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5)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5)
1. 酒氣(十二)
《經脈篇》曰: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厥論》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夫酒氣盛而剽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腳為之熱也。
《營衛生會篇》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也?岐伯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論勇篇》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穀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剽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2. 邪氣(十三)
《刺節真邪論》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
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余義詳本經)
《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帝曰:虛實如何?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藏皆如此。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小針解》曰: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腸胃,故曰濁氣在中也。清濕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3. 病氣(十四)
《壽夭剛柔篇》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藏;寒傷形,乃應形;風寒傷筋,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脈要精微論》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五積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為五勞所傷。
《舉痛論》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氣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諸寒氣等義詳心腹痛門)
《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
《口問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詳虛損門)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厥論》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詳厥逆門)
《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詳寒熱門)
《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詳風痹門)
《痿論》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者,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不任地也。(詳痿證門)
《百病始生篇》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詳積聚門)
《評熱病論》曰: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病能論》曰:有病怒狂者,生於陽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詳癲狂門)
《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