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五條)

勞倦一證,即東垣所謂內傷證也。凡疾病在人,有不因外感而受病於內者,則無非內傷。而東垣乃獨以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為內傷,其故何也?蓋外感內傷,俱有惡寒發熱等證,外感寒熱者,即傷寒也;內傷寒熱者,即勞倦也。傷寒以外邪有餘,多宜攻散;勞倦以內傷不足,多宜溫補。

然此二者,病多相類,最易惑亂,故東垣特用內傷二字,以為外感之別,蓋恐以勞倦之傷,作傷寒之治,則必致殺人矣。此其大義,所當先辨。

一、內傷之證,東垣以飲食勞倦為言。然飲食之傷有二,而勞倦之傷亦有二,當辨如下。

一、飲食內傷之證,凡飢飽失時者,太飢則倉廩空虛,必傷胃氣;太飽則運化不及,必傷脾氣。然時飢時飽而致病者,其傷在飢,故當以調補為主,是即東垣之所謂也。其有不因飢飽,而惟以縱肆口腹,遂致留滯不化者,當以化滯消食為主,方治當從飲食門。以上飲食二證,一以傷飢不足,一以留滯有餘,治當知辨也。

一、勞倦內傷之證,有因困倦而忽然發熱,或怠惰嗜臥,懶於言語,其脈緩而大,或浮或細,而無外邪者,此即時人之所謂勞發也,單宜溫補為主。有因積勞飢飽,致傷脾腎,則最易感邪,而病為發熱頭痛,脈緊惡寒,類傷寒等證,此內傷外感兼而有之,是即所謂勞力感寒證也。若以此為真傷寒,則既由勞傷,已因不足,是傷寒正治之法不可用也。

若以此為非傷寒,則甚至發斑發狂,結胸譫語等證無不有之,而不曰傷寒,則人不服也。觀東垣云:大梁受圍之後,死者多人,豈俱感風寒者?誠至言也。第為兵革所困者明,為利名所困者暗,故今人多以勞倦而患傷寒者,無非此類。昧者不知,而妄治殃人,豈其天年之果盡耶?誠可憫也。

以上勞倦二證,皆為內傷,而一以無邪,一以有邪,當辨而治也。

一、凡飢飽勞倦,皆能傷人。蓋人以飲食為生,飲食以脾胃為主,今飢飽不時,則胃氣傷矣。又脾主四肢,而勞倦過度,則脾氣傷矣。夫人以脾胃為養生之本,根本既傷,焉有不病?而人不知慎,病斯及矣。故有以勞倦致動虛火而病者,有以飢餒致傷中氣而病者,或以勞倦之後,加之忍飢,或以忍飢之後,加之勞倦。

然而兩者之中,則尤以受飢為甚,所以飢時不可臨病,飢時不可勞形,飢時不可受寒,飢時不可任性,飢時不可傷精,飢時不可酬應,知此數者,是即卻病養生之道也。凡犯此者,豈惟貧賤者為然,而富貴者尤多有之,蓋有勢不容已,則未免勞心竭力,而邪得乘虛而入者,皆內傷不足之證也。

奈時醫不能察,無論虛實,悉曰傷寒,但知瀉火逐邪及汗吐下三法,不知忘食忘勞,既困於己,再攻再削,又困於醫,標本俱竭,其能生乎?余目睹受此害者多矣,恨不一時救正,其如沿習成風,釋疑未易,故特演東垣大意,囑筆於此,用效長夜之燈也,觀者其三思焉。

白話文:

論證(共五條)

疲勞過度導致的疾病,就是李東垣所說的內傷病。人之所以會生病,除了外感風寒之外,會因為身體內部的問題而生病,都屬於內傷。但李東垣只把飲食不節制和過度勞累導致的疾病歸類為內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外感和內傷都有怕冷發熱等症狀,外感引起的寒熱就是傷寒,而內傷引起的寒熱就是疲勞過度。傷寒是外邪侵入導致的,多用攻散的方法治療;疲勞過度是身體內部的不足引起的,多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然而,這兩種病症狀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所以李東垣特別用「內傷」二字來區別外感,是為了避免把疲勞過度引起的疾病當作傷寒來治療,那樣會導致病人死亡。這是最重要的道理,必須先搞清楚。

一、關於內傷的病症,李東垣主要提到飲食和勞累。但飲食引起的損傷有兩種,勞累引起的損傷也有兩種,需要仔細區分:

一、飲食引起的內傷,凡是飢餓或飽食不規律的人,太餓會使胃腸空虛,損傷胃氣;太飽會使消化功能不及時,損傷脾氣。因為飢餓或飽食不定時而生病的人,主要的問題在於飢餓,所以治療要以調理和補養為主,這就是李東垣所說的。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飢餓或飽食不定時,而是因為貪圖口腹之欲,導致食物積滯不化,治療要以化解積滯、幫助消化為主,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飲食類的藥方。以上兩種飲食引起的疾病,一種是因為飢餓導致的不足,一種是因為積滯導致的過多,治療時要加以區分。

一、勞累引起的內傷,有一種是因為過度勞累而突然發熱,或者精神萎靡、嗜睡、不愛說話,脈象虛緩而大,或浮或細,但沒有外邪,這就是現在人所說的「勞發」,只需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還有一種是因為長期勞累加上飢餓或飽食不定時,導致脾腎受損,很容易感受外邪,病情會表現為發熱頭痛、脈象緊張、怕冷等類似傷寒的症狀,這是內傷和外感同時存在的,也就是所謂的「勞力感寒」。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真正的傷寒來治療,那就錯了,因為這是因為疲勞過度導致的身體不足,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

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不是傷寒,那麼它甚至可能發展為發斑、發狂、胸部結塊、說胡話等嚴重的症狀,如果不把它叫做傷寒,人們又無法理解。李東垣說,大梁城被圍困後,死了很多人,難道都是因為感受了風寒嗎?這句話說得很對。只是被戰亂困住的人容易理解,被名利困住的人反而不容易理解,所以現在很多人因為疲勞過度而患上類似傷寒的疾病,都是這種情況。那些不明白的人卻亂用藥物,危害他人,難道是老天要他們這樣嗎?實在太可悲了!

以上兩種勞累引起的疾病,都屬於內傷,一種是沒有外邪,一種是有外邪,治療時要區分開。

一、凡是飢餓、飽食、勞累過度,都會損傷身體。人靠飲食維持生命,飲食以脾胃為主,如果飢飽不定時,就會損傷胃氣。脾主管四肢,如果過度勞累,就會損傷脾氣。人以脾胃為養生的根本,如果根本受損,怎麼可能不生病?但人們不懂得謹慎,所以才會生病。有的人因為疲勞過度導致虛火上升而生病,有的人因為飢餓導致中氣受損而生病,有的人在勞累過後又忍飢挨餓,有的人在忍飢挨餓之後又過度勞累。

然而,在這兩者之中,尤其以飢餓的傷害最嚴重,所以飢餓時不要看病,飢餓時不要勞累,飢餓時不要受寒,飢餓時不要任性,飢餓時不要耗損精氣,飢餓時不要應酬。如果能做到這些,就是養生保健的方法。凡是觸犯這些禁忌的人,不僅貧窮的人是這樣,富貴的人也常常這樣,因為他們身不由己,不得不勞心勞力,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些都是內傷導致的不足之症。

可是現在的醫生不能明察,不論是虛證還是實證,都說是傷寒,只知道用瀉火、驅邪、發汗、催吐、通便的方法治療,卻不知道病人是因為忘記吃飯、忘記休息,已經很虛弱了,又不斷地攻伐、削弱,導致病人更加虛弱,本末都枯竭了,怎麼能活下去呢?我親眼見到很多因為這樣而受害的人,恨不得馬上糾正這個錯誤,但由於積習難改,不容易消除大家的疑惑,所以特意闡述李東垣的觀點,希望我的筆能像黑夜中的明燈一樣,讓看到的人能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