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2)

1. 時氣(三)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四時之氣,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帝曰:願聞其行何謂也?曰: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

此四時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必謹察之。帝曰:願聞同化何如?岐伯曰:風溫春化同,熱曛昏火夏化同,勝與復同,燥清煙露秋化同,雲雨昏暝埃長夏化同,寒氣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更用之盛衰也。

《四氣調神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至真要大論》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謂之至,氣分謂之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脈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者,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始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敢問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營衛生會篇》曰: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白話文:

時氣(三)

《六元正紀大論》:

黃帝問:四季的氣候,來臨有早晚、高下、左右的差異,它們的徵候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氣的運行有順和逆,到來的時間有快和慢。所以,氣太過旺盛的,會影響到先天的氣機;氣不足的,會影響到後天的氣機。

黃帝問:想聽聽它們的運行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說:春天的氣向西運行,夏天的氣向北運行,秋天的氣向東運行,冬天的氣向南運行。所以,春天的氣從下方開始,秋天的氣從上方開始,夏天的氣從中間開始,冬天的氣從末端開始。春天的氣從左邊開始,秋天的氣從右邊開始,冬天的氣從後面開始,夏天的氣從前面開始。這是四季正常運行的規律。所以,在高的地方,冬天寒冷的氣候總是存在,在低的地方,春天溫暖的氣候總是存在,一定要仔細觀察這些現象。

黃帝問:想聽聽它們同化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風溫和春天的氣候同化,熱氣、酷熱和夏天的氣候同化,過盛和復歸也同化,乾燥、清涼、煙霧、露水和秋天的氣候同化,陰雲、雨水、昏暗、塵埃和長夏的氣候同化,寒冷、霜雪、冰凍和冬天的氣候同化。這是天地五運六氣變化的盛衰情況。

《四氣調神論》:

說:春季三個月,叫做「發陳」,這時天地都生機勃勃,萬物都開始繁榮生長,這是春季氣候的特性,也是養生的關鍵。如果違背了春季的氣候,就會損傷肝臟,導致夏季容易出現寒冷病變,供給生長的能量就少了。夏季三個月,叫做「蕃秀」,這時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都開花結果,這是夏季氣候的特性,也是養長的關鍵。如果違背了夏季的氣候,就會損傷心臟,導致秋季容易得瘧疾,供給收藏的能量就少了。秋季三個月,叫做「容平」,這時天氣變得急促,地氣變得清明。這是秋季氣候的特性,也是養收的關鍵。如果違背了秋季的氣候,就會損傷肺臟,導致冬季容易腹瀉,供給收藏的能量就少了。冬季三個月,叫做「閉藏」,這時水面結冰,大地凍裂,不要擾動陽氣。這是冬季氣候的特性,也是養藏的關鍵。如果違背了冬季的氣候,就會損傷腎臟,導致春季容易出現痿厥,供給生長的能量就少了。

違背春天的氣候,就會導致少陽之氣不能生發,肝氣在體內發生變亂;違背夏天的氣候,就會導致太陽之氣不能正常生長,心氣在體內出現虛洞;違背秋天的氣候,就會導致太陰之氣不能收斂,肺氣感到焦滿;違背冬天的氣候,就會導致少陰之氣不能收藏,腎氣獨自沉降。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

所以,聖人懂得在春夏養護陽氣,在秋冬養護陰氣,順應萬物生長的根本。所以與萬物一同在生長變化中浮沉。如果違背了這個根本,就會傷害到根本,破壞真元。

《生氣通天論》:

說:陽氣,在一整天中主導體外,清晨的時候,人體的陽氣開始生發,正午的時候,陽氣最旺盛,日落西山的時候,陽氣就開始虛弱,氣門也隨之關閉。所以到了傍晚,就應該收斂精氣,不要擾動筋骨,不要接觸霧氣和露水,如果違背了這三個時辰的養生之道,身體就會變得困頓衰弱。

《至真要大論》:

黃帝問:氣候的「分至」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氣候的到來叫做「至」,氣候的轉變叫做「分」。氣候到達時,氣是一致的,氣候轉變時,氣就會有差異。這就是天地運行的正常規律。

《脈要精微論》:

說:從冬至開始計算四十五天,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從夏至開始計算四十五天,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陰陽的變化有一定的時序,與脈象的變化相呼應,如果時序和脈象不相符,就像脈象分佈一樣,時序不符,就會知道死亡的時間。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黃帝問:很多疾病,都是早上覺得好一些,白天覺得比較平穩,傍晚加重,晚上最嚴重,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四季的氣候運行造成的。春天生發,夏天生長,秋天收斂,冬天收藏,人體也應該順應這種規律。如果把一天分成四季來看,早上就像春天,中午就像夏天,日落就像秋天,半夜就像冬天。早上,人體的陽氣開始生發,病氣也開始衰退,所以早上感覺比較好;中午,人體的陽氣旺盛,旺盛的陽氣能戰勝邪氣,所以感覺比較平穩;傍晚,人體的陽氣開始衰退,邪氣開始生發,所以感覺加重;半夜,人體的陽氣藏入內臟,邪氣獨自在身體裡,所以感覺最嚴重。

黃帝問:那有沒有和這些規律相反的情況呢?

岐伯回答說:那是因為沒有順應四季的氣候,而是由內臟獨自主導疾病造成的,一定是臟腑在它所不能承受的時間裡,病情會加重,而在它所能勝任的時間裡,病情會減輕。

《四時刺逆從論》:

說:春天的氣在經脈中運行,夏天的氣在孫絡中運行,長夏的氣在肌肉中運行,秋天的氣在皮膚中運行,冬天的氣在骨髓中運行。

黃帝問:敢問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說:春天,天氣開始開展,地氣開始發洩,冰雪融化,水流暢通,所以人體的氣在經脈中運行。夏天,經脈氣血充盛,氣血流入孫絡,皮膚變得充實。長夏,經絡都非常旺盛,氣血充溢到肌肉之中。秋天,天氣開始收斂,毛孔閉塞,皮膚變得緊繃。冬天,萬物都藏匿起來,氣血藏於體內,藏於骨髓之中,與五臟相通。所以,邪氣常常跟隨著四季的氣血變化而進入人體。至於邪氣的變化,雖然難以預料,但一定會從經氣進入人體,如果能夠驅除邪氣,亂氣就不會產生。

《金匱真言論》:

說:春天的氣,容易在頭部引發疾病。夏天的氣,容易在內臟引發疾病。秋天的氣,容易在肩背部引發疾病。冬天的氣,容易在四肢引發疾病。所以,春天容易得鼻炎、流鼻血。初夏容易得胸脅疾病。長夏容易得腹瀉、腹痛。秋天容易得風寒瘧疾。冬天容易得痹症、厥症。

《營衛生會篇》:

說:衛氣在陰經中運行二十五度,在陽經中運行二十五度,區分了白天和夜晚。所以,氣在陽經最盛時開始生發,在陰經最盛時停止運行。半夜陰氣達到最盛,半夜後陰氣開始衰退,清晨陰氣消失,陽氣開始接受能量。中午陽氣達到最盛,日落時陽氣開始衰退,日落後陽氣消失,陰氣開始接受能量。半夜是陰陽大會合的時候,萬民都處於睡眠狀態,叫做「合陰」。清晨陰氣消失,陽氣開始接受能量,如此循環往復,和天地的運行規律一致。

2. 運氣(四)

《天元紀大論》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六節藏象論》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

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五運行大論》曰: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異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東方生風,在氣為柔。南方生火,在氣為息。

中央生濕,在氣為充。西方生燥,在氣為成。北方生寒,在氣為堅。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五常政大論》帝曰:太虛廖廓,五運回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帝曰:其不及奈何?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帝曰:太過何謂?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

帝曰:其歲有不病,而臟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𧔌。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乃𧔌。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乃𧔌。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乃𧔌。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𧔌。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

《至真要大論》帝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曰: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帝曰:地化奈何?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帝曰:間氣何謂?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帝曰:歲主奈何?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𧔌化,間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本乎天者,天之氣也。

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帝曰: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帝曰:六氣之勝,何以候之?岐伯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

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

《六微旨大論》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帝曰: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始終,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帝曰:初中何也?曰:所以分天地也。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其用何如?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岐伯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氣至後;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時,非是者𧔌也。岐伯曰:數之始,起於上而終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故曰:位明氣月可知乎。

所謂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帝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髮而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岐伯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

帝曰: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數乎?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氣交變大論》岐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易者,復之紀。災𧔌者,傷之始。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病。重感於邪則甚也。帝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