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5)

1. 酒氣(十二)

《經脈篇》曰: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厥論》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夫酒氣盛而剽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腳為之熱也。

《營衛生會篇》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也?岐伯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論勇篇》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穀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剽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白話文:

《經脈篇》說:飲酒之後,衛氣會先到達皮膚,先充滿絡脈,使得絡脈先變得旺盛。所以當衛氣平穩後,營氣才會充足,然後經脈才會變得旺盛。

《厥論》說:酒進入胃部後,絡脈會脹滿而經脈會變得虛弱。因為酒氣強烈而快速,會使腎氣日漸衰弱,導致陽氣獨自旺盛。所以手腳會因此發熱。

《營衛生會篇》黃帝問:人喝酒後,酒也會進入胃部,但食物還沒消化成熟,小便卻先排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酒,是熟穀物所製成的液體。它的氣是強勁而清澈的,所以會在食物之後進入,但卻會比食物先變成液體排出。

《論勇篇》黃帝問:膽怯的人喝了酒,會變得憤怒而不怕勇敢的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少俞回答說:酒,是水穀的精華,熟穀物的液體。它的氣強烈快速,進入胃部後,會使胃脹氣,氣向上逆行,充滿胸腔,使肝氣上浮,膽氣橫行。在這時候,就會像勇敢的人一樣,等到氣衰弱後就會後悔。因為跟勇士行為相似,不知道要避開,這種現象就叫做酒後失常。

2. 邪氣(十三)

《刺節真邪論》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

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余義詳本經)

《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帝曰:虛實如何?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藏皆如此。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小針解》曰: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腸胃,故曰濁氣在中也。清濕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白話文:

《刺節真邪論》中,黃帝問道:為什麼有一種脈象會引發幾十種病症?有的疼痛,有的長膿瘡,有的發熱,有的發冷,有的發癢,有的麻木,有的失去知覺,變化無窮,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些都是邪氣造成的。

黃帝又問:我聽說氣有真氣、正氣、邪氣,什麼是真氣?

岐伯說:真氣是先天從父母那裡繼承的,與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穀氣結合,共同充養全身的氣。正氣是指正常的風,從某個方向吹來,它不是真正的實風,也不是虛弱的風。

邪氣,是指虛弱不正的風,它會傷害人體,而且侵入人體深層,難以自行消除。正風侵入人體較淺,與人體正氣結合後就會自行散去,它來時柔弱,無法戰勝真氣,所以會自行消散。虛邪侵入人體時,會使人感到身體微微顫抖,汗毛豎立,皮膚紋理張開。如果侵入較深,到達骨骼,就會形成骨痹;侵入筋,就會造成筋脈攣縮;侵入脈搏中,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形成腫瘡。如果侵入肌肉,與衛氣相搏,

如果陽氣勝過陰氣,就會發熱;如果陰氣勝過陽氣,就會發冷。發冷則真氣耗損,真氣耗損則會虛弱,虛弱就會更加發冷。邪氣如果停留在皮膚之間,就會向外發散,導致皮膚紋理張開,汗毛搖動,氣在身體表層往來運行,就會感到瘙癢。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麻痹。如果衛氣運行不暢,就會失去知覺。(關於這些的更詳細的解釋,可以參考其他經典。)

《通評虛實論》說:邪氣強盛,則身體表現為實證;精氣耗損,則身體表現為虛證。

黃帝問:什麼是虛,什麼是實?

岐伯說:氣虛,就是指肺虛弱。氣逆,則是指腳部發冷。疾病如果不是在它應該出現的時節發生,就會存活;如果在它應該出現的時節發生,就會死亡。其他臟器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評熱病論》說:邪氣侵入的地方,一定是人體氣虛的地方。

《小針解》說:氣在脈搏中運行,邪氣停留在上方,說明邪氣侵入人體的位置較高。濁氣停留在中間,指的是水穀進入胃,精氣上升輸送到肺,濁物則停留在腸胃。這表示寒熱不適、飲食不節制,疾病就容易發生在腸胃,所以說是濁氣停留在中間。清濕停留在下方,指的是清濕的地氣侵入人體,一定從腳開始。所以說清氣停留在下方。

《陰陽應象大論》說:來自天空的邪氣,會傷害人的五臟;水穀的寒熱之氣,會傷害人的六腑;來自地面的濕氣,會傷害人的皮膚、肌肉和筋脈。

3. 病氣(十四)

《壽夭剛柔篇》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藏;寒傷形,乃應形;風寒傷筋,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脈要精微論》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五積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為五勞所傷。

《舉痛論》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氣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諸寒氣等義詳心腹痛門)

《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

《口問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詳虛損門)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厥論》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詳厥逆門)

《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詳寒熱門)

《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詳風痹門)

《痿論》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者,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不任地也。(詳痿證門)

《百病始生篇》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詳積聚門)

《評熱病論》曰: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病能論》曰:有病怒狂者,生於陽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詳癲狂門)

《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白話文:

病氣(十四)

《壽夭剛柔篇》說:風寒侵襲身體,會傷害到形體;憂愁、恐懼、憤怒會傷害到氣。氣受損會影響到內臟,進而導致內臟生病;寒邪侵襲形體,則會反應在形體上;風寒傷及筋骨,筋脈也會有所反應,這就是形體和氣在內外之間的相互影響。

《脈要精微論》說:陽氣過盛,身體會發熱而沒有汗;陰氣過盛,身體會多汗且發冷。如果陰陽之氣都過盛,則會沒有汗且感覺寒冷。如果說話聲音很小,要講一整天才恢復正常,這是氣被耗損的表現。

《刺志論》說:氣旺盛,形體也強壯;氣虛弱,形體也虛弱,這是正常情況。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生病了。攝取的食物充足,氣也旺盛;攝取的食物不足,氣也虛弱,這是正常情況。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生病了。脈象強而有力,血液也充足;脈象虛弱,血液也不足,這是正常情況。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生病了。氣虛弱但身體發熱,這是不正常的。食物攝取很多但氣卻很少,這是不正常的。不吃東西但氣卻很多,這是不正常的。脈象強盛但血液卻很少,這是不正常的。脈象微弱但血液卻很多,這也是不正常的。

氣旺盛卻身體發冷,通常是受到寒邪侵襲所致。氣虛弱而身體發熱,通常是受到暑邪侵襲所致。吃了很多東西但氣卻不足,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或是身體下部有濕氣停留。吃得少但氣卻很多,可能是邪氣侵入胃部或肺部。脈象微弱但血液較多,可能是身體內有熱邪。脈象強大但血液卻較少,可能是脈中有風邪,導致水分無法吸收。這就是這些情況所代表的意義。總之,脈象充實,表示氣正在進入;脈象虛弱,表示氣正在外洩。氣充實,表示身體有熱;氣虛弱,表示身體寒冷。

《宣明五氣篇》說:五臟之氣發生疾病時,心臟會打嗝,肺臟會咳嗽,肝臟會自言自語,脾臟會吞嚥困難,腎臟會打哈欠和噴嚏,胃部會氣逆、噁心、恐懼,大腸和小腸會腹瀉,膀胱功能失常會小便不暢,失約則會遺尿,膽臟會導致發怒,這些都稱為五病。五臟之氣積聚時:精氣積聚在心臟會感到喜悅,積聚在肺臟會感到悲傷,積聚在肝臟會感到憂愁,積聚在脾臟會感到畏懼,積聚在腎臟會感到恐懼,這稱為五並,這是氣虛弱而相互影響的情況。

五勞導致的損傷:長時間看東西會損傷血液,長時間躺臥會損傷氣,長時間坐著會損傷肌肉,長時間站立會損傷骨骼,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骨,這些都是五勞所造成的損傷。

《舉痛論》中,黃帝問:我了解疾病大多是因氣而產生。發怒會導致氣上衝,喜悅會導致氣緩和,悲傷會導致氣消散,恐懼會導致氣下沉,寒冷會導致氣收斂,酷熱會導致氣外洩,驚嚇會導致氣紊亂,勞累會導致氣耗損,思慮過度會導致氣鬱結。這九種不同的氣的變化,會產生什麼樣的疾病呢?岐伯回答說:發怒會導致氣逆,嚴重時會嘔血或腹瀉,所以說氣上衝。喜悅會使氣平和暢達,營氣和衛氣也順暢通行,所以說氣緩和。悲傷會使心臟系統緊繃,肺部擴張,上焦不通暢,營衛之氣無法散開,熱氣鬱積在體內,所以說氣消散。

恐懼會導致氣向下收縮,收縮會導致上焦閉塞,閉塞會導致氣返回,返回會導致下焦脹滿,所以說氣無法運行。寒冷會導致皮膚毛孔閉合,氣無法通行,所以說氣收斂。酷熱會導致皮膚毛孔張開,營衛之氣暢通,大量出汗,所以說氣外洩。驚嚇會導致心無所依靠,精神無所歸宿,思緒無法安定,所以說氣紊亂。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汗出不止,體內和體外的氣都耗損,所以說氣耗損。思慮過度會導致心思有所執著,精神有所依歸,正氣停留而無法運行,所以說氣鬱結。

《舉痛論》說:寒氣侵入脈外會導致脈寒,脈寒會導致血管收縮,血管收縮會導致脈搏變得急促,急促會導致血管擴張拉扯周圍細小血管,所以會突然疼痛。如果遇到溫熱就會立刻止痛,如果因為受寒太過,疼痛就會持續很久。(關於各種寒氣引起的疼痛,詳細解釋請參考心腹痛的章節)

《本神篇》說:肝氣虛弱會感到恐懼,肝氣過盛會發怒。脾氣虛弱會導致四肢無力,五臟不安,脾氣過盛會導致腹脹、小便不暢。心氣虛弱會感到悲傷,心氣過盛會笑個不停。肺氣虛弱會導致鼻塞、呼吸不暢、氣短,肺氣過盛會喘氣、胸悶、仰頭呼吸。腎氣虛弱會導致手足冰冷,腎氣過盛會感到脹痛,五臟不安。必須仔細分辨五臟的病變情況,才能知道氣的虛實,謹慎地調理。憂愁會導致氣閉塞而不運行。

《口問篇》說:上氣不足會導致腦部空虛。(詳細解釋請參考虛損的章節)

《生氣通天論》說:由於氣的原因,會導致腫脹,四肢交替出現,陽氣會衰竭。如果俞穴之氣的化生能力薄弱,會變得膽小怕事,甚至會驚恐。

《厥論》說:陽氣在下衰弱,會導致手足冰冷;陰氣在下衰弱,會導致手足發熱。(詳細解釋請參考厥逆的章節)

《逆調論》中,黃帝問:人體並不是一直保持溫熱的狀態,為何會有時候發熱而且煩躁不安?(詳細解釋請參考寒熱的章節)

《痹論》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侵襲人體,會形成痹症。(詳細解釋請參考風痹的章節)

《痿論》中,黃帝問:五臟是如何導致人產生痿症的?岐伯回答說:肺部積熱導致肺葉乾枯,皮膚毛髮虛弱,變得乾薄,就會產生痿症。心氣有熱,會導致下肢的脈象向上湧,向上則下肢脈象虛弱,虛弱就會產生脈痿,關節會彎曲、無力,腿腳軟弱無力。 (詳細解釋請參考痿證的章節)

《百病始生篇》中,黃帝問:積聚剛開始產生時,到形成積聚的過程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積聚剛開始產生,是因受寒而生,寒邪停留就形成了積聚。(詳細解釋請參考積聚的章節)

《評熱病論》說:凡是有水腫的人,輕微的水腫會先出現在眼下。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臟,並與胞中相連。現在如果氣上衝到肺部,導致心氣無法下行,所以月經不來。

《至真要大論》說:各種氣機鬱悶不暢,都與肺有關。

《病能論》說:有些人生病後會變得暴怒狂躁,這是由於陽氣過盛引起的。陽氣過盛是因為突然受到挫折而難以發洩,所以容易發怒。(詳細解釋請參考癲狂的章節)

《陰陽別論》說:一陽之氣發病,會導致氣短、容易咳嗽、容易腹瀉,病情傳變會導致心悸,再傳變會導致胸膈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