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4)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4)
1. 形氣(七)
《陰陽清濁篇》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
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決氣篇》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白話文:
皇帝問道:「我想知道人體氣的清濁之分。」岐伯回答:「人體吸收食物則屬濁,吸取天地之氣則屬清。清氣向下注入陰經,濁氣向上注入陽經。濁氣中帶有清氣則向上從咽喉排出,清氣中帶有濁氣則向下運行。清濁之氣相互交雜,則稱為亂氣。」
皇帝又問:「陰經屬清,陽經屬濁,但濁氣中也有清氣,清氣中也有濁氣,如何區分?」岐伯解釋:「氣的根本區分,清氣向上注入肺,濁氣向下進入胃。胃的清氣向上從口排出,肺的濁氣向下注入經絡,積存在體內。
清氣滑利,濁氣滯澀,這是氣的正常狀態。」
皇帝又問:「我聽說人體有精、氣、津、液、血、脈,我一直以為這些都是一種氣,為何現在又分為六種呢?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兩股神氣互相交合,形成形體,在人體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這就是精。什麼是氣呢?就是上焦消化食物,宣散五穀之味,滋潤皮膚、充盈身體、滋養毛髮,如同霧露滋潤大地,這就是氣。什麼是津呢?就是毛孔發泄,汗液大量排出,這就是津。」
何謂液?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衛氣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
《壽夭剛柔篇》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詳生死門)
白話文:
什麼是液呢?液是指食物進入體內,氣機充盈,滋潤的津液流注到骨頭裡。骨頭負責屈伸運動,津液流失後,會補充腦髓,使皮膚光滑潤澤,這就是液。
什麼是血呢?血是指中焦(脾胃)吸收氣機,從食物中提取汁液,經過變化後呈現紅色,這就是血。
什麼是脈呢?脈是指氣機在經絡中運行,受到阻礙,無法通暢流動,這就是脈。
精氣耗損會導致耳聾;氣機耗損會導致目不明;津液耗損會導致毛孔開張,大量出汗;液體耗損會導致骨骼屈伸不利,面色蒼白,腦髓消減,小腿酸痛,耳朵經常鳴響;血液耗損會導致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脈搏虛弱,這就是這些症狀的表現。
《衛氣失常篇》中說:人有肥胖、有脂肪、有肌肉。脂肪多的人氣機充盈,氣機充盈的人身體較熱,身體熱的人耐寒。肌肉多的人血氣充盈,血氣充盈的人形體健壯,形體健壯的人身體平穩。肥肉的人血液清澈,氣機滑利,數量少,所以體型不會太大。這些都是不同體質的人的特點。
《壽夭剛柔篇》中說:形體與氣機相互協調則長壽,形體與氣機不相協調則短命。(詳情請參閱《生死門》)
2. 血氣(八)
《營衛生會篇》: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詳血證門)
《五音五味篇》曰: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數之常也。
《八正神明論》曰: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白話文:
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詳細內容請參考血證門。女性由於經常失血,所以氣多血少,衝任二脈無法滋養唇部,所以容易長出鬍鬚。因此,觀察女性的臉色,黃赤色代表熱氣多,青白色代表熱氣少,黑色代表血多氣少。女性的正常情況是,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多氣少血,陽明經多血多氣,厥陰經多氣少血,少陰經多血少氣,太陰經多血少氣。這是天生的規律。養神就必須了解身體的胖瘦,以及營衛血氣的盛衰。血氣是人體的神,不可不謹慎地保養。
3. 營衛氣(九)
《本藏篇》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闔者也。
《營衛生會篇》帝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衛氣行篇》曰: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是以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
《痹論》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
白話文:
經脈負責輸送血液和氣,滋養陰陽,濡潤筋骨,使關節靈活。衛氣則負責溫暖肌肉、滋養皮膚、充實毛孔,並守護身體的關節和門戶。人體從食物中獲取氣,食物進入胃後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氣來維持運作。氣中的精華部分稱為營氣,運行在經脈之中,較濁的部分稱為衛氣,則運行在經脈之外。衛氣每天晝夜運行於全身五十分,白天運行於陽經二十五周,晚上運行於陰經二十五周。所以清晨陽氣初升時,眼睛才會睜開,氣也順著上升到頭部。營氣是食物精華的氣,它滋養五臟,調節六腑,才能進入經脈,因此它沿着經脈上下運行,貫穿五臟,聯繫六腑。衛氣則是食物粗糙的氣,它性急而滑利,無法進入經脈。所以它沿着皮膚表層,在肌肉之間運行,散布在胸腹,滋養毛孔和肌肉。
《禁服篇》曰: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逆調論》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生氣通天論》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白話文:
《禁服篇》提到:仔細觀察衛氣,它是所有疾病的根源。
《逆調論》指出:如果營氣不足,會導致四肢麻木;如果衛氣不足,則會導致肌肉機能失常。當營氣和衛氣都處於不足狀態時,就會出現四肢既麻木又機能失常的情況。
《生氣通天論》說明:如果營氣運行不順,逆轉了在皮膚和筋肉間的循環,就會產生腫瘤或癰瘍。
4. 穀氣(十)
《營氣篇》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邪客篇》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詳脾胃門)
《經脈篇》曰: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詳脾胃門)
《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平人絕谷篇》曰:神者,水穀之精氣也。(詳死生門)
《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白話文:
《營氣篇》說:營氣的運行,依靠五穀為根本。五穀進入胃,就傳輸到肺,再散布到全身,滋養四肢百骸。精華之氣流經經脈,不斷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
《邪客篇》說:五穀進入胃,會分離成糟粕、津液和宗氣,分別走不同的通道。因此,宗氣就積聚在胸中。(詳細內容請參閱《脾胃門》)
《經脈篇》說:五穀進入胃,經脈才會暢通,氣血才能運行。
《玉版篇》說:人體所需之氣,來源於食物。食物進入胃,胃就是水穀精氣的匯集之處。(詳細內容請參閱《脾胃門》)
《五味篇》說:天地精氣,其數量變化遵循三進一出規律。所以,若人體不攝取食物,半日就氣力衰退,一日就會氣血不足。
《平人絕谷篇》說:神,是水穀精氣的精華。(詳細內容請參閱《死生門》)
《終始篇》說:邪氣入侵,會使人感到緊迫和疼痛;而食物精氣的滋養,則會使人感到緩和舒暢。
《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詳飲食門)
《病能論》曰:食人於陰,長氣於陽。
《陰陽清濁篇》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白話文:
人體以飲食為根本,若人體停止進食,便會死亡,脈搏沒有胃氣也同樣會死亡。食物滋養陰氣,呼吸則補充陽氣。人體所吸收的穀物屬濁氣,吸入的空氣則屬清氣。清氣會流注到陰氣,濁氣則會流注到陽氣。
5. 氣味(十一)
《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詳脾胃門)
《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化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詳脾胃門)
《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宣明五氣篇》曰: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詳飲食門)
白話文:
《六節藏象論》說:天以五氣滋養人,地以五味滋養人。(詳細內容請參閱脾胃門)
《陰陽應象大論》說:水屬陰,火屬陽,陽屬氣,陰屬味。味歸於形,形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精以氣為食,形以味為食,化生精,氣化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從下竅排出,陽氣從上竅排出。味厚者屬陰,薄者屬陰中的陽。氣厚者屬陽,薄者屬陽中的陰。味厚則瀉,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中,辛甘發散屬陽,酸苦湧泄屬陰。形體不足者,以溫氣滋養;精氣不足者,以味補益。
《經脈別論》說:食物的氣進入胃,精氣散布於肝。(詳細內容請參閱脾胃門)
《生氣通天論》說:陰氣的來源,根本在於五味,陰氣的五個宮殿,受到五味影響而受傷。因此,味過於酸,肝氣以津液為食,脾氣就會枯竭;味過於咸,大骨氣勞損,肌肉短縮,心氣受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面色發黑,腎氣失衡;味過於苦,脾氣不能濡養,胃氣過於厚實;味過於辛,筋脈鬆弛,精神衰弱。所以,謹慎調和五味,骨骼強健,筋絡柔韌,氣血流通,肌膚緊密,如此則氣血精華充沛,遵循道法,就能長壽。
《宣明五氣篇》說:五味禁忌,辛味走氣,氣病者不宜多食辛。(詳細內容請參閱飲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