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勞倦內傷
2. 經義
《調經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太陰陽明論》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舉痛論》曰: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即傷脾。
白話文:
**《調經論》**黃帝問:體內陰液不足導致內熱要怎麼辦?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過度勞累,身體的精氣衰少,飲食消化吸收不好,導致上焦的氣機無法順暢運行,下腹部的氣機也不通暢,使得胃氣產生熱,熱氣往上熏蒸胸腔,所以產生內熱。邪氣的產生,有的源自於陰,有的源自於陽。源自於陽的,是因為受到風、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襲;源自於陰的,是因為飲食、居住環境、情緒(包括陰的情緒和陽的情緒)等因素導致。
**《太陰陽明論》**說:所以,如果受到突然而來的風邪或虛弱的邪氣,是陽氣會受到影響;飲食沒有節制,作息沒有規律,是陰氣會受到影響。陽氣受到影響就會進入六腑,陰氣受到影響就會進入五臟。進入六腑會導致身體發熱,無法好好躺臥,往上會有氣喘的現象;進入五臟會導致腹脹滿悶,排泄不暢,往下會導致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長久下來會變成腸道疾病。
**《舉痛論》**說:過度勞累會消耗氣。過度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出汗,體內的氣往外耗散,所以氣就耗損了。
**《痹論》**說:陰氣,在安靜的時候可以儲藏精神,在躁動的時候就會消散。如果飲食過量,超過平時的一倍,就會傷害腸胃。
**《本病論》**說:飲食不節制或過度勞累都會傷害脾胃。