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2)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2)
1. 時氣(三)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四時之氣,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帝曰:願聞其行何謂也?曰: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
此四時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必謹察之。帝曰:願聞同化何如?岐伯曰:風溫春化同,熱曛昏火夏化同,勝與復同,燥清煙露秋化同,雲雨昏暝埃長夏化同,寒氣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更用之盛衰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一年四季的氣候,有早有晚,有高有低,有左有右,這些變化有什麼規律?
岐伯答道:氣候運行有順逆之分,有快慢之別。過於旺盛的氣候,會轉化為先天的本性;不足的氣候,則會轉化為後天的環境。
黃帝又問:請問這些運行規律是怎麼樣的?
岐伯答道:春氣向西運行,夏氣向北運行,秋氣向東運行,冬氣向南運行。因此,春氣從下開始,秋氣從上開始,夏氣從中開始,冬氣從標記開始。春氣從左開始,秋氣從右開始,冬氣從後開始,夏氣從前開始。
這就是四季正常運行的規律。所以,最高的地方常年有冬氣,最低的地方常年有春氣,必須仔細觀察。
黃帝再問:請問這些氣候是如何互相轉化的?
岐伯答道:風溫和春氣相互轉化,熱曛昏火和夏氣相互轉化,勝與復相互轉化,燥清煙露和秋氣相互轉化,雲雨昏暝埃和長夏相互轉化,寒氣霜雪冰和冬氣相互轉化。這就是天地五運六氣的轉化規律,它們互相影響,不斷地盛衰變化。
《四氣調神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白話文:
《四氣調神論》說:春季的三个月,万物萌发,天地一起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是春季的自然规律,也是养生的方法。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肝脏,夏天容易出现寒变,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夏季的三个月,万物繁茂,天地交合,万物开花结果,这是夏季的自然规律,也是养长的方法。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心脏,秋天容易出现疟疾,导致收敛不足。秋季的三个月,天气转凉,地气明朗,这是秋季的自然规律,也是养收的方法。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肺脏,冬天容易出现腹泻,导致收藏不足。冬季的三个月,万物闭藏,水结冰,土地干裂,不要扰动阳气,这是冬季的自然规律,也是养藏的方法。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肾脏,春天容易出现痿厥,导致生发不足。违背春季规律,会导致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违背夏季规律,会导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违背秋季规律,会导致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违背冬季规律,会导致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总之,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至真要大論》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謂之至,氣分謂之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脈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者,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始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白話文:
因此聖人春天和夏天養護陽氣,秋天和冬天養護陰氣,以順應其根本。所以能與萬物一同在生長的门戶中浮沉。違背其根本,就會傷害其根本,損壞其真氣。
《生氣通天論》說:陽氣,一天之中主導外在,清晨人體的氣開始生成,中午陽氣最旺盛,傍晚陽氣已虛,氣門就關閉。所以黃昏時要收斂身心,不要擾動筋骨,不要接觸霧露,違背這三個時辰,身體就會疲憊虛弱。
《至真要大論》皇帝問:分至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氣至稱為至,氣分稱為分,至則氣相同,分則氣不同。這就是天地運行規律的準確記錄。
《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陰陽有其運行的時間,與脈象相應,按時而行,若失其時,就會出現脈象變化,脈象有其變化規律,因此可以預知死亡時間。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皇帝問:為什麼很多疾病都表現為早晨輕,白天安穩,傍晚加重,夜間最嚴重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四時之氣的作用。春天生長,夏天茂盛,秋天收穫,冬天收藏,人體也應該順應這樣的規律。將一天分為四季,早晨為春天,中午為夏天,傍晚為秋天,半夜為冬天。早晨人體氣開始生長,病氣開始衰弱,所以早晨病情較輕;中午人體氣旺盛,旺盛則能抵抗邪氣,所以白天安穩;傍晚人體氣開始衰弱,邪氣開始生長,所以傍晚病情加重;半夜人體氣進入臟腑,邪氣獨留於身體,所以夜間病情最嚴重。
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敢問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白話文:
皇帝問道:「為何會出現反常的現象?」
岐伯答道:「這是因為身體不順應四季的氣候變化,而某個臟腑獨自掌管疾病,這表示這個臟腑的氣不足以抵抗季節的變化,於是就以能夠抵抗季節的氣來代替。」
《四時刺逆從論》中記載:「春氣在經脈中流動,夏氣則進入孫絡,長夏氣則充盈肌肉,秋氣則停留於皮膚,冬氣則藏於骨髓。」
皇帝問道:「請問這是為何?」
岐伯答道:「春天,天氣開始回暖,地氣開始舒展,冰雪融化,水流暢通。所以人體的氣血主要在經脈中運行。夏天,經脈充盈,氣血外溢,進入孫絡,接受血液滋養,皮膚變得充實。長夏,經絡都充滿了氣血,向外溢出,充盈肌肉。秋天,天氣開始轉涼,毛孔閉合,皮膚緊縮。冬天,氣血收斂,藏於體內,深入骨髓,並通達五臟。因此,邪氣常隨四季的氣血變化而侵入人體。至於邪氣的變化,無法預測,但一定得順應經脈之氣,驅除邪氣。驅除邪氣,亂氣就不會產生。」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營衛生會篇》曰: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白話文:
《金匱真言論》說:春天容易頭部生病,夏天容易內臟生病,秋天容易肩膀背部生病,冬天容易四肢生病。因此,春天容易鼻出血,仲夏容易胸脅疼痛,長夏容易腹瀉和寒氣入侵,秋天容易患風寒瘧疾,冬天容易患痺症和厥症。
《營衛生會篇》說:衛氣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因此,氣到達陽經就會升起,到達陰經就會停止。半夜是陰氣最盛的時候,半夜之後陰氣開始衰退,黎明時分陰氣消失,陽氣開始接收氣息。中午是陽氣最盛的時候,下午陽氣開始衰退,日落時分陽氣消失,陰氣開始接收氣息。半夜萬民皆臥,陰氣匯聚,稱為合陰。黎明時分陰氣消失,陽氣開始接收氣息,如此循環往復,與天地同節律。
2. 運氣(四)
《天元紀大論》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六節藏象論》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
白話文:
想要了解天地陰陽的變化,就要觀察天地的氣運。天之氣運,動而不息,因此每五年就會有新的變化;地之氣運,靜而守位,因此每六個時期就會循環一次。動靜相呼應,上下相交錯,陰陽相互變化,從而產生變化。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六五相合,七百二十個氣為一個紀。一個人活到三十歲,經歷一千四百四十個氣;活到六十歲為一個週期,這時天地的變化就會顯現出來。
《六節藏象論》中說,天度是用来規範日月運行,氣數則用來记录化生的變化。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季為一歲。五氣交替,各有胜负,盛衰變化,這是自然規律。因此春天胜長夏,長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這就是五行時令的胜负,各以气命其臟。黃帝問道:如何才能知道它們的胜负?岐伯回答:觀察它們的極致變化即可。
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五運行大論》曰: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異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東方生風,在氣為柔。南方生火,在氣為息。
中央生濕,在氣為充。西方生燥,在氣為成。北方生寒,在氣為堅。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白話文:
一切都要回到春季的開始,還沒到就已經到了,這就是過度。過度就會使弱者無法承受而被強者乘機入侵,稱為氣淫。到了卻又好像沒到,這就是不及。不及就會讓強者胡作非為,導致受生者生病,弱者也因此衰弱,稱為氣迫。所謂追求至善,指的是氣機到達的時間。謹慎地等待時機,氣機就可以預期而至。錯過了時機卻反過來等待,五種治法混淆不清,邪氣就會從內部滋生,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
《五運行大論》說:丹天之氣經過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過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過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過張異婁胃。所謂戊己分,指的是奎壁角軫,是天地之間的門戶。上下交匯,寒暑交替,氣機相得則人和,不相得則生病。東方生風,在氣機上表現為柔順。南方生火,在氣機上表現為溫煦。
中央生濕,在氣機上表現為滋潤。西方生燥,在氣機上表現為收斂。北方生寒,在氣機上表現為堅凝。氣機過盛,就會控制自己所勝的而欺凌自己所不勝的;氣機不足,就會被自己所不勝的欺凌而佔據。自己所勝的輕視而欺凌它,欺凌反過來卻會受到邪氣的侵襲,受到邪氣的侵襲,就少了敬畏之心。
《五常政大論》帝曰:太虛廖廓,五運回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帝曰:其不及奈何?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帝曰:太過何謂?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
帝曰:其歲有不病,而臟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𧔌。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乃𧔌。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乃𧔌。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乃𧔌。
白話文:
皇帝問道:宇宙浩瀚無垠,五運循環往復,盛衰變化,損益相隨。請問什麼樣的情況才算是平氣?又是如何記錄的呢?岐伯回答:木氣平和舒展,稱為敷和;火氣上升光明,稱為升明;土氣包容變化,稱為備化;金氣審慎平和,稱為審平;水氣寧靜順暢,稱為靜順。
皇帝又問:如果氣不足會怎樣呢?岐伯回答:木氣衰微,稱為委和;火氣隱藏,稱為伏明;土氣低微,稱為卑監;金氣屈服變革,稱為從革;水氣枯竭,稱為涸流。
皇帝接着問:氣過度又會如何呢?岐伯回答:木氣過度生長,稱為發生;火氣過度熾盛,稱為赫曦;土氣過度厚實,稱為敦阜;金氣過度堅固,稱為堅成;水氣過度蔓延,稱為流衍。
皇帝再問:有些年份沒有疾病,但臟腑之氣卻沒有相應的運用,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天氣主宰着它,氣有其運行軌跡。少陽主天時,火氣下降,肺氣上升,白色代表金氣運用,草木繁茂。陽明主天時,燥氣下降,肝氣上升,青色代表木氣運用,土氣蓬勃。太陽主天時,寒氣下降,心氣上升,紅色代表火氣光明,丹色代表金氣運用。厥陰主天時,風氣下降,脾氣上升,黃色代表水氣運用,土氣隆盛。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𧔌。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
《至真要大論》帝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曰: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帝曰:地化奈何?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帝曰:間氣何謂?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帝曰:歲主奈何?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𧔌化,間氣為柔化。
白話文:
少陰主天時,熱氣下降,肺氣上升,宜用白色金屬,草木茂盛。太陰主天時,濕氣下降,腎氣上升,宜用黑色水屬性。
上天說:五氣交合,盈虛更替,我知道了。六氣分治,掌管天地,它們的運作方式如何?岐伯說: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人神相通的應驗。厥陰主天時,其變化為風;少陰主天時,其變化為熱;太陰主天時,其變化為濕;少陽主天時,其變化為火;陽明主天時,其變化為燥;太陽主天時,其變化為寒。
上天問:地氣如何變化?岐伯答:司天與同候,間氣皆是如此。上天問:間氣是什麼?岐伯答:掌管左右的,稱為間氣。主歲的,紀年。間氣的,紀步。上天問:歲主如何?岐伯答:厥陰主天時為風化,在泉中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主天時為熱化,在泉中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太陰主天時為濕化,在泉中為甘化,司氣為𧔌化,間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本乎天者,天之氣也。
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帝曰: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白話文:
少陽主宰天時,其性質如同火,在泉水裡則表現為苦味,主宰氣候則如同丹砂,間氣則如同光明。陽明主宰天時,其性質如同乾燥,在泉水裡則表現為辛辣,主宰氣候則如同白色,間氣則如同清澈。太陽主宰天時,其性質如同寒冷,在泉水裡則表現為鹹味,主宰氣候則如同黑色,間氣則如同深藏。
因此,治療疾病時,一定要明白六種化氣的不同,以及五味五色對應的五臟喜好。這樣才能了解疾病產生的根源,也就是盈虛的道理。人體的本源來自於天,也就是天之氣。
人體的本源也來自於地,也就是地之氣。天地之氣交合,再依據六氣變化,萬物才能化生。所以說,要謹慎地觀察氣候變化,不要錯過疾病的徵兆,這就是醫者的責任。皇帝問道:氣的上下之分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身體上半部,有三個氣,屬於天的部分,由天氣主宰。身體下半部,也有三個氣,屬於地的部分,由地氣主宰。根據氣的特性命名,根據氣的特性決定治療方法,並以此來描述疾病。身體的中間部位,被稱為天樞。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帝曰:六氣之勝,何以候之?岐伯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
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
《六微旨大論》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帝曰: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白話文:
皇帝問道:「勝復的變化,有固定的時間嗎?氣有必然的規律嗎?」岐伯答道:「時間有固定的位置,但氣沒有必然的規律。初氣至三氣,天氣主導,是常勝的狀態。四氣至終氣,地氣主導,是常復的狀態。有勝則復,無勝則否。」
皇帝又問:「六氣的盛衰,如何觀察?」岐伯回答:「清氣大來,燥氣盛行。風木受邪氣,則肝病產生。熱氣大來,火氣盛行。金燥受邪氣,則肺病產生。寒氣大來,水氣盛行。火熱受邪氣,則心病產生。濕氣大來,土氣盛行。寒水受邪氣,則腎病產生。風氣大來,木氣盛行。土濕受邪氣,則脾病產生。這就是所謂的感邪生病。遇到身體虛弱之年,則邪氣更甚。失卻時令的調和,也會使邪氣加重。遇到月令空虛之時,邪氣也更甚。反覆感染邪氣,則病情危重。」
《六微旨大論》記載:「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足。未至而至,來氣有餘。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皇帝問道:「請詳細說明其應。」岐伯答道:「萬物都有其應合的規律。氣脈也有其應合的規律。相火之下,水氣承接;水位之下,土氣承接;土位之下,風氣承接;風位之下,金氣承接;金位之下,火氣承接;君火之下,陰精承接。」
皇帝問道:「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亢盛則有害,承接則制約,制約則生化。外列的盛衰變化,有害則敗亂,生化則生大病。」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始終,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帝曰:初中何也?曰:所以分天地也。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其用何如?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白話文:
皇帝問道:六氣如何應對五行變化呢?岐伯回答:天地有位,氣有初、中之分,上下不同,求取之道也各有差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稱為歲立。只要謹慎守候時機,氣就能如期而至。岐伯又說:論天者,需從根本探求;論地者,需從位置推測;論人者,需從氣交來理解。皇帝問道:什麼是氣交?岐伯回答:天地上下各有其位,氣交在其中,這就是人所居之處。
因此說:天樞之上,天氣主導;天樞之下,地氣主導;氣交之分,人氣隨之,萬物皆因之而生。皇帝問道:什麼是初、中?岐伯回答:初為三十度有奇,中氣也同樣如此。皇帝問道:初、中為何?岐伯回答:這是用來區分天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皇帝問道:它們的升降如何?岐伯回答:氣之升降,是天地交替運用的法則。皇帝問道:它們的運用如何?岐伯回答:升到極致便降,降者謂之天;降到極致便升,升者謂之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岐伯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氣至後;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時,非是者𧔌也。岐伯曰:數之始,起於上而終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故曰:位明氣月可知乎。
所謂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帝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髮而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岐伯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
白話文:
天氣變冷,氣下降到地面;地氣上升,氣上升到天空中。因此,高處和低處互相吸引,升降互相依賴,而產生變化。岐伯說:出入停止,則神機消滅,升降停止,則氣體孤立無依。所以,沒有出入,就無法生長、壯大、衰老和死亡;沒有升降,就無法生長、化生、收藏。因此,升降出入,任何事物都離不開它。
上天說:氣的到達有先後之分,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氣運太過,則其到達時間就早;氣運不及,則其到達時間就晚;既不過也不不及,則其到達時間就在當時,除此之外都是不正常的。岐伯說:數的開始,始於上而終於下,半年之前,天氣主導,半年之後,地氣主導,上下交替,氣交主導,一年週期就結束了。所以說:只要掌握了位置,就能知道氣和月份。
所謂氣,就是風盛則動,熱盛則腫,燥盛則乾,寒盛則浮,濕盛則濡泄,嚴重則水閉胕腫,氣在哪裡,就說哪裡有變化。上天說: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曛昧。是什麼氣導致的呢?岐伯說:氣有大小,發作也有輕重。輕者符合其氣,重者兼及其下,觀察其下氣就能夠了解。
帝曰: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數乎?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氣交變大論》岐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易者,復之紀。災𧔌者,傷之始。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病。重感於邪則甚也。帝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
白話文:
皇帝問:「五氣的發佈,為什麼會不符合其應有的位置?」 回答說:「這是命運的差錯。」 皇帝又問:「這種差錯有規律嗎?」 回答說:「往後都相差三十度,還有一些零星的偏差。」
岐伯說:「德行是氣的祥瑞,政令是氣的表現,變化是氣的規律,災禍是氣的傷害。氣相互克制,就會和諧,氣相互不克制,就會生病。如果多次受到邪氣的侵襲,就會更加嚴重。」 皇帝說:「能精通天象的人,一定能了解人體,能精通古代的人,一定能預測現在,能精通氣的人,一定能觀察萬物,能精通應變的人,一定能與天地同化,能精通變化的人,一定能通曉神明的道理。除了您,還有誰能講述這至高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