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5)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5)
1. 述古(共三條)
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輒以生平已試之效,著《內外傷辨論》一篇,推明前哲之餘論,歷舉近事之變故,庶幾同志者,審其或中,觸類而長之,免後人之橫夭耳。
東垣辨氣少氣盛曰:外傷風寒者,其氣壅盛而有餘;內傷飲食勞役者,其口鼻中氣皆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蓋外傷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不利,面赤,其鼻中氣不能出,並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輕後重,其聲壯厲而有力者,乃有餘之驗也。
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響如從甕中出,亦前輕而後重,高揭而有力,皆氣盛有餘之驗也。內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所傷,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勉強答之,其氣亦怯,其聲亦低,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豈有醫者反不能辨之乎?
東垣辨頭痛曰:內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證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裡實方罷,此內外證之不同也。
白話文:
過去的事情無法追回,但未來的方向還可以掌握。我將自己一生中驗證有效的經驗,寫成《內外傷辨論》這篇文章,闡明前人未盡的論述,並列舉近期發生的各種變化。希望志同道合的人,能夠仔細審視我所說的,如果覺得有道理,就觸類旁通,加以延伸,以免後人遭受意外的早逝。
李東垣區分氣虛和氣盛說:外感風寒的人,體內的氣會阻塞旺盛,呈現有餘的狀態;而內傷飲食或過度勞累的人,其口鼻中的氣都短促不足,呼吸不順暢。要如何區分呢?外感風寒的人,心肺的元氣本來沒有損傷,又加上邪氣的侵襲,使得鼻氣阻塞不通,臉色發紅,鼻中的氣無法順利呼出,只能從口中吐出。他們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前輕後重,聲音洪亮有力,這就是氣盛有餘的徵象。
若是傷風,必定會流出清鼻涕,聲音沙啞,說話時的聲音像是從甕中發出來的,也呈現前輕後重,高亢有力的狀況,這也是氣盛有餘的徵象。而內傷飲食或過度勞累的人,心肺之氣已經先受損,又因為熱邪而受到傷害。熱邪既然傷了氣,四肢就會無力活動,因此口鼻中都會氣短不足,呼吸急促,懶得說話,別人問他問題,十個有九個都不想回答,就算勉強回答,氣息也很虛弱,聲音低微,這就是氣短不足的徵象。道理如此明白,即使婦女也能分辨,難道醫生反而不能分辨嗎?
李東垣區分頭痛說:內傷引起的頭痛,發作時間不固定,有時發作,有時停止;外感引起的頭痛,常常會出現,一定要傳入體內化成實證才會停止,這就是內傷與外感引起的頭痛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