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2)

1. 論治(共四條)

凡因勞倦而無外感者,或身雖微熱,而脈見緩大無力,全不緊數,或懶言嗜臥,或身常有汗,此即勞發之證,自與外感之頭疼,脈緊,筋骨痠痛者不同,治宜以補養為主,氣復則愈。虛在陽分者,宜四君子湯、五君子煎。虛在陰分者,三陰煎、五陰煎,或大小營煎。若脾胃中氣受傷者,理中湯、養中煎。若血氣俱虛者,五福飲、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一、勞倦飢飽不時,而致寒熱往來者,以飢時臟氣餒,勞時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易感,臟氣餒則邪易入,所以飢飽勞倦不慎者,多令人為頭痛發熱惡寒等證。雖曰此由內傷,而實有外感,雖有外感,而實以內傷。故東垣制補中益氣湯,以參、耆、歸、術,而加之升、柴,以助生長之氣,使胃氣上升,則氣復於中,而陽達於外,此實和解之良法也。第今人以勞倦傷陰,而精血受病者為尤多,則耆、術之屬,亦有不相宜者。

茲余複製補陰益氣煎,凡陽虛於下,水虧不能作汗,而邪有不解者,此方尤勝之。愚有治脾三方並補中益氣湯論,在後飲食門,當參閱之。

一、勞倦感邪,以致傷寒,發熱,頭痛身痛,凡脈緊邪盛者,不得不從解散治之。若虛本不甚,而表邪不解者,宜正柴胡飲。若外邪兼火者,一柴胡飲。外邪兼寒者,二柴胡飲。若氣血微虛者,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其有虛甚而邪不易解者,宜理陰煎,或大溫中飲,所不可緩也。

一、夏日暑熱之時,或於道途,或於田野,過於勞倦,而身體薄弱者,最易傷暑,此亦勞倦之屬,論治詳暑證門陽暑條中。

白話文:

凡是因為過度勞累而沒有外感症狀的人,或者身體雖然稍微發熱,但脈象卻是緩慢而無力,完全不是緊數的狀態,或者懶得說話、喜歡躺著,或者身體經常出汗,這些都是因為勞累引起的症狀,跟外感造成的頭痛、脈象緊繃、筋骨痠痛不同,治療應該以補養為主,氣恢復了就會好轉。如果是陽氣虛弱,適合用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如果是陰氣虛弱,適合用三陰煎、五陰煎,或者大小營煎。如果是脾胃之氣受損,適合用理中湯、養中煎。如果氣血都虛弱,適合用五福飲、八珍湯,或者十全大補湯。

第一種情況,因為過度勞累、吃飯時間不固定,導致忽冷忽熱,這是因為飢餓時臟腑之氣虛弱,勞累時皮膚毛孔打開,毛孔打開就容易感受外邪,臟腑之氣虛弱就容易讓邪氣入侵,所以飲食、勞累不注意的人,很容易出現頭痛、發燒、怕冷等症狀。雖然說是內傷引起的,但其實也有外感,雖然有外感,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內傷。因此,東垣創製了補中益氣湯,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再加上升麻、柴胡,來幫助生長之氣,讓胃氣上升,這樣氣就能恢復在中焦,陽氣也能到達體表,這真的是很好的調和方法。但現在的人因為過度勞累導致陰虛,精血受損的情況更多,那麼黃耆、白朮這些藥材,可能就不太適合了。

我這裡複製了補陰益氣煎,對於那些陽氣虛於下,津液不足無法產生汗液,而外邪又無法解除的人,這個方子尤其有效。我還有治療脾的三個方子,和補中益氣湯的討論,會在後面的飲食門提到,到時可以參考一下。

第二種情況,因為過度勞累而感受外邪,導致傷寒、發燒、頭痛、身體疼痛,凡是脈象緊繃、邪氣旺盛的,就不得不從解散外邪的角度來治療。如果本身虛弱程度不嚴重,只是外邪無法解除,適合用正柴胡飲。如果外邪兼有火氣,適合用一柴胡飲。如果外邪兼有寒氣,適合用二柴胡飲。如果氣血稍微虛弱,適合用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如果虛弱嚴重而外邪不容易解除的,適合用理陰煎,或者大溫中飲,不可耽擱。

第三種情況,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或者在路上、或者在田野,過度勞累,加上身體虛弱的人,最容易中暑,這也是屬於勞累的一種,治療方法會在暑證門的陽暑條中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