內經》說:「勞累的人要用溫法治療,虛損的人要用溫法治療。」溫法可以去除體內的大熱,最忌諱用苦寒的藥物來瀉胃氣。現在我創立了補中益氣湯。

又說:如果喜怒無常、生活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這些都會損傷氣,氣虛就會導致火旺,火旺就會侵犯脾土。脾主管四肢,所以會感到困倦發熱、沒有力氣活動、懶得說話、稍微動一下就氣喘、體表發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生病的時候,應該安心靜坐來調養氣,用甘寒的藥物來瀉掉體內的火熱,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耗散的氣,用甘溫的藥物來補養中氣。《內經》說:「勞累的人要用溫法治療,虛損的人要用溫法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金匱要略》說:「平常人的脈搏變大是過於勞累的表現,虛弱到極點也是勞累的表現。」勞累引起的疾病,脈象會浮大,手腳會煩熱,春夏兩季病情會加重,秋冬兩季火熱會減輕,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這也是用溫法治療的意思。

又說:如果脾胃因為勞累而生病,飲食又沒有節制,耽誤病情很久,等到事情結束心情放鬆後,又暴飲暴食,病情就會突然加重。所以內傷飲食,也會害怕風寒,這是因為營衛之氣失去了保護,皮膚表面沒有陽氣來滋養,無法抵抗風寒。如果皮膚毛髮的功能都衰竭了,那麼心肺的根本也就會衰竭。因為胃氣不能上升,元氣無法到達,就不能滋養心肺,這就是不足的症狀。估計得病的途徑不止一種,有的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有的是因為勞累損傷,有的是因為這樣的情況下又暴飲暴食,因此內傷的人很多,外傷的人很少。

世上的醫生,常常把元氣不足的症狀,當作外感風寒表實的症狀來治療,反而去治療心肺,這是在加重表虛,怎麼會不死呢?如果有人不相信,就請以大家親眼所見的事實來證明。過去壬辰年改年號的時候,京城戒嚴,大約半個月被敵人圍困,解圍之後,京城百姓沒有生病的,萬中無一二,生病而死的,接踵而來,各城門每天送出的屍體,多的有兩千具,少的也不下一千具,這樣持續了將近三個月。難道這數百萬人都是因為外感風寒而生病的嗎?大多數人是因為在圍城中,飲食沒有節制,過度勞累所致,這是不需要說就可以知道的。

因為他們早飢晚飽,生活作息不規律,寒溫失調,經過兩三個月,胃氣已經虧虛很久了,一旦暴飲暴食,就會損傷身體,再加上調理不當,死亡是必然的。不僅僅是大梁是這樣,遠在真佑、興定年間,像東平、太原、鳳翔等地,解圍之後,因為生病而死的,無一例外。我在大梁,親眼所見,有人用發汗的方法,有人用巴豆來瀉,有人用承氣湯來攻下,不久就出現胸悶結塊、發黃的症狀,又用陷胸湯丸及茵陳湯來瀉,沒有不死人的。其實這些都不是傷寒,而是因為治療錯誤,病情轉變的像真的傷寒,這都是藥物的罪過。

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但未來的還是可以把握的,所以我把我平生驗證有效的經驗,寫成《內外傷辨論》這篇文章,闡明前人的論述,列舉近來發生的事例,希望同道之人,能夠仔細考察,或許可以有所領悟,觸類旁通,以免後人遭受意外的死亡。

東垣辨別氣少和氣盛說:外感風寒的人,氣是壅塞而有餘的;內傷飲食勞役的人,呼吸會短促不足。要如何區分呢?因為外感風寒的人,心肺元氣本來沒有減損,又加上邪氣的侵擾,使得鼻氣壅塞不順暢,臉色發紅,鼻中的氣無法順利出來,只能從口中呼出,說話時,必定是前輕後重,聲音洪亮而有力,這是氣有餘的表現。

如果是感冒,一定會流清鼻涕,聲音嘶啞,說話像從甕中發出來的聲音,也是前輕後重,高亢而有力,這些都是氣盛有餘的表現。內傷飲食勞役的人,心肺之氣已經先受到損傷,被熱所傷,熱傷了氣,四肢沒有力氣活動,所以呼吸會短促無力,上氣不接下氣、懶得說話,別人問話,十次都不想回答一次,就算勉強回答,聲音也會很微弱,這就是氣短不足的表現。道理就是這麼明白,即使是婦女也能分辨,難道醫生反而不能分辨嗎?

東垣辨別頭痛說:內傷引起的頭痛,有時會發作,有時會停止;外傷引起的頭痛,常常會持續存在,必須等到邪氣傳入裡才停止,這就是內外傷頭痛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